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革组,民建组,致公党组,工商联组,无党派组,侨联、台联、对外友好组的委员,围绕“高水平推进改革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惠建林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洪慧民主持会议,副主席、致公党省委主委麻建国出席会议。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政务办、省外办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委员发言并互动交流。
王冀宁、陆一、陆建新、胡明、季平、周晓敏、李萌、朱振亚、王海永、瞿筱霞、高慧、高健、单建斌、唐冠玉、林雅杰、李鹭扬、蒋鹏举、赵文书、徐晟等委员先后发言。
王冀宁委员(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就扬长避短,守正出新,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建议。
一、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打破制约“产学研用”转化融合的体制机制藩篱,攻克更多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我省内外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应用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短板。充分激发我省强大的人才资源活力,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开放条件下促进科技能力提升。
二、注重引育更多的“龙头型”和“全能型”等超大型科技企业,发挥其在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方向、贯通产业链和供应链以及开辟产业疆域及主赛道的作用,形成一大批新兴和未来产业群和地标产业带,进而全方位带动我省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腾笼换鸟。发挥我省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科教发达、产业兴旺等优势,充分利用“乡情”、“亲情”、“校友情”、“战友情”等人脉资源,广聚天下优质企业,竭尽全力将我省打造为享誉世界、领先全国的地标型企业聚集地。
三、加大赋能科技型和绿色环保型农业的力度,推进我省乡镇企业向绿色科技型农业转型升级和拓展延伸,拉动中高端农产品消费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升级,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日趋红火,对于国内消费内循环和国际进出口消费外循环均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我省可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依托江南水乡地形、气候和科技等优势,大力开展乡镇企业的现代绿色农业的转型升级。
四、要着力培育教育文化事业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新增长极,利用我省科教文化事业资源条件充沛的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中高端教育文化产品的消费升级需求。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文化需求的提档升级和越来越多的海外青年学子来我省求学。建议我省出台促进教育文化消费升级换代的办法举措,推动教育文化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发挥新增长极作用。
陆一委员(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就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双循环格局形成提出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一是要与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进行必要的空间布局调整和优化,确保能够更加集约、高效地释放要素资源来更好地服务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链的补链固链强链。二是要与提高省域城镇化率、承接人口规模扩张相适应,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首的城镇体系建设,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县城—镇村协调发展的格局,打造一批区域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促进空间和人口的合理分配。三是要与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推动都市圈建设相适应,优化跨市域的产业协同空间布局,既有强强联合,又有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四是要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目标,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二、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一要补齐短板弱项。加快补齐综合交通、生态保护、市政公用、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强化基础设施适度超前配套,稳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二要强化互联互通。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沿江、跨江城市以及都市圈城市间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城市组团发展、一体化发展。三要服务产业升级。加快5G通信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落地布局,既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也为产业空间拓展提供支撑。
三、进一步提升宜居生活品质。一方面,以需求带动供给,不断提供公益性、基础性公共服务,同时加快助推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另一方面,以供给创造需求,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品质提升转型,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挖掘水韵人文特色,打造新社交空间、新生活场景、新消费业态,建设一批国际性、区域性消费中心,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中心。
四、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强化要素资源特别是人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政策,促进迁移人口稳定落户。建立健全跨区域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强化资质互认,推进人才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区域自由流动。二是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对跨界发展示范区、特别合作区等,在无法实施行政区划调整的情况下,可试点探索跨区域GDP整体核算考核机制,统一户籍、医疗、教育、土地等政策,调动区内城市积极性,打造更高水平的区域发展增长极。三是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风险分担的原则,推广规范的PPP模式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尝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融资模式,充分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陆建新委员(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就主动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推动苏中苏北城市跨越式发展提出建议。
