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三届一次会议 / 联组会议
发布日期:2023-01-17 23:02 来源: 本站原创

117日下午,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农工党组、致公党组、九三学社组、工商联组和无党派人士组的委员,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夏心旻出席会议并讲话,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周岚主持会议。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并互动交流。

杨芙蓉、吴红星、龚震、周俊、顾铮铮、崔志明、王新宇、杨继全、王卫、韩小冬、邓义军、王明强、杨光、应珏、沈潭等委员先后发言。

杨芙蓉委员(农工党泰州市委会主委,市医保局局长)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城市更新低收入群体包容性提出建议。

一、提高城市更新配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占比,倡导多区位供给。根据“更新后优于更新前”的原则,强化空间整合,提升整体居住品质。建议参考新加坡“环形概念”,在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力度,优先解决低保、特困等住房困难家庭;充分考虑以快递小哥、建筑工作等形成的城市新市民群体以及新就业大学生、新媒体创业者等新业态群体的阶段性住房困难,通过在商品房中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实现房源分布“小集中、大分散”,不断增强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和城市融入感。

二、提高公共服务各类设施建设可达性,规划周边分中心。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养老、医疗、教育、健康休闲等需求,规划建设层级合理的城市网络化周边生活中心,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密度和达标率,提高空间公共服务质量。鼓励各类存量建筑转换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完善慢行系统、非机动系统和跨区域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出行环境。

三、同步优化低收入群体再就业环境,防止隐形致贫。对城市更新中被动改变就业环境的低收入群体,坚持就业“延续”和“再造”并举。对传统手工业者,提供固定或可移动式从业场所等。对部分劳动力人群,提供二次就业相关职业培训,强化就业托底安置。完善公共交通线路,降低通勤成本,提高就业半径。

四、改善城市更新低收入人群参与度,提高获得感。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多元参与的协商共治机制、利益分配和矛盾化解长效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向社会公开,依法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畅通公众参与渠道等措施,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资源下沉,引导各利益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推进城市更新有序进行。

吴红星委员(致公党无锡市委会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就提高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一、完善共同富裕政策体系。研究谋划共富型大社保体系,创新完善城乡居保、商业补充医疗保险、逐步缩小不同群体社保待遇差距;探索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财税体系;建立帮扶低收入群体的就业体系,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带动中等收入群体发展。

二、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充分释放民营经济活力,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苏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鼓励民营资本新建、改建创业孵化基地。要坚持稳企业与稳就业相统一,推动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为家庭提供可靠的就业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社会财富更加厚实、更可持续的活水源头。

三、统筹好区域协调发展。在省域一体化战略推进中,沿海地区是关键变量,可率先进行共同富裕探索。建议从省级层面统筹,将沿海发展战略和淮河生态经济带融合发展,形成互动并进的新局面。沿海发展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利用上海苏南辐射带动作用借势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东西双向开放和沿海一体化发展。

四、确保农村低收入人群增收落地落实。在全省层面建立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系统,构建低收入农户主动发现、动态监测、返贫预警、精准帮促、信息反馈的完整执行链。在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中,学习借鉴浙江省的“飞地抱团”项目经验,鼓励通过政府拨一点、集体出一点、慈善补一点、家庭筹一点等多渠道筹资方式,扶持低收入农户入股参与到县域“飞地抱团”项目中,让低收入农户每年获取固定收益,优先享受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龚震委员(苏州海关驻邮局办事处一级主办)就促就业、稳增收、优供给,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一、积极稳定保障拓展居民就业。对各类服务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创业主体给予便利的纾困发展资金倾斜、税费租金减免和社保、培训等相关补贴,确保资金及时到位;特殊时期突出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稳就业主体责任,提升公共投资和重大产业项目的就业拉动效应,多渠道提供面向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就业岗位;拓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落实对低保特困家庭等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帮扶,以生活补贴、返还学费等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乡镇就业创业;通过行业组织、职教院校、社区街道做好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及城镇失业人员等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用工需求信息的对接。

二、保障促进城乡居民稳定增收。一是以深化南北帮扶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动省内先进地区产业反哺农业乡村,推进县乡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使产业成为农村群众增收的有力支撑。二是稳定基本农产品价格,助力我省农业“三品一标”建设提升质效,确保农业收入稳中有升。三是及时调整疫情防控策略,为生活类服务业纾困解难,助力城镇夜经济、松绑城乡非正规交易市场和集市,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渠道。四是精准摸排识别因疫情陷入生活困境的边缘群体,减少非必要的补助申请流程,及时给予现金、生活物资或消费券的补贴帮扶。

