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三届一次会议 / 联组会议
发布日期:2023-01-18 00:40 来源: 本站原创

117日下午,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革组、民盟组、民建组和民进组的委员,围绕坚持文化自信自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姚晓东主持会议,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马余强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并互动交流。

许峥、马强、马俊亚、康慧、边霞、钱晴、林斌、张晓、谢家学、刘志权、顾平、郭开芬等委员先后发言。

许峥委员(民盟江苏省委常委、常州市委主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就挖掘民间传统文化小亮点,走出江苏新时代文化自强大看点提出建议。

一、按下快进键,做好濒危传统民间文化的抢救与存活。加强传统工艺研究保存。有计划地做好传统工艺的记录保存和研究工作,保存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和产品,研发贴近现代消费者的传统工艺品,以产品实用价值促进工艺的生存价值;构建强有力的宣传平台。发挥展会、论坛、博览会等平台以及互联网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为民间传统文化构建小而美、广而全的宣传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与行业协会、学会的协调合作,全面提升区域性特色文化产品的生态保护,对传统工艺开展商标、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按下跳跃键,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强化本土创意人才发掘。对于具有代表性的非遗等传统文化项目,重点培养代表性的传承人;依托高校推动非遗资源建库。有针对性地在江苏各类高校推动非遗研究基地、非遗工作室等资源库建设,孵化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校校协作研究项目。做好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加强传统文化项目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系统培训,让他们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成为传统民间文化的演绎者和传播者。

三、按下修复键,做好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和海外推广。促进文旅融合。鼓励场景应用,支持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与生产生活、创意设计、市场需求相衔接,有机融入我省景区、度假区。注重智能发展。积极采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工艺企业加快转型,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高端制造业相融合,与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加速海外传播。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与潜力,开展国际交流,助力江苏传统文化产品走出去,使南京云锦、常州梳篦、宜兴紫砂、徐州香包、扬州玉雕等成为美好江苏的代言人。

马强委员(民革连云港市委会主委)就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和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出建议。

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让地方戏曲有舞台能展演。不断加大群众文化建设投入,实施公共文化设备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排查更新老旧设备,推进村(社区)基层文化中心、大型多功能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嵌入社区、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小剧场,构建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内容戏曲作品共享机制和交流平台,给地方戏曲展演提供更大、更多、更接地气的舞台,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欣赏地方戏曲文化的魅力。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戏曲走入基层走进群众。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推进戏曲知识普及,推动戏曲展演融入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优秀戏曲作品的惠民采购力度, 鼓励剧场剧团和演出经纪机构合作举办惠民公益专场演出,促进和提升文化消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文艺精品更好地走进大众、赢得受众。

三、加强精品曲目创作,让戏曲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实施文化戏曲作品质量提升工程,设立大型戏曲剧目专项创作经费,专门扶持戏曲创作,制定地方戏曲中长期创作规划,推出一批思想精深、制作精良、技艺精湛的精品力作。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作家艺术家带着选题和项目走进基层采、创、送、种活动,聚焦身边的感动和各行各业涌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不断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向,创作出反映时代声音、人民生活、富有江苏特色、更接地气受欢迎的戏曲文艺作品。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戏曲充满新活力新生机。以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加大优秀戏曲文艺骨干扶持培育力度,在年轻戏曲演员和文艺工作者的培养上,大力采取名师传帮带方式,深化实施名师带徒计划,让传统戏曲创作、演出经验能够得到传承。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与培训并举,大力引进和培育文化产业经营、文化活动策划、文化创意设计咨询人才队伍,让戏曲展演充满新面貌,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五、支持专业院团发展,让戏曲发展有动力有支撑。充分发挥政府在国有戏曲专业院团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着力争取配套扶持政策,并在创作经费支持、人才引进和培养、院团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更好地满足专业院团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戏曲院团建设制度机制,积极引导支持各类主体建设戏曲文化设施、提供戏曲产品和服务,推进戏曲院团专业化运营、社会化发展。

马俊亚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民革校委会主委)就补足保护传承短板,做足乡村历史文化特色提出建议。

一是开展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行动,摸清家底情况。建议抓紧启动全省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特别是对风俗、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全面盘清文化资源家底,科学评估文化资源价值,对有形乡村历史文化形态以及乡风民俗、方言俚语、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分类整理,分阶段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快形成一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成果,丰富乡村建设内涵,打造文化标志,讲好乡土故事。

二是建立乡村历史文化振兴专项资金,集聚各方英才。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建立乡村历史文化振兴专项基金,出台金融服务政策措施,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乡村历史文化振兴专项信贷产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乡村历史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有情怀、有能力、有资源、有担当、敢开拓的党员干部、专业人士投身乡村历史文化振兴事业;重视乡村历史文化骨干带头作用,加强对乡土文化能人的培训;组建乡村历史文化振兴专家智库,通过政策扶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引导文化企业、高校院所、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到乡村进行产品开发、课题研究和公益活动,弥补人才缺口。

