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二届三次会议 / 全会日报
发布日期:2020-01-16 10:18 来源: 本站原创

致力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自贸区

奚爱国(代表民革江苏省委员会)

  自贸试验区既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又是塑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平台。建议:一是将自贸区建设与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汇聚国际创新资源,打造原创型科技研发基地。聚焦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差异化协同发展三个片区。南京片区要利用政策优势,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型平台,形成若干个新兴产业集群。苏州片区要发挥好叠加联动优势,持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连云港片区要发挥开放优势,定位于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港航功能创新示范区。三是放大自贸区改革示范效应。鼓励三片区开展机制、政策、人才、资本等全方面联动,尽早出台省“双自联动”实施方案,促进多维深度融合。探索建设自贸区协作发展区,联合构建与全球多边、双边经贸规则相融合的营商环境和制度安排。四是发挥立法引领、制度设计和措施保障的核心作用。尽早启动制定“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对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的相关环节进行流程再造,推动对外开放压力测试。

 

优化教育治理体系  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吴胜兴(代表民盟江苏省委员会)

  要按照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扎实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议:一是切实简政放权,充分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对专业设置、学位授予等项目,转审批为备案;对学校非领导班子成员出国(境)交流等,改审批为监管。加快由“定岗定编定人”向“总量管理”转变,允许学校自主制定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减少专项经费在总拨款中的占比,由学校自主决定绩效工资分配机制、自主使用社会非定向捐赠资金。减少评估检查等行政干预。二是管好关键环节,切实维护教育发展正常秩序。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将新思想融入思政教学。建立制度规范,对反映群众新期盼的工作给予立法保障,尽快出台在线教育、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发展等条例。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如期实现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消除大班额等既定目标,扎实推进新高考制度落实,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层次。三是健全服务体系,着力优化教育发展良好环境。保障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投入结构。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教师待遇和地位,完善教师发展机制。进一步落实减负政策,完善弹性离校制度。

 

力争江苏区块链产业发展国内领先

华博雅(代表民建江苏省委员会)

  我省应尽快布局,精准施策,助推区块链技术在江苏发展应用。建议:一是建设算法小镇,重视区块链基础研究和人才培育。与区块链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团队、创业企业开展合作,对算法进行专项技术攻关,吸引数学、物理、密码学等领域区块链人才聚集。二是全方位开放政务场景,利用区块链技术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全方位开放行政应用场景,制定时间表,加快“区块链+政务”的落地步伐,推动社会治理从经验管理向数据智能、从单向管理向社会共同参与、从封闭对抗向开放透明转变。三是在省属国企率先示范,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龙头企业应用落地,并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综合绩效考核,同时赋予足够的试错容错空间。四是鼓励我省制造业企业探索“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的融通发展,对目前的奖补措施开展效益评估,定义并清理有名无实的互联网和区块链企业,停止或减少对这类企业的直接补贴,将鼓励政策的着力点转向实体制造企业,进行普惠性的“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技改补贴,创造和扩大区块链在制造业的应用市场。

 

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钱振明(代表民进江苏省委员会)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从基层社会治理抓起。建议:一是系统谋划,高位部署,推行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立由省主要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系统谋划,分步推进,科学系统地指导全省有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丰富拓展基层民主协商举措,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构建公众参与的第三方绩效评估体系。适时制定出台“江苏省基层社会治理减负若干实施意见”。二是权力下沉,问责上移,厘定一份工作职能清单。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明确部门行政权力和基层自治权利的界限,全面清理和长效规范社会创建评比等事项,建立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的行政事务清单准入制度,对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等向基层社区设机构、派任务、下指标等实行备案审批。将资源配置的权限下移,将责任承担的主体上移,给基层社会治理“松绑”。三是盘活资源,打破壁垒,抓好一个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可共享的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制定共享数据清单,规范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和储存标准,真正实现各级各部门、各类社会治理服务网络联通与共享。

 

以精准医学为引擎赋能我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余伯阳(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员会)

