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文艺组、教育一组、教育二组、医卫组及特邀一组委员围绕“坚持民生共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马欣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周继业主持会议。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旅游厅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委员发言并互动交流。
朱维佳、刘毓航、陈利根、虞鹤鸣、陈彬、赵建军、郑泽云、杨永峰、黄宏亮、吴铁俊、陆建泉、王长青、刘旺洪、穆欣欣、左成慈等委员先后发言。
朱维佳委员(淮安西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就填补西游产业空白、打造文旅融合地标提出建议。
近年来,淮安一直致力于文化的挖掘、弘扬和发展,启动了中国水工科技馆、西游记文化体验园、里运河文化长廊等一批文旅龙头项目,真正打造属于淮安的“诗和远方”。作为省、市重点文旅项目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的直接参与者,我重点围绕该项目建设实践,谈一谈在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收获。
一是文旅融合发展要注重文化引领。作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诞生地,用好用活《西游记》这个超级IP,是淮安的责任,更是淮安的优势。西游记文化体验园项目启动以来,聚焦西游文化,致力讲好西游故事,以唐僧师徒取经为线索,以“九九八十一关”为题材,将西游文化与主题公园完美融合,是国内外首个以西游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主题公园。乐园建成后,将满足全年龄段人群需求。成年人来到这里,可以寻着西游故事来,找到儿时对西游的回忆;孩子来到这里,可以沉浸在具有西游元素的游乐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文旅融合发展要注重创新驱动。文化需要被创造性地提炼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展现当代价值、世界意义。为了更好地呈现《西游记》中天马行空想象的故事情节,我们结合主题公园特点,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表现手法,黑暗骑乘、超感官飞翔车、全息空间成像、智能化机器人、特效激光不一而足,使经典名著《西游记》植入了现代科技的灵魂,真正实现了“经典西游记,精彩中国风”,使项目更鲜活、更有血有肉、更容易让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
三是文旅融合发展要注重品质追求。文旅融合发展是旅游改革发展的趋势,改革发展应当是去粗存精、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力作。我们在规划西游记文化体验园之初,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从邀请国内外专家高品质设计建设,到打造专业团队高水准运营管理,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力争还原吴承恩西游梦的现实模样。截至目前,该项目主体已基本建成,正在设备调试,将于上半年对外试运营。我们希望通过建设、运营好项目,做大做强西游文旅品牌,为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项目支撑,为淮安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增添更多亮点。
刘毓航委员(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就关于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家庭教育条例》实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一要宣传“意义”,促进共识。家庭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家庭教育不仅在儿童成长中发挥奠基性作用,还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二要宣传“意识”,形成共识。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不等于是在学校的、在幼儿园的教育。教育是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互协作的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全社会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公共属性、社会价值和民族价值;三要宣传“意见”,践行共识。各方主体等要吃透《条例》内容和要求,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家庭教育不越位,学校教育不让位,社会教育不篡位。
二是综合施策,精准推进《条例》落地。 一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家庭教育涉及的单位和部门多达几十个。一般主管部门会积极主动,而协管部门缺乏足够的担当与主动,削减了法规的力度。故须由政府部门推动建立协调会商机制,推动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二要建立常态督导机制。要突出节点督导,《条例》在婚姻登记、生育、幼儿园、中小学入学的几个节点,对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作了很明确的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自查,并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主管部门、社会各方的督查。要加大专项督导。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推进职责,对政府投入保障工作等进行专项督导。同时对留守、流动、贫困、重病、重残等特殊困境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进行常态化跟踪督导;三要切实推行训诫机制。借鉴西方和新加坡的相关经验,有关机关部门可以责令失责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家庭教育指导的,认真严肃地实施训诫措施,确保畅通《条例》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加强研究,提高家长教育专业化水平。一要建立规范的家长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明晰家长的权利义务、培养培训、考核要求及法律责任等;构建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家长认定资格指标,通过评估机制激励家长发展;完善家长教育的管理制度与服务体系;二要构建系统的家长教育实践体系。创建家长教育学校。丰富家长教育的多元办学主体,形成社会组织主导的公益性与市场主导的盈利性家长学校,为我省家长教育的高度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家长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创新适合国情的家长教育师资培养之路,在师范院校及高校中设置家长教育专业,拓展家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选修课程体系,重视“双证”资格形式;编制科学系统的家长教育内容体系,体现其目的性、系统性、权威性、创新性特点;三要提升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强化家长对自身的角色认知和学习意识,明确家长教育的作用、目标、标准等,采取内外两种刺激方式,促进家长积极主动地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心理导师、学习教练、行为标杆,甚至是精神领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长。