苏中苏北城市,随着跨江通道、苏北高铁网、长三角机场群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区位条件发生发生颠覆性变化,必须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主动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苏中苏北城市主动融入双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一是经济增长走出徘徊区。二是产业投资进入加速期。三是总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苏中苏北城市融入双循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一是产业发展层次还不足以支撑经济持续高位走强。二是园区服务功能还不足以承载更多重特大项目落户。三是创新生态系统还不足以最大可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四是营商环境还不足以挖掘最大投资潜力。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产业提档升级,夯实双循环根基。持续推进南北共建园区建设,高水平打造跨江融合先行区、试验区、样板区;加快沿江产业有序向沿海转移,促进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打通双循环节点。统筹过江通道、轨道交通和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精准补齐短板、强化节点贯通,形成公铁空、江海河高校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畅通要素循环,降低物流成本,增创发展优势。
三是涵养科技创新生态,提升双循环动能。统筹布局建设省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其分支机构,支持建设科技合作和公共服务平台,出台导向鲜明的科技、金融和人才政策,不断提升苏中苏北城市科技战略支撑能力。
四是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激发双循环活力。全方位对接对标苏南,真正解放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保障经济跨越式发展。
胡明委员(金陵饭店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就推进东西部联动发展,促进内部经济大循环提出建议。
一、以扩内需为目标,构建发展的新空间。以苏黔合作为例, 2020年,两省更加深入推动了交流合作与共赢发展,探索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按照“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东部总部+西部基地”“东部研发+西部制造”“东部市场+西部产品”的合作模式,开启东西部深化合作新格局,让江苏企业在西部的资源中挖掘到合作的“潜力股”。江苏要以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担负起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
二、以强产业为抓手,打造发展的新优势。制造业在中西部备份空间巨大,土地资源相比东部充足,多不受指标影响;工人的工资水平只有东部的大约2/3以下,大规模的劳动力招工也比较容易,工业电价比东部相对便宜,所以生产要素的优势确实为江苏制造业转移和产业备份带来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江苏一直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路,找准激发产业动力活力的突破口,抓住培育特色优势的关键点,持续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以开放的扩大推动改革的深化、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三、以共建为平台,激活发展的新机制。一是市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政府引导,统筹布局。江苏要加快产业转移的顶层设计,构建科学高效、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立足各自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合作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三是绿色发展,环保优先。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产业准入清单。四是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以江苏经验推进中西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水平。
四、以资源为桥梁,搭建发展新路径。我们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东西部协作发展的成功做法,打通协调发展和经济循环的堵点,全面提升江苏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参与度、融合度、影响力和带动力。
季平委员(镇江市政协城乡委主任)从六个聚焦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建议。
一是聚焦“产业升级”,提升有效投资效能。要优化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强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统筹与融合,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推动集群品牌化、特色化、协同化,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依托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数字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融合发展,推动培育更具潜力的未来产业。
二是聚焦“重大项目”,强化有效投资质量。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的融合发展,要健全项目“信息管理-落地服务-建设达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系,实行“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工作模式。要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协同服务机制,优化土地、金融、市政配套、人才等资源要素配置,推动有限资源向产业层次高、投资体量大、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集聚,确保项目“启动早、推进快、投资实”。
三是聚焦“民生短板”,提高有效投资水平。要把扩大投资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优先安排一批强基础、增功能、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要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等政策工具,推进一批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鼓励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补短板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拓展民间投资空间。要在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实事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四是聚焦“消费需求”,增强有效投资影响。要把扩大消费同实现高品质生活相结合,加大健康、养老、托育等高品质服务供给,创造培育需求新热点。要按照城市特征和老百姓消费习惯,规划建设“夜经济”市场,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要合理有序发展“宅经济”,推动线上促销、网络购物等模式,丰富服务供给方式,形成消费新增长点。
