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发布日期:2018-10-23 13:42 来源: 转自《瞭望》新闻周刊2018年第39期

  扈永顺

 

    《炸了!血型也分贵贱?科学家认准最强血型是……》,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这样的题目,你是否会有点进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打开微信辟谣小程序,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篇伪科学帖文,已经被“科普中国”公众号辟谣,辟谣文章由业内两位权威专家提供观点、审稿,文中对血型与某些疾病相关性进行了解析。 

  网络上,类似这种伪科学帖文往往因标题劲爆而传播者众,其中除了故意歪曲事实的谣言,也包括利用公众专业知识不足而生产的似是而非伪科学内容,这些信息如同“肿瘤细胞”蔓延一般侵蚀着网络肌体。 

  公众难以分辨真伪科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或机构谋求经济利益,为了获得“10万+”的爆款文章而罔顾科学事实,随意编造内容以迎合公众猎奇心理;另一方面也与公众科学素质不高有关,遇到科学问题难以做到从科学角度分析,而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近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和创新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持续上升。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提高了近2.3个百分点。但问题和不足仍然突出,表现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对科普重视不够,科研机构重科研、轻科普,科普与科研脱节现象仍然存在等。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目前这两翼并不平衡,科普这一翼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口头上。”一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亟待补齐科学普及这一翼。 

  

10%代表这什么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 

  公民科学素质指的是什么?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使用“全民科学素质”的概念,正式将“科学素质”定义为表征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指标之一。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衡量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通过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 

  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既构成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也决定它的发展现状,并影响着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强调说。 

  刚刚升入初一的李明翰今年8月第五次参加环球自然日美国冠军挑战赛。“李明翰从一年级就开始参加科学拓展活动,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普遍来看,通过科学拓展活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通过赛事磨砺,学生也会坚定科研自信。”带领小学生队员赴美参赛的北京市育才学校科技教师陈宏程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早在2006年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就提出,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将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力和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科学素质重点提高人群,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要提升到10%以上。 

  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要达到10%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延豪看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今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到2020年实现10%的目标是有基础的。” 

  到2020年,10%的中国公民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水平,这将达到国际上发达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届时,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路线图的第一步——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将得到人才保障。同时,1.3亿多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民众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科普与科创须并重前行 

  “现在社会上伪科学传播很快,表明公众的科学方法、思维、知识并没有数字显示的那么高、那么好。”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首任团长钟琪认为,其原因是科普教育还没得到应有重视。 

  有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认为做科普活动是“不务正业”,部分家长也认为科普活动耽误时间。 

  “我们要带学生去美国参加一场国际比赛,虽然学校支持,费用也由学生家长负担,但是区教育局不批准,认为这是跟学业无关的事情。”一位受访老师告诉记者,现在普遍感觉课业负担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要上各种课外辅导班,为了升学拼命刷题,越到高年级参加的课外活动越少,所以科普工作的整体形势不乐观。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提升难还与科普力量薄弱有关。科研人员应该是科普活动的主力军,但目前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退休的科技人员。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有5/6的团员是退休的,只有1/6是在职科研人员。 

  “科研工作者的科普做得不够,重要原因是科研主管部门对科研人员评定、考核时未纳入科普指标,大家也没有兴趣和时间去做科普。”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坦言。 

  钟琪表示,科研队伍中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搞科普是不务正业,只有科研做得不好的人才会兼职去做科普工作。 

  在硬件方面,科普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是科普的最佳场所。“美国的科技馆可以卖联票,各地的科技馆侧重点不一样,去不同的科技馆可以学到不同内容。而且科技馆提供了非常多的互动性强的科学实验或活动,这都有助于从小培养科学素养。”张军平说。 

  国内展览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均衡,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馆建设水平较高,但对于国内众多城市来说,科技馆、博物馆的展陈和传播内容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单一化现象。 

  2017年全国138家科技馆免费开放,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平均每馆开放242天,总计4065万人参观。在钟琪看来,这些耗费大量经费建设运营的场所普遍存在科普产品研发能力弱、科普作品水平不高、科普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讲解员的能力也有限,大多是在背诵解说词。 

  一位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区县里做科普活动时偶尔会组织学生去市里的科技馆参观。每年为了完成一定量的科普任务,会通过给社区居民、村民以讲座、展览、散发传单等方式做科普活动,但形式单一,效果并不理想,未能满足公众快速增长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 

  

亟待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重要任务。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并不均衡,地域差距与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还较大。中国科协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有6个城市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超过10%的目标,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和北京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24.52%、23.13%。 

  不同人群之间,科学素质水平也有很大差距。数据还显示,2018年,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了18.33%,在重点人群中位居首位;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2%;而农民科学素质水平只有2.52%。 

  “看一些国际、国家科技大赛的名单,几乎看不到农村学生来参赛,区县一级也很少,主要是大城市的学生。”陈宏程说,科普活动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做得比较好,因为学生参加科技拓展活动、出国参加比赛也要有父母经济实力的支撑。 

  受访专家认为,必须下沉优质教育资源,只有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我国整体科学素质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措施之一,就是教育主管部门把科技教师纳入编制序列。 

  “我们学校500多个学科老师,只有一两个科技教师,我是生物老师,走教学途径评定的职称,现在是兼职做科技教师,每个学校基本都是如此。”陈宏程坦言,学科老师上班时科技教师上班,学科老师下班时科技教师还在上班,因为科学拓展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非常辛苦。但教育体系并没有将科技教师纳入编制序列,不能评职称,也不能评骨干教师,年轻老师没人愿意做全职科技教师。 

  受访专家建议,应发挥科研人员做科普工作主力军的作用。“建议课题组选出科研人员兼职做科普工作,课题组拿出科研经费中的一定比例支持,也要给予科普人员一定奖励。”钟琪建议说,科技馆、博物馆应与退休科学家建立联系,争取将他们纳入到科普队伍中,利用老专家的专业知识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张军平认为,国家科学基金应该给予科普经费方面的支持。比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申请的时候就有针对科普的费用,高校拿到后有义务去完成科普工作。美国有些学校的大学生会进到中小学做辅导员、间接科普,而且学分上会有奖励。 

  另外,做科普工作也需要培训。比如做科普报告就需要技巧,如果在三分钟内无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大家就会失去兴趣,因此要加大科普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过程中,还应加入科学伦理教育的内容,首先让科普人员认识到,科普工作并非只是传授科学知识,科学应该为人类福祉服务,养成这种科学理念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帮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龙迪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