陈利根委员(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就扎根大地办好高等教育、聚焦急需服务国计民生提出建议。
在开篇“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之际,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急需,高校要做好“三个谋划”。
第一,站在“两争一前列”的高度谋划“双一流”,着力破解制约国计民生的难题。江苏是教育大省、经济强省,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发挥好区位优势,服务“两争一前列”的要求,率先向“世界一流”挺近。一是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建设理、工、农、医等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支撑民生急需领域的学科,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制约国计民生的“卡脖子”难题。二是要加快发展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真正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根源性力量。三是希望省委省政府加大对“双一流”的支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让江苏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走在全国乃至世界最前列,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服务江苏“两争一前列”的新格局。
第二,把握“两个大局”的要求谋划“四新”,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建设“四新”,是高校紧跟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要求的一个现实路径。一是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通过政府部门的指引和高校自身的研判相结合,前瞻布局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加快培养新型人才、紧缺人才。二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启动教育评价改革,推进人才培养从同质化向多样化转变。三是要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行业部门、企业与高校紧密协作,共同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站位,培养能直接服务于发展生产、直接服务于社会民生的卓越人才。
第三,着眼“民族复兴”的全局谋划社会服务,把更多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身在江苏,我们高校既要服务好江苏率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要助力江苏发挥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一是要把乡村科技服务推广好,基于“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百名教授兴百村”等有效办法,将科技源源不断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二是要把乡村振兴政策研究好,调动新农村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力量,支持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围绕“三农”提出资政参考,并探索形成乡村振兴的“江苏模式”。三是要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好,希望基层就业的编制、待遇等政策能不断完善,以政策“指挥棒”引导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到农业农村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江苏农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让江苏农业的今天成为全国农业的明天。
虞鹤鸣委员(南京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就更多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在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果断决策,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了疫情,取得了疫情防控战略性成果。为此建议:
1.继续发挥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通过党和政府领导、专业人员率先、全社会支持,进行科学防控,定能战胜病魔,夺取最终胜利。
2.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大必要的投入,尤其是基层和农村地区。
3.加快培养公共卫生方面的人才,包括中医药人才,尽快建立一支完备的新冠疫情和公卫事件防控队伍。加强国民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的培育。
4.更多更好地借鉴、运用中医药的理念、理论、方法、技术和最新成果,如中医的天人相应、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阴阳平衡、整体观念、辩证论证、情志调养、治未病、回归自然、养生保健等,更好地为国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5.加强中医药防控新冠疫情的科学研究。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科学论证中医药在防止新冠病毒感染、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救治临床患者等方面的作用和机理。
6.推动中医药防疫抗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7.尽快修订完善现有的医政管理规定,摈弃一些人为的、不科学、不合理的枷锁,如中医类人员不能从事放射、超声、心电、介入等岗位的偏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产业”,更好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助力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陈彬委员(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就推动以网络文学为龙头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型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从接受形式上由传统的“单元”式逐渐转变为“全链条覆盖”模式。比如一本书的读者,可能因为看了一本书而变成同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的观众;因为看了一部影视剧,进而可能变成影视剧所改编的网络游戏的用户玩家;因为玩了一款游戏,进而可能变成该款游戏的周边产品的消费者。相较传统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的这种全链条式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大数据化。网络文化产业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其产品的销售额、销售渠道优劣、内容受欢迎程度以及消费者群体(读者、观众、用户等)、消费者行为(消费方向、喜好、购买力等)等特征,都能得到非常精确的数据体现。这些精准的数据,使得网络文化产品更能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反过来使其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推广,促进产品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再就是传播快速高效。网络传输的速度优势使得网络文化产品可以不受地域限制,更快更有效地传递和传播。因此,在很短时间内,网络文化产品可以迅速高效地覆盖购买力更强的年轻消费者群体,有效刺激内需。