五是聚焦“外贸外资”,扩大有效投资合力。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化产业分工,参与价值链重组。要加强国际合作,依托进博会、江苏发展大会、镇江低碳大会等,以商招商、以商引商,推动外资逆势增长、外贸稳中提质。要积极研究跨境电商、外综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省级海外仓等新业态,推动出口产业与新业态协同发展。要加强与省内自贸区联动,培育高层次产业合作平台,形成集聚资源要素的“强磁场”。
六是聚焦“营商环境”,创造有效投资机制。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力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依托“全链通”平台,实现企业开办四个环节常态化半天内办结。要建设完善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至镇(街道)、村(社区),实现数据共享共用。要持续提升“不见面审批”事项比例,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实行“审批服务一窗口”,推广“全科政务服务”,提高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度和满意度。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重视诚信文化、契约精神,把诚信“基因”发扬光大。
周晓敏委员(民建省委副主委、苏州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就立足两大循环,加快改革开放,发挥江苏自贸区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出建议。
江苏自贸区获批建设一年多来成效显著,但是相比其他自贸区仍存在一些限制发展的因素。一是自贸区系统性制度创新有待进一步突破。二是综合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有待进一步突破。三是授权性、制度型开放有待进一步突破。为此,建议:
一是要聚焦制度创新顶层规划设计,着力提升创新水平。要把开放创新作为自贸区的核心价值,依靠开放创新互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建议江苏自贸区一方面要牢牢握紧制度创新这个核心任务,另一方面要增强制度创新系统性、协调性,进行全局性、长远性的顶层规划设计,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探索与培育为抓手,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更好地以开放促改革。
二是要探索功能提升的体制机制,着力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自贸区要不断增强开拓进取的改革意识,不断激发先行先试的创新活力,大胆探索有利于自贸区功能提升的体制机制,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建议在跨境金融和资本项目开放方面寻求突破。对标国际惯例和规则,围绕项目落地,为区内企业提供相关跨境发债、跨境投资、离岸投资服务。对高科技产业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放开准入门槛,让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产业优先对接科创板。加快发展自贸区大健康产业体系,以此为抓手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自贸区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与进出口货物直接相关的保险、信用、物流仓储,以及清算结算等业态,推进跨境电商和传统的货运公司深度融合,进一步开放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推进数字贸易领域开放,协同发展数据处理等业务。
三是要突破授权性、制度型开放,着力增创发展优势。建议从省级层面赋予自贸片区更多的自主权,为自贸区建设扫清制度性藩篱,并支持争取国家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全力支持三个片区开展创新探索,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探索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港等先进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企业、高端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探索建立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负面和正面清单,实行“非禁即入”。
李萌委员(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市委主委)就江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建议。
一、始终坚持“双循环”联动发展。一是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同步布局、统筹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动考虑外资外贸,促进国内外市场上的技术、规则、标准和制度的相容和协调;梳理筛选产业“卡脖子”环节,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自主可控装备研发,促进创新链与生产链互相嵌套。二是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我省龙头企业加快国际化布局,集聚高端要素、人才,努力打造一批重量级跨国公司;建立开放型线上互动交流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全方位及时咨询、导向服务。三是更加重视进口带动作用。扩大高品质日常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物品进口;促进研发、物流、咨询、环保节能等生产型服务业进口;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一带一路”国家跨境电商园区和海外仓等平台建设。
二、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是抢抓消费回补。制定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培育消费热点和新增长点;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内销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二是以投资促消费。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传统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力度。三是保障基本民生。持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切实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再造。一是靠优势增强把控力。立足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把控力。二是补短板增强自主力。梳理重点产业链堵点断点痛点,实施“一链一策”;探索由政府支持,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专项基金;优化产业配套半径,建立龙头企业配套备选清单,确保极端情况下能够自我循环。三是用科技增强创新力。打造质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服务;发挥我省高校作用,加快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资源要素互动;在产业链上完善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以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为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格局。