三是提炼乡村历史文化优秀内核品牌,做好规划设计。做好整体规划,将零散的乡村历史文化内容串点成线,提炼个性特色,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历史文化品牌,带动产业发展;重视将乡村历史文化与乡土教育、劳动教育、研学等有机结合,从小培养青少年对家乡、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托乡村历史文化精华内容,出台配套产业政策,鼓励文化类企业、专业机构、高校院所赋能产业,推动乡村历史文化研究与产品开发,推动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实现良性循环。

四是保护乡村历史文化良好生态,推动融合发展。出台相应政策,促进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居民乡村休闲、骑行和徒步运动等现代消费需求对接,推动城乡文旅休闲、研学劳动、爱国主义教育等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将乡村历史文化与数字赋能相结合,让更多城市居民通过线上沉浸式体验感受乡村历史文化的魅力,进而走下云端,走进田园;通过将乡村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进一步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五是建立乡村历史文化振兴评价机制,做好督查考核。将乡村历史文化振兴列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农业农村、住建、文旅、文广、财政、规划等与乡村历史文化振兴工作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专门领导协调机构,探索制订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乡村历史文化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落实责任单位和分年度目标任务,通过考核考评工作,对乡村历史文化振兴工作予以督促和推进。

康慧委员(江苏苏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就讲好张謇故事,丰富实践文化,激发全社会奋勇争先的思想自觉自豪提出建议。

一、深刻把握张謇故事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张謇的一生散发着强大的光与热,从近代照射至当代甚至未来,张謇的故事有着极强的延展辐射、感染渗透、引领促动与融合凝聚作用力,它蕴含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极好的吻合了当前文化意识工作的要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深入挖掘张謇故事的丰富素材与文化内涵。张謇本人为社会已经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字材料与史实成果,同时社会上也形成了众多文献史料、历史遗迹、知情人物记忆、专家研究资料等,这些是故事创作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库。

三、深度创作张謇故事的文艺作品与文化成果。对张骞故事除了创作影视、话剧、小说、诗词、歌曲、戏曲、美术等形式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外,还可以结合故事进行文教、文创、文旅等文化性服务与产品的开发,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化成果,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

四、深化促进张謇故事的创作创新与文化建设。讲好张謇故事需要有从内容创作到传播创新的一系列相应的支持保障与激励促进措施,形成系统性的文化建设机制,如设立讲好张謇故事专项课题,把讲好张謇故事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与文化事业进行总体规划谋划和系统性的推进发展;创办张謇文化节,每年在此期间开展一系列的纪念、展示、表演、宣传、评比、交流、研讨等活动;筹建张謇文化基金,支持与奖励相关作品与行动的创意创新;发起张謇文化研究、创作、传播、学习与实践联盟,汇聚起强大的组织力量、行动力量与创新力量。

边霞委员(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院长,民盟校委会主委)就突破性拯救南朝石刻,守护传承中华文明根脉提出建议。

一、成立中国南朝石刻博物馆,将原南朝石刻移入室内,原地可用仿制石刻替代。将珍贵的原作移入室内,而在原地用仿制品代替,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釆用的方式(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我们认为,釆用此法迁移南朝石刻是较为妥当的方式,同时也能够满足保留遗址的需要。

二、石刻博物馆的具体选址可考虑在中山陵区域。目前南京中山陵区域已经形成了中国南方的帝王(总统)陵寝集中地,如可在梅花山南麓与石象路之间的平坦之地范围内,建设全地下的中国南朝石刻博物馆,不改变地上的面貌。当然,基于南京栖霞区南朝石刻群的地缘优势,也可以考虑在栖霞山附近选址,或在仙林大学城依托部分高校的历史文博资源来建造博物馆。

三、将南朝石刻在博物馆内集中展示陈列。这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也是对人类珍贵艺术作品的陈列和推广。相信博物馆的建成对于推动与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功莫大焉!

