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提出,携手奋进新征程,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定力魄力,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畅通内外双循环上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江苏如何找准定位,扛起更大担当?记者专访了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江苏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徐康宁。
记者:进入新发展阶段,江苏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徐康宁: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主要诉求,面对“卡脖子”等瓶颈,追求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开始上升为主要目标。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也让我们越发清楚认知,要想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必须立足于自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摆在现代化建设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加快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支撑作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用创新链覆盖全产业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极为重要。只有创造有利于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创新活力迸发的环境,使创新活动成功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才有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
记者: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江苏如何发挥有力支点和战略枢纽作用?
徐康宁: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的江苏定位,就是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国际国内两个循环之间起到枢纽门户作用,成为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江苏跨江临海,区位独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多个国家战略在此叠加。江苏是经济大省,开放型经济规模大、水平高,参与国际循环基础好、融入深、经验多。江苏实体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产业链配套能力强,对国内市场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江苏应充分发挥区位、发展、产业优势,对外连接国际循环,对内连接国内循环,起到两种循环之间资源交互的枢纽作用,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配置资源,打造成全球要素流入长江经济带以及国内产业走向世界的门户。要主动迎接经济结构的转换,逐步转型为知识、技术、信息、数据、资本和管理等要素高度聚集的高地,通过发展高密度要素型经济融入国际循环,牵引和带动国内循环,走出一条层次更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江苏如何带好头、做示范?
徐康宁:江苏科技资源丰富,产业实力雄厚,全球要素整合能力强,完全可以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带好头、做示范。要加大资源配置力度,提升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的前瞻能力、规划能力和布局能力,加强对关键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从中选择有基础有希望在全国形成龙头地位的重要产业,确立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一批关键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初见成效,解决或缓解“卡脖子”的问题,为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本土企业的产业龙头地位建设和品牌建设,培育出更多能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更多能占领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知名品牌,更好地支撑国内大循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颜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