  医药产业是推进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健康江苏”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议:一是鼓励先行先试,研究出台推动精准医学发展的具体改革措施。组织开展对我省精准医学发展投入的经济性评价与投入性评估研究,研究出台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医学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二是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建设各类平台建设。构建医药产业园区共享生态圈,支持公共研发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实现医疗资源与设备共享一体化。争取精准医学重大仪器设备、重大医研项目工程、国家级实验室优先落户江苏,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重大科研项目。三是强化政府扶持,构建精准医学与医药产业联合的生态体系。设立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基金,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扶持开发新型治疗性干细胞技术和制品、生物3D打印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及生物材料技术。重点支持开发前沿技术产品。四是依托现有园区,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准医学创新服务高地。依托我省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加强协同,差别化发展。重点依托南京江北新区国家级新区与自贸区“双区联动”的叠加优势,推进精准医学与创新服务高地建设。支持江北新区打造国家级健康服务先行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精准医疗承载区。

 

深耕“一带一路”市场  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

米其智(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是我省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最大命题,建议:一是主动出击,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大市场双向开放步伐。强化“友好城市”“友好地区”等共建工作,探索制定区域性双向合作政策及协议,强化国际化区域产业对接的政策保障。加强对海外地区投资风险评估。二是头雁先行,形成雁行效应。支持部分核心企业率先出海,鼓励其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走出去。加大政府对核心企业境外投资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强化政府境外投资平台建设,降低投融资门槛及成本。三是抱团出海,增强抗风浪能力。鼓励国企发挥“带头大哥”作用,围绕产业链布局“走出去”,先行一步扩大并扶持企业在境外的服务市场,引领民营企业抱团出海。在资金、项目获取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四是内外联动,用好国内国外两支队伍和两种资源。重视培养东道国的本土化人才,特别要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支持“走出去”企业实行母公司培训制度。鼓励引导中介机构探索与沿线重点国家合作,定期组织开展相应地区的政策解读培训。

 

做强环保产业  守护绿水青山

陈发棣(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

  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环保产业发展仍需加大马力。建议: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全力服务企业发展。开展“十四五”环保产业基础调研,制定创新发展专项规划;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保产品和环境工程技术标准及评价体系;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环保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制定完善环保企业“走出去”扶持补贴政策。二是重构产业生态,大力提升竞争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向综合服务商发展,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规模以上企业沿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传统制造向装备制造拓展;实现环保装备制造向智慧运维、环境综合服务、系统解决方案转变,非标设备制造向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转型。三是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引导自主创新。将具有前瞻性、重大性和紧迫性的核心技术、关键器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及成套装备的科研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重点支持的研发计划,鼓励企业创建技术创新中心。四是理顺市场秩序,合力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机制,强化信誉黑名单管理,加强对第三方环境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搭建银企合作、供需对接、技术验证评价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为新技术提供权威性评价;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企业遵规守法。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林雅杰(代表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但深层次隐形壁垒影响要素资源流动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议:一是建立一体化的信息整合平台。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负责,尽快建立权威的一体化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更新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意见。同时,建立相应的二级平台,由主管民营经济工作的部门负责,对三省一市的目标规划、重要政策和合作意向予以集中转发。二是提高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契合度。推动省内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落细落实,高度重视三省一市间深度合作机制的同步协调,尽快促成长三角区域政务服务业务流程标准化。取消有限制性条款的政策,努力打破无形的行政区域壁垒。三是发挥异地商会的沟通协调作用。广泛宣传异地商会在服务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异地商会的服务和指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异地商会的沟通联系,提供产业布局调整、招商引资合作等政策信息,对异地商会有效解读政策给予支持和协助,提高有效信息的靶向针对度,为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提供精准服务。

 

扎实推进沿江化工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曹玉梅(代表无党派人士界)

