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起,江苏进入“两会时间”。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于当天上午开幕,关于长江和大运河两个国家文化公园,省政协委员们在提案中带来好建议,发出“好声音”。
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质量
陈爱蓓,省政协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江苏作为大运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保护好大运河和长江文化遗产,是做好传承、利用、弘扬的前提和基础。如何让文化遗产保护更好融入并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强保护的专业性,优化国家与省级规划衔接,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督查评估,杜绝建设性破坏等现象,陈爱蓓委员提出三项建议:
一是制定督查方案。构建 “大监督” 格局,规范遗产排查等工作,摸清底数,建设数字平台,排查城镇改造范围内遗产,形成监督清单,确保遗产活化利用合法科学,划定保护红线与监督范围,建立台账,落实责任。
二是建立预防性保护平台。完善预防机制,包括巡查、监测等,地方政府健全资金投入体系,引导社会参与,规范社会力量监督程序,开展培训提升专业性,鼓励社会参与保护与建设。
三是健全综合监督治理体系。厘清多部门职责,建立协调机构,整合力量下沉监督,实现统一管理,赋权基层执法巡查,宣传执法案例,营造保护氛围。
在数智化语境下,讲好运河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
郑晶,省政协委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
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数字资源体系的健全建设与数智传播模式的优化创新,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明多重价值的数字化转化与创新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郑晶委员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构建资源体系,加强大运河遗产数字资源的整合联动,强化其时空连续性与互动性,解决现存类型不够均衡、结构非一体化和标准缺失,进一步加强体系化建设。
二是构建研究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传播策略,进一步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及跨文化表达,尤其是加强公众的参与性,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导向下的阐释与传播研究。
三是构建技术体系。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但目前对大运河特有文化价值进行深度阐释与传播的有效技术框架尚未最终确立,需加大数智技术应用与传播路径建构衔接,构建系统性数字机制应用。
深入开展盐城九龙口考古研究与综合文化建设
严宝平,省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盐城九龙口地区位于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交汇点。2024年经考古调查和勘探表明,九龙口是大运河前身邗沟关键节点,连接长江、淮河与黄海,古代水上交通网络发达,且有汉代以前城池遗址,意味着此地潜藏深厚历史文化价值,深入考古发掘对区域文化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及文化自信增强意义重大。对此,严宝平委员带来了四点建议:
一是深化考古专业性研究,组建跨学科团队,向国家文物局提出考古发掘建议,同时深化现有考古调查和勘探成果的研究,并加强公众教育与参与。
二是增设重点课题深化研究,建议在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增加“大运河江苏流域历史变迁考古”等重点课题,形成高质量成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三是融入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将盐城九龙口纳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作为大运河文化展示窗口,并探讨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借助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其及大运河江苏段知名度与影响力,结合当地人文特色加强文旅融合。
四是强化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文物保护与展示方案,利用数字化复原、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让遗址“活”起来,成为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并探索可持续利用模式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