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侨联、台联、对外友好组,经济一组,经济二组,新闻出版、体育、福利保障组,医卫组,特邀一组及特邀三组委员围绕“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洪慧民主持会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委员发言并互动交流。
张梧华、仇云杰、李明耀、左成慈、武鸣、王磊、张翀昊、胡建斌、黄飞建、邱峰、黄天鸿、闵大勇、董涛、姜杰等委员先后发言。
张梧华委员(安生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省海联会副会长)就支持国际化学校发展、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出建议。
一所好的国际化学校能成为积聚国内外高端营商者、一流人才的强引力场。目前我省各地国际化学校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政策环境不一,对各地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建议:
一是提高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民办学校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国际化学校的发展不仅是教育多元化的需要,更是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需要,因此首先要支持其发展,再辅以规范其办学。要充分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中重申的“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
二是出台省级层面的学费收费政策或指导意见。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不仅是一地一市的大事,更是全省的大事。对于国际化学校的收费问题,省发改委、市场监督部门、教育部门在全面、准确把握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下,结合我省实际,出台省级层面、跨部门的政策或指导意见,从而有助于避免一地一策,避免各地区国际化营商环境差距由此进一步拉大。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是地方相关部门应敢于作为。在符合党的大政方针、符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部门干部要敢为、敢当,遵循市场规律,按照法律办事,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配套的基础服务提供一切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实实在在的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四是加强各部门政策的协调与一致。涉及同一问题,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不同部门对上级政策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及本部门具体政策,而对其他部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欠缺,因此时有“政策打架”。因此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最新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应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特别是加强发改、教育、市场监督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避免各行其是。
仇云杰委员(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就内求创新、外求突破,以核心技术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书记的报告中说,刚刚过去的2022,我们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克服了超预期的多重困难挑战;省长和主席的报告中说,过去的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的应对了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稳中求进。
2023年如约而至,该用什么样的状态去规划2023,这是每个民营企业管理者会谨慎思考的问题。书记和省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来不断巩固扩大实体经济领先优势,这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中还说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些话让我们打消了顾虑,感受到了鼓舞。我们将坚定不移、心无旁骛的内求创新,外求突破,集中力量把主营业务发展好。
今年是长虹智能创业的第34年,我们1989年从零起步,从一个粗放的小型机械加工企业逐步成长为拥有甲级设计资质、国家级企业中心的智能装备整体方案供应商,最核心的一点源于我们一直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2021年,长虹智能的欧洲离岸研发中心成功研发机械式翻转技术DIP-FREE 360,于2022年在商用车和乘用车的涂装线上成功应用,标志着卡脖子技术的研发圆满成功。得益于技术研发上的创新突破,我们被评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
同时,我认为民营企业要想行稳致远,除了内求创新、苦练内功之外,还得外求突破,争取在更广阔的市场占据发展高地。汽车装备制造行业,尤其是涂装装备,很长的一段时间,是被欧洲企业占据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长虹智能果断在意大利、日本和印度成立控股子公司,集成优秀的国际化团队积极开拓市场。2022年,我们的意大利控股子公司FIDIA与行业全球隐形冠军德国DURR的激烈竞争下,成功获取法拉利、兰博基尼和宝马的订单,跻身国际涂装装备主流供应商行列。
我们衷心期待,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政府对新形势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惠企政策能够迅速的推出并落实到位,同时要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对能够真正实现创新型的企业给予重视支持;对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能够更具引导性、更有针对性;对于支持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的各项政策,能够更具体……从而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搭建好舞台,疏通掉堵点。
省长的报告中指出: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民营企业,从来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发展。我们一定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敢为善为、勇毅前行,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李明耀委员(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就发展产业保险,服务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近年来,紫金保险在服务构建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做了些尝试,着力发展产业保险,创新服务模式,为产业客群提供综合风险解决方案,力求发挥保险风险“减震器”、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三大作用,实现产业与保险共生共荣。目前,在金融市场较为成熟的发达经济体中,保险资产占到整体金融资产的30%左右,而在中国金融资产里,保险总资产占比仅6.5%,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巨大。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指导。将产业保险纳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整体规划中,更好服务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为助力乡村振兴、强国战略、平安中国、新能源体系等提供充足有效的风险保障,助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在制度层面支持保险参与产业发展,如试点高标准农田维保补贴列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保费,破解“重建轻管、建管分离”难题,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用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替代物业保修金,支持住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等。