三、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一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度扩展我省“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合理扩大教育、医疗、扶弱济困等公共服务范围和优抚免费空间,确保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不缺失、不降档。二是积极优化完善各级医疗机构的分级预检、分诊、急诊流程,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居民的现实就医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和满足。三是积极促进县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全省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力度,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四是做好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加快提升城乡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养老服务设施及机构达标覆盖率,做好基层及农村“一老一小”保障兜底。

周俊委员(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就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作用提出建议。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共富家底更“厚”。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培育壮大新发展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要求,聚焦特色产业,突出应用导向,推动四链融合,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充分释放消费的拉动作用。建议强化新型消费,提振经济复苏信心,充分释放消费对全省经济稳进提质的拉动作用。要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统筹发展能力,努力实现产业布局与全省空间布局相协调,产业功能结构与城市功能结构相匹配,生产与生活相适应,夯实产、城、人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共同富裕基础。

二、拓宽增收渠道,让城乡居民更“富”。培育更有创富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稳定市场预期,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改善民生。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拓宽增收渠道,保持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不断缩小地区收入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要提升城乡居民就业水平。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提高群众就业能力、致富带富本领,不断做大中等收入群体。要探索“乡村共富”新模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代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增收路径。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释放“地摊经济”活力。建议平衡与城市管理、环境整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统一“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商品入市手续等,给予“地摊经济”从业者合法地位,为富余劳动力尽可能提供更多的灵活就业机会,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社区服务,为城市增添更多的烟火气息。

三、加大慈善文化、理念的宣传倡导,营造慈善氛围。将个人化、道德式的“积德行善”扩展提升为社会建设的制度性安排。大力提升各种基金会的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积极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鼓励设立慈善信托。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光彩精神,开展“共走富裕路”光彩行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引导民营经济人士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开展对口支援、“万企兴万村”等,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导企业家在履行社会责任道路上创品牌、树形象。

顾铮铮委员(无锡市政协副主席,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就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一、科学规划市域公共服务布局。一是在《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20216月公示)及各地市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城乡融合发展,做好公共服务项目规划,系统推进市域建设与治理。二是统筹做好人口分布、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发展空间的有机匹配,防止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出现配置空档。三是构建协调互补的四级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在适度功能错位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需求。

二、健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一是全面落实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完善办事指南,优化服务流程。二是参照上海市做法,按照我省刚颁布的《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完善各地市共同富裕行动计划。三是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各类服务供给部门,实行台账式管理,动态掌握公共服务供给量。

三、加大公共服务财政保障力度。一是加大支农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借鉴浙江经验,实行村级基本建设以财政投入为主。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盘活卫生设施、活动中心等乡村发展存量资产。三是在服务成本相对较高的农村养老、卫生环境等领域,以缩小差距替代均等化。

四、运用数字化赋能公共服务供给。一是借鉴绍兴、嘉兴等地数字化应用场景,运用数字化手段丰富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精准度。二是借鉴嘉兴、湖州等地做法,探索城市未来社区和乡村新社区共同公共服务建设模板,打造共同富裕公共服务示范区。三是提倡村民参与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构建村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五、引导公共服务人才下沉基层。一是创新人才招引思路,注重对基层管理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引入。二是完善落实基层人才激励政策,拓展基层上升空间。三是继续坚持跨行业、跨层级、跨地区统筹调剂编制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探索岗编适度分离等方式,推进城市科教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

崔志明委员(农工党南通市委会主委,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就聚焦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一、打好“区域协同”牌,推动先富带动后富。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稳健前行,推进苏南地区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和优越基础条件,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军;推进苏中地区更大力度南北融通、江海联动和陆海统筹,成为推动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生力军;推进苏北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成为支撑全省现代化建设的接力军。放大中心城市、都市圈的辐射作用,形成活力卫星城市群。拓展南北结对帮扶合作领域,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助推江苏实现共同富裕。

二、打好“实业为王”牌,做大做强“蛋糕”。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产品供给,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二要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在重点技术领域上补短板、求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三要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多元化数字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人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空间。

三、打好“绿色低碳”牌,推动生态富民工程。认真落实《江苏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以锁定价值为基,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关键基础;以畅通渠道为核,促进生态产品交易精准对接;以产业发展为本,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以金融支撑为要,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资金保障,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四、打好“文化强省”牌,促进百姓“精神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共同富裕的文化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城乡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深入挖掘江苏文化内涵,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抓手,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以“书香城市”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阅读品牌;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激发全社会奋斗意志,使之转化为干事创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实际行动。

