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二届五次会议 / 联组会议
发布日期:2022-01-21 22:43 来源: 本站原创

 

121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科协组、科技一组、科技二组、经济一组、经济二组委员,围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胡广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阎立主持会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委员发言并互动交流。

颜开、马余强、周志华、刘云、郑丽敏、肖睿、曹一清、谢卫国、段涛、黄飞建、张伟煜、李工、沈浩、业成等同志先后发言。 

颜开委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第702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就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撑江苏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思路是非常明确的,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是偏低的。建议:

一是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设置更多各种层次的基础研究计划。目前江苏设置有面上的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科技人员可申请的基础研究经费渠道还比较狭窄。可参照广东省的做法,除了已有的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可考虑设置江苏省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每个项目经费可达3000-5000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置联合基金项目,由江苏科技厅提出项目指南,向全国发布指南,吸收全国的基础研究力量,来解决江苏产业发展中提出的应用基础研究需求,与地方或大企业联合设置基金,解决各地或企业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是解放思想,放开搞活,从政策层面吸引全国高层次人才到江苏来或与江苏的单位合作,解决江苏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江苏的研究项目尤其是基础研究项目,只能由省内的单位申请,且实行限制名额的申请方法。建议参照广东省的做法,江苏省科技厅可通过向全国发布项目指南,只要江苏单位来牵头或参与均允许其申请,但要求成果必须由省内单位转化,这样就可以邀请到国内优势单位来为江苏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和基础科学问题,满足我省原始创新的迫切需求。

三是加大对基础研究机构的持续支持力度。目前省里对省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经费的配套力度严重不足,建议加大支持力度。

马余强委员(民进中央委员、省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物质科学前沿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就打破学科壁垒,建设大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努力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领跑者提出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总书记的讲话为科技事业确立发展方向,为科技界指明奋斗目标,对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我省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基础上,明确了江苏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将聚焦扛起三大光荣使命、实现六个显著提升着力抓好九项重点工作,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为此,建议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建立大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努力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领跑者。

要利用江苏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优势独特,集聚各高校院所的学科精英和从事交叉领域的专家,认真地论证在省级层面上建立大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的必要性。

要充分发挥江苏科技大省的传统优势领域,注重数理化生等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仿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刚刚成立的交叉学部,依托高校成立交叉研究模式的高等研究院,设立若干研究部,动态集聚江苏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域专家,集智聚力、凝炼方向、协同攻关。使之成为国家科学中心的培育基地,成为江苏科学规划、企事业单位发展、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智囊团,成为培养有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战略科学家的摇篮,成为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领跑者。

周志华委员(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就全方位推进软件自主可控,全面保障我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良性发展提出建议。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亟需全方位推进软件自主可控。我省是软件制造业强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大省,在取得显著发展成效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短板:一是软件制造行业开发平台与工具的国产化不足;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相关底层支撑模块国产化不足;三是来自国际开源代码平台、未经验证的代码被大规模使用。

大量软件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直接使用国外商业工具或开源工具,不仅存在被限制使用的可能性,还可能因为直接使用未经验证的开源代码而出现无法预料的漏洞和后门,风险隐患极大。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完善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建设,保障软件制造业的核心安全。首先扶持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企业发展。统筹整合软件企业开发能力与资源,鼓励企业间协同合作,以政府需求为导向,结合社会力量,扶持专业开发国产化软件平台与工具的企业。其次保障使用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的企业的利益,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的开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从国外平台与工具转向国产平台与工具将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开销,建议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激发企业更新意愿。再次推进软件制造业企业的开发平台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对软件制造业企业开发平台的安全检查,以监管为途径,企业自查为常态,形成全生命周期开发平台安全检查,保障开发出的软件产品核心安全。

二是大力推进国产化软件支撑平台与模块建设,保障软件制造业的应用安全。首先财政支持国产化底层数学计算模块的研发和应用。此类模块是各类智能化应用的基础,但企业无法直接盈利难以自主推进。因此建议通过财政支持方式,来开发国产化的底层设计模块,以校企协同合作研发为路径进行开发。其次开展国产化网络安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研计算平台的研究。实现科研上的自主与安全。再次在政策支持上纯国产化数据库与软件插件的开发。更好地保障数据安全,有效地降低引入潜在漏洞的可能性。