进一步细化“两业融合”实施意见 ,明确现代产业与金融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点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名单,明确落地路径,积极支持产业企业、金融机构等相关方开展模式探索、合作创新,助力产业链控制力增强。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数据资产管理,产业数字化会带来数据资产的要素化,必须制定规范数据安全、数据权益、数据应用等方面的法规条例,在引导相关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的同时,保障并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保险主体互相共享数据资源,推动产业企业与上下游客户、保险企业等共享工业物联网,在提升上下游协同效率的同时,助力保险产品定制、风险减量综合服务质效,促进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充分融合。
三是打造平台载体。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包括保险金融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让先进制造业和保险金融服务有机融合,如搭建首台(套)、新材料等创新产业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广运用首台(套)、新材料保险,转嫁企业创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协助创新企业突破市场初期的应用瓶颈,加速产学研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推动全球优质科技成果在苏转化,助力江苏产业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是强化能力建设。加强保险行业监管,推动保险服务产业升级能力建设,包括客户需求分析能力、产品定制及风险筛选能力、产业风控管理能力、理赔服务设计及执行能力等,让保险人成为既懂产业又懂保险的专业化团队。将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纳入保险主体综合评价,推动整个行业聚焦服务服务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左成慈委员(唐仲英基金会顾问)就顶层设计与政策倾斜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提出建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花大力气。
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哪些是我国实现现代化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尤其是要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财力、环境资源、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哪些是江苏省率先实现现代化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哪些是需要重点提高质量的产业。
二是在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以后,要在“体系”二字上下功夫,要充分考虑该产业的整个体系,包括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包括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跨学科多学科联合攻关,交叉学科和优势互补,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即使在某领域单点突破,可是由于上下游和周边产业的发展滞后,仍然是受制于人。
三是要对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产业做政策上倾斜,包括但不限于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资源投入、人力资源的配备、税务减免(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诸方面予以倾斜。我们常常谈到“台积电”的成功,只要稍微深入一点,就可以看到,当年台湾“经济部”、李国鼎先生等,为台湾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除了政策上、物质上的支持以外,李国鼎亲自把张忠谋从德州电机请回来,为台湾的半导体事业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四是要拓宽视野,拓宽合作伙伴,对于外资、港澳台资的“高精尖”企业,要鼓励他们加入提高产业质量,发展江苏现代化产业的积极性。尤其是对港澳台资实体企业,要给与同等国民待遇,起码可以先行试点纳入,有序整合,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对于从海外引进的人才要多加呵护,主动提供便利。
五是要营造让青年人脱颖而出的环境氛围,特别是分配政策。青年是最有活力、创造力的时期,许多科学上、产业上的成果都是在青年时期做出的。研究生阶段、博士后阶段、见习教授、见习研究员阶段往往是最有创造力、创新力的时期。我们常常说“人才高地”,华为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年轻人并取得成功,与华为提供的“体面的待遇”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对于青年学者,我们要从政策上予以扶持、倾斜。建议设立机制,大幅提高青年学者、青年科学家的生活待遇,让博士生、博士后、青年教师们能够每天的心思放在科研、技术、产业的进步,而不是为着柴米油盐、沉重的住房贷款伤脑筋,安心于事业。
武鸣委员(镇江市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就推进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提出建议。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为长三角地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提供了重要契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推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有利于我省加速集聚优质要素、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带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地落实。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开放协同创新,聚力打造集群化改革开放新高地
开放是长三角地区的鲜明底色,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群化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是以自贸试验区为突破口,挖掘现有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潜力,探索实施综合保税区延伸拓展战略,通过更高水平制度创新打造发展高地,鼓励企业在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内注册,试点开展更有优势、更有潜力的保税业务,持续推进开放型经济走在前列。二是对标RCE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争取长三角地区与RCEP签约国深化合作,以制度创新和规则对接为着力点,主动抢抓国家在开放领域的先行先试机遇,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抢占全球数字贸易制造点、扩大影响力,提升对外开放能级。
