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二届五次会议 / 联组会议
发布日期:2022-01-21 23:12 来源: 本站原创

121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侨联、台联、对外友好组,教育一组,教育二组,新闻出版、体育、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组,医卫组,特邀一组及特邀三组委员围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刘旸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周继业主持会议。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委员发言并互动交流。

仲盛、林敏洁、郭毅浩、姚冠新、徐国华、陈国祥、相伯伟、朱传耿、殷咏梅、沈卫民、左成慈、孙曦、狄立新、张有根等委员先后发言。

仲盛委员(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省侨联副主席)就解决“夹心层”住房难问题提出建议。

“住房夹心层”指既不属于保障对象又没有能力购买商品房的阶层,以刚毕业大学生、城市新市民为主。在大中城市,高收入阶层可以购买商品房,低收入阶层可以享受保障性住房,但夹心层群体往往“望房兴叹”。这严重影响了年轻人的奋斗欲望和城市的吸引力。有效解决大城市年轻人住房问题,已成为我们共同富裕路上的重要课题。为此,建议:

一是构建“三分法”的新型住房供应体系。目前,我省的住房供应体系是“保障+市场”,在保障收入线(人均收入的80%)以上收入的家庭都只能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即所谓的“两分法”。建议将住房供应从“两分法”改为保障、支持和市场“三分法”,支持夹心层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这样,可以大幅度增加市民获得自有住房的机会。

二是因城施策,解决不同城市住房夹心阶层困难。2014年住建部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淮安、黄石6个城市作为全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2019年住建部提出,重点在人口流入量大、房价较高的大中城市推进共有产权住房。从各地实践情况看,在房价最高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共有产权住房的推出使夹心层从商品住房市场中分流,减轻了购房压力。但在房价相对不高的城市如淮安市,共有产权住房并未发挥显著作用。因此,推进共有产权住房解决住房夹心阶层问题重点在于因城制宜、因地制宜。

三是深入调研,完善和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共有产权的制度设计方面应汲取各地的先进经验,在土地供给、开发配建方式、价格定位、户型设计、产权比例、准入条件、金融支持、退出机制等方面完善制度的顶层设计。制度设计中既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将夹心层共有产权住房作为发展内循环、促进住房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

四是加强监管,促进共有产权住房可持续发展。建议借鉴新加坡管理政府组屋的相关经验,设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共有产权住房的综合管理工作,代持政府产权,负责资产运营。同时,该机构应当建立共有产权住房综合信息平台,将申请购买共有产权住房家庭全部纳入统一平台进行分配,并且接受公众监督。在开发过程中,也可配备一定比例的经营性资产,将其经营收入用于补贴该机构的日常运营,达到“以房养房”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林敏洁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省台联副会长、南京市台联会长)就积极优化时间银行模式、提升江苏养老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建议立足南京“时间银行”探索,建立江苏省养老“时间银行”服务体系。

一是推动成立江苏省“时间银行”管理机构。由江苏省民政厅牵头负责,协调如各地民政部门、团省委、群团组织分头落实。加快出台省级立法、条例,加大人员及力度对时间银行的管理模式、数据服务、综合保障、通兑模式等进行规范,形成规范化治理体系。

二是推动开发江苏省统一的“时间银行APP”。在现有基础上,对时间银行模式实施升级优化,引导敬老院及社区的志愿者申请加入时间银行体系,加快平台升级。针对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发便捷功能模块。服务点工作人员上门对空巢独居老人进行操作指导,力争学会使用。

三是加快优化“时间银行”的架构、服务、监督体系。开拓服务内容。开发助行服务、陪伴服务等服务,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丰富“时间银行”的服务内涵,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此外,构建全程监督体系,做好跟踪服务。对各级时间银行履行相关工作职责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给予绩效评价。对于服务低劣的志愿者实行冻结账户等措施。

四是完善“时间银行”多元化兑换模式。促进资源联动,志愿者存储的时间可以选择给自己或家人兑换服务,也可选择兑换医疗保健项目等。可选择转让直系亲属或者继承。另外,解决志愿者因储蓄时间长担心未来难以兑付的风险,激励更多人参与互助养老得积分。

五是要加大力度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在志愿者注册后,鼓励参加线上或线下的有关生理、伦理、急救知识、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性。

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晓时间银行制度,参与到其中,促使互帮互助的志愿者制度的形成,从而为民生排忧解难,推动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

