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全面爆发,在各类高校中,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校园问题。由于大学生群体自控力差,无节制地依赖手机影响了其身心健康,不仅引发诸如视力下降、睡眠质量差、免疫力低下、焦躁不安等生理、心理问题和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对大学生的学业造成负面影响,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手机依赖症问题不仅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行为表现可以从容易导致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因素角度进行探究和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心理需求。手机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满足了人们日常交际的需求。大学生需要利用手机,进行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的收发,第一时间获取所需求的信息。但是,我们仍需客观地审视“手机”这一新鲜事物,它为大学生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铺满了荆棘。
2.孤独感和述情障碍。孤独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手机是大学生排解苦闷的渠道和发泄情绪的一个良好工具。而述情障碍的个体存在更多的手机依赖行为。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磨砺,心理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充满失落和迷茫感,并感到孤独。所以,他们很容易会被手机网络中各种在线交流活动所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3.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重重压力。大学的学习要求自主自觉,但是有些学生自控力差、学习方法不当,导致他们学业失败。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有的学生不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苦闷、烦恼。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败体验让学生变得不自信、敏感、脆弱,自我评价低,害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然而,他们又有着交往的需求,因此转向手机。
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指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社会组织等所给予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调查数据显示,家人及社会给予的关爱越多,其手机依赖表现越弱;反之,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大。每个人都渴望沟通,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情感交流和社交需求。现实社会中,当外界社会支持较弱,就会通过手机排解心理压力,实现心理诉求活动。
手机依赖作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不仅需要医学、心理学等专业角度的研究,更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宏观的分析和讨论。另外,手机依赖的预警和预防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现就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成因提出几点教育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
在各类信息、文化泛滥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尤为重要。高校各级教育工作者应该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努力为其创造宣泄情绪的平台,尽量消除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机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机依赖严重的同学提供心理援助,让他们能调整自己的状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健全人格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所营造的环境、气氛无时不刻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着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类学生社团的优势,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适当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从手机创造的虚拟世界中解脱出来,逐渐消除他们的手机依赖心理,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现实的人际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教师应提升课程教学能力,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主动与同学们深入交流。利用移动网络优势,巧妙地将手机转化为大学生学习的平台,让手机也成为教学行之有效的“得力助手”。此外,学校和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发展方向及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感兴趣、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真正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社会各界群体及组织要重视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的各类资源,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