网络文学处在网络文化产业链上游的龙头位置,除了具有网络文化产品的共同优势外,更具备孵化便利、成本低、传播性价比高以及易于向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延伸转化等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地位非常重要。
江苏作为全国网络文学产业的传统大省,具备人才储备雄厚、行业平台众多、储备观众量巨大等优势。目前江苏省在籍的网络作家,有省级网络作家协会会员600余人,市县级别的网络作家协会、委员会组织已经覆盖省内多个主要城市,并且还在持续建设发展中。放眼全国的网络文学行业,以中国网络作家榜为例,在行业头部作家之中,江苏籍作家常年占据了2-3成的比例。在行业平台上,江苏本土拥有类似于红薯网、逐浪网等业内一流平台。此外,作为传统的文学大省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的文学爱好者众多、网民众多,构成了雄厚的网络文学受众群体。这些都是确保江苏网络文学产业长期保持高速发展的基本盘。
2016年江苏网络作家协会成立以来,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省作协的指导下,江苏网络文学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自2018年起,我们开始打造本土网络文学产业园区。目前省内在南京江宁区、秦淮区和镇江市,都先后建立了以网络文学为主要产业核心的文化产业园区。2018年,我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网络文学金键盘奖”,该奖项为面向全国的行业双年奖。经过两届的举办,该奖项已经成为业内具有全国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顶尖行业奖项。可以说,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已经逐步打造出含金量极高的网络文学江苏品牌。
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目前江苏网络文学产业也面临着人才流失、人才引进难度大、本土孵化资源匹配不充分等困难和问题,对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希望党委政府能够重视和支持网络文学行业发展,在人才引进以及网络文学平台、内容文创企业的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优惠。
赵建军委员(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就积极创办高级技师班,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打造高水平就业工程提出建议。
调研发现,虽然江苏高技能人才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最前列,但处于技能最高等级的高级技师占比一直偏低,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现象。近年来,江苏尝试对高级技师进行“回炉”培训,同时以“名师带徒”方式带动更多技能人才成长。“回炉”高级技师虽从最初的二三百人增加到2020年的千余人,但数量仍满足不了江苏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高级技师的强烈需求。必须大规模培养。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2000年6月,江苏先行先试,在常州举办了我省乃至全国第一所技师学院。实践证明,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办学很成功,在该校试点举办高级技师班,既必要,也可行。
因此,在我省具备条件的技师学院试办高级技师班,既是江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指示的应有之义,也是我省技师学院在全国技师学院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要求。
综上,建议省政府组织省人社、发改、工信等部门,研究出台技师学院培养高级技师的相关政策(如招生、就业、待遇等),并在部分省重点技师学院如我国第一所技师学院——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试办高级技师班,为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提供高端技能人才,为全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探路。
郑泽云委员(省演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改善文化民生,推动戏剧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提出建议。
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离不开戏剧教育的大力开展和戏曲人才的广泛培养。“戏剧进校园”可细化为戏剧演出、戏剧教育和戏剧实践三个环节,三个环节既要相互衔接、层层深入,又要同步推进、协同展开。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戏剧进校园”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在现有基础上,宣传部门牵头,教育、财政、文旅等部门配合,选定剧目,安排计划和专门经费,引导文艺院团及社会力量大力支持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工作合力。争取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剧演出,县以下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剧电影,推进“戏剧进校园”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
2.加强传统戏剧教育。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提出具体要求,制订工作目标和实施细则,从娃娃抓起,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完善的戏剧教材编撰、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体系。要强化经费保障和人才支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各级师范教育的通识必修课、纳入在岗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在大专院校院校开办戏剧教育专业,为学校戏剧教育培养专门的师资人才,由专业院团艺术家授课,补强师资队伍薄弱的短板。
3.强化高校戏剧社团作用。让专业学生社团与专业文艺院团结对,实现优势互补和良性发展。对专业院团给予相关政策扶持或自助,一方面,选派专业戏剧人才指导戏剧社团开展戏剧活动,引导学生看戏剧、爱戏剧、学戏剧、唱戏剧,有效弥补学校戏剧活动较少的不足,培养特色观众群体。另一方面,以双向选择的形式挖掘一批对戏剧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有力推动戏剧传承发展。
4.健全“戏剧进校园”考核评价制度。我省部分地区与文艺院团积极探索,在“戏曲进校园”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早在2010年,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就与江阴的小学合作开设小锡班。目前,江阴市17个镇(街)20所小学开设“小锡班”,近4000名小学生学习演唱锡剧,14万中小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锡剧有了“亲密接触”,40多名优秀苗子被江浙沪艺术专业院校录取。建议及时表彰基层工作典型,总结推广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以及省内江阴等地的优秀实践案例的成功经验,并把传统戏曲教学推广纳入院校考核指标。
