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提案 / 2016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6-01-26 12:00 来源: 本站原创

农业是整个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所谓农业不稳经济不稳、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业问题本身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农民致富、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考虑。从这两个层次来考虑的农业的发展问题,能够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农业的重要性、问题的复杂性,也让我们必须正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站在这样的角度上,我们提出苏北的农业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苏北地区人多地少的区情和土地承包中的平均化倾向,农村土地的经营种植规模都很小,土地细碎化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当前农业用地的规模化一般都是通过土地的流转实现,但土地流转在苏北地区仍困难重重,其中一个原因是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还存在惜地的观念;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家对土地有补贴政策,即农民无论种地与否都可以拿到补贴,降低了流转的积极性。

2、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目前,苏北农业产业化程度普遍低于苏南地区,也低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准。以连云港市为例,在2013年的时候,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16:1,而江苏省的全省平均水平为2.6:1。苏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都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资本积累时间短,产品开发、储藏、运输能力均显不足,多以简单加工初级农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不足、品牌化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体而言,整个农业生产仍陷于“一家一户”、稻麦两季的传统生产模式,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增收。

3、农业金融供给不足。金融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苏北农村有很强的发展农业金融的需要,比如土地流转后的土地承租人就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大额资金,因为很多情况下当前流转后的土地不能作为资产抵押,加之投资大回收期长,很难从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当正式的力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时候,各种其他的力量就会出现。最普遍的情况则是农民中的民间借贷,但是这些民间借贷往往对农民造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并不是可持续的、合理成本的融资方式。如果不加以规范,甚至可能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

4、人力资本大量流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尽管当前农业发展一个积极的变化就是农户群体的快速分化,出现了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经营和服务型农户、半工半农型农户和非农产业农户等,相应的农民也快速地职业化,出现了产业工人、专业技能人员、社会服务型人员、家庭农场主等。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看,这部分人群将是以后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同时也已经出现了农村“能人回流”的情况,但是人口流向城市仍是当前农村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5、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以村为单位来比较,地区的发展差异更明显。虽然这几年苏中、苏北发展速度较快,与苏南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由于原来的基数比较小,苏南、苏中、苏北村均集体收入水平差距仍然很大,2011年村均经营性收入比为10.62.212012年村均经营性收入比8.72.21。且苏北一些地方还有不少集体经济“零收入”、“低收入”的村,这些村缺少区位、资源优势,缺少人才、“能人”带动,长期“等、靠、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都难以保证。在连云港,在2014年的村均收入为51万元,但是村均债务却高达95万元,其中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有315个,占总村数的21%

6、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无法吸引新的技术人才。尽管政府已经提供农业补贴、保证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格,但是与经济作物相比,麦稻等农作物的单产收益仍较低,从而农民有更高的激励种植非粮作物,这对粮食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为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1、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农民人数和比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破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由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而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最大的阻碍就是人多地少的困境,大量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方式沉淀在农业部门。解决这一切的关键则在于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将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和城镇地区,减少农业就业人员的数量和比重。从总体上和以长远的观点看,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包括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和向城市转移,不仅不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障碍,而且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一方面农业人口的减少,以资本代替劳动,为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人口减少后,单位劳动所占有的土地和资本量会不断增加,这为农业人口的收入提高创造了条件。

2、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联动。苏北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及苏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北与苏南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上的差距。事实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创造了消费农产品的市场,更为农业发展中结余出来的劳动力创造了工作岗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粮食等农产品作为原材料和消费品,也为工业化、城镇化积累的资金提供了投资渠道,为生产的产品创造了消费市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来自于工业部门和城镇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及对农产品的需求,都是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3、加大农业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现代技术的升级。当前苏北地区的基层农技服务普遍存在队伍年龄偏大、保障乏力、岗位空缺等问题。为保证农业技术的发展,首先要保证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其次加强农业教育,建立一个以农业高等院校为龙头、各地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主体的农业人才培养系统。另外,农业科研体制要以市场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精神。

4、培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力量。为了培养这样的农民,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的经验,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建立一套农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水平进行鉴定。同时可建立和完善农业协会等各类农业组织,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后,还可以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或者读书的人群回到农村进入农业。这部分人群往往是能力比较强,懂技术有知识,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推动地方农业的发展。

5、扶植农业企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化。苏北地区的农业企业尽管存在着规模小等弱点,却充满了勃勃生机,外向程度高,追逐利润的动力充足。从发展趋势看,家庭专业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将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竞争力方面起重要作用。培养这些大户和企业增强盈利能力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尤为重要。一方面,推进组织与制度创新。对规模较小的农户,要引导其建立农民组织,甚至转变为“公司 +合作社 +专业户”的产业化组织结构。对规模较大的种植场、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储运和销售企业,不仅要引导其建立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还要为其提供信息和协调市场等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产业化引导。现代农业不仅是生产资源、技术和方式的现代化,而是供产销全过程的现代化运作,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要引导和鼓励农业中的进一步分工,对于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所有系列环节中出现的新的企业给予帮助。扩大单体规模,促使产业集群的出现,保证自身农业技术进步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本地企业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