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4 关于要求将盐城纳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拓展区的提案
日期:2020-01-14 提案者:尹贵尧

调研情况: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挖最早、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大运河江苏段位于大运河中部,包括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和通济渠(汴河)江苏段,拥有大运河全线最长的通航里程、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最广阔的覆盖地域,有效串联“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打造最繁华、最精彩、最美丽的“江苏名片”,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也是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全境,全长790.4千米,作为主要物流通道,大运河串起和打通江苏境内所有的大型水系,包括长江、淮河、太湖、洪泽河、黄海、东海等,同时还通过长江、淮河、通扬运河(运盐河)、盐河等串联起南京、泰州、南通、盐城等沿海、沿江城市。盐城地处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河,总面积1350平方千米。盐城因盐而起,也因盐而兴。为便于运输,开凿运盐河道串场河,它绵延200千米,将盐由水路向南运往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向北运往黄河与淮河的交汇处。虽然盐城不分布在大运河主干道河岸上,但是盐业自古为中国之经济命脉,运盐业就成为推动运河主干道不断疏浚扩容、南北延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盐城作为“制盐之都”,与淮扬运河存在与生俱来的共生联系,与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密不可分。 但在2018年省发改委编制的“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中只是将盐城市确定为辐射区范围,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也没有盐城市,这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极不相符,实际上盐城是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问题分析:

1.盐城与大运河历史渊源深远。在古代,盐城在邗沟(里运河)东岸。里运河是连接长江与淮河的运河,最初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利用江淮湖泊,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为原盐运输创造有利条件。后经历代整治,遂成古代盐城向南运盐的重要枢纽。《后汉书》记载“东楚有海盐之饶”,道出古代盐城产盐之盛。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制盐业繁荣而置“盐渎县”,不设县令,只设盐铁官。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因“环城皆盐场”而设“盐城县”,始有“盐城”之名,直至今天。盐城历史上产盐量一直居于全国较高位置,海盐利税也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新唐书》上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而“两淮盐税甲天下”则说明盐城产盐利税对历朝历代政府的特殊贡献。同时历代朝廷高度重视对盐的水路运输。隋炀帝开通济渠河、淮运河;唐宝应年间,刘晏在海陵、扬州、盐城设立盐监,并在漕运要道专设涟水场仓,以接收、转运淮盐。仪征县十二圩是盐业运输的中转港站。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不久,两江总督曾国藩为整顿两淮盐务和筹饷裁兵,即在十二圩设立淮盐扬子总栈,规定凡运销扬子四岸(皖、鄂、湘、赣四省)的淮盐,必先运至十二圩,再用帆船运往四岸及本省外江各地。淮盐是指以淮河为界海盐的统称。淮河以南淮南以盐城为主,淮河以北淮北以连云港为主。淮盐经过串场河与里运河向南运往仪征,在十二圩集中,商贾云集,一度成就了扬州的繁华。

2.盐城与大运河地缘空间紧密。宋元以来,为了南粮北运、淮盐南运,大运河向北延伸至北京通州,向南延伸至浙江杭州,后又至宁波,京杭大运河经济命脉繁荣,促使盐城一度成为水运枢纽,是海运与河运的交汇点。海上运输的船只要进入大运河,或是大运河的漕运要出海,都必须经过盐城响水境内的云梯关(云梯关是我国迄今唯一幸存的海关遗址)。同时也是上游大运河支流的入海通道。为了保证大运河的漕运通畅,历代政府在遇到大水时,不惜打开里运河东堤的“归海五坝”,分泄洪水,把里下河地区变为泄洪区。盐城境内出海河道包括淮河、黄河夺淮的废黄河、灌河、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泰东河、川东港等,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开挖的苏北灌溉总渠、通榆运河,这些湖泊组成了里下河“上抽、中滞、下排”的排水体系和江水东引北调的“两河引水、三线输水”水资源配置体系。近年来,盐城市在京杭大运河宝应金汜水段开辟放心水源,将长江之水引入盐城,惠及盐城500万人口。这些都充分表明盐城与大运河水系紧密相依、不可分割。

3.盐城与大运河文脉相通。大运河是漕运的重要通道,也是运盐的重要渠道。海盐在串场河与大运河运输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遗存、码头设施、运销凭证、度量衡器、寺庙古刹、遗址遗迹等等,都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构成。海盐文化是盐城城市的主流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根与魂”。据调查,海盐文化遗存达2000余处(件),表现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这些资源分布在盐阜大地,反映出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域文化特色显著,文脉传承源远流长,具有内涵独特的文化遗产带,具有观赏价值的文化景观带,也可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带。在唐代,盐城云梯关是我国主要的出海口,《新唐书》《旧唐书》均有记载,朝鲜、新罗(韩国)、日本等国的遣唐使、僧侣等,均渡黄海在盐城登陆经转大运河西去长安。这些僧侣途径盐城,佛教文化也随之在盐城得以传播。海盐的神话、民俗以及淮剧、杂技文化通过大运河在里下河地区蔓延,凸显盐城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追求和逐梦情怀。 

具体建议:

盐城作为国家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的交汇点,“京沪东线”的重要节点,必将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的重要指示精神,盐城市应当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投身到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中去,为江苏“六个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文化高质量发展贡献盐城智慧盐城力量。为此,我们建议省有关部门尽快组织人员到盐城进一步调研论证,听取意见建议,将盐城纳入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拓展区,并对大运河盐城境内的文化遗产构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主河道(支流)各河段现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列入《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