四、不断推进国内区域协作。一是做强中心城市。加强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中心城市引领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城市间通达效率与城市微循环能力,不断强化江苏“引力场”。二是做优沿江海河经济带。更大力度融合江南江北、联动沿江沿海、统筹陆地海洋,做优沿江、沿海、沿大运河、沿东陇海线生产力布局,同时推进长江黄金水道以及陇海线经济大通道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三是做实省内经济圈。扎实推进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和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进一步加深与上海、浙江的产业融合度,提升江苏在沿海省份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中的竞争优势。
五、主动融入国际循环体系。一是加强与东盟、日韩合作。提前谋划对接中日韩自贸区举措,利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拓展加密航线航班网络,提升与日韩、东盟合作水平。二是打造向西开放门户。加快中欧班列境外物流节点布局,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水平。三是助力企业抢占非洲市场。利用在非产业园区优势,推动江苏企业开拓非洲市场;促进江苏国企、民企组成联合体“抱团出海”;搭建江苏产品贸易和产品宣传平台,积极向非洲国家推荐“中国江苏制造”品牌。
朱振亚委员(民建连云港市委主委)就加快连云港石化基地建设,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提出建议。
做实做优做强实体产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加快建设连云港市化产业基地正是我省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夯实新发展格局基础的重要举措之一。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按照“环保安全、工艺设备、投入产出、品质品牌”世界一流的标准推进迅速,成效显著。产业项目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目前,以盛虹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卫星石化为龙头的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今明两年内将陆续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应税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
尽管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相比,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属于后建地区,受客观政策刚性指标约束较大。如,煤炭消耗、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由于连云港总量小、基数低,在本市范围内统筹解决难度大,这已成为项目推进的难点、堵点。
为此,建议:
一是充分考虑连云港市的实际情况和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在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分解时,先行对连云港石化基地进行倾斜或争取予以单列。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批复的用海。
三是开放油气全产业链。经测算,盛虹炼化项目今年底投产后年产成品油500万吨,鉴于国内成品油供需矛盾,建议省级层面参照浙江自贸区,争取实现油气全产业链开放,打造连云港油品贸易和物流集散地,实现炼化企业成品油销售渠道多元化。
四是支持石化基地炼化二期项目开工建设。目前,一期项目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今年6月底实现中交,年底建成投产。二期炼化一体化项目规划建设2400万吨炼油、150万吨/年乙烯和450万吨/年对二甲苯,考虑以“少油多化、降油增化”为基本原则,将进一步优化国家和省石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省级层面积极争取尽快将其列入国家石化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
王海永委员(徐州市政协副主席、徐州市工商联主席)就破题“双循环”,释放新动能提出建议。
一、整合省级及各市异地商会资源。以徐州为例,已在全国各地成立徐州商会28家。这些异地徐州商会一方面积极参加家乡举办的各类投资洽谈活动,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向徐州的集聚,一方面也通过商会联盟的形式,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促进了各城市间的商务往来。建议建立省级层面各市异地商会会长和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一方面实现更广领域的资源对接,另一方面也可组织全国各地的苏商来苏北开展优秀苏商江苏行活动,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支持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2020年淮海国际港务区正式成立,陆港集团组建完成,“徐州号”中欧班列年内开行304列,新开辟西亚和欧洲线路,徐州联通全国、融入全球脚步不断加快。建议从省级层面帮助淮海国际陆港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抓好宣传、招商。组织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陆港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把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打造成为智能、环保的物流枢纽和开放平台。
三、支持徐州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徐州市当前正着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龙头引领、辐射周边”效应日益凸显,基础设施、商贸物流快速发展,文旅资源丰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也必将在激活消费扩大内需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建议从省级层面帮助徐州加大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化发展。从省级层面推介宣传徐州大风歌城、汉文化景区,形成与杭州宋城、西安大唐不夜城相媲美的汉文化旅游消费热点。
四、全力支持连云港设立中日韩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必将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走上快车道,近年来连云港市积极打造中日韩自贸区先导区,与日韩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连云港港正式开启“日中欧”海铁联运“新丝路”,同时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设立,连云港在中日韩自贸区的竞争中有了一席之地。建议举全省之力帮助连云港积极参与竞争,尽快吃透政策,有针对性的制定优惠政策,并配以相应的领导班子监督执行,用专业和诚意来争取投资和合作。这对于我省促进沿东陇海线城镇轴乃至苏北城镇建设,以及我省主动加入东亚小循环、融入国际大循环都具有重大意义。