郭毅浩委员(南通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就完善“双减”工作保障机制提出建议。

“双减”事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事关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事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当前,亟需进一步聚焦现实问题,加快完善“双减”工作保障机制。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省级推进机制。1.省级层面要把“双减”工作列为省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组织专题攻关,厘清对其规律性认识,构建系统科学的具有江苏特色的“双减”理论和操作体系,为全省各地落实“国之大者”提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2.强化省级统筹,将“双减”纳入对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省、市相关工作部门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体系,重点考核财政资金保障、教师配备补充、学生课业负担减轻、群众满意程度等情况,推动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履职尽责、合力落实。

二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1.按照高质量建设教育强省要求,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全省“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明确课后服务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刚性支出,保障课后服务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满足需求、课后服务教师合理取酬。2.落实中发﹝201926号文件要求,在省级层面制定出台《教师优待办法》,明确一揽子与“双减”配套的教师优待政策,由各市、县具体实施,提增教师社会地位及个人获得感。

三是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执法机制。在当前我省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大压减”、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有所增加的背景下,亟需聚焦学科类机构违规办学、非学科类机构超范围经营、隐形变异开展学科类培训等现象,开展监管与执法。前期,根据中央要求,江苏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均核增编制,设置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科)。建议省级层面在前期已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制全省统一的具体化、可操作、易执行的处罚条例,明确处罚流程,规范执法行为,统筹组建并培训一支教育执法队伍。与此同时,建议省级统筹、各地落实,将机构负责人违规经营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体系,依法依规形成警示震慑。

四是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双休日、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孩子何处去,依然是不少家长的烦心事。让学生在闲暇时光得到更好地发展,成为“双减”攻坚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1.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中小学生寒暑假托管服务,其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省级统筹,服务质量、服务人员各地落实。2.结合20221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省级层面要作出安排,在部分在苏高校开设涉及为社区学生提供服务、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的新专业,尽快布局并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姚冠新委员(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就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提出建议。

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统筹兼顾、区域协同,重点突破、系统推进,开放共享、融合创新,智慧绿色、安全可控等五大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打造适配商品流通要求的综合交通网络。以国际航线、城际直达公路和高速铁路、高等级航道、过江通道为重点,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以扩大吞吐量、提升分拨和集散效率为目标,重点建设好南京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淮安、连云港、徐州、南通、苏州、无锡等全国性枢纽。充分利用长江水道资源,建成连通省内外的江海中转、铁水和公水联运网络。

二是优化经营环境,做大做强现代流通企业。开展龙头流通企业专项培育行动,培育一批规模影响大、综合实力强的产业链核心龙头流通企业。支持中小流通企业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店铺加盟等兼并重组或组建联盟。招引世界500强流通企业、国有和民营大型流通集团等在苏设立运营中心;牵头建设国际贸易、大宗商品、跨境电商和保税展示交易等现代流通功能性总部平台。以江苏制造业海量产品流通需求催生、培育在地化特征鲜明的大型流通企业。

三是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应用。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生产链与流通链的有效衔接,在做大高端制造业的同时做大流通业。瞄准首发经济孵化直播带货、智慧零售、定制消费、无接触配送等新型高端流通业态。打造交通枢纽云数据中心,搭建生态智联的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流通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数据、人才密集型转变。大力促进商旅文体联动发展,引导电商平台以数据赋能生产制造,推动仓储运输、展示销售、金融保险等跨界融合,探索形成更多流通新模式。

徐国华委员(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就南京市高速公路收费站布局优化提出建议。

为进一步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的理念,应破除与城市格局不相匹配的收费站瓶颈,优化区域路网流量分布,有效缩小市域内各区块之间的“心理距离”,推动南京“一主一新、三副城、九新城”融合发展,提升南京城市发展能级。建议:

一是撤销“过期”收费站禄口机场高速公路收费站点。禄口机场收费站的撤销,将有效增强南京空港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释放机场临空资源,加快枢纽型经济发展和国家临空经济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空港新城的交通环境有利于空港新城快速成长为南京市新型经济增长空间。

