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工青妇组、文艺组、社科组、农业和农村组、民族宗教组委员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马欣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王荣平主持会议。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委员发言并互动交流。
赵涵、程立力、唐红新、谢士灵、赵步洪、刘伟冬、邹小波、张炳、杨世华、严华、肖洋、石平府等12名委员先后发言。
赵涵委员(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就培育现代种业提出建议:
江苏是全国的种业大省,江苏较多的种业人才和企业,但仍需我们继续努力,把种业大省转化成种业强省,在全国种业发展中争做“两争一前列”,实现江苏种业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分工明确的种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体系。首先,政府通过建立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大型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致力于种源的基础科学研究与前沿技术创新。其次,种业企业通过建立高通量、精准、高效的工程化育种平台,快速整合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并将其成果应用于育种,从而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对接融通。而政府需要根据不同分工,资源精准滴灌,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合理引导,切忌“大水漫灌”。
二、培育江苏种业重点龙头企业。选取1-2个基础好,底子强的骨干种业企业,通过政策和社会资本的扶持,实施“小升高”行动,全面增强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做大做强江苏种业企业。
三、打通人才流通的壁垒,鼓励种业企业柔性引才。鼓励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向种业企业有序流动,通过技术入股、成果参股和高薪等方式吸引人才,使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能有效地“流起来、活起来、用起来”,真正实现科研单位、高校与种业企业共同发展。
程立力委员(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就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提出建议:
2021年,中国共进口粮食1.645亿吨,其中进口大豆9652万吨,按去年美国单产213公斤每亩计算,折需土地4.5亿亩,其他粮食按600公斤每亩计算,约需土地1.2亿亩;1-11月进口食用油957万吨、肉类938万吨,糖567万吨,如果全部换算成所需土地,缺口约为7亿亩,占18亿亩耕地红线的38%。
中国粮食在口粮上自给没有问题,但从全食物结构上来讲是严重短缺的。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居民膳食多样性要求提高。粮肉是可转化的,2021年,由于玉米、豆粕价格较高,养殖企业大量使用了小麦和稻谷,最高占比达50%,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土地的浪费。
农产品多了多不得,少了也少不得。由于供求关系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高价伤民、低价伤农。就拿近两年大家所关心的猪肉价格来说,2021年2月份,生猪最高价为15元/斤,仔猪1500元/头;2021年10月份最低价为5元/斤,仔猪50元/头。养猪场也从每头利润1000元到亏损1000元,经历了冰火两重天。我公司仅2021年1-9月就亏损了3亿多。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农业本身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大、效益不稳的传统行业,但对技术的需求很大。农业技术的全面提升预期能将农业生产效益提高10-20个百分点,以缓解我国部分土地短缺问题。去年我公司与省农科院全面合作,拟投资5000万改造农科院的一个实验场。
二、在保障口粮供给安全的基础上,从食物的全产业链上考虑,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规划。
三、保持农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灵活性,高价时补民,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低价时补农,维持一定的农业生产能力。同时由于农业周期性的客观存在,希望农业政策保持连续性和长期性。以养猪为例,20年和21年应政府要求,各地上马了养猪场,一般建设期近一年,生产期近一年,正好合上了出栏高峰,低价亏损,部分养猪户一方面担心亏损,另一方面担心是否会被拆迁,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
唐红新委员(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就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出建议:
一、发展乡村产业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具有区位优势的特色资源,以及自身的优势和能力选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持例如现代生猪产业要持续推进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持续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突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三个环节,实现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解决养殖粪污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
二、乡村产业发展关键是要有效益,注重提质增效,多元拓展产业的功能。乡村产业不仅要满足食品供给功能,还要发挥文化传承、休闲体验、生态涵养,还有就业蓄水池等功能,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通过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长做粗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三、乡村产业要发展,必须要留得住人。要加快培养乡村产业人才,培养本地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服务乡村的专业精英,聚集乡村治理的能人乡贤,挖掘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开发本地人力资源潜力,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
四、大力破解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痛点和堵点,营造好环境。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用地难、用地贵”仍然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特别是农村三产融合建设用地问题,国家和省里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有的地方落实的很好,但是还是有不少项目在立项审批过程中会存在最后一步走不通的情况,建议加大对村庄规划的指导督促力度,确保村庄规划科学可行,也能为产业项目尽快落地实施打通堵点。