三是聚焦自主可控的开源代码平台与系统建设,保障软件制造业的过程安全。首先加强自主可控开源代码平台建设。开源代码极大地提高了软件制造业整体开发效率和水平,但国际开源代码平台上鱼龙混杂,开源代码中潜藏的漏洞可能给人民信息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限制。亟需建设自主可控的开源代码平台,通过政策和平台协议制定权获得优先知情权,提高开源代码的安全性与可控性。其次建立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开源代码验证方案。借助社会各方力量,成立本土化开源代码验证协会,以企业代码开发人才为支撑,人工智能代码安全审查技术为核心,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的开源代码验证方案。再次建立国产化开源代码与代码验证激励机制。从政策和财政上利用各种手段构建开源代码开发与开源代码验证的激励机制,代码本身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我们需要通过实名化等手段保障代码供应者的知识产权,使相关从业人员更愿意在开源方面投入精力,推动软件制造过程良性发展。我省若能率先在全方位推进软件自主可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有助于全面保障我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良性发展,还可望辐射全国起到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刘云委员(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就加强自主可控产品研发,提升国家战略竞争实力提出建议。 

吴政隆书记、许昆林省长的报告,以及省发改委李主任的报告中多处强调了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难题,实现从01的重大原创突破。全球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带来的一系列产品为临床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难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高质量医疗服务。江苏的医药科技创新近几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政策环境、技术瓶颈等方面因素制约,中国制造江苏制造产业创新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表现在:

第一,国外品牌垄断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如大家非常熟悉的CT、核磁共振、DSA、超声等,国内品牌市场份额较小,只拥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国内品牌虽然也有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优良,但整个行业的应用和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全球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聚集在欧美等制药强国。国内医药企业发展较国外来讲相对滞后,尤其是生物医药,我们真正原研药物很少,大多是模仿创新me-too/me-better)类型的新药,主要通过药物结构修饰改造、优化晶型、前药修饰等方法来实现所谓的原研创新。国内的制药企业在基础研究和人才能力储备方面与国外大的制药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党中央对江苏提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我省也在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健康产业创新高地,为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健全资本市场。将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的有关市、县(市、区),聚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给予政策的优先扶持。比如连云港很多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基地都搬到了上海,省市在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创新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撑和保障,年度能否专题组建多部门的联动,明确几个重点项目(如ECOM),对重大创新项目建设、重点人才团队引进等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

二是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全方位人才发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研发在专科院校的数量、人才聚集程度、产业链完备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近几年随着对创新生物药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对于创新药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本土生物医药企业也开始从模仿创新到同类最优(Best-in-class)、再到具备较高临床价值的同类第一First-in-class)的创新发展这样一个趋势。但如果想最终发展到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样,原研发现新的药物靶点或作用机理(First-to-Patent)的真正的创新药,需要取决于企业、高校、医疗机构、研究机构、风险投资等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培育研究出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原研创新药。同时如何发挥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探索设立长三角生物医药联合攻关计划,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外资设立研发中心等,加大政策扶持及基金支撑,进一步加大基础研发及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对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

三是加强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健全相关制度保障。生物医药企业要实现创新不仅需要整体布局规划、人才技术,更需要制度的驱动保障。由于生物材料等产品的特殊性,审批过程往往较长,研究出台一些特殊举措,使创新成果转化的速度加快。同时,也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相关企业提供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绿色通道

四是优化科技力量的空间布局,加强学科融合,实现弯道超车。加强信息技术和生物医疗技术的融合发展,近几年如3D打印、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机器人助老服务等都发展非常好。数字科技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及基于5G互联网医疗都说明交叉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赋能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服务路径。

郑丽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就聚焦大科学装置,加速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出建议。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大科学装置,是催生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利器”。通过建造大科学装置,可以有力推动基础前沿研究和综合交叉探索,为我国高新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重要的平台和关键的手段。也能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最好的科研平台,从而成为凝聚人才、吸引人才的高地,促进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最终促进社会经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合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全国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借助大科学装置平台,合肥汇聚了大量人才,在合肥服务的“两院”院士达135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攀登高峰的同时,经济发展也得到极大促进。2020年合肥GDP首次突破万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近800家,科创板上市7家,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一。2005-2020年合肥市GDP增幅达985.3%

与安徽相比,江苏的经济实力突出。建议我省要聚焦大科学装置,加速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一要大力培育若干个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包括通用性型很强的极端条件实验设施平台,以及比较专业的原子极限微制造大科学装置、开源软件以及地球大气垂直原位探测系统。