五、打好“慈善温情”牌,促进第三次分配。创新“人人参与”的慈善捐赠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慈善事业,实现精准帮扶,增强公众获得感;完善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细则;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社会救助“主动办、移动办、掌上办、全城办”;建立“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可提供访视照料、心理抚慰、社会融入、资源链接等服务。

六、打好“民生关切”牌,解决好“一老一小”难题。要形成一批服务功能完备、水平一流的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推动机构+社区+居家链式服务模式全覆盖,实施农村敬老院“双改造双提升”工程,补齐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举措,健全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王新宇委员(致公党徐州市委会主委,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就发挥慈善三次分配作用,谱写推动共同富裕新篇章提出建议。

一、逐步完善制度体系为第三次分配做大做强,提供系统性保障。立足于发展目标和基础条件,通过完善立法和政策,加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间的衔接,发挥协同作用。如利用好我国修订《慈善法》的契机,全面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调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与其他法律和政策有机衔接、相互支持的制度体系。通过简化免退税程序,适当降低慈善捐赠的税收激励门槛,扩大个人和企业捐赠最高税收优惠扣除比例额度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个人和企业捐赠的激励。在执法和相关政策评估中,把对第三次分配的推动纳入考察范围,形成政策法规从制定到执行的闭环。对未来有可能但目前尚未征收的遗产税与第三次分配可能相关的内容也要提前谋划,将高额遗产税与公益捐赠带来的减免税优惠有机组合。

二、多部门联动共同完善慈善捐赠优惠政策,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适当提高个人捐赠的税前最高扣除比例。目前我国的税法规定,捐赠除特殊情况外,个人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捐赠,捐赠额未超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建议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推动多部门联动完善相关政策。个税方面,可以适当提高个人捐赠的税前最高扣除比例。企业所得税方面,可借鉴疫情防控期间捐赠税收优惠的模式,即直接向承担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捐赠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实物,捐赠人凭有关捐赠接收函可税前扣除。在激励企业捐赠方面,除设计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把慈善捐赠行为作为企业竞争力考察的一部分。

三、着力创新慈善发展方式,建好第三次分配主渠道。积极推进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慈善行业优惠政策的融合,在募捐资格申请、募捐项目备案、免税资格申请、社会组织评估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和工作指导,促进各类慈善组织快速发展。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探索创建以共同富裕冠名的慈善组织或慈善活动,打造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慈善品牌,吸纳更多的慈善资源。推动慈善信托加快发展,研究制定支持慈善信托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社会各界通过慈善信托方式参与慈善活动,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内生动能和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探索互联网+慈善的捐赠方式,降低个人捐赠的门槛,提高个人捐款的便捷性和捐赠资源使用信息的可获得性。同时,不断推进资源管理的商业化,以更有效地利用捐赠资源。

杨继全委员(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九三学社校委会主委)就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出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集群。引导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支持各类中小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造成为“专精特新”型机构,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推进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各方以多种方式建设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探索符合市场规律、适应城市发展、运转灵活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对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给予政策资金补助;增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辐射力,围绕重点群体、重点行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计划,推动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二、创新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一是要放大人才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的效用,重点培育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大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及其核心产品、龙头项目的引进力度,针对一些企业的国际高端人才需求业务,可以采取引进或中外合作的方式,重点争取引进世界人力资源服务品牌50强企业、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服务品牌100强企业落地开展业务;二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抢抓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及时建立相关行业的高端人才库,加深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融合,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三是完善人力资源服务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校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在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背景下的改革力度,加强一流学科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建,统筹高水平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加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等高质量资源的建设力度,为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营造公平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环境。建议立法机关会同人社部门加快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行业规章制度体系,规范发展网络招聘等人力资源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等级评价管理办法,建立企业诚信档案,设定详细的机制;加快实施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从源头加强市场秩序风险防范;发挥好行业协会桥梁纽带和自律协调作用,推动行业由分散走向集聚、由无序竞争走向互助共赢。

王卫委员(南京巨鲨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省总商会副会长)就民营企业要在更高层次更广维度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作用提出建议。

一、在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做好初次分配,与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保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升员工福利保障水平。同时,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让对企业作出贡献的员工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积极为再次分配作出贡献。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财务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做到严控风险、依法纳税,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再次分配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通过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员工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督促员工及时准确地进行报税、退税。