谢士灵委员(省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江苏运通律师事务所主任)就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关键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为此建议:
一、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要加强对“三农”的持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要把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从产业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落地我省“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力度扶持苏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好一套集政策、项目、金融、科教于一体的“组合拳”,使苏北地区农村尽早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各地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秉持差异化发展理念,充分体现自己的特点,保留乡村的原生态自然风貌,为子孙后代留得住青山绿水,让“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们,记得住天涯乡梦。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工程。
四、深化农村改革。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关键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当下要落实好《民法典》物权篇中规定的农民“三块地”的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实施问题,将农民拥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效益充分释放出来,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
五、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全面落实我省“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指标,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工程建设。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关乎农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问题。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做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公路路网建设,促进城乡居民及产业发展的交通快捷融合。要加大对农村水网建设工程实施,迅速恢复上世纪一些至今对农村农业抗旱防涝有价值的沟河渠建设工程。
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七、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强化乡村领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要从文化道德层面着手,培养村民恪遵公序良俗的习惯,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要加强法治教育,让遵守规则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天然习惯。要大力弘扬正气,敦厚人民群众朴素的道德熏陶,以收到抑恶扬善、见贤思齐的效果。
赵步洪委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就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乡村振兴20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是基石,发展现代农业属于产业兴旺最要的内容,而粮食生产是这一内容的重中之重。江苏的粮食生产每年可以为8500万江苏人民提供人均350斤大米和200斤面粉,总量有余,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但是,江苏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耕地方面。耕地质量保护、质量提升与修复进展缓慢,同时存在水产养殖与粮食生产争良田的现象。二是在品质方面。片面追求新品种数量型增长,忽视突破性品种的研制;品种布局单一,现象严重同质化,同类型品种大都是兄弟姐妹。三是在技术方面。传统生产技术不能适应现代粮食生产的需求,高效低害投入品急需加快研发,大面积高产区应加以保护与示范。为此建议:
一、由于耕地质量保护、质量提升与修复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培植。政府应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予以重视,通过各种方法保护培肥与修复土壤,否则江苏农田土壤的供肥能力将会持续下降,肥利利用效率将会逐步降低,化肥使用量越用越多,面源污染越来越重。近年来,农民为了提高收入,不少地方大肆用良田开挖鱼塘蟹塘,良田面积减少,颠覆了耕作层;同时,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迅速,对土壤质量破坏存在风险,容易对土壤质地构成威胁,谨慎“旱变沤”现象的发生。上述二种模式,不仅占用了耕地,而且对土壤质量构成威胁。建议政府制止这种势头蔓延。
二、江苏省大宗农作物品种布局简单,种植结构单一。以稻麦两熟为例,这种模式占到85%以上;品种类型单一,常规粳稻占90%左右,这样不利于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求(例如,血糖高的人不宜吃软米),不利于病虫草害生态隔离屏障的建立,病虫草害发生严重,导致化学农药大量施用,破坏生态环境。建议主管部门联合行政、科教单位制定调整江苏省种植业布局与品种结构的规划并加以落实。
三、目前粮食生产技术与现代农业全程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不相匹配。高效肥料与高效低毒农药的研发滞后。建议开展相关研究并进行产业化开发。
四、建议对粮食生产条件好的大面积高产区实施保护(例如苏北大平原),建立示范区,创建全国有影响大型粮仓基地。
刘伟冬委员(省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就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加强对乡村文化价值的重视和乡村教育的重视。为此建议:
一、培育崇尚知识的学习热情。建设乡村体育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改善乡村校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确保农村儿童能够得到高水平的教育。让农民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等。
