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二届四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21-01-27 14:02 来源: 本站原创
 
 
易中懿委员发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过去的几十年,我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应该说,包括品种在内的科技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较五、六十年代提高了3~4倍,为当今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我们应该看到,还有许多诸如畜禽、优质果品、高档蔬菜等品种仍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其中生猪、肉鸡、葡萄、苹果、甘蓝等,国外品种占比超过90%,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具有区域优势特色性状的种质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本土品种如本土猪、地方鸭等都濒临灭绝,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种退化严重,已失去市场竞争力,民族种业和产业发展遭遇巨大压力。

国外品种市场占有率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为解决吃饭问题,我国品种创制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上,其他作物支持相对薄弱。二是曾经一段时期,对国外品种引进力度大,导致国内苗头性品种没有市场空间。拿江苏来说,江苏是粮食大省,我们研发力量主要在稻麦上,但江苏地处气候过渡带,作物种类多达50余种,加之品种创制周期长、回报低,极大影响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受评价导向影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品种创制的物质基础薄弱。四是传统育种手段效率低,新的技术手段和装备投入严重不足。如,江苏省农科院近4000名职工,近1/4的力量布局在品种创制上,我们的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均排名全国第一,育成的水稻、小麦、草莓、牛心甘蓝等品种在江苏覆盖面达到70%。但近年来,由于缺乏投入,尤其是像分子设计、基因编辑、动物干细胞等底层生物技术所需要的装备投入和研发经费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产出明显下滑。2020年我院成果转化到帐收益2亿元,其中品种权收益约936万元,较五年前下降近十个百分点。

江苏是种业大省,也是用种大省。全国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江苏应该也有条件“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但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要全面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种质资源是品种创制的弹药库,因此,打好种业翻身仗,首先要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构建我省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护、挖掘、利用体系,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有序开发。

二是按照动植物种类组建“江苏种业创新联合体”,按产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通过“揭榜挂帅”,集中优势力量,选育一批优质、高效、抗病、高产新品种。

三是建设现代种业创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构建分子育种、种业大数据等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育种手段的智能化、智慧化,加快提高育种效能。

四是提升育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形式,引导人才、项目等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农科院近三年先后与种业企业共建成立了3家产业研究院,通过建立利益链接机制,有效推动了品种创制的精准性和企业育种能力的提升。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全人类。”我们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首先要把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