二要尽快启动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工作,形成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战略科技力量。

三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孕育以及高端人才队伍的集聚。由于大科学装置初期投入大,见效时间长,很难吸引到社会资源,特别需要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和护航,要制定高效的省市区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并确保大科学装置的顺利落地、建设和开放运行。

肖睿委员(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就“双碳”目标下推进江苏氢能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氢作为零碳能源和原料,对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氢能产业发展提速,目前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投资布局位居全国前列,已初步形成了涵盖氢气制备和储运、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电池系统、整车制造和加氢站建设运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制氢领域,主要以工业副产氢为氢源;在氢储运领域,拥有国内领先地位的氢气储运装备企业;在氢能应用领域,重点开发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和燃料电池商用车、乘用车。产业规模处于爆发性增长初期,区位布局已经初步形成。但制约因素也存在:氢仍被列为危化品管理,这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上降低主动性,江苏氢能技术存在技术瓶颈和短板,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仍主要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储备还比较薄弱,成本偏高,限制了商业化应用,安全风险相对较高,大规模建设加氢站难度较大,氢能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多头管理、标准不一。

为此建议

一是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的江苏定位。在氢能产业发展的中短期,建议充分发挥江苏传统炼化产业优势,在氢能产业上游先发制人。鉴于未来一段时间内江苏工业副产制氢难以满足氢能应用端的需求,建议提前将清洁高效的电解水制氢以及其他新型制氢工艺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谋划各地市氢能产业错位发展,加强差异化分工协作,支持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南通、盐城等城市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打造优势产业链,打造一批省级氢能产业集聚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氢能应用模式。

二是加强长三角区域的统筹协调。以“安全至上、技术自主、协调推进”为原则,不盲目追求市场扩张,避免强行通过补贴手段刺激下游需求。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等其他长三角地区的协作,推进长三角氢走廊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推动氢能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由省发改委(能源局)牵头,联合省内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成立江苏省氢能产业发展联盟。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或国家级的氢能行业政策及标准,提升全省标准引领性和前瞻性,以标准促进技术转化,促进氢能产业良性有序发展。将氢能产业纳入省科技厅、财政厅的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开展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并有效转化,在全产业链关键环节部署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氢能产业配套、强链补链项目。

四是强化政策的协同与配套支持。在省级层面成立氢能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直接领导,发改、工信、科技、自然资源、住建、安监、生态环境、交通等相关部门,各地市共同参加,统筹协调推动全省氢能产业发展。组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江苏氢能产业领域重大问题研究。系统制定氢能产业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氢能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专项基金,发挥基金助推孵化作用,支持初创型、成长型氢能企业快速发展。加强社会舆论引导,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知识宣传,提升公众对氢能应用的认知度。

五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应急部门牵头制定氢气生产、储存、运输、加注安全标准和安全规程,负责做好氢气生产、经营的安全监管;住建部门按职责做好加氢和制氢设施的施工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和监管;公安、交通部门负责做好氢气运输环节的安全监管;其他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做好相关安全生产的协同工作。

曹一清委员(太仓市科技创业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董事长、总经理)就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化改革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建议。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主要就是要较彻底的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卡脖子”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短期的可以用阶段性的政策引导、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等方式,通过相对快速地集中创新资源来克服。而长期的“卡脖子”问题,本质上反映了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调动千千万万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出制度优越性来提高全社会、全体国民的创造力来从根本上解决。

为了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主要采取了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强化及补充产业链薄弱环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项目实施等措施,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体制,可以快速集中资源的优势,集中人力财力进行攻关,对于解决短期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数量不多、又比较重大而迫切的“卡脖子”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措施,计划性发展经济的特征非常显著,虽然有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的优势,往往效率是低的,资源浪费也多。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坚持市场化道路不动摇。在各项围绕加快实现技术自立自强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市场化的观念,坚持做到让市场而不是政府部门成为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是坚持保护创新不松懈。进一步强化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扩大“知识产权”法庭的数量,提升其能力。创新程度越高的技术,往往花费时间越长、成本越高,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法律保护,整个社会将会热衷于仿造,在那样的环境下,科技自立自强将会更加困难。

三是坚持普惠的政策不保守。制定的各项政策要更加面向市场。为实现技术自主自强而制定的各项政策,除了集中资源办的若干重要关键事项之外,应尽量开放而普惠;要让全社会的企业能畅通对接、自主对应政策,能“自动”获得政策的支持。普惠的政策非常重要,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加快技术自立自强的工作中来。科技的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跨学科的,还涉及材料、工艺等千千万万种创新,这种高度多样化的创新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才能高效地传递信息、高效地配置资源、高效地对接需求与供给,才能最有效地完成创新目标。

