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2 关于加强江苏农村地区抗生素污染排放与管控建议
日期:2021-01-24 提案者:唐洪武等2人

调研情况: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当前环境污染面临新形势,在传统污染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的大量使用和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问题已日益严峻。抗生素会在环境中不断累积,进而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及人体造成潜在的生态风险。对200多种抗生素的生态毒性评价结果表明抗生素对藻类、大型溞和鱼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进入环境中的抗生素还可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不仅可刺激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甚至可能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作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江苏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抗生素污染境况也愈发严峻。其中省内农村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大、农村地区对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受经济、地理地形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地区都缺乏完整的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治理设施,进而导致抗生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农村环境,使江苏省农村成为遭受抗生素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对苏州和扬州市基本农田及其灌溉河流中30种抗生素的赋存状况调查发现:在农村灌溉水中,苏州市的张家港市有24种抗生素被检出,检出率为80%,总浓度范围在0.1~2641.75 ng/L之间,其中,盐酸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氟康唑检出浓度较高,平均浓度分别为120.08 ng/L,107.21 ng/L,50.96 ng/L和34.03 ng/L。扬州市的江都区有25种抗生素被检出,检出率为83.3%,略高于张家港市,总浓度范围在2.94~5079.65 ng/L,其中检出浓度相对较高的是盐酸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氟康唑和氟罗沙星。两地灌溉水中污染水平都较高的抗生素是盐酸强力霉素、诺氟沙星和氟康唑。盐酸强力霉素属于四环素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因具有广谱、质优价低、抗菌活性高及副作用小等特点被广泛使用,低剂量的强力霉素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促进畜禽快速生长;高剂量的强力霉素可以作为药物用来治疗人类疾病。环境中强力霉素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动物粪尿的直接排放以及养殖场清粪工艺产生的污水排放。环境中的微生物处于强力霉素长期胁迫下,将会诱导病原菌产生抗性,破坏环境生态平衡,并发生纵向传递和横向传播,从而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调查还发现污水、地表水和动物粪便中的抗生素可通过灌溉和粪便施肥等途径进入土壤环境,进而引起土壤的抗生素污染。土壤中所含抗生素浓度水平多为ng/g~μg/g级,抗生素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总体呈人口密集区抗生素污染水平偏高,春季和冬季抗生素的检出率和含量偏高的趋势。

对于苏州和扬州市的耕地调查,发现张家港市耕地土壤中有25种抗生素被检出,检出率为83%,总浓度范围在0.12~403.2 ng/g之间,检出的抗生素中,双氟沙星、氧氟沙星、氟康唑和甲砜霉素浓度较高,平均浓度分别为13.01 ng/g,12.50 ng/g,10.47 ng/g和10.28 ng/g。江都区耕地土壤中有28种抗生素被检出,检出率达到93%以上,总浓度范围在0.015~1177.33 ng/g之间,高于张家港市。检出的抗生素中,磺胺嘧啶、氟罗沙星、诺氟沙星、双氟沙星和氟康唑浓度相对较高,平均浓度分别为16.82 ng/g,15.96 ng/g,15.04 ng/g,14.49 ng/g和13.37 ng/g。两地土壤中污染水平较高的抗生素类单体是氟康唑和氟喹诺酮类的多种单体(双氟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和诺氟沙星等)。

问题分析:

从本次调研的苏州市和扬州市的数据来看,强力霉素、罗红霉素以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物浓度较高。强力霉素是一种长效广谱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也可用于家禽呼吸道疾病的治疗。罗红霉素可以治疗人类的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同时也可用于治疗由支原体直接引起的动物慢性呼吸道病,或因支原体继发而感染的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传染性鼻炎等呼吸道病。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常用于治疗动物细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抑制细菌螺旋酶,该类药物抗菌谱广、高效、低毒、组织穿透力强,抗菌作用是磺胺类药的近千倍,因此被广泛使用。

在家禽养殖行业,威胁养殖业的三大临床疾病是:禽畜的病毒性、细菌性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它们每年给家禽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数以亿计,因此养殖者们对以上几类抗生素的需求极大。这些抗生素在人体、禽畜体内代谢或降解偏低,大部分会以原药的形式随粪便或尿液排出体外,多途径排入环境,或成为有机肥料,通过肥田进入土壤,并通过径流或渗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此外,现有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并不是专门用来去除抗生素,更偏向于COD、氮磷、悬浮物等常规污染物的去除,因此抗生素的去除效率低,出水中残留的抗生素仍然会进入环境,进而造成一定的环境风险,因此加强农村地区抗生素类污染物的管控十分必要。

具体建议:

建议抗生素风险控制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宣传

农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宣传教育是重要手段,应对农村居民宣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升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在这一行动中着重将抗生素污染的危害及严重性、污染途径与减排措施等内容进行强化,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对农村抗生素污染进行普及。用典型的事例引导农民,让村民意识到高浓度水平抗生素所带来的危害,去激发村民保护环境的热情,努力营造一种人人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护农村生态的氛围。

(二)健全农村抗生素污染防治措施

首先,从源头控制。针对兽用抗生素:(1)推广生态有机农牧和有机水产,探寻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最佳管理办法,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进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2)健全兽药监管机制,指导养殖户正确地使用抗生素及其替代品,严格控制畜禽和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种类和用量。

其次,加强末端治理。对环境中高赋存的抗生素进行溯源分析,针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规范排放,开发适合农村经济技术条件、有效去除特征抗生素的处理方法,使其在进入环境前进行有效去除,降低排放。

(三)创新农村污水与畜禽粪便处理方式

提高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去除效果,增强污水处理厂对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农村地区缺乏完整的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排放形式多样、排放分散,大多数的农村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江河湖泊,因此,要完善农村地区污水收集管网,规范污水排放模式,加大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加快农村污水处理体系与技术的创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新型污水处理体系试点。探索开发农村特色污水处理体系,可将生活污水、养殖污水、粪便集中处理,并使用更先进的处理方式,以确保抗生素的有效去除。

(四)健全监管机制,完善排放标准

建立江苏农村地区抗生素污染监控管理系统,加强抗生素污染状况监测,建立农村地区各类抗生素浓度定期公开机制,建立起重点污染源与周边环境联动的监控体系,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抗生素污染源最新现状及变化趋势,实现对治理进程跟踪评价及决策分析等功能,并从根本上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促进环境管理科学决策。

抗生素类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对后续环境中抗生素的生态效应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跨卫生、农业和环保等部门的监管机制。现行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水产养殖废水排放标准》中没有关于抗生素排放的指标、现行土壤和水环境的相关标准也都没有抗生素水平方面的指标。有必要制定废水中抗生素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对于未经处理或处理后抗生素含量仍未达标的养殖固液废弃物,禁止作为有机肥施用于农田中或进行物理填埋,禁止排放到外部水体或回用于农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