二是结合实际推进一批收费站外迁。将沪宁高速公路南京收费站东迁至汤山与句容交界处,缩短汤山与主城区的时空差距,真正实现与主城的无缝对接;外迁宁杭高速南京支线上坊收费站,促进江宁大学城等地区的发展;撤销宁高高速南京南收费站,方便溧水居民与南京主城的联系。同时,尽快研究推动二桥等过江通道免费通行政策,缓解现有免费过江通道的交通压力。部分确因客观原因近期无法外迁的,建议参考包括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例如贵阳市等都已经采用的做法,即针对苏A本地牌照ETC通道免费。

三是长远考虑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从更大的范围看,可尽快研究取消宁镇扬三地之间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以都市圈交通体系一体化推动宁镇扬真正一体化。

以上南京市高速公路收费站点布局不合理问题在省内其他设区市也不同程度存在,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调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陈国祥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就加强江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高水平基础学科布局和投入。我省应出台专门的引导措施和支持政策,加强高水平大学的基础学科建设。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基础学科的交流,强化高水平基础学科人才供应。努力支持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型科学中心、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对江苏高水平大学引进、培养基础学科国家级人才的专项支持。对我省入选的国家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可通过提高生均拨款、设立专项经费、加大配套支持力度等方式予以精准支持。同时遴选并重点支持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省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是拉长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链条。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具有长周期性的特点。就前段延伸培养而言,可以试点探索从高中到大学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创新选拔通道;鼓励创办“科技高中”等新型高中,并鼓励中学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设高品质STEM课程,提前选育科研苗子。就高阶延伸培养而言,支持基础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等模式,提前落实硕、博导师的选配与科研训练,强化“全链条”培养。

三是交叉融合,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江苏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兼顾高层次的基础科学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方面可以设立本、研衔接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实验计划,本科阶段主要学习基础学科核心课程,研究生阶段可转为应用及应用基础学科学习,可设置数理化+应用型工科、文史哲+应用型社科的实验班,探索新工科、新文科的新模式。

四是创造有利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四次提到“好奇心”,这实际上体现了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创造有利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良好教育生态,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对好奇心和创造性的扼杀。在“双减”政策背景之下,要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让更多学子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相伯伟委员(省医疗保障局一级巡视员)就进一步加强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出建议。

一是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改扩建业务用房、更新诊疗设备、保障药品供应、改善就医环境等投入力度,更加注重解决补齐短板实际问题,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硬件的整体提档升级,改变群众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的固有印象。

二是加强基层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完善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区域信息协同联动,进一步深化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业务协同运用,实现医疗联合体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切实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待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发展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热情,提升基层人员服务能力。

四是完善优化医保倾斜政策。继续落实好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医保差别报销政策,更好促进双向转诊,助力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力求形成合理的就医秩序。

朱传耿委员(南京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就强化基层基础、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强化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紧盯运动员、教练员两大核心要素不放松,建立针对不同项目和运动员年龄的科学选材评价体系,提升运动员选材的科学性、精准性,确保输送进队环节高质量、低损耗;注重引智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省外积极引进有潜力运动员和高水平教练员;加强梯队建设,确保运动员、教练员队伍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

二是建立健全各类激励保障措施。学习借鉴先进省份成功做法,根据竞技体育行业特殊性和各竞技项目发展特点制定完善优秀运动队比赛奖励、训练专项津补贴、教练员薪酬、运动员退役安置、基层培养输送运动员、运动员文化学习、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保障措施,全面提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人员的获得感,提升行业的吸引力。

三是加强基层少年儿童体校建设。制定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校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政策配套、教练员配置、场地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要求,巩固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阵地地位;推进“5621”计划,扩大业余训练基础;创建省级高水平单项训练基地,分市级体校和县级体校两类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尝试创建省级高水平三线训练点,扩大省优秀运动队三线队伍训练规模,提高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殷咏梅委员(南京医科大学民进支部主委,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副院长)就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研究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营造支持创新临床研究的政策环境。坚持“放、管、服”相结合,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政策导向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研究型医院和研究型学科建设。借鉴北京、上海先进经验,建立研究型医院、研究型病房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在具有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格的医院,择优率先实施研究型病房建设项目,

二是加强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围绕创新医药临床研究的关键环节,建立高水平的技术服务支撑平台,包括GCP中心、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循证方法服务平台、生物样本库以及大数据中心,强化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及运行机制,突破优势技术,实现临床研究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流程化。建立研究联盟和远程合作单位,通过互联网、云平台、“互联网+”等信息化系统,实现临床研究区域化协作与共享。

