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三届一次会议 / 媒体报道
发布日期:2023-01-18 06:49 来源: 交汇点

  继2022年跨越12万亿元、再上一个万亿元新台阶后,江苏今年经济发展定下什么新目标?“1+3”重点功能区建设怎么破局?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打法”上有何创新?群众普遍关心的医保又有什么好消息?本期,我们邀请5位代表委员解读这些重大命题的关键词。

  实现增长5%左右的目标,地方要怎么干?

  “增长5%左右”,今年江苏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令人关注。确定这样的增长目标,展现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责任担当。

  当好全国发展“压舱石”“顶梁柱”,每个板块都要拿出最好表现。去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4.5%、总量突破7000亿元,今年确立6.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省人大代表、盐城市市长周斌接受采访时,谈了确定这个目标的主要考量——

  第一,提高站位、服务全局,我们有责任作出更大贡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我们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5%左右,这一目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对盐城发展的基础、面临的机遇经过认真研究提出的,既积极进取,又实事求是,有利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我们将锚定这一目标,全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第二,抢抓机遇、彰显特色,我们有能力追求更高目标。盐城拥有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沿海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区位优势、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和配套优势不断彰显,方方面面对盐城的发展预期更加看好,一批央企和跨国企业纷纷在盐城布局。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赛道上,盐城优势明显。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今年各项政策举措和厅市合作共建协议将全面实施,支持盐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利好因素正加速集聚。因此,我们把今年目标定为6.5%左右,这样能更好激发动力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第三,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我们有基础实现更好结果。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我们切实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预计去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贸进出口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为经济整体好转打下基础。去年盐城钢铁、新能源产业和晶硅光伏产业链销售突破千亿元,百亿元级企业达13家。我们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和数字经济、海洋经济“5+2”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23条重点产业链,编制完善“三图三清单”,打造更具盐城标识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23条重点产业链规上销售有望达7000亿元,工业经济总量有望过万亿元。

  目标已定,关键在干。省人大代表、江阴市市长包鸣表示,贯彻落实省两会部署的目标任务,江阴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笃行实干、知重奋进,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努力为全省发展“挑大梁、多作贡献”。

  聚力转型做强实体经济。瞄准数字经济“关键赛道”,以“智改数转”为抓手,持续引育专业性强、行业特色鲜明的系统转型方案服务商,实施装备数字化换代、车间智能化升级、工厂网络化发展,推动江阴制造向江阴“智”造跃升。今年目标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家、上市公司3家以上,完成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800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

  固优补短激发科创活力。以科创江阴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化“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建设,加大科技型企业引育力度,推动更多优质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确保全年新开工科创载体100万平方米、投用80万平方米,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450亿元。

  引建并重攻坚项目投入。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严格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工业园区升级改造释放更多土地、能耗、环境容量,持续强化基金招商、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0个以上,引进超50亿元项目4个、超百亿元项目2个,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抢抓机遇扩大双向开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国资与外贸平台合作,探索壮大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深化无锡(江阴)港与上海港合作,全力争取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全年实现货物吞吐量3.5亿吨、集装箱运量70万标箱,外贸进出口保稳提质。引导企业有序走出去,支持境外并购项目反哺江阴,实现对外直接投资4.5亿美元。

  优化环境营造“四敢”氛围。健全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机制,拓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功能,常态化落实拿地即开工、报建即开工、联合竣工验收,进一步打响“澄心办·办澄事”营商品牌,全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

  记者 孙巡

  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中轴崛起从何破局?

  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为今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划重点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其中,加快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促进江苏中轴崛起,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任务。

  扬子江城市群涵盖沿江八市,位于近400公里长江黄金水岸两侧,集聚全省最为丰富的经济、科教、人文等资源,堪称江苏发展重心所在。从各自发展、自然形成的“一群城市”变成紧密联系、有机融合的城市群,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如何提升能级,从而有力支撑江苏中轴崛起?省政协委员、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带来专业分析——

  为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破解当前发展存在的空间矛盾,省自然资源厅编制了《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全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目前,《规划》正提请国务院审批。

  《规划》结合自然地理格局、人口经济分布等,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深化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强化陆海统筹协调发展,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构建带圈集聚、腹地开敞的“两心三圈四带”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即太湖丘陵生态绿心、江淮湖群生态绿心,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扬子江绿色发展带、沿海陆海统筹带、大运河文化魅力带、陆桥东部联动带。

  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向何处发力?我认为,要发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的带动作用,提升县城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推动形成多层次、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加快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推动沿江地区协同发展和全面提升,构建跨江城市组群,加快宁镇扬、锡常泰、苏通等城市组群融合发展,支持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建设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跨江“一盘棋”格局形成。要加强城市间的优势资源统筹、区域设施共享、相关产业协作,加快形成功能分工明确、要素自由流动的绿色发展带,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重点构建“高铁密集成网+枢纽联动成群”的交通格局,支撑多层级、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统筹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节约集约土地和岸线资源,综合考虑区域、城际、城市过江通道需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充分、集约高效的过江通道系统。构建以区域轨道为主导、干线公路为补充的区域交通体系,引导跨江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群内轨道交通的公交化运营水平。促进人口向重要交通走廊地区集聚,整合中心城市和临江地区的空间资源,优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临江开发水平、带动纵深发展。重点建设由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铁路、苏南沿江城际铁路、沪渝蓉沿江高铁上海经南京至合肥段三重轴线以及过江通道组成的高密度高铁网,支持形成以南京为核心的放射状综合运输通道格局,促进跨江联动发展。提升南京禄口机场、苏南硕放机场、南通新机场以及南京南站、南京北站、苏州北站等枢纽能级,重点建设苏锡常城际铁路、扬镇宁马城际铁路、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等重大枢纽联络线,发挥枢纽群对沿江地区发展的引擎带动作用。

  进一步以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产业转型,严格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高标准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苏州市吴中区、江阴市开展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级试点工作,同步开展省级试点,并指导“绿票”交易等。严把沿江建设项目用地准入关,在化工园区整治提升中做好沿江自然资源保护。

  记者 倪方方

  培育更多“小巨人”,如何给“专业选手”助攻?

