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我国全面推行普遍二孩政策,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随着二孩新政策实施,新生人口的增长,将对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资源分配、家庭教育等各方面都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二孩政策对教育的影响及分析
(一)0-3岁早教机构监管难度较大
调查发现意向性二孩家长普遍对早教更为重视,部分家长已将能否获得优质早教作为是否生育二孩的重要考虑因素。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是家长首要关注的,对行为习惯、情感心理以及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开发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
目前0-3岁早教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迅猛,社会力量办学,民营机构为主,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流动性大,监管难度极大。在这种环境下,城市现有早教机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部分早教机构仍存在“三无”现象,无保障办学。如:有的以培训公司名义,有的以兴趣类办学,大多数是纯粹商业化运作,办学条件参差不齐,管理极不规范,质量水平差强人意。
(二)学前教育资源紧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人口持续涌入,二孩政策的实施,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将不断增大,资源扩充速度跟不上入园需求增长速度,学前教育资源紧缺,供给能力弱、布局不均衡等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二孩家长们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有师资及硬件优势,对二孩家庭而言是最佳的选择,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有价格上的吸引,也是许多二孩家庭理想的选择。二孩家庭对优质早教资源的诉求直接导致“入园难、入公办幼儿园更难”的问题产生。
由于还不能实现学前教育完全的优质均衡,特别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要上优质公办或普惠民办幼儿园的需求居高不下,更加剧了学前教育学位的紧张,将影响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相关教育资源不平衡
就近入学政策下,布局、师资等重点教育资源的供求不平衡,学区房的需求热度直涨。据预测2017年—2022年未来五年入学的适龄儿童规模呈增长趋势,“重点小学”的教育资源有限,这就给不太均衡的教育资源再加上沉重的负担,因此入学竞争会非常激烈。大量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才是解决择校热的根本手段。应对“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可能带来的学前教育高峰,如何增加中小学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备受关注。不盲目追求学区房,才能真正有效地缓解学区房高价问题、入学难问题。
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后,学校生源会有所增加,教师需求量将会大增。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师为60后、70后,80后、90后教师较少,若干年后可能会因教师集中退休,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现象,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女教师怀孕、生育集中,学校的人事安排面临很大压力。面对这一现象,教育管理者需要着眼全局,适当调整中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培养出优秀的青年教师,做到在教师需求量猛增时期,也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跟上。有些适龄女老师也会在此时选择生二胎,这可能导致教师暂时性、产假性短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提前作好学校课务的安排,帮助决定生二孩的老师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并鼓励没有生育需求的老师多承担教育工作。
(四)家庭教育理念需升级
随着生育观念的逐步改变、传统家庭伦理观念逐步恢复,生育二胎的家庭肯定会逐步增多。孩子长大成人,所受的教育来自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深刻且时间最长久的,在生活中不可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学会分享。要教会孩子懂得爱。逐渐培养孩子包容、接纳、关心和照顾别人的情感。
三、对策建议
1.建议政府部门完善信息动态采集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通过对未来人口增长的数据分析、科学预测,积极着手提前规划教育布局,考虑将来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合理配置托儿所、幼儿园及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满足新增人口需求。制定相应政策,缓解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困境,保障每位孩子入园上学。
2.对师资力量结构做到“早规划、早调整、早储备”,防止形成“产假式缺编”。同时根据人口增长的新趋势重新规划教育经费并予以保障,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更多的社会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行业,解决社会优秀教师短缺的现状,加大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在我市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力量丰富的教师队伍。
3.推动教育均等化的实施,通过教育改革和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缓解学区房的过热。提高准入门槛,规范办学、收费行为,坚决取缔低水平“游击队式”办学机构。二孩政策的实施,教育资源多元需求将更加显现,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提供和服务,吸引民间资本,满足人口政策变化下的教育发展新需求。
4.建立社区父母学院,请育儿专家针对性引导,保障科学育儿。研究“单独二孩”的互动发展特点,加强长幼互相关心、帮助、分享、合作的引导,培养孩子的示范性、责任感,营造整个社会关注儿保、教育、心理等社会舆论宣传氛围。家长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优势,在公平的基础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培育孩子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