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9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日期:2018-01-24 提案者:民革江苏省委

十九大报告号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城镇化使乡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乡村活力显著降低,传统乡村格局正在走向式微。我国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即使村庄还在,但人口一直处在凋零中。为开辟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地,振兴乡村,建议:

一、大力优化乡村形态

优化重组乡村形态,深化农村行政体制改革。一是调整乡村行政机构。乡村人口空心化日益严重,服务百姓的行政机构必须适应人口变动趋势加以调整。以3-5万人左右一个乡镇、2500人以上一个行政村的规模精简乡镇行政机构,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避免碎片化的重复建设。二是优化重组乡村形态。撤并乡镇、合并村居、缩减结构松散的自然村庄,增加大量的土地。根据区域面积、产业特色和人口规模,重新规划改造基础设施,集中更多的优质资源发展社会事业,适应新时代需要进行生态经济再布局。

二、大力优化基础设施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大,农村的交通、能源、电力、通信、给排水、环保等设施建设与城市难以等量齐观。以交通为例,乡村道路路网规划不够科学,一方面有路没人走、有人没路走、遇堵没法走,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道路等级普遍低,会车很困难,已经不适应现代交通需求。建议建好城乡一体的交通主骨框架,实现路网快速联通。乡村既要搭上快车道,又要完善微循环。乡村基础公用设施建设考量重要时间节点,规划第一,城乡统筹,分期分批建设。

三、大力优化产业布局

围绕大农业,把生态、特色、品牌、标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宜种宜养、宜商宜旅、宜工宜服,各展所长,各得其宜。组织“特色乡村调查团”,彻底摸清底数,对确有保留价值的古老村庄和特色古民居进行修复、改造和保护,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打造一批叫得响的生态农业品牌。引导上下游企业围绕涉农商标优化重组,做强做大品牌,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建设一批连片化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坚持规划先行、长期稳定,长效化、渐进式建设示范基地,以便于政策集成、技术集成、项目集成。一方面发挥政府托底作用,组建多功能专业化的新农村建设集团,另一方面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运用市场化手段,全方位开展外引内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四、大力优化社会事业

城镇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一老一小成为农村人口结构的显著特点,农村社会事业的凋敝对他们的伤害最大。以教育、医疗、康养和社区治理为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教育方面:农村资源贫瘠、质量低下,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成“事实孤儿”,城里“优质师资下不去、普通师资不下去”。要打破贫困代际传递魔咒、提供公平教育机会,需要持续布局调整。重点打造一乡镇一所中心小学,若干乡镇合办一所初级中学、城区适时增设初级中学,优化集团办学。以智能化、标配化为抓手,借助外界资源,让农村的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医疗方面:普遍推行兼并重组、赋能托管模式,由城市大医院对乡村医疗机构实施一体化管理,建立起城乡间绿色通道,健全健康档案,实施智慧化管理,保障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农村弱势群体。康养方面:人口老龄化在农村已成为社会问题。解决康养问题,既需要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又需要发挥政府动员力,引导全社会探索多种养老模式,包括新型互助模式。社区治理方面:乡村大变革,传统管理不适应,需基于不同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方法。讲政治、集众智、办实事,群众广泛参与,将自治权落到实处,通过社会组织落实政策、便民服务、纠纷调解、发展生产等。

五、继续全域文明创建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文明创建是扮靓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措施。文明创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全域抓好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使乡村大地民风淳厚、景色宜人,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新乐土、令人向往的生态大公园。一是依据标准分层创建。按照不同基础排列,分别创建国家、省、市级文明乡村,待条件成熟将低层次创建提升到高层次;二是契合规划抓住重点。把镇区、新社区和拟保留的重点村庄、有特色的自然村庄作为文明创建的重中之重,对那些没有保留价值的一般村庄和松散住户可做专项要求;三是融入扶贫丰富内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需要发展产业、物质扶持,也需要提升素质、文明养成。帮助对象户清洁家园、改善环境,既能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又能为帮扶者拓展帮扶内容。实践证明:城市创文市民受益,农村创文全民受益。文明创建一抓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