谢卫国委员(江苏格立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就解决芯片“卡脖子”技术问题提出建议。 

芯片,即集成电路,是现代高科技的核心与基础,是现代工业的粮食。芯片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同时也是国防安全的命脉。几乎所有现代高科技武器都是由芯片控制的。中美科技战的核心就是芯片战。今后,中美芯片战还将持续,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一定要继续加大对芯片技术的研发力度,尤其是要补齐并加强个别薄弱环节,例如芯片设计的EDA软件工具。

芯片设计用的EDA软件工具对芯片行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如果没有这项工具,我们就无法进行芯片的研发与设计。目前芯片设计的EDA软件工具几乎100%由美国的三家公司所垄断。建议高度重视此事,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来支持芯片EDA设计软件工具的开发。

段涛委员(无锡文思海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市工商联副主席)就聚焦发力,系统推进,全面加快江苏网信事业安全可控发展提出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和全面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我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产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网信事业成果惠及亿万群众。我国信息技术产品安全可控发展现状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外部环境复杂化。当前,国际上兴起一股逆全球化潮流,特别是针对中国的高科技禁运和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导致我国信息技术安全可控形势严峻。

二是技术方向碎片化。网信领域核心技术及产业生态呈现碎片化、主攻路线不统一的状态。多头作战,资源分散,尚未形成统一生态,技术无法共享,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三是核心技术缺失。我国缺乏网信领域核心技术积累,特别是CPU和操作系统,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技术水平低、力量弱,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发展的话语权,自主生态构建能力弱。

四是生态体系不完备。当前,国内形成了以“国产CPU+基于开源Linux的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生态,但是国产CPU和操作系统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协同不够,自主生态不完备。

五是体制机制待完善。我国CPU和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障碍,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长期投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人才评价和激励不足,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在科研人员评价上“条条框框”过多,没有突出实际能力和业绩;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关键软硬件兼容性标准等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建设相对滞后。

国家提出“2+8”信创体系,党政带头示范,覆盖关乎国计民生的金融、石油、电力、电信、交通、航空航天、医院、教育等八大行业,后扩展到十三个国民经济重要领域。江苏作为全国产业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要对前瞻性产业未雨绸缪,积极布局,提前布局,紧抓数字经济时代下网信产业自主可控的浪潮,建议我省给予网信事业和国有网信企业更多的战略支持和资源投入,培养一批在核心研发和市场占有率“双优”的省内企业。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党政军领域、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国产化替代升级和网络安全平台服务,在重要行业领域信息化建设中更多采用如中国电子“PKS体系”等国产生态系统。

二是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网信关键核心技术重大攻关及产业化任务,在国有资本金、国家重大专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是鼓励联合创新,推进产业联盟和技术开源社区建设,打造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四是充分考虑网信事业发展特点和发展阶段,对网信事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有重大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在薪酬体系、股权激励等方式给予特殊政策或专项奖励,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五是支持在产业生态上具有引领能力的中央企业在网信事业领域进行资源整合,加速打造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六是建立信创产业示范区,发挥全省各地级市产业特点及优势,规划并提供细分领域的应用场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七是全面支持信创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发挥江苏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所,行业组织的优势,为信创产业的提档提速发展提供更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黄飞建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江苏无国界控股集团董事长)就加速产教融合育人,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自主可控快速发展--以镇江航空教育小镇产教融合培养航空人才为例提出建议。 

实现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相匹配的人才。航空工业是工业的皇冠,随着中美博弈,我们更需要大量培养航空各个层面的人才。江苏在高校数量和产业基础都有着坚实的基础,商飞大飞机配套、五大涉航央企、13个市都建有航空产业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是面向航空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基地。但通常与实际生产对标的综合实训设施设备技术更新快,价格昂贵,运营费用高,每所院校都建设投入紧跟生产实际的实训平台,会造成很大的资金资源浪费,再加上院校普遍缺少具备一线从业经验的高级技术技能实训教员。建设高水平公共航空实训平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培训可持续生态型发展平台势在必行。