三是完善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我省多方优势资源,形成“政、产、学、研、医、企、金”全链条创新一体化运作体制机制。建立创新转化多渠道资助引导医疗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转移机构等联合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人工智能和医学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等转化研究,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是建设高标准伦理及遗传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伦理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针对新兴技术、新型器械和创新药物的审查能力。成立伦理审查联盟和区域伦理委员会,逐步建立医院间和区域内的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机制。建立受试者招募合作联盟,提升临床研究受试者的招募效率和质量。强化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和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开展涉及人的临床研究。

沈卫民委员(南京市儿童医院外科主任、烧整科主任)就关爱我省儿童健康、助力儿童健康成长提出建议。

一、让孩子和家长拥有便捷的就医模式,方便就医,保证让孩子及时得到治疗,是儿童健康的重要保障。南京儿童医院是我省较大的专科医院,可是没有1条地铁到达儿童医院。而公交车也只有7109160路到达。而且到达的站点也都不是正门。孩子就医需要跑500-1000m。拖家带口5-6人就医,看病难,难在了路上。希望给予解决。

二、我省“小糖人”和“外星人”(面目丑陋的孩子)的发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要持续加强儿童重点疾病的防治。常见的健康问题如早产、近视(小眼镜)、肥胖、脊柱侧弯、心理行为异常等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和预防,对这些常见病已建立了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机制。但向“小糖人”和“外星人”这些罕见病的健康救治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研究和治疗。虽然我省成立了罕见病学会,但缺乏研究和治疗机构。建议在省级层面,建立多学科的儿童罕见病防治中心,开展研究和治疗,使这些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三、建议在我省全面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围绕我省新生儿安全、出生缺陷防治、儿童保健服务、儿童早期发展、儿童营养与运动、儿童中医药保健服务、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智慧儿童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儿童健康工作。制定更高标准,依托全省的儿童医院进行督察。尤其在苏北农村地区的儿童健康更需要早期关注,加强农村儿童常见大病和罕见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从源头上阻断因病致贫的代际传递。

四、以儿童健康问题为抓手,开展新技术研究。我们拥有基本技术,但缺乏基础研究。儿童健康的创新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成立儿童疾病防治专项科研基金,这个科研经费应该和成人、妇女区分开来。要推动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儿童疾病防治上来。成立儿童重大疾病、新发传染病的大数据管理和研究机构,为健康防护提供数据支持。

五、要关注孩子意外事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近些年儿童抑郁症、自闭症越来越走近大众的视野。要联合卫生、媒体和教育等多部门建立儿童心理咨询APP,做好宣传,让孩子知道这个APP,压力较大时可以上手机玩玩,宣泄情绪。这类孩子更需要帮助,我们要用爱照亮他们的明天。外伤、烧伤对孩子容颜和身体功能的影响非常大,建议我省率先在全国成立儿童无痕康复治疗中心,帮助这部分孩子能够康复,走出心理阴影,回归社会。

六、儿童健康离不开医疗质量,医疗质量是病人的生命线。内科和外科的医疗质量控制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在儿童也是这样。去年我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把儿内科和外科合并起来控制,就等于成人内科和外科也可以合并一样,显然是不合理的。为提升我省小儿外科的医疗质量,建议恢复江苏省小儿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相信它的恢复和建成将对小儿的医疗质量控制和儿童健康发展、小儿外科医师规范操作、学习交流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省小儿外科医疗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左成慈委员(美国唐仲英基金会顾问)就加强儿童意外伤害预防与急救培训、减少儿童意外伤亡提出建议。

一、省教育厅与省卫健委应重视儿童意外伤害防护工作,联合制定相关文件,强调针对儿童的意外伤害预防知识的培训、意外伤害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气管异物紧急处理、多发伤的现场救治等培训的重要性,并要求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对教师及员工进行定期急救技能培训及认证。

二、各教育机构应根据要求对教师及员工进行定期急救技能培训及认证,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并对有证的人员进行年度再培训和演练、考核。各医疗机构、医疗培训机构(包括红十字会)应加强对小学、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和从业人员进行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和急救技能培训,增加培训设施,投入更多人力,设立专门部门或专门小组对教师及员工进行定期急救技能培训及认证,确保上述措施能够覆盖全省,满足对相关人员的培训需求。

三、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补贴或全额承担相关培训费用,使相关规定能够落到实处。