5.加大对高校公共文化艺术场馆的建设力度。建议将高校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建设纳入国家《高校建设标准》,研究制定《高校公共艺术场馆建设意见》。并将高校艺术场馆纳入演出院线,进行统一管理,提高高校艺术场馆的使用率,推动高质量的戏剧演出扎根基层,成为“戏剧进校园”全覆盖的有力载体。
杨永峰委员(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 就总结抗疫经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建议。
去年新冠疫情期间,我院汤山院区(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作为唯一的定点医院,收治了南京地区所有的确诊病例;我本人援助武汉,参与方舱医院工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条战线不畏艰险、齐心协力,取得了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好的做法和经验,有必要进行总结和推广。结合工作经历,提出三点建议。
一、以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识别码,促进诊疗信息互联互通。这次疫情防控中,通过健康码、核酸检测结果查询码等,实现了新冠相关健康信息的全国互联互通。但在非新冠疫情防控领域,居民的其他诊疗信息目前仍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孤立存在于各个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中不能互联互通,给患者就诊转诊带来极大不便,也非常不利于慢性病的长期健康管理,不利于疑难少见疾病的诊治,不利于大数据分析。健康码、核酸检测结果查询码等的互联互通都以唯一身份识别为基础,身份证号码是全国通用的唯一身份识别码,建议推行实名制诊疗,以身份证号码为唯一识别码,将现行不具备唯一身份识别的各种“就诊卡”和居民身份证号码绑定,诊疗过程中可使用身份证、就诊卡或医保卡(社会保障卡),但以身份证号码作为患者就诊的唯一身份识别码。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电子病历、检验、检查、影像等在内的诊疗信息跨医院、跨市、跨省互联互通。
二、加强紧缺人才培养,补齐医学人才短板。感染病专业的医护人员有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是传染病应急救治体系中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去年3月6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此次疫情中湖北省超过3000名感染新冠肺炎医护人员,均为非感染病专业,也反映了感染病专业医务人员在防和治上的双重优势。然而,由于传染病医院和感染病科风险高、条件差、平台低、待遇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这些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着重强调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等学科建设;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我省要尽快出台相关实施方案,通过搭建平台、改善待遇等措施,使优秀医学人才愿意从事这些艰苦专业。
三、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保证优质医疗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补贴一般占医院总收入的5% 左右,由于财政拨款少,医院运营成本、人力成本全部来源于医院自收自支,严重影响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疫情期间,按防控要求医院不能接诊太多病人,病人也不敢来医院就诊,许多医院业务量锐减,拿什么给医护人员发工资奖金成为很多院长头疼的事情。公立医院集中了优质医疗资源,承担了公共卫生任务,是疫情防控和病人救治的主力军。后疫情时代,希望能在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同时完善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以更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黄宏亮委员(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钟山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就加快完善长江干线水上洗舱站提出建议。
长江江苏段五个水上洗舱站的建设工作已告一段落,但如何让全部洗舱污水应收尽收、闭环处置,还需各方继续努力。一是洗舱行业作为新兴的行业,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出台详细的行业规范和资质要求,对危化品运输船只货品转换时的标准化洗舱作业及应向定点洗舱站交付洗舱水尚缺乏强制性制度约束,这一方面可能导致现有已建成的五个洗舱站“吃不饱”、环保处理装置闲置,另一方面仍存在船东为压减成本乱排洗舱污水进长江的监管漏洞。二是五个定点洗舱站以外的洗舱水接收行为亟待规范。现行的国家《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中的第三十七条‚内容亟待完善。现定点洗舱站建成后,若前述规定不及时修订完善,不具备洗舱水闭环处置条件的站点仍接收洗舱水,就给洗舱污水的应收尽收带来隐患。三是洗舱站作为新型业务,市场上尚无相对统一的定价标准及洗舱水交付标准。少数非正规洗舱站接收洗舱水后处置处于非闭环作业,仍存在不规范处理和“二次污染”的漏洞。
为充分发挥已建定点洗舱站的作用,确保长江干线洗舱污水的应收尽收和全部闭环处理达标排放,真正达到长江大保护的初衷和沿江各地饮用水源水质的持续改善,建议:
1.省交通、海事、环保等部门联合制定出台长江干线江苏段危化品洗舱水必须全部优先交到五个定点洗舱站的强制约束性制度规范,以达到应收尽收、污水闭环处置的目的。
2.建议交通、海事等部门及时修订完善《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中第37 条的有关内容,对接收洗舱污水后不具备闭环环保处理的单位不再允许接收洗舱水。
3.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细化危险品运输船在运输品种切换时的洗舱作业标准及上交洗舱水的行业规范,并强化信息共享和船舶监管。
4.建议省有关部门尽快细化出台接收和处置洗舱水的收费标准,以推动产业良性发展。鉴于洗舱站水环保处理投入资金大,且该投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建议各级政府对洗舱站的投入给予适当补贴,并在以后的营运中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吴铁俊委员(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就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加强心肺复苏教育提出建议。
普及和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是一个国家、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全民健康、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最新讲话指示精神,奋力书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时代答卷的必然选择。结合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如下建议:
1.各级政府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由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提供经费保障,搭建公众平台,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在心肺复苏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的同时,重点加强对教师、警察、出租车和公交车司机、导游等特定人群的培训。率先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实现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医疗急救设备的全覆盖,标识简明易懂的使用说明提示。
2.教育、卫健委等部门要加强指导。各级各类中小学要把心肺复苏急救技术纳入健康教育学分管理,细化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在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急救技能。同时,在卫健委、红十字会等部门的指导下,实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师生考证考级,实现自救和互救。
3.积极营造宽容、包容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从鼓励全社会关注参与、增强全民急救互助能力的角度,科学界定“必须掌握”、“持证急救”、“急救免责”等概念,为担当者“担责”,让作为者“敢为”,有效破解“不敢救”、“救不活怎么办”等难题。
陆健泉委员(启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就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提升我省人口出生率提出建议。
鉴于我省出生率较低、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的情况,希望省政府相关部门及早谋划布局,完善医疗、托育、教育、住房、社保、税收等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建立“生”与“育”成本的社会补偿机制,加强正向生育激励,促使妇女生育率适度回升,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制度。1.增加孕产妇保健补助。对于在区域内孕检的二孩孕产妇,在享受国家免费基本公共卫生和妇幼重大卫生项目服务的基础上,并在参加孕前健康检查的前提下,每位孕妇由财政补助1000元-2000元用于孕产期甲状腺功能、宫颈细胞学检查、妊娠11-13﹢6周NT等必查保健服务。其中,参加生育保险孕产妇的上述费用从生育险中补助。2.增加分娩补助。在享受国家和省市原有分娩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对在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生育二孩的孕产妇,每位产妇由财政再补助1000元-5000元的住院分娩费用。3.实行儿童学前免费教育。所有就读于区域内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一孩、二孩,减免儿童学前保教费,减免标准依照物价部门审批的公办幼儿园保教费现行收费标准,所需资金由财政列支。
二是加强儿童托育托管服务供给。1.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兴办托育服务,重建公立机构幼托一体等多元化的托育体系,形成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和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帮助家庭分担儿童照料责任。2.公办学校实行弹性放学。实施弹性放学制度,以便学校上学放学时间与职工的上下班时间相衔接。也可针对双职工家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免费提供周末兴趣班、寒暑期班等服务。
三是平衡女性的工作和家庭关系。1.鼓励用人单位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在完成规定工作任务或固定工作时长的前提下,经个人申请,单位同意,可以允许怀孕期和幼儿小于2岁的女职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为女性更好地生养子女提供便利。2.鼓励企业保留或提供妇女生育后再上岗的岗位。由于女性在产假和哺乳期间可能被迫中止劳动,企业为减少损失往往选择解雇怀孕员工,导致女性生育后丧失原有职位,极大削弱了妇女的生育意愿。尤其是高知女性,职业发展压力更大,生育意愿更低。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政府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税收支持或财政补贴,鼓励企业保留或提供生育后再上岗妇女的岗位。
四是建立生活成本保障体系。1.恢复保教补贴机制。目前学龄前儿童的保教补贴已取消,建议尽快恢复,并建立并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费机制。2.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妇儿保门诊建设,及时更新和补充门诊所需硬件设施,加强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水平。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降低群众的医疗费用。3.制定鼓励生育的住房政策。居住条件对人口生育率有较大影响,可考虑住房政策向符合条件生育的二胎或多胎家庭倾斜。如提供长租房,对二胎或多胎家庭优先;对低收入的二胎或多胎家庭提供3年的租房补贴或房贷优惠等。
王长青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就坚持“四个面向”、以高质量医学教育服务国计民生提出建议。
一是在省级层面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力度,在江苏医学教育的“高原”中培育“高峰”。据统计,全国共有637所院校开设医学门类专业教育,其中有43所在江苏,从数量看,我省的医学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但就整体实力和高峰标杆而言尚有上升空间。在中国各省GDP排行榜中江苏长期居于前列,对标江苏的经济地位,要落实好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要指示精神,江苏的医学教育需要再上台阶。建议省级层面持续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在优势学科布点、教学科研平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和人才专项等方面给予更加有力的政策倾斜与经费支持;提前布局培育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弥补短板,整合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创新平台,为我省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集中力量建设1-2所在全国居于标杆领先地位的高水平医学院校,辐射引领全国医学教育发展,更好服务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补齐基层医学人力资源的短板,从“病有所医”迈向“病有良医”。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基础工程。筑牢基层卫生事业“网底”,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以大学附属医院为核心的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发挥大学附属医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推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基层卫生人才,加快完善“按需招生、以用定招”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供需平衡机制,精准规划定向岗位,弥补省内区域间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中药等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短板;创新“县管乡用”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管理模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与县域中心医院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管理,在人员编制、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绩效津贴、荣誉表彰等方面对基层卫生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在“留得住”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发展好”,真正做到感情留住人、待遇吸引人、事业成就人。
