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提案 / 2015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5-01-29 22:26 来源: 本站原创

近年来,江苏省服务经济逆势而动,"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在没有明显政策倾斜的情况下,实现了一个经济大省的“逆袭”。全省服务业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于同期GDP增速0.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43.6%;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5%,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4.3个百分点,投资增速达到25.5%;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5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对整体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5%,服务业对我省经济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要实现我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完善政策扶持,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已势在必行。

    一、目前江苏服务经济发展特点及趋势

区域优化发展,协同推进是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根据各区域发展速度、阶段、层次的不同,继续因地制宜地针对苏南、苏北、苏中、沿海实施不同的战略发展政策,区域服务业实现有序发展、协同推进。

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既有全球服务业发展趋势中的一般共性,又有作为发展中市场转轨国家的特殊性。服务业全球发展趋势是,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地位迅速上升,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服务消费、服务业就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服务创新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和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产业融合与分工细化不断催生新型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界限日益模糊,两者之间大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服务业成为新技术的重要促进者。服务经济成为国际转移与经济合作核心的内容。服务创新成为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关于江苏服务业政策取向选择的建议

政策的取向至关重要,是江苏当前服务业发展的“牛鼻子”。要重新定位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实施以增进与扩展市场为取向的产业政策。同时,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取向不仅仅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也包括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和发展成果民生共享的要求。

在政策设计过程中,既要对江苏服务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有理性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更需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与目的所在,并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共同富裕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如何以民生为导向推动江苏服务经济调整。

在物质层面,江苏服务经济调整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福利水平,提高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江苏服务经济现阶段调整,有利于各级政府着重解决具有生活保底特征的民生问题。要突出解决就业和创业问题。大力发展投资少、收效快、就业容量大、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没有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失去源泉。

在精神层面,江苏服务经济调整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升其精神状态、社会地位和满足感;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仅是基本物质要求的满足,还与基本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尊重人的文化权益,关注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用人文的情怀关怀人、疏导人、引导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是江苏现代服务业政策选择的迫切需要。

在发展层面,江苏服务经济调整要有利于为后发地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江苏要以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并以此作为增强苏北、苏中后发地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发力点。

基于此,建议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取向选择为:

1GNH关怀应成为政府的基本理念之一。目前,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后发地区,都将将传统GDP崇拜的发展观转变为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把发展重心从“物”转向了“人”,转向了人的需求和幸福的满足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上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幸福愿望,使之快乐幸福的生活,才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基。特别是国民素质和知识、技术、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化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尊严”“体面”“幸福”可以不是现实兑现的物质,但它一定是需要保护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和观念,提供了一个社会的内生发展动力。

2.把外部技术、资源切实内生化。江苏苏北等后发地区,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一方面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引进区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视引进技术与设备的消化吸收,积极开展二次创新,切实改变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状况。市场空间对产业升级的技术空间有着决定作用,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实现价值链升级所需要的技术跳跃。各类产业作为一个大系统结构,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技术水平是丰富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决定于市场配置资源条件下的经济合理性和赢得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并不排斥传统技艺的存在,也可把高新技术与传统技艺融合起来,形成某些产业的技术特色,构建新的比较优势。苏北应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既要在高科技产业有一席之地,又要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增强具有比较优势部门的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3.推动劳资力量均衡,藏富于民。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一开始依靠劳动密集产业和制造业对外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体,随着本地区劳工成本的逐年递升以及世界其它地区的更廉价劳动力的开辟,其逐渐丧失成本优势,能够继续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是人力资本优势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放水养鱼”、“多予少取”、“藏富于民”是先发地区政府对于产业经济、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政策取向。改变发展思路,还富于民,藏富于民,不能只让人民承担改革成本,首先应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不仅是苏南先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健康途径,也是苏北后发地区各级政府应该坚守的富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