瞿筱霞委员(民革苏州市委专职副主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就以打造先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抓手,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提出建议。
2020年以来面对疫情巨大冲击和国际社会“逆全球化”思潮,我省在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打开了发展新空间,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对冲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是,对照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紧迫性和复杂性来看,我省在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化解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破解的制约瓶颈。一是国内大循环贡献度有待拓展。二是全省协同发展有待深化。三是产业链关键主导权有待强化。为此,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建议打造先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系统谋划其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加强对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布局的指导,增强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预期,形成推进合力。向上争取政策,推动示范区在创新制度体系、优化要素供给、重点发展领域等方面先行先试,突出发挥我省的制造优势、科教优势和开放优势,不断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在苏州先行先试。苏州有强大的工业经济基础。建议在苏州先行打造先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着重发挥苏州在长三角腹地的辐射潜能和产业创新联系优势,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发展,推进与毗邻地区构建密切联系,实现服务与制造联动、创新与产业融合、文化与经济交融。针对国际发展环境和产业变化规律,指导示范区在更高起点、更开阔视野上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作出前瞻性布局,推动我省形成更具黏性和吸引力的先进产业生态圈,全力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协同引领,扩大开放。引领全省在精准定位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区域市场规模、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链条式、组团式产业布局,促进各地区联动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缩小地区间差异。推动省内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共建共享,注重先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推进自主创新成果应用,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巩固和发挥我省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保障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以国内产业链及市场整合优势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循环,稳步提升我省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及收益水平,为推动全球化贡献力量。
高慧委员(无锡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市委主委)就促进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我省在跨境电商平台项目扶持、产品附加值、软环境支撑上尚有不足。一是跨境电商平台国际影响力不高。二是跨境电商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三是跨境电商发展缺乏成熟的软环境支撑。为此,建议:
一、完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议政府牵头进一步完善省市级联动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在平台上归集行业数据,实现与海关、外管、市场监督、公安等部门数据接口对接,各方可在平台上按权限实时查询或办理业务;同时鼓励行业协会推动本地企业电商化产业集群和数据采纳并提供专业服务;此外,加快构建跨境电商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
二、支持跨境电商产业集聚。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考核奖励等措施,引导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型,支持跨境电商与传统零售相结合的业态创新,形成线上线下多元一体的跨境购物渠道;促使商品零售类跨境电商对接江苏本地生产企业,拓宽企业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本地商品出口规模和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和推动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的跨境业务,打造“特色跨境电商产业带”,选择我省具有优势的机电、服装、家纺等行业为突破,与亚马逊、EBAY、速卖通、敦煌网等平台多渠道加强合作,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此外,建议加大对大型平台、品牌企业、供应链服务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支付等总部或区域中心项目的招引,着力培育我省跨境电商“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三、尽快出台扶持跨境电商发展政策。省市政府层面早日出台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扶持政策,制订有的放矢的、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工业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积极推动大学院校和企业互动共建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服务平台等,支持跨境电商上下游产业链集聚等。
四、规范跨境电商服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跨境电商平台责任,加大对跨境电商平台的监管和惩罚力度,普及跨境电商消费中的维权知识和法律法规,搭建专门的跨境电商投诉平台,为解决国内外复杂的跨境电商纠纷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同时,建立跨境电商企业信用数据库,定期评估跨境电商企业信用,引导消费者到优质跨境电商企业进行消费。
高健委员(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主委,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就联动发展,推进江苏自贸区育新机开新局提出建议。
江苏自贸区设立一年多来,多项改革试点经验和创新实践案例在省内复制推广。但对标把自贸区建成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仍存在着不少“短板”:一是三大片区跨度较大,产业未能形成协同衔接;二是港口支撑服务作用较弱,“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有待加强;三是产业转型升级进度迟缓,外向增势劲头放缓。为此,建议:
一、加强跨区域联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议省自贸办在三大片区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产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强化保障跨片区合作企业的自贸政策落实。二是强化片区间功能互补。加强南京片区生产加工业同连云港片区口岸服务功能协作,拓展国际型贸易市场的开发及建设;加大具备高精尖人力资源优势的南京片区同苏州片区的产业联动,通过定向型科技研发服务推进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强化“基因之城”同“中华药港”的协同步伐,加强中、西药及生物医药在健康产业中的应用,共同打造国际化生命健康产业高地。
二、加大联动通道建设,强化口岸服务支撑能级。规划建设三大片区间货运物流专用通道,为构建国际化贸易流通市场奠定便捷的输运体系。规划建设沿海物流高速铁路,加速推进连云港片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经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连云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场站等,为铁海集装箱联运提供支撑。积极推进申建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为连云港片区“中华药港”及南京片区“基因之城”的生物健康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创造条件。
三、加强构建共享平台,强化片区间政策互补。以连云港-里海供应链基地、中国阿联酋“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区为突破、以长三角地区消费品制造业优势企业为主体,以搭建自贸线上产业共享平台为抓手,将原材料、半成品、技术设备汇集江苏,经过仓储、加工、交易、组合装箱和国际联运等环节,以保税方式运至阿克套及中东国家的产业联动基地生产成品,形成集供应链管理、产业梯度转移、离岸贸易于一体的“跨区域产业组团对外合作”新模式。同时,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共享平台建设,为自贸区入驻企业提供线上一站式服务。
单建斌委员(盐城维信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就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从外部看,疫情导致的产业链关键环节海外“断供”风险不断加大,以及美国采取的“实体清单”等措施,很可能将形成对电子信息产业从实际应用环节到基础研发环节的全产业链打压;从内部看,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结构总体层次偏低,存在“硬重软轻”现象。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实布局谋篇。围绕区域错位发展,在省级层面统筹谋划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并加强产业集群间联动发展,形成生态联盟、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依托电子信息材料和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延伸拓展上下游产业链;聚焦软件应用和信息服务等短板,补齐产业链条;加速推进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融合渗透,带动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深刻变革。
二、发挥龙头效益,促进协同发展。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加快扶持一批对电子信息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并强化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引导配套企业与龙头企业的衔接和集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鼓励扩大有效投资,力求完善一批产品科技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重大项目,完善各产业集群地的产业链建设,形成葡萄串效应。
三、牢固创新支撑,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创新资源集聚的政策支撑体系,鼓励各地分类制定高端人才吸引、新兴产业孵育、科技金融结合的专项政策措施,引导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持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鼓励园区和重点企业设立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同时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形成较具规模的创业创新载体。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
四、建立评价制度,调整政策导向。参考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建议由省级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科学的集群发展评价制度,追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以此为依据适当调整下一阶段的政策导向和发展策略,有效保障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应依托专业力量加强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判,切实提高决策措施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全局性。
唐冠玉委员(江苏金卫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无锡市总商会副会长)就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展现民营企业新作为提出建议。
作为一名江苏的侨商企业负责人,我提几点建议:
一是要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我省要对标国际化,打造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吸引处于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企业来苏投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要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要破除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壁垒和政策歧视,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竞争条件并不均等的问题,建议省委省政府破除一切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让民营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打通我省市场大循环,关键是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从目前看,我们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根子是理论研究跟不上。我省是教育大省、人才大省,要营造培育具有国际水平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生态氛围,培养造就一批世界顶尖创新人才;要加强政策支持,形成政府资金为主、社会多渠道参与的投入机制;要以市场为基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三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内的开放力度。只有进一步的对内开放,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才能有更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市场机制才能在资源配置上逐步替代行政机制。从深度开放方式看,政府机构要把为民众包办的一系列经济事务的选择权交还个人和家庭,让其自由选择、自我发展;从深度开放的内容看,打破行政垄断的行业和部门,让民营企业实行自由进入和自由退出。