  近年来,我省沿江化工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合成效显著,也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建议:一是谋划高质量布局发展。对我省化工产能及产品摸底排查,加快完善全省化工产业布局规划,推进沿江地区高起点、高标准优化重组战略性项目实施和园区建设。二是加强高质量管理治理。按差异化政策原则,由经济管理部门牵头,实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综合评价。对长江干流1公里范围内的存量化工生产企业进一步细化政策,允许其在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技改。同时,进行总量前置管理,全面落实污染物排放的“等量替代”“减二增一”和排污权交易制度。三是引领高质量转型升级。走集团化之路,组建江苏化工集团,推动产能整合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国际化之路,借鉴国际化工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经验,完善质量监管体系;走绿色化之路,支持企业加快升级改造,从源头上减少“三废”产生;走专业化之路,由专业化的安全服务商和环保服务商用专业手段解决专业问题;走智能化之路,为所有涉化企业建立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建立省、市、园区等多层级的化工安全生产大数据中心。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  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徐光辉

  对于江苏而言,抓住用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重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更好发挥江苏实体经济雄厚、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同心协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研究制定调优调强调绿产业的政策措施,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科技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二是更好发挥江苏科教资源富集、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同心协力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突出南京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发先行,积极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瞄准世界前沿科技,超前布局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创新中心。大力构建大院大所大学、新型研发机构、龙头骨干企业融合创新相契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双向融合。三是更好发挥江苏开发载体平台多、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同心协力争创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长江两岸加速融合发展,推动苏北地区全域融入。突出自贸试验区引领示范,加快试点经验系统集成和复制推广。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运用“大数据+政务”、“区块链+服务”,加快建设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聚焦自主可控  锻造产业地标

张卫东(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近年来,我省产业地标步入快速成长期,但一些深层次矛盾障碍仍横亘其间。建议:一是持续推进思想解放,对制约产业地标成长的深层次矛盾障碍进行再审视。充分认识传统市场主体的“先天不足”,我省代工企业为数众多,缺乏在核心竞争力和供应链整合力上的能力积累。全面估计市场主体对前沿创新的不适应性,在“模仿红利”消失的情况下,增加了从传统路径切换到“自主可控”轨道的难度。二是构建自主可控创新矩阵,支撑产业地标锻造。要更大力度集聚资源持续炮轰产业地标“城墙口”,形成创新密集突破的“强磁场效应”,让自主可控创新持续赋能产业地标。三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以产业链现代化赋能产业地标。重点发展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强度、长寿命、智能化的核心技术零部件,重点研发推广应用绿色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型先进基础工艺。以重点基础产品、工艺体系应用为抓手,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推进产业链协同,形成合力。四是抢抓国内消费红利,推进优势企业与终端市场直接对接,促进产业地标能级跃升。注重引导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直接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拓展产业链,快速提升产业地标能级和品牌影响力。

 

大力培育“三自企业”  助推江苏高质发展

周海江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民营企业要主动应对、积极作为,共同打造自主资本、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的“三自企业”。一是自主资本。抓好当前国家开放股市、扩大融资渠道的大好机会,积极创造条件上市直接融资,扩大自主资本。在对广大民营企业扩大自主资本的政策上,政府、金融机构和国企平台要拿出一定比例资金购买本省民营企业债,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二是自主品牌。有了自主品牌,就能从容应对贸易战,就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权不丢、市场不失、利润不少。进一步加大扶持品牌建设力度,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保护自主品牌。一方面,列出一批优秀的品牌企业,并旗帜鲜明地保护这些品牌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把扫黑除恶的重点转移到网络扫黑除恶,加大对网络非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坚决打击一批专门以攻击自主品牌来获得非法收入的黑色产业链。三是自主创新。创新是企业盈利的锐器。民营企业要抓住这一轮科技创新的机遇,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大的动作,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建立拟上市科创企业名单,建立科创基金,投资拟上市科创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让更好更多的江苏科创企业在科创竞争中胜出。

 

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褚宗明

  打赢脱贫攻坚战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建议:一是在推进产业扶贫上下功夫。有效发挥产业项目帮扶作用,加强扶贫项目论证,做好优选储备,推动扶贫项目提质增效、拓宽村级资产收益,建立健全收益分配等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发挥消费扶贫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农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拓宽经济薄弱地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有效发挥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保障作用,建立健全贫困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致富内生动力。二是在严格落实扶贫政策上下功夫。提升政策实效性,加大教育资助政策落实力度,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住房条件改善力度。提升识别精准性,建立健全“数据共享+业务联动”工作机制,精准识别低收入人口。提升实施协调性,加强对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党组织建设等的综合治理。三是在加强监督管理和改进作风上下功夫。加大对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力度,建立贯穿项目立项到建设管理、验收运营等全过程的跟踪监管机制。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揭示查处力度,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持续推进苏北农房改善  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