孙曦委员(香港九龙集团董事长、苏州九龙医院董事长)就切实保障人民健康需求、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一是要坚持不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各行各业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培养一批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让更多农民参与受益;继续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

二是要完善分配制度体系,先富“带”后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以第三次分配来帮助实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真正让先富带后富、帮后富。要尽可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突出再分配机制的中国特色。

三是要继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真正让群众看得起病。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目前,我国的基本医保制度越来越完善,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覆盖面在95%以上。要不断深化医疗改革,让群众看病有“医”靠。随着社区老龄化日益显著,慢性病、重特大疾病发病率走高,只有基本医保还不能完全解决“因病致病、因病返贫”的问题。从九龙医院对口帮扶贵州松桃县、甘肃积石山县的情况来看,像这样的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很突出。作为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级诊疗”一直备受关注。我们认为,要推动大医院与基层医院携手推动“医联体”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患者不用跑大城市,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给百姓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

狄立新委员(溧阳市政协党组书记)就打造城乡融合样板、绘好共同富裕愿景提出建议。

一是推动城乡经济协合,绘好产业高能的富裕图景。厚植产业优势,加快提升产业能级,为共同富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强化产城融合驱动。面向城市群、都市圈汲取动能,组建沪深宁杭苏等一线城市创新基地,深耕先进制造、高端休闲、现代健康、新型智慧“四大经济”,增强市域实力。区镇联动打造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城,产创融合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实现“产城人文”有机街接、协同并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抢抓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机遇,引导和吸引优质要素流向乡村。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聚力主攻现代农业生物、绿色智慧高效生产、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强化绿色发展驱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巩固绿色生产方式转型成果,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二是推动城乡环境契合,绘好共富共美的均衡图景。坚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域共富共美。推进富民强村。实施“重点企业结对村社”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智慧绿色农业、全域精品旅游、乡村民宿、农村电商,不断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值增效、农民增收增富。建设美丽乡村。高标准开展全域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积极打造未来邻里、乡村文化、乡村善治等场景。加快城乡融合。探索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努力构建城乡融合共进的良好格局。

三是推动城乡生活翕合,绘好优质普惠的幸福图景。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管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扩容提标,推动城市天然气配气管网向乡镇延伸。大力开展农村5G网络、冷链物流和自动化仓库物流、智能化产销市场、智慧农业等新基建,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商贸品下乡高速通路。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实施清单化推进、标准化建设、制度化落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质量趋同。健全开放包容的合作体系。打通区域间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市场链,促进乡村之间开展更紧密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跳出乡村发展乡村,积极开展更为广泛的对外合作交流。

四是推动城乡治理匡合,绘好活力迸发的创新图景。协同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由外出就业向安居乐业转变。面向都市圈搭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全力突破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龙头企业,为城市群、都市圈提供更多优质绿色农产品和农旅融合商品,做强乡村经济。大力推广“百姓议事堂”基层治理模式,推动疫情防管控节点配置与社会治理网格化单元设置“合二为一”,夯实基层、做实网格,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发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城乡融合中的“锥子”作用,灵活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实现形式,打造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溧阳样板”,推动共同富裕飞入寻常百姓家,奋力铺展“处处绿水青山,家家金山银山,人人寿比南山”的绿色现代化美好画卷。

张有根委员(中国石化江苏石油分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就防范乡村振兴中民生领域的虹吸效应提出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当市场出现资本野蛮生长或过于集中时,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引导资本、资源向亟需领域、地区流动,实现资本、资源流向的区域、领域均衡,防止资本、资源流动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教育方面,建议推行名校长、优质教师流动机制;医卫方面,建议建立三甲医院名医及其团队到苏北县级医院轮流坐诊制度。

二是构建多重激励政策。政府职能部门应联合税务等相关部门,对民生领域投资向薄弱地区、薄弱环节投放的,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政策。建立人才及技术激励政策,引导各项人才向乡村流动,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员下乡、科研成果转化、先进技术推广的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投入不仅应优先投向民生领域,更应优先投向乡村民生领域。从财政预算抓起,将预算执行情况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确保预算到位、执行到位。如,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备,实施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工程,推进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四是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城乡最大的差距就是生活在小城市、小城镇、边缘地区的人员就业不充分。对此,要落实好省委部署,加快产业对接,推动苏南地区优质企业到苏北等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实体生产,发展实体经济,吸纳再就业,为乡村百姓增收提供实质性帮助,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