二、强化产业协同创新,推动重点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江苏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有超过350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同时也更需要在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寻求更广泛的互利合作,实现共赢。一是加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规划协调,持续放大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优势,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资源作用,推广浙江自贸试验区数字经济有益做法,借鉴安徽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经验,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区域功能互补。二是推动区域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协同发展,选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产业为试点,及时总结各地创新经验,进一步强化现代产业体系实力。同时在其他产业上探索新路径、学习新经验,壮大综合实力。三是协力补齐重点产业短板弱项,多渠道、多形式创新区域合作模式,联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共建技术创新载体,加快技术成果转化运用,提升长三角在国家战略产业上的国际竞争力。对于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等产业,可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载体,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共同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发展瓶颈。
三、强化要素协同创新,建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破除要素流动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实际上也是各类高端要素的集聚区,要进一步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加速整合、共享共用。一是统筹构建长三角地区统一协调的市场体系,探索建立不同创新平台在实验室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联动共享机制与收益分配机制,着力打造创新资源高效集聚与功能高效发挥的创新高地。二是加强长三角高端要素集聚城市的联动创新,充分整合上海的金融资源、南京与苏州的产业创新资源、杭州的数字经济资源、合肥的国家科学中心资源,不断推动协同合作模式和机制创新,促进重点城市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更加畅通流动、更大程度发挥作用,提升高端要素配置效率。三是强化政策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释放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红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比如,各自贸试验区可以互学互鉴,也可以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对标世界银行最新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吸引各类市场主体集聚发展。再比如,长三角是全国企业家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可以把企业家作为资源配置最核心的力量来推动,用更有效的政策鼓励企业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促成要素流动、高效配置。
王磊委员(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区总裁)就打造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提出建议。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2020年产值就超4000亿,各类新药审批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一,拥有恒瑞扬子江正大天晴百济信达阿斯利康等优秀中外企业,同时有非常顶尖的大学和专业,很多学科的医疗水平临床研究水平中国领先,各地政府和产业园非常懂行,各路资本在生物医药领域非常活跃,完全有能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为此提出建议:
一是领导强力推进。需要由书记、省长亲自担任产业链链长,因为这个产业太重要,江苏太领先,有着带动长三角,引领中国的作用,是重要的示范作用。江苏的各个地级市在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式。几乎每个区和园区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每个大医院都有全国领先的治疗领域,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各个地市都有自己的生物医药产业大会,迫切需要省领导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整合行业资源,形成专班,和行业协会对接,需要省级强有力的组织来协调、指导、推动发展。
二是抢抓世界变局机会。美国公布了一系列的立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几乎是全面围堵、压制中国。长期看肯定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但同样也充满机会。中国市场广阔,虽然跨国企业供应链有离开中国的,但更多是搬进中国,阿斯利康也积极归拢世界产能到中国。国内创新药企业如何争取中间地带上的一带一路国家的新药审批互认工作成为一个新的机会。我们有机会继续使用全世界的新药,也有机会让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用到中国发明制造的新药,如何鼓励本土企业走向世界成为跨国企业,如何鼓励跨国企业更加扎根本土成为本土企业,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奋斗的目标。 阿斯利康将继续结合自身优势,致力于诞生世界级“江苏造”的全球创新药物,我们在江苏的迪哲医药正在进行5个本土原创新药的开发和孵化,争取通过合作和投资,来实现中国创新走向世界。
三是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国家实验室、医学中心及研究型医院和创新药企业。政、产、学、研、医、投,是研发投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需要依靠江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生物医药的“苏州实验室、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不仅做好基础研究,也要做好成果转化,政府产业和资本持续投入,和长三角各省市错位发展,竞争中互补,用好上海、北京、大湾区的优势,协同发展。我们需要鼓励培育像华为一样大比列投入研发、技术领先世界、收取专利授权费用的本土创新药企业。
四是全面实施数字化战略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江苏应该把医药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慧医疗相结合,打通全省各级机构间的数据壁垒,把患者电子病历随访、生化基因大数据和生物标本库结合在一起,支持医药创新研发工作,伴随诊断应在院内开展,结果可在全省使用。今后的生物医药的竞争将是数据的竞争。患者该用什么药,何时停药,何时延长治疗,何时联合治疗,何时换药治疗,如何运动,如何营养,如何中医辅助治疗,要用数据来指导治疗,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数字医疗带动整个健康产业。
五是为下一波疫情做好准备。战胜疫情,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的期盼、是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也是体现江苏的执行力和发展水平。防重症保健康,既要治疗好这一波疫情的重症,也要为下一波疫情产生的重症做好预防,在疫情高峰来临之前要努力保护最脆弱的人群,加快引入和研发可以预防重症的药物,真正做到不让疫情缩短人均寿命。
张翀昊委员(常州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市科协副主席,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就全力抢占数字经济关键赛道,扎实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提出建议。
按照“短期引导市场,中期汇聚项目,长期培养人才”的递进思路,尝试按问题制定策略,分阶段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堵点,释放动力。
一、短期内,引导市场扩容
2022年10月,常州市率先推出了“智改数转数字贷”,只要企业初步完成智改数转,完成任何一类改造,就可以纳入政府信保基金的扶持名单,由政府担保,银行提供授信。该产品将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与银行授信相结合,强化了产品短期效能,平衡了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之间的矛盾,引导企业积极选择适合自身的数字化产品,引导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可作为案例参考推广。
二、中短期,汇聚优质项目