  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以上,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政府工作报告划定了今年的目标任务。

  “小块头”,大能量。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江苏偏爱有加。过去五年,全省共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09家,仅去年就新增424家。从无名之辈到“小巨人”,有何成长秘诀?需要政府送出哪些关键助攻?省人大代表、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国强分享心得体会——

  去年我们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说经验的话,我最大的体会是,中小企业不能盲目扩张铺摊子,必须坚守细分领域,练就“独门技术”、研发“拳头产品”,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小巨人”。

  这十几年,我们苦心耕耘“诊断试剂”细分赛道,专注研发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检测试剂及仪器,打通上下游供应链,自主开发高性能关键酶、引物、探针等核心原材料,打破国外巨头垄断,实现检测技术的自主可控。企业开发的检测产品超600个,广泛用于传染病防控、临床检测、大规模人群筛查等领域。

  正是因为手握独门绝技,这几年在关键时刻,我们顶得上、能突破。2020年1月10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后,我们仅用3天就开发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获得WHO应急授权,以及包括美国FDA在内的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或专业机构的准入资格。最近3年,企业发展逆势上扬,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2.93亿元,同比增长97.69%,完成净利润16.24亿元。

  中小企业是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生力军,走“专精特新”之路,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着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培养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江苏有基础、有优势,应加强人才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推动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对接,完善在职晋升、培训等制度,实现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为客户和市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从而加快迈向专精特新。

  未来,硕世生物将致力于构建人类重大疾病早筛早查解决方案,坚持分子诊断主营业务,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专注“传染病检测”“妇幼临床检验”两大领域,推进“原材料+仪器+试剂+服务”一体化经营。今年,我们将全面提速国际化布局、加快技术迭代升级,提升组织运营能力,尽早实现全球年营收破百亿元目标。

  当然,“小巨人”离不开阳光、空气和土壤。这几年,我们感受到所在地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疫情期间,享受到社保、房租减免,财政贴息等资金扶持。当企业面临运输受阻、货品无法发出的紧急状况时,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及泰州工信、交通等部门及时成立“服务专班”,多方协调,保障企业如期交货。

  记者 王梦然

  提升医保品质,今年有何新利好?

  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升异地就医结算水平,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关于今年医保的目标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几十个字,字字关系每个家庭“病有所医”。

  解决医保领域急难愁盼,持续提升群众医保品质,今年江苏有哪些利好?我们请省人大代表、省医疗保障局局长周英解答——

  推动基本医保全覆盖,让人人享有公平的医疗保障。在巩固拓展现有98.5%基本医保参保率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推动新业态就业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不断优化基本医保参保结构。新生儿、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居民医保,免除待遇享受等待期。

  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升不同群体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分层分类医疗救助体系,落实全省统一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不断强化救助兜底保障功能;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不断提升门诊保障水平;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持续扩大“江苏医惠保1号”覆盖面,继续优化罕见病保障机制,既让群众享有普惠性的医保待遇,同时不断完善有针对性的医保待遇保障政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坚持城乡一体,覆盖全民,在全省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力争年内实现制度全覆盖;统一和规范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

  持续开展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切实有效降低群众医药负担。持续聚焦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竞争性与替代性强、群众密切关注的品种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执行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成果,落实药品耗材阳光采购制度,实施更加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多措并举,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

  提升用药可及性,让医保药品惠及更多参保患者。建立全省统一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实现参保人就诊、定点医院开方上传、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结算等环节互联互通,让参保群众更加方便就诊购药;持续扩大“医保便民药店”数量,设置集采药品和国家谈判药品专柜,实施“零差价”销售;新版国家药品目录发布后1个月内,定点医院按需将国家谈判药品纳入采购目录范围,实现应采尽采;全面施行国家谈判药“双通道”机制,群众在定点医院和药店购药享受同等报销待遇。

  全面提升服务效能,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医保服务。常态化推进落实医保民生实事,建设190个“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同步推进市级示范点建设,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医保服务。全面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在落实长期居住人员承诺制、多地备案的基础上,将群众需求量大、普遍开展的门诊慢性病纳入直接结算范围,推出急诊抢救人员免备案等直接结算服务举措,全面提高直接结算效率。全面推进“诊间支付”“床边支付”等医保移动支付服务,增强“江苏医保云”在线服务功能,满足群众线上线下一体化医保移动支付服务需求。

  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提升医保制度公平性统一性。健全基本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全面落实待遇清单制度,推进建立职工医保省级调剂金制度,健全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在医保参保登记、待遇支付、转移接续等方面实现“一网通办”。

  “乙类乙管”后优化医保政策,确保患者医保待遇保障到位。全面落实“乙类乙管”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优化政策,确保提前预付医保资金,参保患者住院费用综合保障,在基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急诊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75%,临时扩大医保药品目录,“互联网+”医疗服务首诊纳入医保支付等政策全面贯彻执行。

  记者 白雪

  本期统筹 孙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