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3 关于加强丹阳南朝陵墓及石刻文物系统性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建议
日期:2020-01-13 提案者:黄信等18人

调研情况: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重要时期。我省南京、丹阳一带“南朝陵墓群”是国家重点保障的150处大遗址之一(江苏共6处),丹阳是南朝齐、梁帝王故里,帝王去世后大多归葬丹阳,境内已发现的帝王陵墓有12座,其中有11处26件陵墓石刻,1988年1月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规制很高。目前共发现南朝帝王陵墓32处,其中帝陵12处,除了3处(宋、陈)在南京外,其余9处均在丹阳(齐、梁,3处具体墓主待考)。帝陵之多, 可与有“七帝八陵”的河南巩县、与“皇陵之地”北京昌平相比。

二是形制较完整。有陵区入口标志石刻(陵口),有基本保持原始格局的齐景帝修安陵,有已发掘的陵墓遗存(齐景帝修安陵、金王陈村佚名帝陵),还有的陵前遗存最多(梁文帝建陵4处8件)。

三是艺术价值极高,石刻造型生动、气势恢宏,融汇中西、承汉启唐,代表了南朝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可与北朝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媲美。60年代抢救性发掘时发现的竹林七贤、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印模拼嵌砖画入选“中国20世纪考古大发现”项目。齐景帝修安陵石刻天禄,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原样复制陈列。

四是我省大运河文化带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之一。齐、梁萧氏皇族陵墓的入口陵口镇位于京杭运河边,留有体型最大的石刻天禄和麒麟。从陵口连接陵墓区的萧梁河是以皇家姓氏命名的古河道,至今通航,相距陵墓区不过十余公里。

五是具备大遗址保护的基本条件。南京南朝帝王陵墓仅剩石刻,大多处于城市建筑的包围之中,而丹阳除了陵口外,大多仍处于山林田野,历史文化遗存的环境空间基本尚存。

丹阳帝王陵墓及石刻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是汉民族“衣冠南渡”的产物,涉及当时皇家丧葬礼制、陵墓建筑技术、雕塑艺术及碑版金石文字艺术,体现当时造物观念、传统风水观念和朴素的生态观念,有着独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上世纪20年代起中外学者就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对陵墓石刻进行了整修、扶正、定位、测绘、调查等,对3处帝陵进行抢救性发掘。近年来,丹阳市更加重视保护,2016年安装监控并接入公安工作平台,组织业余文保员协助管理并列入考核。去年10月6日,上海某大学师生擅拓石刻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后,丹阳市及时处置,进一步强化保护措施,去年还确定了为陵墓及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长远目标,拨出专款拟请省考古研究所对陵墓进行系统性考古调查,为编制保护规划和建设遗址公园及未来申遗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丹阳帝王陵墓及石刻分布在山林田野,保护和管理的难度比较大,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分析:

一是在总体保护上,目前仅仅陵墓石刻为文物保护对象。有陵墓才有陵前石刻,陵墓和石刻的“合体”保护缺乏基础,更缺乏未来建设遗址公园甚至申遗的基本条件。二是石刻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措施不够健全,历史欠账较多。11处石刻均有对保护、控制范围“四至”距离的明确规定,但尚未落实。除陵口石刻处于镇区外,大多与承包流转出去的农、林地块边界不清,有的在企业的地盘里。石刻周围缺少必要的围栏(仅陵口石刻有),大多没有经过整理或铺设的场地、通道、排水和避雷等设施,石刻面临遭受损坏的众多风险。齐武帝景安陵石刻紧挨着煤石加工厂,饱受粉尘污染,秋冬季周围农田时有秸秆焚烧。梁文帝建陵的神道是一段乡村公路;金王陈村佚名帝陵石刻被杂树包围,甚至有大树生长在天禄基座旁。保护和管理状况远不如处于句容的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1996年11月公布的第四批“国保”单位)。三是石刻普遍受到程度不同的风化侵蚀损害。四是60年代发掘的陵墓处于废弃状态。齐景帝修安陵成为密林深处的一处深坑;金王陈村佚名帝陵则是农舍屋后的一处浅坑,纹饰精美的墓砖,有不少砌在农舍圈屋的墙间。五是缺少与文旅相配套的基本设施。通达石刻的交通不少为田埂小道;除了文物保护碑外,缺少交通指引、图文说明以及相关服务设施。六是基层文保部门的力量不足。丹阳市文保部门的文保经费不足90万元,相当一部分用于监控系统的外包服务,聘用的业余文保员数量偏少报酬很低,不能做到对所有石刻的全覆盖,必要的培训也跟不上。多年前曾从国家文保部门申请到数百万元的专项经费,因地方配套不到位而被收回。丹阳市的全国综合实力和绿色发展百强县排行在全国和我省都是靠前的,但南朝帝王陵墓石刻保护和管理状况与之还并不匹配。

具体建议:

丹阳南朝帝王陵墓及石刻是体现江苏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标志,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从现状看,有必要依据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切实加强保护和管理;从长远看,对于陵墓及石刻的系统性整理和呈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更能有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一脉相传源远流长。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大保护和管理力度。建议丹阳市切实贯彻习总书记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要求,着眼于推动“强富美高”新丹阳高质量建设,把对南朝帝王陵墓及石刻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展现丹阳“江南文物之邦”亮丽名片的实际举措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加大投入,落实具体措施。建议省有关部门和镇江市在相关规划、政策、经费及业务协调指导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二、立足当下,落实对石刻保护和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丹阳市对照相关法规政策,对石刻在保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排查梳理,完善基础性工作。下决心尽快对既定保护范围内的场地进行清理整治,增加必要设施;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推进对既定控制地带的管控。进一步完善日常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措施,加强保养维护和巡查检查,开展对陵墓及石刻遗物的收集征集,增加必要的人力财力。明确公示各处石刻安全直接责任人,落实责任制。强化执法力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下决心清除对石刻构成直接污染、损害的各种隐患。

三、着眼长远,推进南朝陵墓群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建议省有关部门将此纳入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规划及江南文脉研究,协助支持丹阳市对南朝陵墓按程序开展系统性区域考古调查、勘探,为划定遗址保护范围、制定系统的保护规划和政策规则、争取将陵墓和石刻“合体”为“国保”文物打好基础,为建设遗址公园、博物馆创造条件;协调支持丹阳市统筹研究涉及遗址核心保护区的土地性质,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协调支持由丹阳市牵头,统筹南京、句容南朝陵墓及石刻,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标有序迈进。

四、合理利用,打造文旅目的地。建议丹阳市在妥善处理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遗址保护关系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加强石刻周边的绿化保护、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完善道路交通、旅游配套等基础性服务设施,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特别是清理和禁止高污染及危害遗址、文物本体和环境风貌的项目。

五、科技创新,拓展保护利用和价值传播的渠道手段。建议通过开发数据库、搭建数字化平台等,创新对南朝陵墓及石刻的保护和开发。南京邮电大学杨祥民、刁朦在《南朝石刻艺术数字化建设与展示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南朝石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18YSA002〉)中有比较系统的建议,如果能得到采纳和运用,不仅能对日常保护、管理提供更强支撑,更可以永久保存陵墓及石刻的全方位信息,可以为文物遗产的创意延伸开发提供支持,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多元互动传播。此外,由于石刻裸露野外,如何应对自然侵蚀损害是个难题,学界业界也多有不同意见,建议相关方面关注跟踪新的技术动态,及时研判参考和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