推进产业数字化,需要汇聚一大批项目与产品。但同时,对于轻资产项目,政府遴选难度大,直接补贴效率不高。应充分利用市场化遴选机制。建议面向股权投资机构,实施“部分担保回购”的策略:凡经过评审的投资项目,万一投资失败,政府基金承担30-50%的回购义务。通过降低投资风险,一边吸引社会资本,一边汇聚优质项目,从供给侧改善我省“数字产业”的投资格局。即便一部分项目投资失败,但由于回购周期一般在3-5年,足够我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培养一大批优质项目;在中期内,不但能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还能将大量风投机构转化为免费的“招商大使”。
依据常州市信保基金的过去5年的历史数据,每年1600万风险赔偿,支撑了100亿元的贷款余额,政策杠杠高达500倍,以政府信用缓解了财政负担,适用于目前的发展阶段。
三、中长期,本地化人才培养
科技是产业的杠杠,人才是科技的杠杆。目前,我省制造业规模与嵌入式软件人才规模无法匹配。去年全国1000万本科毕业生,460万人考研,110万人录取,余下的350万人,是宝贵的人才储备。目前,工程硕士尚可以异地培养,也可降分录取,建议设区市与高校共建委培基地,本地化培养工程硕士。同时,重点面向能级较低的城市进行招生,充分利用地区间差异,形成定向招生、本地培养、提前工作、毕业留任的循环机制,为我省数字产业的发展,建设一个“人才蓄水池”,在长期中提供源源不绝的驱动力。
胡建斌委员(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就守正创新,构建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提出建议。
一要练好内功,提升国有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流的文化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我省国有文化企业在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体制机制改革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传统文化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不彻底、管理不够规范精细、机制不够市场化等问题。仍然需要在整合业务板块资源、清理低效无效资产、退出非主营业务等方面下功夫,合理布局生产线、强化产业板块协同性,充分激发产业内生动力,培育更多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企业,不断提升国有资本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要鼓励并购重组,提升文化产业控制力。并购重组是国内外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以出版企业为例,处在全球出版50强前10的企业,基本都是通过不断收购、兼并发展壮大。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计划经济思维痕迹较重,属地行政干预多、地域界限较难打破,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壁垒高、难度比较大,且长期存在同质化竞争,造成了出版资源的低效甚至浪费。建设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对全省分散的文化艺术、出版、影视、旅游、体育、新媒体等优质资源进行划转与整合,支持有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进军世界一流企业。
三要聚焦数字转型,提升文化产业创新力。数字化是新的时代特征,数字经济是建设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省文化企业特别是出版行业数字化产业规模偏小,传统媒体及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创新力度不够,在媒体融合、融合出版、知识服务、版权资源等深度开发等方面缺少有效的思路和路径。需要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点线面结合,借助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通线上线下的融通渠道,全面提升“上云用数赋智”能力,不断丰富我省“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互联网”等业态,实现传统业务融合、跨界、出圈。
四要打造国有资本平台,提升文化产业活力。国有资本平台在资本运营、激发企业活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具有突出功能,是建设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去年,中央及省委在关于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从全省面上来看,可以推动凤凰集团等成为国有文化资本投资公司,参与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参与全省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兼并、参股等方式开展跨领域资本运作,不断释放文化企业改革活力,在实业报国、产业报国中展现文化国企担当。
五要坚持“双效统一”,提升文化产业影响力。国有文化企业参与构建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双效统一。我省文化产业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电影、电视剧、戏曲、图书、歌曲等所有门类全覆盖,国家级奖项全国领先,江苏大剧院、《江苏文库》、《中国运河志》等重大工程项目成果丰硕,全国最美书店、农家书屋等惠民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及质量全国领先,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推动文化产业“双效统一”再上新台阶。重点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用户和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和原创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致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黄飞建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江苏无国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就加大对产教融合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提出建议。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保障。产教融合是产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建议:
一、完善法治保障要素。我省地方立法,出台《江苏省促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条例》,从法治层面做好对制造业人才供给要素保障。
二、多部门联合出台激励细则。相关部门应将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方面的激励措施进行组合,出台一份“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细则。
三、将政策支持落地纳入政府考核。将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和激励措施落地纳入市、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企业发展论坛等方式,广泛宣传支持政策,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产教融合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提供金融、税收和土地保障政策。一是对纳入产教融合培育入库的企业及项目,建立贷款审批及放款流程绿色通道。引导金融机构拓宽产教融合型企业融资的渠道和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上市融资。二是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及培训的投资,可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减免部分企业所得税。三是建立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成本补助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认定办法,按照一定标准补偿企业成本。四是企业投资建设职业教育或培训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应。五是对企业主导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用地需求,可以按照教育用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保障。