三是聚焦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持续助力江苏“疫情防控”与“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服务疫情防控、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建议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加大对医学学科的建设力度,重点培育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药等相关学科,不断增强医学科研创新能力与服务健康卫生事业发展能力;面向国家公共卫生与重大疫情防控的需求,依托省内优势学科建设高水平智库,组织力量集智攻关,为卫生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省级层面设置专项资金,重点建设包括传染性疾病防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肿瘤精准医疗、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等领域在内的高水平平台,争取在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控、疑难重症疾病防治、新药研发、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新突破,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刘旺洪委员(南京审计大学校长)就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推进江苏高教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出建议。
一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式。1.围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办学类型。除了“双一流”高校、部委所属高校、服务国家特定行业人才培养任务的以外,江苏高校主要应大力培养适应江苏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专业化人才,鼓励学生在省内就业,致力于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区域性高校应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要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科技创新、高技术工人、管理服务、社会治理和人文社科类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明确学校的办学类型和层次,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和专业。2.适应新科技革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要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要求,根据江苏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时调整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进展、新趋势,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内容纳入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加大信息化类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中的分量。3.通过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要通过企业订单式培养、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把课堂放到车间地头等方式,切实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是以解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目标推进高校科技创新。1.确立以解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高校科研和科技创新的鲜明导向。除基础研究以外,在产业科技领域,主要以解决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为目标,确定研究课题,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以解决江苏社会事业发展、区域治理和社会治理、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为题为目标,课题来源主要不是大学教授们提出,而主要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和事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需求,瞄准国内外发展前沿,通过课题研究产出产业科技新技术,改革管理服务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改革高校科研组织方式和实施方式。要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鼓励组建企业技术人员、党政部门业务骨干和高校教师共同组成的课题组,开展协同攻关,推动高校专家知识理论优势和一线业务人员实际经验优势的有机结合;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到车间地头实地开展科研活动,坚持把实地调研和实验室做实验、收集查询资料相结合,推动高校教师从书斋和实验室中走出来,走向生产劳动和管理服务的第一线。3.以产生实际创新效果为导向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方式。科研评价改革要解决唯论文、唯专利的问题,真正考察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产业科技创新主要评价其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水平的技术障碍和技术瓶颈问题,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缩小了和国际前沿领域的差距,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达到了什么程度;哲学社会科学主要评价其是否提出了新观点、新路径、新方案,是否以及什么程度上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和提升治理水平等。