林雅杰委员(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就推动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双循环”发展提出建议。
一、厚植发展理念,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一是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尊重、理解、支持企业家发展成长和崇尚创业、鼓励创造、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弘扬张謇精神。树立“创业者受尊重、贡献多最光荣”的鲜明导向。三是提升企业家经营能力。把教育、发展、责任、激励贯穿始终,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企业家队伍。
二、着力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提升品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利用各类科创园区,加强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建设,打造集高端人才、核心技术、国际标准等功能要素为一体的创新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设立独立法人型研发机构,建设并提供产品检测、技术转移、大数据应用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本地企业探索“飞地”建设模式,赴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一批研发中心。三是提升产学研用紧密度。主动邀请“两院”院士与本地企业开展深度对接,提供技术服务,实现科研项目与本地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推动规模扩张,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一是积极拥抱资本市场。鼓励我省企业进行融资和并购重组,做大产业规模。按照技术实力、行业地位、税款缴纳等进行维度分析,将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进行综合分类,形成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上市企业后备库。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重点发展与长三角地区互补性较强的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开展上下游纵向配套和横向协作。引导更多制造业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国际并购、兼并重组等到境外投资,支持我省企业更大力度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
四、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营商服务软环境。一是激发投资活力。建立优质工业企业“白名单”制度,构建征信共享平台。发挥金融部门作用,拓宽信贷渠道,积极探索股权、知识产权、收益权等质押融资方式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融资支持。二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探索退休特种工种人员作业资格延长机制,缓解部分企业技术人员荒。三是强化政策保障。探索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强化对企业在信息化投入及软件投入上的奖励支持。在用能上,对大企业“免费体检”,实施燃气、蒸汽协商价格机制。
李鹭扬委员(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省台联副会长)就推动中小民营外贸企业在双循环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我省中小民营外贸企业在参与内外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1. 我省中小外贸企业大多属于供应链公司。这些企业自身有明显的短板,市场功能比较弱。转向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短时间内可能很难适应。
2. 相较于国外履行合同规范、付款及时的营商环境,转向国内后,他们普遍担心出现履行合同扯皮、付款不及时现象,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应付。
3. 国外订单产品往往是成批量、标准化的,而国内的订单可能会偏重个性化,比较细碎,大量的外销产品与国内市场需求不完全吻合,产品从价格到性能需要改变,在生产的组织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企业向国内转向时,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或过渡期。
4. 担心因转型期过长造成资金出现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而从事对外贸易的很多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5. 外贸企业有参与内循环的需求和热情,但是对国内市场情况不熟悉。
6. 江苏的外贸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外销产品具有一定附加值。许多企业对国外市场有着相当的敏感度,有的甚至可以预测国外2-5年内的产品流行趋势。
完整的产业链和优秀的从业人员是我省外循环发展的重要筹码。产品想迁离中国,产业链上的企业想离开中国,并非易事。基于深厚的外贸底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具备一定的抵抗风险,应对变化的能力。为此,建议:
1. 政府牵头设立专门服务外贸为主企业的融资担保平台,解决外贸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为这类企业尽快转型保驾护航。
2. 对外贸企业进行分级,推出相应的扶持措施。设立白名单制度,列入白名单的企业,质押率可以提高,银行可以给予贷款等资金支持。
3. 政策的确定性和延续性对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的转型极为重要。政府推出对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从信贷融资、税收、人才、土地、技改等方面给予支持,五年内不变。
4. 政府、国有企业招投标中,对外贸型企业进行扶持。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的企业,招投标可以适当加分。
5. 聚焦内循环的同时,也要时刻紧盯外部市场,在深挖外循环潜力的同时,着重打造外销产品产业链的完整性、创新性和口碑,充分发挥“江苏智造”对产业链的提升作用,使我省外循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蒋鹏举委员(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市委主委)就以东亚小循环带动内外双循环,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当前,我省要进一步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挑战。
外部挑战:一是西方逐渐加大的歧视性宣传,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导致外贸订单下滑;二是近年货物贸易出口增速放缓,服务贸易占比偏低;三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战略及印度、越南等引资政策竞争两大影响,令利用外资也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
