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作为新经济形态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近440万人,就业规模占就业人口总量的9%,已然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如何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发展成果,不仅事关社会和谐,也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今日,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拉开帷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服务、权益保障、职业技能提升等话题,成为政协委员们关切的热点。
“物流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时刻牢记自己作为物流快递行业及从业群体代言人的身份,为行业发展建言,为群体利益发声。”省政协委员、江苏强东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强曾是一名快递小哥,他一直关注着身边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孙强在调研中发现,“两新”群体由于就业模式平台化、工作方式多样化、队伍群体流动化的特点,普遍面临着收入稳定性差、职业伤害风险大、职业归属感弱等问题,便将《关于做好“两新”群体就业服务工作的提案》带到了今年的省两会上。
“在现有社会保险制度中为新就业形态人员设立社会保障参与渠道和方式,鼓励‘互联网+’社保,为新就业形态人员面临合同变更、工作关系异地转移等问题时社保的快速转移衔接提供解决策略。”“成立相关行业党委,扩大新就业形态领域党组织覆盖面,确保‘两新’就业群体统起来、兜得住、管得好。”“充分发挥工会‘娘家人’作用,扎实推进‘两新’群体建会入会,持续扩大镇街—社区—企业‘小三级’工会组织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有效覆盖。”……稳定预期,鼓励平台企业健康发展;完善规则,保障“两新”群体合法权益;政企联动,营造宽松和谐就业氛围;齐抓共管,持续增进“两新”群体福祉,孙强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持续推动新业态健康发展。
就业可以“灵活”,服务保障不能打折。针对新业态用工关系界定模糊,新业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事故频发,职业伤害保障范围不宽、力度不足,新业态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不足等问题,省政协委员、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孙步乾在《关于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提案》中提出,要健全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体系,明确新业态平台企业的责任义务,加强对新业态劳动者的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新业态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在新业态平台企业的责任义务方面,他认为应强化主体责任,在判定用工方与从业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时坚持事实优先的原则,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合同和法律保护;落实预防责任,规范用工方合理优化算法规则,设置休息时间提醒,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承担保险责任,推动用工平台适当降低管理费用,与从业人员共担职业伤害保险费用,提高职业伤害保险缴费水平,拓展购买补充商业保险,与职业伤害保障形成互补,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更全面的权益保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加速期,数据要素红利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巨大潜力。民革江苏省委在《关于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 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的提案》中也提到了新就业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备、新业态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解决策略。在通过制定适合新业态就业的用工机制、推动数字型平台企业与劳动者普遍订立劳动合同等方式构建新业态就业劳动保障新体系的同时,建立“数字工匠”技能培训和认定体系,构建数字工匠培养体系,高质量建设数字人才培养产教联盟、实训示范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国家、省、市相衔接的多层次数字工匠培养工程;推动形成数字工匠协同培养体系,组织学校、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科学确定数字工匠职业目录、职业技能评价指标及标准,建立数字工匠职业技能评价与等级认定机制。
暖“新”的风吹到了省两会上,也吹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心坎上。政协委员们建言献策,呼吁各方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保障等方式给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为他们“撑腰”、为他们护航,不断提升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
记者 陶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