三、积极关注公益慈善,积极为第三次分配作出贡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参与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事业,为低收入群体创造机会、提供保障。企业自身可以结合社会需要直接参与公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比如:面对新冠疫情很多企业慷慨解囊。这样的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还要关注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主动淘汰落后产能,降低污染减少碳排放。

四、利用自身优势,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积极发挥作用。虽然我国进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营企业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要通过发展产业链和生态体系带动和帮助不发达地区,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企业可帮助偏远乡村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线上营销、直播带货等商业模式,实现供需双方瞬间无缝对接,极大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将市场、技术、信息等要素与乡村资源相结合,长期困扰我们的“谷贱伤农”和“米贵伤民”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解决,在透明状态下实现乡村增收、企业增效双赢。这对丰富城乡经济业态、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践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广维度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具有积极意义。

韩小冬委员(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总会计师,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就民营企业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一、推动共同富裕,民营企业应当加快做大财富增量。2002年,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为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单位经济收益水平,建科院走上企业化改制之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过20年潜心发展,2022年公司总产值达80亿元,当年利税9.09亿,改制以来累计实现利润55.52亿元,并累计向国家纳税46.38亿元,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可以明确地说,实行体制改革,是保持企业活力和生命力的基础,更是促进企业持续向好转变的根本原因,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发挥改革优势,“做大蛋糕”,做大财富增量。

二、推动共同富裕,民营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共同富裕也应坚持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前提是要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其次则是通过合理的制度体系设计把“蛋糕”切好分好。绩效考核和多样化激励是民营企业制度建构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个人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和阶梯式的薪酬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广大员工积极性,鼓励多劳多得,还可有效保障公平正义,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动共同富裕,民营企业应当切实保障员工利益。以人为本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民营企业实现共同富裕,要关注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利益,努力做到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两者兼顾。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管理创新为保障,在专业领域潜心耕耘,在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同时,积极回馈广大员工,为员工提供优秀的成长平台。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帮助员工修炼内功,在搭建完善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

四、推动共同富裕,民营企业应当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家富起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2021年底,我司向贵州青少年教育基金捐款1000万元,2022年我司再向东南大学教育基金捐款1000万元。从社会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不难看出,对教育事业的捐助是实质上是对人才、家庭和社会的投资,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未来有价值的工作者,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知识技能,从而为提升收入、创造社会效益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我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应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企业不仅要完善公司治理、关心股东和员工利益,更要履职尽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邓义军委员(农工党盐城市委会主委,市卫健委副主任)就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一、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着力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生产能力、自主创建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开拓市场和组织培训等。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对新型职业农民展开系统性培训,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官民并举,输出地与输入地联合,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的多层次的农村居民技能培训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农产品受自然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建设家庭农场存在较高的风险。增加财政直接补贴额,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为家庭农场增加保险品种、扩大签保范围、提高赔付标准。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农场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农场发展新动态。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示范文本、纠纷调处等服务。

三、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利益连接机制。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王明强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致公党校总支主委)就加强远程医疗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出建议。

一、强化省域统筹规划,加强互联互通。我省基于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了统一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系统、远程医疗监管与服务系统,远程医疗部门除了要接入省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接受统一监管外,还要逐步实现远程医疗系统、内部医院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影像系统、检验系统及互联医院系统的整合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互联互通。建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区域统筹,统一标准和规范,打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孤岛”现象,一体化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医联体、医共体等内部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医联体内部的资源共管、共用和共享,快速、有效实现城市医联体、专科联盟、县域医共体、分级诊疗的传、帮、带。推广建设常见病、慢性病区域云药房,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减轻医院药房运营成本。

二、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加大政策支持。一是加强财政支出,对远程医疗中心进行升级改造。顺利开展远程医疗需要有功能完善的远程医疗中心,例如高清显示屏、会议发言系统、胶片扫描仪、音响、电脑等硬件设备,还需要开发软件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患者医学影像、医检结果、医疗文书等的互通,在人员方面除了临床人员还需要医疗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实现远程诊疗中心的运转,这是持续投资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健康管理等服务,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切实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实时远程门诊,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完善远程医疗收费标准,制定远程医疗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激励分配方案,形成医疗机构间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远程医疗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同步推进医保政策的调整。实现互联网医院的医保结算,支持医保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在线直接完成医保支付,同时尽早实现省内异地医保支付,尽快突破制约互联网诊疗运营的瓶颈,解决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痛点。

