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5 加强我省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日期:2018-01-27 提案者:薛涛等2人

目前,我国、我省儿科医生护士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比较大。2016年11月公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根据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目前缺口86042名。

我省现有儿童专科医院10家,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但依然面临儿科临床需求的增长与儿科医师队伍的萎缩的矛盾,主要问题表现在:

1.儿科医务人员工作量大,医务人员流动大,人才流失多。多年来,儿科医生门诊工作量非常大,患儿长期存在看病难、住院难现象。与其他科室的医生相比收入待遇不高,不能体现儿科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影响了儿科对优秀人才的挽留和吸引力。

2.综合医院儿科设施条件差,专科发展欠缺。多数综合医院的儿科,均缺乏相应的设施建设,缺乏儿科专有的检查设备仪器和实验室检查项目,缺乏儿科病房各种功能设施如儿童游戏室、穿刺室等;在专科建设上缺少专科重症监护病房,专科特色门诊,小儿外科各专科,导致患儿就医不便。

3.儿科医务人员工作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儿科被称为哑科,多数情况下需要医生根据丰富的经验和孩子的病征来判断病情,误诊难免,风险和压力极高。一些医护人员经常会受到患儿家长语言甚至肢体上的暴力。

4.综合医院儿科教学科研能力差。因为儿科医生工作量大,无暇顾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开展,加上对教学科研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儿科的教学科研的发展。

儿科医疗服务水平长期在低端徘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解决儿科医师短缺问题迫在眉睫。为改善儿科医疗服务,我们建议:

一、加大儿科医生培养力度

医疗机构应积极扩招儿科医生及护士,重点培养具有基本的理论与成熟的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要加强人员规范化培训、开展产儿科危重急救技能训练等,重点提高低年资第一线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后备人才梯度。在对综合医院的年轻的规培医生尤其要注意到儿科PICU、新生儿等重症病房或学习各种诊疗急救技能,对各种实践技能的学习有量化的指标和考核,使年轻医生能够迅速成长适应儿科专科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儿科诊疗体系

建议设立日间病房,为只需每日接受抗生素、雾化吸入等治疗的患儿家庭减轻住院负担;有效分流病人,提高住院床位的周转次数和使用率。开展儿童日间病房以住院管理模式规范管理,收治病情稳定的患儿,医护人员白天对患儿进行医疗照护、健康教育等,晚间可以让病情稳定的患儿回家,享受家的温暖避免患儿出现对环境的不适应。

三、建立儿科医联体

医联体的模式是指由实力雄厚的儿科专科医院与地方上的基层医院合作,将先进的技术、高水平的管理带动地方医院共同提高,达到儿科诊疗的均质化。通过开展儿科诊疗技术、质量控制等内容的培训,让基层医院学会处置常规病人,为综合医院的儿科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托底,打通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为基层医院处置收治病人做好后盾,真正做到基层能留住病人,治好病人。要建立更加细化的操作流程,比如建立更广的诊疗会诊网络等,方便基层医生及时能与上级专家进行在线会诊或答疑,帮助需要会诊的患儿更好的与专家进行互动,让患儿的诊治有效便捷,让基层医生得到锻炼成长。

四、合理布局儿科设施,改善儿科住院环境

综合性医院要科学规划儿科的楼层设置,建设相应的专用设施如摆放一些安全性较高的趣味游乐设施、适合儿童使用的卫生洁具及母婴哺乳室等。综合性医院要根据儿科专科特点设置儿科专有的就诊流程和体系,儿科就诊区、检查区、输液室、观察室、住院部等各部门相对集中,建立儿科危重症病房,改善患儿就诊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五、提高儿科医务人员待遇

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其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通过价格杠杆机制体现儿科医师的劳动价值。适当增加儿科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专门用于建立在岗儿科医生的岗位补贴。对儿科医护人员的职称聘任、职业规划有更好的政策支持,激发儿科医疗岗位人员的积极性。

六、加快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减轻医务人员工作压力

改善医患关系,既要注重培养医师的沟通能力,又应当畅通医疗纠纷投诉渠道包括院内投诉机制,完善投诉反馈制度,推进实施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推动医疗纠纷依法解决。要注意加强对综合性医院儿科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了解身边的医院优势和专家优势,增加医患的沟通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