二、涵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破除保守、封闭、落后的理念,发扬创新的精神、改革的胆识,消除农民的贫困。
三、倡导天人合一的环保自觉。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广泛的概念。我国古代先贤对“天人关系”,不仅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有过具有科学精神的实践。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振兴中提倡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人天和谐共处的高度自觉,不仅能够有效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为乡村蜕变升级、筑建美丽家园带来新的发展视角与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正是对天人合一、生态保护和乡村发展最有高度、最为精准、最为生动的诠释。
四、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享追求。没有乡村富裕,就没有共同富裕。“共同”体现对平等的追求,“富裕”体现对物质的追求。坚持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深入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让每一位农民都能享受到共同富裕带来的红利。
邹小波委员(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就主食菜肴工业化提出建议: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和户均人口的减少,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营养、美味、安全、卫生、方便、快捷成为主食和菜肴消费的基本要求。相关的主食和菜肴加工产品已频繁出现在百姓餐桌,将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终端食品消费的主要方式和主体,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估计,到2035年,经济当量将达到10万亿规模。
欧美牛排、烧牛肉等传统西式肉类食品均已实现连续化、工业化加工,日本的快餐店、食堂及方便店盒饭等几乎都采用标准化、工业化的半成品或成品菜肴。相比之下,我国相关建设起步晚,虽然相关企业的数量众多,但加工装备仍然相对滞后,缺乏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加工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不高,依赖进口设备多,机械标准化程度低,非标产品多;产能有限,操作人员多、劳动强度大,更重要的是不能与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机加工产品的口感、风味与手工产品差距明显,市场反应不佳。其主要瓶颈:一是主食菜肴状态参数对批量加工主食菜肴品质的影响规律不明朗,需要建立典型中式菜肴对应食材的标准化调理技术。二是面向易实现工业化烹饪及采购成本等因素,难以建立菜肴的标准化配菜技术。三是大批量主食菜肴熟化调控规律尚不明朗,难以构建大规模烹饪食材的加工流程与装备。
江苏是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截止到2020年,江苏省全省的主食产业化率已经超过40%,产值已经达到数百亿元。据权威人士估计,如果江苏省将每年输出的100亿斤原粮,经过加工为主食之后再向外省输出,即可增加400亿元的产值。江苏也是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大省,鲁菜、淮扬菜、苏菜和本帮菜极其丰富,其中淮扬菜更是国宴的主角。然而,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江苏主食菜肴的产业化走在川菜之后,08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基本以川菜为主。江苏有着全球最强的食品和农业科研资源,以及最集中的基础工业,完全有能力抓住主食菜肴产业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为此建议:
一、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省级主食菜肴产业联盟,完善主食加工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入合作。
二、丰富主食菜肴加工装备品类。加快推进主食菜肴加工装备创新,研发适合国情、先进适用的各类装备,重点发展方便营养米饭生产线(如扬州炒饭、无菌米饭生产线等),预制淮扬菜生产线和预制苏帮菜、本帮菜生产线,苏式糕点自动化生产线等等。开展高性能炒菜机、中式菜肴分装机和品质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提高主食菜肴美味营养性和安全性。
三、实施主食菜肴产业化科研专项计划。围绕主食菜肴加工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的主要短板,在省科技项目、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等中设置相关专项,组织省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中攻关;加快推动我省成为我国主食菜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和创新发展引领高地。
张炳委员(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农工党南京大学支部主委)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出建议:
江苏在农村和农业环境治理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20年底,全省1.1万个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为74.6%。2021年江苏省农用农药使用量下降2.5%,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强度下降3%。但是,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江苏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强富美高江苏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江苏养殖业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养殖业污染规范整治仍然不彻底,环境污染问题依旧突出;农业种植污染治理有待加强,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强度依然处于高位;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区域差异大,运行维护难。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仍存在突出短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仍然存在缺口。为此建议:
统筹考虑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产业发展。在全面推开农村环境整治,聚焦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治理等重点环节,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同时,探索把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生态产品价值能够得到有效实现,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一、探索生态资源权益交易,鼓励农村污染治理与排污权指标挂钩,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总量可用于重大项目的排污指标交易。进一步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及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拓展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交易种类和交易地区,规范运行全省排污权管理(交易)信息化平台,鼓励地方开展排污权储备,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考核结果纳入重大项目排污权指标分配标准,。探索农村屋顶碳减排核算并纳入碳交易,对列入年度省、市重大项目清单中属于产业政策鼓励类的项目予以支持。积极探索绿化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清水增量责任指标交易等方式。
二、引入多元开发主体。推动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在生态旅游、绿美村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推进相关资源权益集中流转经营,通过统筹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鼓励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在保障生态效益和依法依规前提下,允许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获取收益,鼓励实行农民入股分红模式,保障参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的村民利益,助力农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三、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制度,实现农村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按照“生态优先,奖惩分明”原则,对生态保护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的乡村加大补偿,除资金奖励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提供政策性倾斜;而对于生态保护任务完成不好的乡村,则不予补偿或扣减资金,通过正向激励和负向惩罚,进一步调动农村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提升生态补偿的效果。
四、建立生态产品统计和核算机制。有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研究制定江苏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标准,特别是农业面源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屋顶光伏碳减排绩效核算标准,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政府决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
杨世华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茅山道院住持)就创建生态型宗教活动场所提出建议:
江苏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有5727处,其中寺观教堂有940多处,这些宗教场所大多分布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和旅游风景区内。寺观教堂是信教群众过好正常的宗教生活、敬奉祈愿接受教化之所;是社会大众了解宗教、认识宗教最直接、最感性、最有效之途;同时也是广大游客参学游览、观光休闲、养生悟道之地。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管理的好坏,环境布局的优劣,直接关系宗教的形象、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美丽江苏建设,同时也关系到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我省部分宗教场所,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宗教活动场所,建筑风格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有些还是民房改造而成;场所内电线管道乱牵乱铺,堪称“天罗地网”,环境卫生也不理想。本应是神圣、庄严、清净、整洁的地方,搞得很俗且杂乱无章,因此,探索创建我省生态型宗教活动场所,是我们江苏道教界下一步要应该做的工作,这些工作要引起统战、宗教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教职人员培训,增进生态意识,确立环境保护的宗教职责;二是坚持教内先行,倡导简朴节约的生活方式,节能降耗,形成节俭风尚;三是积极参与社会环保事业,促进建立良性的生态圈;四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扩大宗教生态思想在全社会的传播;五是以建设生态型宗教场所为己任,将其纳入全社会环保计划之中,形成与社会的互动;六是建立各自宗教场所生态保护的联系网络,以增进宗教场所合作与交流。
严华委员(工青妇组,仪征市卫健委副主任,民革仪征市总支部主委)就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提升提出建议:
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最主要的就是“人”的问题,在基层,无论是优质的医疗资源还是基层人才培养,目前都是制约我们事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是人才短板问题明显,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相对老化,他们的能力水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有一定差距。因此这几年,通过省市共同努力,实施农村医学订单、定向人才培养,为村级卫生服务补充了一部分人才,但是这部分人才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基本成长,培养周期较长;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急需人才的一些短缺,例如影像、麻醉、急诊、急救这些相关方面,县级医院缺乏医学领军人才。为此建议,省级层面进一步落细、落实,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乡村振兴中的人才能力,提升长效保障措施,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肖洋委员(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就建设幸福河湖提出建议:
江苏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全省共有乡级以上河道2万余条、县级河道2000多条,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个。这些河湖是生态系统和农业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空间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河湖资源,建设幸福河湖,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
对照幸福河湖建设标准,我省农村河湖水系在防洪减灾、水环境和水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防洪减灾方面。我省大江大河和城区河道堤防防洪标准不断提高, 人口居住相对分散的农村成为防洪最薄弱环节。尤其是城乡结合部, 同一河流不同防洪标准的堤防相连, 河道泄洪能力差异易导致洪涝风险。
二是水环境方面。与水库及河湖管理保护相比, 农村沟塘治理保护责任主体尚未明确, 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受相当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等问题影响, 村庄沟塘污染源头具有涉及面广、成因复杂、随机性大等特点, 加之沟塘水量小、流速慢, 纳污容量小、稀释自净能力弱, 治理保护难度非常大。
三是水管理方面。乡村中小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较为突出,河湖划界确权急待加强;乡村生活污水、农田废水排放尚未形成体系,污染源头涉及面广、成因复杂,乡村水治理管护主体不落实、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为此建议:
一、妥善协调城市防洪和农村防洪的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上下游、左右岸, 统筹规划城市与农村的防洪标准、堤防等级, 避免出现近年来由于城市防洪标准不断提高, 导致农村洪灾风险加剧的“马太效应”。尤其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 面临不同防洪标准的堤防衔接问题, 亟需着力补齐农村防洪减灾的短板。
二、构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针对各地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特点,构建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如对水花生、水葫芦、芦苇、秸秆、淤泥、畜禽粪污等废弃物、生活污水等资源化利用,培育“变废为宝”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发展使用有机肥料的生态农业,保障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
三、开展乡村河湖系统治理,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幸福河湖标准,进行全面体检,找出病因、诊断病根、分类施策,坚持安全为本、生态优先、系统治理、文化引领、共享共管,按照系统谋划、试点先行、分段实施的原则,制定“幸福河湖建设方案”。
四、多方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河湖河长制全覆盖。全面推动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延伸进村、入组,推进农村沟塘水系管理河湖长制全覆盖,最终实现所有水域河湖长制全覆盖。发挥村民自治管理作用,承担辖区内沟塘治理的落实和督查,负责河湖日常巡查、水面和堤岸保洁等工作。全面摸清乡村河湖家底,加强农村河湖管理数字赋能,建立“一河一档”,编制“一河一策”。
石平府委员(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就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出建议:
近五年来,江苏共建成44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其中试点村136个),从试点到创建,各地在村庄建设、发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许多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但也有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反思。为此建议:
一、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建设富有浓郁乡村韵味的村庄。先期试点中,省田园办优选高水平设计师建立设计师名录,以大师领衔,倡导的是“陪伴式”、“全过程”服务,但是在后期的创建中,缺乏专项规划与系统设计,所以总体上看,试点村庄比创建村庄更具魅力、活力、影响力。建议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今后的乡村建设,必须强化规划引领,对于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村和示范片区,严格落实设计师负责制,实行规划设计师全程跟踪、驻场指导制度,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尊重村庄肌理,注重生态环境,展现乡土风貌,为建设村庄提供最佳方案。各村建设中严格按照规划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塑造与城市不同的特色农村生态景观,促进“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
二、加强投资主体引导,多元渠道投资推进乡村建设。各地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多数通过整合财政资金、国资平台、国有企业投资为主的建设模式,投资建设主体单一,缺乏可持续性。少数村庄虽然通过引进多元资本、引导村民参与等多种方式,解决经费难题,但引入资金总量和项目数占比较少。乡村振兴建设是长期持久的,除各级财政持续投入外,建议借鉴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金庄社区肖王盛、高淳区东坝街道游子山村小茅山脚等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引入社会资本的经验,建立并规范市场引入机制,加强多元筹资,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和其它社会资本科学有序投入。同时需要加强宣传,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促进村庄建设持续发展。
三、建议关注主导产业发展,夯实江苏乡村振兴发展基础。特色田园乡村坚持特色发展,充分挖掘村庄特色资源、传承特色文化,不断培育特色产业,夯实特色产业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产业发展同质化比较严重,缺乏地方特色、地域特色,比如部分村庄发展以乡村旅游、民宿为主导产业,甚至部分村庄建成了旅游景点,此类村庄发展季节性很强,可持续性差。因此建议在较大范围内统筹好产业布局,坚持“以农为主、突出亮点”,以特优农产品等为主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创建品牌老字号,同时兼顾文创经济、康养经济、民宿经济、度假经济发展,利用“特色田园+”“互联网+”等模式拓展农业功能,构建“接二连三”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搭建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发展的新平台,为村庄发展增添新动力。在此过程中坚决提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确保农村主导产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