钱晴委员(民盟江阴市委会主委,江阴市政协副主席、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就加快文旅数字化人才培养,为水韵江苏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提出建议。

一、启动文旅行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文旅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在管理、策划、技术等不同层面遴选一批具备较好基础的在职在岗人员,采取课堂培训、岗位实训、跟岗锻炼等多种形式,尽快在现职人员中普及数字化理念,培养一支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又具有现代数字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缓解文旅数字化发展中的燃眉之急。

二、推进高等院校文旅数字化专业建设。充分发挥江苏高校众多的资源优势,选择和引导一批高校,从社会需求出发,对既有学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或增设相关专业,鼓励发展数字领域新兴专业,促进数字技术相关学科与文博、旅游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扩大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媒体等专业人才培育。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组合重构,将原有文化和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与文旅数字化的相关理论课程、数字技术实践课程充分地进行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蓄江苏数字文旅未来发展的实力动能。

三、优化文旅数字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政策研发,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和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以完善的政策制度和友好的用人环境招引数字文旅领军人才。同时,要高度重视引导并激励江苏高校优秀人才留苏创业就业,构筑江苏数字文旅人才高地。

四、打造多层次文旅数字化平台载体。集中发挥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不同优势,倡导多方合作、多渠道合作,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江苏文旅大数据产业基地、研发平台、交易中心等。通过多层次、多模式的数字经济平台载体建设,形成数字文旅优势集群,以产业集群和产业的极化效应、规模效应集聚更多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培育江苏数字文旅人才生态圈

林斌委员(民建省委会副主委、徐州市委会主委,徐州市副市长)就提升中心城市文化品质,增强群众精神生活获得感提出建议。

一是以科学规划引领历史文脉保护。目前,徐州市正在编制《徐州市历史文脉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全面梳理挖掘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空间整治、道路交通等方面研究实施具体指导性意见,将点状或面状的历史文化节点在空间上串联起来,建立起完整的、延续的历史文化脉络。

二是以项目建设支撑历史文脉发展。坚持项目化、清单化推进思路,精心梳理排定历史文化保护开发重点项目,精心打造一批文脉精品重点工程,唤起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回忆,凸显徐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标识。比如,云东文化街区以著名的北魏寺庙——兴化寺为依托,打造禅修文化片区,充分吸收徐州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并以周边创意商业街展现地方民俗风情。

三是以产业发展彰显历史文脉活力。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历史文脉注入新的活力,将历史文脉建设纳入《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作为旅游空间布局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度改造提升云东商业街、回龙窝、城隍庙、文庙街区等特色公共文化空间,系统打造文化旅游片区。结合各节点文化特色打造古迹遗址寻访游”“现代商贸购物游”“美丽风景畅心游”“创意文化特色游四条游览路线,以文旅、商贸、文创等产业为历史文脉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以群众参与提升历史文脉价值。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目的在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一方面,我们依托政协有事好商量等载体,在项目实施前,事先征求群众意见,精准把握群众需求,让项目更贴民意、更近民心。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城市更新对历史文化片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完善提升,增加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公共开放空间,营造舒适便捷、富有特色的人居环境。

在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资金问题,建议能参照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模式,在省级层面给予奖补;同时,协调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尽快出台支持文化旅游类的城市更新类金融产品,多渠道丰富资金来源。

张晓委员(江苏开放大学副校长,民建校支部主委)就弘扬江苏优秀戏曲文化,重视戏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制约江苏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核心问题,一在,二在,两个问题的破解关键都在于机制:一是重构戏曲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建立省委宣传部主导、教育部门与文旅部门联动、戏曲院团参与的管理机制,从院校体系设置、到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基本条件建设等,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保障,让戏曲人才队伍始终有源头活水。二是要重新审视我省戏曲院团的运行机制。我省戏曲院团已经改制,实行自负盈亏。政府设立了各种评奖项目,每年对新戏创作提供补贴资金。由于补贴是按新剧目编排,根据演出场次给,未考虑上座率和票房收入,使得院团重评奖、重补贴,轻市场、轻观众,存在叫好不叫座的虚假繁荣。同时,院团的企业身份带来的生存压力、退休待遇等问题也让很多中青年优秀人才流失。建议政府改变现行扶持政策,用好政策与资金,引导戏曲院团逐步恢复自我造血功能。

对文化而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苏戏曲文化和戏曲产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特别是支撑戏曲艺术健康发展的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希望能在十四五期间有较大的改善。

谢家学委员(雄宇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创文化优势胜势提出建议。

一是要深化路径探索。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个结合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源土壤。要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全链条贯通,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全维度融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得出符合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现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牢牢扎根。

二是要切实服务人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作导向,文化自信自强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要站稳人民立场、遵循人民愿望,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健全实用管用好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尊重人民创造、集聚人民智慧,守护好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包容性,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不断增强全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要强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屏障。要充分把握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传播,加强新闻宣传,强化舆论引导,培育向上向善向好的正能量文化,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进一步守牢意识形态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润人心、滋养社会。

四是要加快文化创新。只有在实践中持续推动文化创新,才能确保文化自信自强焕发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要加强对文化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文化创新资源的发掘力度,支持文化创新课题研究,在产品、作品以及内容、形式上实施全链条全维度创新,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创新品牌,同时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不同文化中寻求智慧、寻找灵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