镇江航空教育小镇与镇江政府平台合作建设,一期12亿、14万平方米。参照民航局相关运营审定文件进行教学场所、设备采购,已获得多项民航局资质授权。建成飞行培训中心、飞机维修培训中心、航空乘务培训中心、机场管理中心、无人机培训中心、航空英语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等7个中心。已获取国家1+X证书试点,空中乘务和飞机维修两个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组织。教材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教员入选国培教师库。飞机维修基础执照发放10%以上,全国有3万多人报名空中乘务考试,多个省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列为高、中级工。

通过镇江航空教育小镇的实践,建议:要充分整合资源,打造能够切实助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开放的、共享的、可持续的生态型航空公共综合实训平台、我省航空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平台。要明确在政策支持、资金、土地扶持、人才引进激励等方面给予落实。

张伟煜委员(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就抓好“四个聚焦” 加大金融创新,更好服务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去年,我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了“十四五”和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创新链加速融合,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在支持我省产业链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用户思维,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发现不论是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还是科创企业的发展壮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需求或者痛点:“融资服务、创投支持、生态打造和稳定人才”,为此,我们聚焦产业链融通、聚焦科创融资融智、聚焦产品创新、聚焦人才服务,坚持开放共享,加大金融创新,着力疏通产业堵点、解决企业痛点、突破发展难点。建议:

一是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行业大讲堂”“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向金融机构普及行业前沿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市场情况,明晰当前产业链的热点、痛点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

二是打造创业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市场上创业孵化器数量较多,但分布零散,多为物理场所出租方,能力参差不齐,无法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建议发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源连接优势,整合场地租赁、工商注册、税务筹划、法律咨询、人员招聘等基础经营服务,用市场化、专业化方式为科创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进一步开放数据要素。在符合信息安全、隐私和法律的前提下,建议推进社保等政府数据、社会信用类数据开放共享,加强数据资整合、打破信息孤岛,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便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为企业画像,更好创新产品,多维度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四是组建特定主题的产业链创新联盟。由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成立金融任务型团队,灵活采用投贷联、并购重组等各种融资工具助力产业链资源整合、优化要素配置,助力产业链做大做强。

五是建立政府层面与“沪深北”证券交易所的战略合作关系。争取沪深北交易所在我省设立科创企业孵化培育中心,推动建立常态化咨询合作机制,就IPO相关文件进行定制化解读,加强科创企业上市辅导,为科创企业上市提供专业化服务。

六是建立省级科创企业后备资源库。从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库、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库、专精特新企业库中等名单中遴选出收入增长主要依靠技术驱动、商业模式成熟、研发体系和研发团队稳定的科创企业,纳入省级科创企业后备资源库,形成可持续梯次推进格局。

七是加快落地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具体政策细则。202112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21101号),要求加强金融支持,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议加快落地省政府实施意见中的土地、金融、财税、水电气价格支持等政策,同时引导各地市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操作细则及项目联合审批流程,进一步调动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市场主体积极性,更好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助力产业链稳定发展。

李工委员(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就为江苏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数字底座提出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江苏、智慧江苏”。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我们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高效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成立7年来累积承建通信塔类320万个,夯实数字底座,助力行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服务民生事业智能化发展。

就持续提升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底座。建议:

一是系统思维、顶层设计。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还需要提升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加快培养专业素质人才,打造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硬本领。

二是各类资源开放共建共享。多杆、多塔林立不仅占用土地、线路、电力等资源,而且影响城镇美观。要着力加大数据交换共享力度,打破部门壁垒、行业闭塞,全面梳理各类社会资源,力促各种信息化应用的设施、数据开放共享。随着5G网络深度覆盖及5G应用推广,建议尽快制定路灯综合杆标准,做好通信、传感、安防等设备的预留,降低投资资金。

三是加快推动5G新基建适度超前建设。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省政府召开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吴政隆书记在批示中强调重大项目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许昆林省长讲话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抓早抓紧、抓好抓实,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建议政府批复重大项目、产业园区,各企业自建园区、楼宇等建设时能强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共用。

沈浩委员(江苏华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就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科技自立自强提出建议。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直面市场、时刻考虑将科技成果商业化的企业,我们统筹配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上,坚持创新发展模式。谈两方面的感想:

一要坚守一个原则。112号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指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8%。同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超4万亿元,占GDP比重居全国第二位。无论是从苏州自动驾驶出租车到无锡雪浪云“超级大脑”,还是从常州企业智能生产线到我的南京APP首页 “清宁疫捷”系统,我省“数实融合”从“选答题”,变成每个行业都要面对的“必答题”。加强产业与政策引导,强化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的创新应用力度,坚守“数实融合”原则,避免落入误区偏离主航道,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加速发展。