六、健全信用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将产教融合型企业信息作为其他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归集至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法依规进行公开公示。对诚实守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可视情实施“绿色通道”等便利服务措施。二是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作为各类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参考,优先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申报相应的省级各类专项资金。
邱峰委员(苏州市农业农村局法规处、行政审批处处长,苏州市台联副会长)就找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江苏路径”,奋力推动农业强省建设走在前列提出建议。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有义务在新征程上勇挑大梁、走在前列。而这些年,江苏也是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优先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探索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江苏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江苏大地充分展现了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全省农业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为2.11:1。一是致力于乡村产业振兴,积极打造绿色蔬菜、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等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在占全国1.1%的国土、3.4%的耕地上,承载了全国6%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 5.5%的粮食、7.6%的蔬菜、3.4%的肉类、6.9%的禽蛋和7.4%的水产品,端稳了8500多万江苏人的饭碗。盱眙小龙虾、阳澄湖大闸蟹、阳山水蜜桃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叫响全国、走向海外,成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特色标识。二是致力于乡村人才振兴,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人才、特色乡土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万个,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三是致力于乡村文化振兴,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省级文明乡镇、文明村数量分别达到371个、973个,乡村文明焕发出新的气象。四是致力于乡村生态振兴,以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重点任务落实,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超9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74.6%,特别是田园乡村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五是致力于乡村组织振兴,组织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等行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重拳整治农村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
最后,建议省级层面加快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标准,为各地对标对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提供“江苏路径”指引,并开展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和节点化调度的形式开展监测评价,奋力推动江苏农业强省建设走在前列,体现我们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责任担当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黄天鸿委员(江苏综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就打造产业地标,推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邀请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我省产业地标打造顶层设计工作,围绕做强规模实力、强化政策支持、提高创新层次等方面共同谋划江苏产业地标发展方向和思路,积极构筑一流产业发展生态,加快产业地标打造。研究制定产业地标行动计划。通过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摸排产业发展情况、编制产业发展报告等方式,摸清产业“家底”,制定出台各产业地标打造行动计划,绘制清晰的产业地标发展目标和路线图。
二是打造自主可控产业体系。重点推动产业地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突破。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聚焦产业地标关键性、前沿性技术领域,确定好关键技术攻关课题及目标任务,以公开招投标方式,鼓励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业共同承担技术突破任务;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支持龙头企业自主实施技术创新和突破,对企业实施技术突破具有行业带动意义的重大项目,给予“一事一议”重点支持。
三是突出项目引进和企业培育。围绕重点产业地标打造,抓紧引进一批重点项目,充分借助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南京)软博会、国际医药博览会等我省有影响的品牌活动,同时抢抓国家放开出入境政策的机遇,瞄准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产业地标特色化、高端化专题招商和推介活动,招引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我省。同时,实施本土龙头企业创新培育计划,建立培育库,强化服务,“一企一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注重培育具有核心技术、自主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聚焦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型企业,培育一批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
四是做优产业发展生态。打造产业地标关键是要构建一个生命力旺盛、吸引力强大的产业生态系统,让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注重从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产业地标发展基金等方面,营造打造产业地标的良好生态,助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闵大勇委员(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新实践—敢闯敢为敢担当才能走在前列提出建议。
一、江苏制造业的特点和优势。江苏经过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四十余年,市场经济发达,成为制造大省,形成如下特点和优势:一是工业规模体量大,门类完整齐全。二是形成了以苏州为代表的制造业发达的核心区域和高地,产业层次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三是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人才层次高,支撑作用强。四是区位优势明显,长三角,江浙沪,都是工业产业市场发达地区,具有市场优势土壤。
二、什么是高质量制造业。一个区域的制造业,怎么样才能算高质量,我的观点和观念是:一是有核心区域和高地。比如江苏苏州。二是结合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形成若干特色产业区域,毎个区域有自己的主导优势产业。企业讲“专、精、特、新”,区域也要讲“专、精、特、新”产业。三是区域要有龙头企业牵引和带动。四是以核心区域、特色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市场的力量自然会形成产业链气候,自然会形成吸铁磁效应,与全国协同发展。五是创新资源(科教,人才)、金融资源,内生、自觉地积极服务产业,与企业形成良性创新循环。
