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关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文化园区走出困境的建议
日期:2020-01-13 提案者:王庆五

调研情况:

文化园区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近年来,各地纷纷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雨后春笋”般建设起了各类文化园区。但客观地讲,不少文化园区发展目前是喜忧参半,有的甚至已经走进了困境。

据省统计局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9年6月底,在我省范围内国家相关部门授牌的文化园区有10多个,省级相关部门授牌的文化园区有120多个,全省各类文化园区有520多个。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杨海平教授研究指出,“目前,我省文化园区发展模式从形成原动力及功能来看,主要分为政策导向型、艺术家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资源依赖型、成本导向型和环境导向型6种。”如皋文化创意产业园负责人对笔者说,我省文化园区的蓬勃兴起既“链接”了信息、创意、科技、金融、人才和市场需求等文化产业发展要素,又“集聚”了文化企业、研发机构、大众传媒、大师工作室、艺术家沙龙、物业管理和教育培训机构等文化产业发展“模块”,还降低了各方面运行成本,将各种力量“拎”在一起,形成了“五指并拢合力”,对文化产业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

问题分析:

但是客观地讲,我省综合实力很强并有较大知名度的文化园区还不多。调研发现,我省多数文化园区没有产业规模,没有真正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入驻;不少园区已经变成了商业办公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展示中心或“赤裸裸”的房地产项目;有些园区特色不鲜明、规划不合理,收入微薄甚至正濒临“关门”;有些园区“文化+”产业融合不够、政策转化接“地气”不够、文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有些园区内文化企业基本型文化消费品供给数量过剩且质量不高,而满足消费者较高层次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的发展型文化消费品供给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同质化恶性竞争,“集聚效应”不明显。不少文化园区遵循“政府导向”模式,没做深入的可行性调研,不进行合理规划,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同类型文化企业在价格上恶性“砍杀”,品牌上相互倾轧,资金上互相挤压和人才上互挖“墙角”等。二是盈利模式单一,亏损现象严重。大多数文化园区运营公司盈利模式单一,仅做“二房东”,通过赚取租金差价和做一些简单的园区配套服务等维持生计。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由于缺乏国际视野和现代管理理念,再加上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的“先天性”缺失,不少文化园区内非常缺乏理论功底深厚、专业能力精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相当缺乏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四是借文化之名,行房地产之实。许多文化园区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文化的“幌子”,做的实际上是房地产买卖。

具体建议:

1、创新考核,提升规划供给水平。

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应立足长远,依据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选择相对于其它地区难以竞争的优势,对相关行业进行分类筛选,确定资源配置方向和策略,再进行文化园区规划设计。文化园区的长期规划设计不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文化专家参与,还应邀请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艺术等学科背景的人士参与。一般情况下,文化园区专业化程度越高,文化企业聚集规模越大、越快,越容易形成上下游齐备的“产业链”,越容易形成“集聚效应”、“市场效应”和“品牌效应”。

2、创新机制,提升盈利供给水平。

要使文化园区做到有持续的创新“造血”能力,一是要构建合式的盈利模式,提升利润供给水平。文化园区运营公司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创意创新研发能力,为园区内文化企业提供创意设计、融资组合、人才培训、公共技术平台打造、品牌形象宣传、物流配套、后勤保障和物业管理等服务,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主题和主导业务内容,对拟进园区企业设置门槛、精挑细选,避免同质化企业过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核心资源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把园区内企业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完整“产业链”。二是要创新方式,提升人才供给水平。政府、文化园区和文化企业要共同推进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用和激励工作,实现文化人才培养由“重数”向“重质”转变、引进由“刚性”向“柔性”转变、选用由“相马”向“赛马”转变、激励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形成“政、产、学、研、用”通力合作的文化人才机制;高校要完善课程设置,增加社会实践内容,多培养跨学科研究和应用性文化人才。特别是还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和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新路径。三是要创新机制,提升资本供给水平。文化园区内文化企业正面临着无形资产评估难、银行创新产品不足和金融配套服务体系缺失等“瓶颈”。文化园区应为文化企业提供建立金融投资对接服务机制、建立金融投资信息平台、举办金融投资知识培训、互相担保或集合发债等服务。

3、创新思维,提升融合供给水平。

政府要推动文化园区和文化企业转换思维方式,实现由线性思维向辩证思维、条块思维向系统思维、策略思维向战略思维、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粗略思维向精准思维转变,研究融合模式,搭建融合平台,拓展融合广度深度,完善融合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服务链和政策链,将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文化与商贸、文化与制造业、文化与农业等融合起来发展,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从而使文化园区成为市场主体、客体、交易设施、内在机制和市场规则等完备的“生态系统“,造就适合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