张华贤

  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中,尚有一些困难需要引起重视。建议:一是着力解决群众三大关切。按照各地城乡空间布局,结合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配套一批规模基地类、设施类、加工类农业项目,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扩大长期性收入来源,切块空间治理收益,补贴困难群众养老保险缴费。依托地标性乡愁元素,建设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公益和休闲场所,充分挖掘非物质乡愁文化资源。二是全面加快建设步伐。在强化工作统筹上下功夫,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与城镇规划、产业布局、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的结合;在提升群众利益保障上下功夫,让群众“愿意搬、搬得起、放心搬”;在提升项目品质上下功夫,把好新启动项目的规划审查、质量监管、配套建设关;在提升支撑保障水平上下功夫,把做实空间治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在愿景前瞻规划上下功夫,把农房持续改善列入“十四五”乃至更长远规划,明确阶段任务,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创新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推进“乡村之治”。同步构建新的村居组织体系;围绕村居组织重心片区化、功能模块化,完善组织设置,同步构建新的网格治理体系和便民惠民服务体系,与县乡政务服务平台协同联动,形成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注重法治、德治和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牢牢守住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这道底线

邹毅实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单元,必然着力落实主体责任。建议:一是划定“四条红线”,倒逼企业自觉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依法实施停业整顿或关闭退出;对有安全生产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失信行为的投资主体,依法实施市场禁入;对发生安全责任事故造成1人及以上死亡、3人重伤、1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企业负责人启动刑事调查;对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员工,实施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二是采取“四项措施”,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强制入轨。将企业“三同时”和安全评估制度落实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把企业生产安全与银行信用评定、贷款挂钩。三是着力“四个强化”,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工作的监督。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实时监控,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把加强事前、事中处罚作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的新常态。四是明确“四个界定”,夯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法规支撑。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安全生产问责和企业生产安全刑事案件“直接入刑”作出司法解释,明确企业外包项目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明确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其他部门监管的法律责任边界。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赵宗安

  为把营商环境建设中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转化为政府治理的效能优势。建议:一是修正评价导向,推动审批速度与社会诚信度相匹配。改正向加分为负面减分,不再提倡行政审批“1230”等唯数字论改革。辩证处理审批时限与秩序效益关系,统筹解决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服务效率与人员配比矛盾,树立公开、便利、可预期导向。针对性强化信用监管,对冒用他人身份证开办企业、恶意大批量注册公司的责任人员实施联合惩戒,终生禁入市场。二是实现法律配套,推动处罚幅度与基层承受度相匹配。加快相关领域配套立法步伐,出台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对首次轻微违法等行为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既让恶意违法者寸步难行又让轻微违法者知错能改、改而能活,探索创新小微违法主体罚款收缴制度。三是强化随机监管,推动准入便利度与监管覆盖度相匹配。在建立信用承诺制度、开展准入前诚信教育等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基础上,实现“宽进”与“严管”相匹配。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细化“双随机、一公开”运行机制。创新做好各类别各层级双随机对象比对去重,从源头上避免对同一企业重复检查多头执法。

 

在长江大保护中要高度重视移动污染源的危害与治理

马小峰

  长江大保护中的船舶移动污染源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建议:一是完善立法立标,从源头化解船舶污染的风险。制定长江江苏段危险化学品运输特别规定,淘汰一批老旧危险化学品船舶,让船舶建造标准高、公司管理措施好的船舶成为主要运力。研究出台江苏省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标准,细化接收设施建设强制要求,增强港口码头接收能力;明确第三方接收单位污染物接收设施、作业人员配备要求,督促码头对第三方接收单位履行管理责任。二是突出诚信管理,加强船舶污染物排放管控的力度。加大长三角区域的污染防治联防联控,与周边地区共同加大对船舶污染联合检查力度,将船舶违反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等行为纳入社会征信系统,通过交通、海事、金融等机构实施联合惩戒,督促船公司、船员等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三是明确建设要求,提升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大市政管网建设力度,尽快实现港口码头接收设施全覆盖,将船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纳入城市管网和公共转运处置体系;加快危化品船舶洗舱站建设,加强水上危化品事故处置应急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沿江备用水源地建设。