三、如何打造江苏的“高质量”。一是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和特点,做产业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谋划江苏的“高质量”。核心高地+特色区域,形成分工协同机制,便于集中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二是产业优势通过市场作用带动构建现代产业服务体系,包括科教服务产业。三是着力围绕公平的市场秩序打造营商环境。
董涛委员(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就夯实云网融合数字基础设施,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关键增量提出建议。
江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驱动要求尚存在差距,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仍有待加强。结合我省现状与特征,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快“云网安绿”融通发展,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石。云网融合数字基础设施,是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提供海地空天一体化的泛在连接和海量数据存储与多形态、高性能计算,实现网络与算力的深度融合、云网边端的智能互联。江苏要紧扣一体化布局和集约化建设,加快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算力布局,拓展算力与网络协同能力,把网络安全作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底色,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建设安全、绿色、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二是建立完善行业应用“云需求”常态化对接机制,强化数字基础设施赋能注智,助力全省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大省转变。大力推进“上云用数赋智”,以数字化转型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是当前形势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创新性举措。目前行业云需求挖掘不充分、供需双方适配错位等问题,是制约5G、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传统行业应用的关键瓶颈。江苏应加快探索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产业园区、企业、解决方案供应商、行业专家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云需求”,尤其是“国家云”对接机制,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助力全省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大省转变。
三是大力推进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首先必须构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随着5G网络和千兆光纤的覆盖推广,要以“互联互通”为出发点,统筹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区域、城乡之间按照行政区划的分割,有效落实普惠服务,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四是加强基于云网融合数字基础设施各行业应用场景,推广形成一批有价值、可复制的示范性项目。聚焦行业刚性和痛点应用需求,发挥工业、交通、能源、医疗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打造行业领域特色应用场景和高水平示范项目,形成“基础云”“通用云”“特色云”“创新云”等多种需求与使用场景,加快形成有商业价值、可复制推广的行业示范性项目。
总之,推进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只要我们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夯实云网融合数字基础设施,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关键增量,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江苏现代产业体系一定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姜杰委员(涟水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就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建议。
一、加强内培外引,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一是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开展重点项目靶向招引,着力招引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行业引领力的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条。近年来,涟水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在今年新年第一会——全县招商引资大会上,成功签约26个项目、总投资128亿元。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构建项目落地、建设的新方式、新机制,全面提升项目建设速度。2022年,我县成功招引两个百亿级项目,总投资130亿元的捷泰新能源项目,10月8日签、11月29日开工,仅用时51天;总投资116亿元的高性能玻纤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从洽谈到签约用时3个月,定于年后开工建设,跑出了项目建设的“涟水速度”。三是提高项目承载厚度。按照“规划先行、产业错位、绿色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好专业园区功能优势,积极拓展多层级产业空间。按照集约化、差别化发展要求,联动产业优势互补,实现产业能级提升需求与产业载体供给能力相匹配。注重土地指标储备,目前,涟水已统筹1.6万亩土地流量指标,为重特大项目落地提供要素保障。
二、坚持做大做强,厚植企业培育新优势。一是打好企业培育“主动仗”。针对不同企业实施差别化政策,做强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近年来,涟水县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设置10亿元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二是下好质量强企“先手棋”。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品牌发展规划,落实品牌建设政策,努力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质量等次优、公众口碑好的产业和企业。2022年,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获“江苏省省长质量奖”。三是用好资本运作“组合拳”。积极引导企业采取兼并、联合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营效率,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行业“小巨人”。
三、强化创新创优,彰显动能转换新活力。一是改革促动。坚持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关键一招”,围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这一主题,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和保障市场发展活力。二是创新驱动。强化创新核心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深入实施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中资源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三是数字带动。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数字产业试点示范工程,落子布局数据产业、数字文创等新兴产业链,抢滩争先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