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众多省份和城市的发展目标。据统计,全国已有近50个城市、城区或园区提出了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在《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评选出了创建智慧城市十大“领跑者”,我省的南京、扬州榜上有名。另外,覆盖城乡的信息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信息产业以及社会领域和政务的信息化等,都为智慧江苏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与北京、上海等省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上海在今年初就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以及建设的重大专项等。建设“智慧江苏” 是大势所趋,是时代要求,对江苏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设“智慧江苏”是确保“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压力加大,经济复苏显得比较脆弱,虽然市场驱动已经取代政策刺激成为经济恢复性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前期拉动复苏的房地产投资、出口和汽车消费等增长预计都将减缓,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减弱。因此,建设智慧江苏,探寻投资发展新热点,近期有望带来巨大投资消费内需,稳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中长期有望构筑新优势,在转型升级中促进江苏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2、建设“智慧江苏”是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1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稳定增长中加快转型,在转型升级中促进发展。建设智慧江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动力,它能引领带动物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大发展,也是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有效突破口。另外,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产业等可以降低能源损耗和废气排放10%以上,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由此可见,建设智慧江苏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生态省的结合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3、建设“智慧江苏”是信息化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省确定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物联网、新材料、智能电网等与智慧江苏建设直接相关,加上文化创意、应用软件与信息终端产业等,建设智慧江苏可以直接为这些行业的新一轮加速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今年,江苏省政府还与工信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江苏省信息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全面提高江苏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根据《协议》,工信部将加大力度推动江苏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三网融合和“智慧城市群”等方面建设,从而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作用。
建设“智慧江苏”,是稳定增长,加快转型,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建议:
1、加快启动实施“智慧江苏”发展战略
一是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智慧江苏”建设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加强组织领导,谋划编制近期、中期和长期“智慧江苏”建设规划纲要,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意见,明确发展方向。二是成立“智慧江苏”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专家咨询决策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确保“智慧江苏”做到统筹协调、共建共享。三是结合区域特色、领域特点和各自基础,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探索新型建设推广模式。
2、努力创造建设“智慧江苏”的良好政策环境
建议设立“智慧江苏”建设专项资金,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重点在物联网规划、平台建设、应用示范、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在符合用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智慧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将智慧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在财政性资金采购中予以倾斜支持;研究制定“智慧江苏”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企业参与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
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江苏”建设
建议加强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有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全面落实相关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做好“三网融合”关联机构和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加强与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在保持中方主导的原则下,尽可能借助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智慧,引进相关解决方案。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和推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及专家学者参与“智慧江苏”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江苏”建设的良好氛围。
4、积极推进智慧关联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争取在智慧交通、智慧电力、智慧防灾减灾、下一代互联网等若干关键领域率先突破;二是建立一批智慧关联产业园区,构建设备制造、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三是加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运用智慧科技改造提升物流、金融、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纺织、石化、装备等优势产业,改造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充分发挥智慧科技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5、加快建立“智慧江苏”人才培养体系
建议在我省各高等院校开设物联网开发应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等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创办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促进人才培养和智慧科技创新。面向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引进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落实和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并注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空间,打造“智慧江苏”人才集聚高地。加强“智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培训,特别对智慧科技实际应用人员,如城市管理人员等,实施业务培训,推动智慧科技应用普及化和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