刘志权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进校委会主委)就丰富农家书屋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出建议。

一、科学管理,保障经费投入,奠定农家书屋服务基础。要激发农家书屋的功能,必须了解新时代农民对农家书屋的需求,在信息化、针对性方面下功夫。一是需要提供网络化服务,满足农民网上浏览、通讯、查找资料的需要;二是要重视农村书屋书报的质量,建议由省市级专家拟定书报采购白名单并统筹采购,同时促进热门书籍在不同书屋的流转;三是要有稳定的、有一定知识水平的管理人员,可以提供基本的咨询服务与信息宣传。四是要将农村书屋的建设投入、图书购置与日常维护等费用分别纳入相关部门的财政预算与考核。

二、拓展渠道,加强资源共享,丰富农家书屋服务内容。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招募社会志愿者,与当地学校合作,培育和引进公益阅读机构等形式,激活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一是组织形式多样的儿童阅读指导、为老人送报上门等活动。二是根据群众需要,组织公益性的技能培训、农业或保健知识讲座、智能手机与网络使用培训、周末电影播放等服务。三是组织本地书画展览、棋牌比赛、知识竞赛、黑板报展示等各类活动,发挥农家书屋作为百姓大舞台的平台作用。

三、专业引领,重视群众诉求,提升农家书屋服务质量。要充分认识到,农家书屋管理不只是低技术含量的简单的打扫、整理或归档,而是集书籍选择、阅读服务、知识咨询、讲座培训、活动组织等于一体的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一是建议县区政府可设置农家书屋专家委员会,每年制定和发布当地农家书屋书籍购买与活动指导计划,供各地选择参考;二是要重视对农家书屋的负责人的培训工作,指导各村根据自身特点及自身资源,制定各具特色的年度活动与宣传方案;三是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主动咨询农民需要、发动农民参与、吸引农民加入、欢迎农民监督。尊重农民、贴近农民、满足农民,这是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顾平委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民进校支部主委)就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画学提出建议。

一、围绕传统江苏画学进行深度研究,全面发掘其价值所在。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建议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在有条件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设立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同时向全国发布重大专项课题,展开系统研究;另一方面,选择一二所高校创建江苏画学特色学科方向,在建设中形成精锐的研究队伍与精品成果。研究着力点既在理论也在创作。

二、续接江苏画学的优秀传统,实现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从传承的角度应侧重创作实践的探索,这也是对传统江苏画学最好的续接与拓进。一方面要在高校与省市国画院组织创作队伍,在回望传统优质资源的同时,如何切准时代推出江苏当代中国画的新面貌与整体实力,理论与批评与之同步,形成一种态势与冲击力,再塑江苏画学新形象。

三、激活传统江苏画学的有效资源,展开更为有效的传播与推广。由省委宣传部、文旅厅与教育厅共同牵头,联动各大中小学、文化场馆、城市社区、乡镇,充分利用传统江苏画学资源,在发掘与传承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其融入当代中国画理论与创作探索之中,另一方面服务于当代文化艺术的建设,并转化为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视觉审美资源。通过传播与推广,力求让传统江苏画学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郭开芬委员(民进徐州市委会主委,市文联主席)就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一、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充分对接各级相关发展规划,如文旅发展规划、文物保护规划、农村农业发展规划等,切实把握规划的统筹性、项目建设的适度性和政策支持的协调性,避免决策冒进和盲目扩张。

二、标准先行,人才振兴。加快制定《江苏省乡村博物馆建设认定标准》《江苏省乡村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政策机制,推动乡村博物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快车道。培养专门类人才,活化利用乡村文化,保留文化记忆,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三、突出地域、特色鲜明。乡村博物馆的定位不应只追求场馆的面积、展品的精美、装饰的豪华,要将主要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保护、展示、宣传、教育、研究全链条服务功能上。突出特色化,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做到一馆一策” “一村一品,不要简单复制、千篇一律。要因村制宜,建设不一样的乡村非遗展示馆,乡村民俗体验馆等。要加强乡村博物馆讲解服务,让老物件开口说话,让旧时光温暖人心。

四、内容创新、数字赋能。对乡村博物馆各组成要素,空间布局、关键触点等进行关注和再设计,丰富其空间类型,打造其空间多义性,构建邻里乡亲良好的沟通交流空间,激活乡村活力,增强村民凝聚力。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力量是博物馆力量的重要内容。适应数字时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拓展乡村博物馆的传播效能,重视数字化展品的广泛传播作用,把其作为博物馆展览的有效补充和吸引公众的重要手段,让乡村博物馆更好满足公众对乡村美好生活的了解。探索多元化投资及运管模式,促进乡村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