二要抓实三个着力点。充分激活我省企业创新活力,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营造健康良性的市场环境。竞争是企业加快技术迭代、变革商业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的催化剂。规范的市场环境又是吸引创新资源有序流入的基本保障。我省市场经济活动整体呈良好态势,但部分领域仍存在“马太效应”现象。以政企数字化转型领域为例,部分项目招标单位过分追求国企的品牌及资质,在实操层面倾向于将招标项目发包给大型国企,一定程度造成部分国企单纯依赖资质中标转而又进行分包的现象,最终实施主体仍是各中小企业,既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也造成国家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营造健康良性的市场环境,确实要做好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坚决贯彻落实第103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公平公正合理进行采购评审,给创新型中小企业更加健康良性的成长空间。

二是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力度。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各市场主体的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努力。我省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理论,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之江苏高校数量众多,创新资源富集、高端人才集聚,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但一些高精尖岗位仍存在较大缺口,以我集团孵化创建的南京睿悦信息为例,作为全球领先的AR\VR底层操作系统开发公司,睿悦信息成功在三维数字引擎及互动内容开发领域形成独树一帜的技术特色,形成与UnityUnreal(虚幻)两大国际巨头三分并列的局面。但在人才的招聘争夺上,一些尖端岗位仍然面临着无人可招的情况。政府应充分探索奖励政策,对高精尖缺人员进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同时还应帮助企业抢抓海外人才回流机遇,加大科研院所对专项人才的培育力度,持续集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是强化标杆引领指导作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创新活力不仅体现在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同时也体现在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上。加大此类专业企业的宣传力度,推动行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有助于行业的正向成长。以南京软件谷为例,优秀创新企业集聚,不乏常年保持业务领域市场份额第一的中小企业,它们充分依托自己多年的技术沉淀和实力,持续为传统业务赋能,实现降本增效。政府应加大对此类企业的鼓励与扶持力度,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业成委员(南京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院长)就规划整合省内长江港口资源,打造世界级高端重型装备产业基地提出建议。 

长江经济带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和对外开放带,其江海联通的钻石航道,对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

据统计,长江沿岸货物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江苏独占6席,但仍有部分港口定位不准,发展滞后,如扬州到南京段,密集建设有10多家低端造船企业,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多家企业已破产重组或频临破产,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发展堵点。与之相对的,是江苏发达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受制于厂区远离港口码头,无法充分利用长江航运资源,影响发展速度。

为帮助江苏高端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抢占国际市场,打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品牌,同时盘活发展滞后的沿江港口资源,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充分调研长江岸线资源、土地资源、区位交通、投资环境等现状,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及相关企业发展战略,择优选取港口土地开发利用率低、但区位优势明显、周边土地资源丰富、重装物流条件独特、重型装备发展潜力大的港口(如镇江丹徒港、扬州仪征港等),以“盘活政府和企业存量资源、推进国产高端重型装备市场国际化、反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为目的,规划建设集研发、生产、检验检测、运输等为一体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园,构建自主可控的高端重型装备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江海联运,使其成为在国内化工、煤化工、新能源、电力、节能环保等领域领先的重型装备制造、研发、物流集散基地,打造国内研发能力、产业化实力最强的世界级高端重型装备产业集聚高地。

一是打造高端重型装备产业园。由政府规划推动,深度整合港口资源,选定合适的港口区域,做好环保管理、地面运输等配套服务,引导核心企业超前投入,打造高端重型装备产业协同制造产业园,在园区内形成设计研发、生产销售、面对全球配送的全产业链体系。通过一体规划,建设高标准高等级实验室、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产业链关联企业投资进驻,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带动高端重型装备上下游产业集群建设。

二是打造国际化的总部经济集聚区。通过施行优惠政策、引导园区企业绿色环保发展、建设智慧工厂等手段,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吸引企业在园区建立总部基地,实现企业与园区的可持续、跨越发展,不断扩大园区的品牌影响力,成为江苏高端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推动江苏高端重型装备研发与制造成为国际市场上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三是打造人才集聚的创新研发高地。充分利用江苏丰富的教科资源、区位优势,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资源,引进、培育高技能、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打造高端重型装备制造人才、专家集聚高地,增强园区软实力,倾力打造科技研发创新企业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