三是以促进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导向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推进江苏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衔接、深度融合不仅是高校的事情,也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政府及其所有工作部门、涉及到全社会的事情,教育评价也不能仅仅评价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建议省委省政府要通过教育评价改革,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在推动教育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职责,纳入各自的工作和考核体系,切实推进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教大省对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穆欣欣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就将文化建设作为民生的心灵工程提出建议。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新任务、新举措,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亮点。“规划”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是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的支点和因素。在新的时期,民生和文化,从未如此地紧密相联。过去讲民生质量,现在强调的则是民众的生活品质;过去的民生更多关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现在则更为关注需要涵盖民众的精神层面,比如文化,她是关乎民生的心灵工程建设。
在澳门文化局的微信公众号中,有一句话:“以文化铸造城市灵魂,传播美好价值”。我们的工作,是告诉民众,文化是大众之事,文化是我们的日常,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用文化来传播正确、美好的价值观。
民生是民众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文化这一心灵工程建设,需要深入民众、深入社区。刚刚在澳门开幕的第二十届澳门城市艺穗节是一个做了二十年的节庆品牌活动,一直以“全城舞台处处观众”为理念;今年以“人人艺术家”为主题,在防疫常态化下展开十八项内容超过280场的活动和演出,将文化和日常的关系发挥到极致。比如开幕式就是一个“人人艺术家”的展览,我们在熟悉的社区用一个小型货柜改装成展场,展出的作品从画作到装置艺术,全由市民提交创作,年龄最小的创作者只有三岁。然后,我们的演出是打破常规,在非正式的演出场地进行,从菜市场、茶楼、到酒吧到户外,都可以是表演空间,比如有一个节目叫《百工百业健康操》,创作者深入到菜市场去观察卖鱼人或其他劳动者的日常动作,然后创作出一套健康操。可以想象,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场,身边会突然有人做起健康操,会是多么有趣。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传递艺术就在身边,文化就是日常的观念。另一个比较惊喜的节目是《艺术有人叫外卖》,这是艺团和点餐外卖平台合作,让艺术与我们熟悉的生活,比如很多人会点餐叫外卖;不一样的是,在这里还可以外加一份艺术外卖,在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的选项里四选一,演员也是外卖员,给你送餐时在你面前表演五分钟,让你零距离观赏艺术。
可见,文化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她像阳光,给予我们温暖。而这份温暖,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因此,这届城市艺穗节,我们用文化关怀弱势群体。有一个节目叫《Todos Fest》,意思是所有人的节日,是由一群长者和身心障碍人士出演。前两天我去看了这场演出,他们在观众面前展现日常,他们有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有他们的人生困惑,原生态的表演就是真实的展示。我看到那一刻的他们,活在当下、享受艺术,特别感动。有文化的滋养,就是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离不开“人”这个重要因素。我们推出了文化传播大使项目,从市民中海选出了25位文化传播大使,和我们一起推广文化。通过培训,这些文化传播大使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在他们做的几个实践项目中,比如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座西式剧场——澳门岗顶剧院,做了一个穿越之旅,以沉浸式戏剧的形式向民众介绍岗顶剧院的前世今生;用最经典的广东粤剧《帝女花》片断在街头做快闪;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在孙中山曾经的行医馆“中西药局”进行凉茶配制工作坊。这正是把文化的推广、传承、创新共冶一炉,或放在文物建筑内、或走上街头,用最亲和的方式,和民众零距离接触。必先认识,乃生感情。这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文化之于民生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文化之于生活的反思功能也不应被忽略。疫情之下,或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如何重构人文精神世界,是全球化的课题,也是民生的课题。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下,文化治愈人心的功能越来越有所凸显,文化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个体的观照。疫情期间证明,文化不但没有缺席,还起着一种精神的牵引作用,满足民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民众通过参与接触文化的过程中,进行审美,表达和抒发各种情感,产生移情作用,能够愉悦心灵、获得幸福感。
江苏是文化大省,在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于其丰富多元的文化品性。我也期待,在新时期新征程上,江苏和澳门,在民生和文化领域有更多精彩的合作。
左成慈委员(美国唐仲英基金会顾问)就切实改善民生,建设包容性城市提出建议。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是我们近期的奋斗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民生保障水平与新发展阶段相匹配”,江苏省是全国建设的排头兵,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江苏的城市应该成为建设包容性城市的标杆。因此建议:
1.省人大、省政府以及各级立法、行政机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建设人人共享的包容性城市为目标,修订城市规划、建设的法规、条例,把包容性城市建设作为必要条款,令包容性城市规划和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江苏省、各地市规划建设审批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审批建设规划,不符合包容性城市建设规范的不予批准建设。
3.建筑设计部门要严格包容性城市的建设规范设计;施工部门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建筑监理部门、质量检验部门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检查,不符合规范的不予验收。
4.加大对包容性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在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部门、设计部门宣传、贯彻包容性城市的理念,可开展设计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源头上强化建设包容性城市的理念。
5.各级政协部门,要把建设包容性城市作为重要的民生课题,纳入政协的监督范围,促进包容性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