三、加大培训宣传,注重评价改进。一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对远程医疗的认识,严格遵守诊疗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熟练使用远程医疗系统开展诊疗活动,确保远程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二是深入社区、村镇面向群众开展多元化宣传,提高对远程医疗服务的认知度,引导使用互联网医疗平台和医院的互联网问诊功能,改变就医习惯。三是结合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的数据,对全省互联网医疗服务能力进行第三方评价,为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诊疗服务改进建议。

杨光委员(九三学社连云港市委会副主委,市医保局局长)就抢抓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契机,推动我省医疗服务均衡发展提出建议。

一、强化向上争取,加强统筹协调。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评选竞争激烈。国家发改委将于130日至210组织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五批项目专家实地考察。建议省政府层面大力向国家部委专题汇报争取,推动我省5市全部入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议省主管部门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苏南苏北,重视中西医协调发展。加强省级医院对苏北薄弱医疗机构的定点帮扶力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从多学科诊疗模式整合、高层次人才培育、科研创新平台搭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智慧化医院建设等处入手,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断提升全省医疗机构的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

二、优化改革配套,加强人才培养。建议主管部门支持我省相关医院进一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项目医院人事自主权。支持各市统筹盘活用好区域内医疗卫生领域编制资源,支持项目医院人员编制备案管理,落实项目医院自主招聘,对备案制人员实行标准核定、备案管理、岗位设置、分类聘用,进一步细化明确备案制人员使用标准、自主招聘、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和职业年金等制度,真正实现备案制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同岗同酬。同时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专项行动计划,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育和引进力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辐射能力。建议强化院校、医疗机构和药企融合发展,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依托双一流高校和大型医药企业科研平台,促进医教研产融合发展。鼓励省内外相关医学类高校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联合开展医学研究生培养,做好高层次人才储备;鼓励省内外大型医药企业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共建高级别医药实验室,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研究型医院,厚植发展新优势,全力提升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水平;鼓励省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与国内顶尖医院联合打造专科联盟,建立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切实提升项目医院的影响力。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优势,鼓励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走出去,与国外医疗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合作,建立互助帮扶机制,不断拓展项目医院的辐射力。

应珏委员(句容宁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就肩负民企责任担当,扎实促进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一、坚定信念,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理念深入人心。作为民营企业家要牢固树立为人民为了共同富裕的理想信念,坚定跟党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政府可通过召开座谈会或组织学习等形式将各级的文件政策对企业作宣讲,帮助员工更深刻领会推进共同富裕的理念,提升工作动力,也能使每个人都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同时也可倾听企业在助力共同富裕方面好的建议和做法。

二、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后富。那么,企业良好的经营发展也是关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相当一部分企业经历了三年疫情,生产经营困难,整个市场需求偏软,产业发展预期偏弱,企业家信心不足。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这个问题也高度重视,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建议省里继续出台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松绑,帮企业赋能,在江苏打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专注于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打好坚实基础。

三、表彰和奖励在共同富裕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在回馈社会和共同富裕中付出了努力,应受到肯定,政府可对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专项表彰,不但要大力宣传推广其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发挥榜样的力量,还可在荣誉之外的税收优惠、个税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让企业实打实的感受到政府的认可,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鼓励他们继续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四、尽快出台共同富裕具体实施方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除了需要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引,也需要国家和省市尽快出台具体方案,这样也可促进企业在共同富裕方面贡献所有力量。

沈潭委员(淮安市政协副秘书长,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民富”促进全民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一、加强党的领导,牢固确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思想。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考核,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因地因势制宜,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新变化新形势,统筹考虑农村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因地制宜编制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做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守得住乡土,留得住乡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坚持走深走实群众路线,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多倾听了解村“两委”、村民的乡村发展实际诉求,防止和克服千村一面、千篇一律等问题。

三、着眼农民富足,以产业兴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首要标准就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才能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增收渠道,也才能促进实现共同富裕。要着眼生产规模集成高效、生产方式绿色循环、产品质量优质安全、产品地域特色鲜明、产业链条联动融合,结合各地现有农业产业特色,聚力在项目攻坚、科技赋能、数字改造、品牌培育、销售渠道、物流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使实劲,促进农业产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从单一农作方式向全产业链转变,传统耕作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切实通过农业一二三产融合,让农民群众更多在家门口就业务工,过幸福的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