内部挑战则包括省内区域间开放布局发展不平衡,开放型载体平台先行先试的优势弱化,以及我省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省本土市场规模大、环境稳定、人才队伍庞大等优势;此外,2020年底,东亚地区已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实现内循环。为此,提出以东亚小循环带动内外双循环,推动我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如下:
一、深化多元开放合作,稳住基本盘。推动RECP协议在江苏率先落地,构建经贸规则标准对接体系,推进政务服务、监管体系配套衔接,通过东亚“小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持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推动外资研发机构融入我省区域创新体系;低端改造、中端稳固、高端发力,打造内循环与外循环兼备的产业体系。
二、把握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以“内循环”促“双循环”。省内,完善开放格局,提高内部开放程度、资源流动程度,采取强带弱、产业联动等方式,协调全省均衡发展;省际间,联合周边省份,制定跨区域市场体系建设协议等,推动从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型。
三、推动开放型载体平台迈向更高能级。继续强化与东盟的产业配套,扩大市场合作,支持中韩(盐城)产业园、中日苏州智能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区提档升级;以改革促开放,分类推动传统开发区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产业优势;推动自贸区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借鉴省内中新、中以、中德等园区对创新国际合作的探索经验,试点特殊人才政策,推动管理机制创新。
四、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与建设行稳致远。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和改进常态化动态化项目信息服务、对接服务和跟踪管理;推广境外园区“龙头企业+产业链”模式,推进跨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资金链协同布局;整合各方海外力量,完善“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体系。
赵文书委员(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就促进全方位民间外交,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意见。
2020年,我们的对外交往受到巨大影响,如果说新冠疫情是天灾,那么美国及其盟国的打压围堵就是西方制造的人祸,两者都给我们的对外开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一年里,我们见到了西方的一些政客对中国的恶意攻击,也见到了不少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和扭曲。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这样的状况也许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常态。对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表明我们的态度和立场,也要大力促进非官方的民间对外交往,助力双向对外开放。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大力促进我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交往,能够给高水平的双向对外开放带来很大助力,从拉近人心着手,突破僵局。为此,建议:
1. 有计划地引导并鼓励个人、团体、机构、组织参与对外交往,汇聚社会力量,成就开放大业。既要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江苏故事;也要也要请进来,让世界体验中国、体验江苏。
2. 充分利用江苏省及各个市的友好省市资源,在推进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的同时,积极发展民间人文交流,特别为中外青年的交流搭建平台。
3.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心,拓展并提高留学江苏的来华留学规模和质量,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留学江苏。
4. 整合资源,打造若干富有特色的江苏名片,吸引不同类型的来华外国人到江苏来。
狭义的外交属于国家大事;民间交往是国家外交的基石,不同层级的地区、各行各业、每一个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都是民间交往的主体。我们江苏在各个领域里都在全国起到率先引领作用。在民间对外交往方面,我们江苏也可以成为表率。
徐晟委员(致公党扬州市委主委,邗江区政协副主席)就以“三化”为引领,推进产业链提升提出建议。
一、提升江苏制造的成套化水平。江苏的先进制造业,更多体现在单个产品的先进性,更多是为重大产业提供配套产品或配套装备。江苏作为先进制造业强省,有很厚实的产业基础,有很强的产业可集成优势。比如数控机床产业,在产业集成度上向前迈一步,在技术创新性上再提升一步,引领区域性循环甚至国内大循环的能力,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力,将有质的飞跃。包括今后,吸引外资也好,吸引内资也好,要做到吴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着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对国际化分工体系中想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地区的低端生产环节、简单配套制造环节,尽量慎重。
二、提升江苏制造的终端化比例。对江苏来说,着力打造自主品牌,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引领和创造需求,就成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之举。江苏制造的终端消费品比例不高,市场覆盖面广的终端消费品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能孕育新业态、新模式,催发大众创业的新领域、新活力,创造“民富”高地;有效形成“顶天立地”大企业和“铺天盖地”小企业区域性集聚,形成并扩大产业集群。
三、提升江苏制造的智能化层次。江苏的先进制造业已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要瞄准先进国家,先进国家的先进地区;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环节,增强定力、厚植实力、持续发力,才能做到为高质量发展做好表率。因此,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制定推广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可操作方案,要制定研发生产智能产品包括自主技术产权芯片、智能技术集成应用等关键领域的科技攻关方案,要制定人才、资金、资源有效整合、创新整合的引导、鼓励政策。工业机器人是应对步入老龄化社会、中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矛盾的有效举措;应用工业机器人,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工业机器人是先进技术、尖端技术集成度较高的智能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的原创研发,将有力促进科技创新的整体突破;工业机器人,是占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拳头。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重塑,工业机器人必然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不能缺席,江苏不该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