 

努力书写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崭新篇章

朱毅民

  大运河不仅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建议:一是加快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省各相关部门与大运河沿线城市,要结合实际,落实好《决定》精神,制定地方法规或出台相关实施办法。二是着力建设江苏版运河文化公园。以国务院《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为指导,以“运河馆”建设、生态保护和湿地建设、水利和航道工程建设、古运河工程和遗址保护等为内容,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样板工程。三是整体谋划,科学指导运河古街(小镇)创建活动。全省统一制定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等内容的创建标准,设计运河古街(小镇)标识;推动运河文化保护监督工作从省级层面有效延伸到街区、镇村和重要节点。四是整合资源,积极引导各地“运河馆”体系规划。在省级层面规划全省“运河馆”的场馆体系,形成“国家级馆+省级馆+市级馆+景区(社区、单位)馆”的场馆框架。五是切实关注航道安全隐患,精准落实防范措施。建立统一的运河航道管理体制和机构,实行全面管理;改造、修复破损的航道设施,加强航运建设与治理;加快淮河出海航道工程建设,分流大运河的航运压力。  

  

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吴晓蓓

  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最基础的工作是发展教育。强教必先强师。建议:一是完善管理机制,让优秀乡村教师进得来。改进教师编制管理,盘活机构改革等收回的事业编制,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向乡村学校倾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充教辅人员,将更多的编制资源用于解决乡村优秀代课教师。以区县为单位,实行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联合的集团化办学。二是完善待遇机制,让优秀乡村教师稳得住。优化现行“评聘合一”的职称制度,适当增加乡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指标。试点乡村教师职称与职级并行,达到一定任职年限的可按高一级职级评聘并享受相应工资待遇。规划建设教育人才公寓,使非本地教师安心工作。三是完善提升机制,让优秀乡村教师长得快。改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制,建立乡村教师培训轮训制度,帮助偏远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增加实践培训,特别要突出培养课堂教学设计与施教、理科实验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能力。四是完善师范教育机制,让优秀教师队伍有后劲。探索免费培养、到岗退费、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吸引优质的生源报考师范专业。鼓励高校利用大数据动态调整定向乡村的免培招生计划,扩大紧缺学科师资培养规模。

 

扎实推进新时代家庭建设

张勤

  家庭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关系着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建议:一是在顶层制度设计中突出“家位置”。从体制上整合相关涉及家庭事务的职能,成立专司家庭事务的常态统筹机构——家庭事务委员会,围绕强化家庭功能这一目标,以支持家庭、巩固家庭为核心提供各种服务。从源头上提升家庭建设工作水平,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在法规政策制定中纳入“家视角”。在相关立法和政策制定时加强家庭意识,尊重家庭利益。深化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在现有性别平等评估的基础上增加“家庭视角”评估,保障法律政策层面有统一的家庭视角。三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注入“家能量”。依托社区开展深入持久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抓住家庭关系建设、家教优化与家风弘扬的关键点,为基层社区治理注入一股“家能量”。充分发挥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婚姻家庭矛盾化解、家庭文明倡导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个人在家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人人都是家庭建设者”这一理念成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建设“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  创响政协履职新品牌

黄巍东

 

  近年来,南通市持续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把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社会治理效能。一是高站位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建设。将协商议事室打造成党委政府好帮手、人民群众连心桥、委员履职新平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新格局。抓好审定议题、组织调研、落实成果、评议质效等环节,围绕民生实事,组织政协委员、相关代表人士和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推动镇、街道、园区和行政村、社区协商议事室建设和活动全覆盖。二是高质量开展“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活动。完善委员密切联系群众制度,把县(市、区)政协委员全部编入协商议事室,住当地的省、市政协委员应邀参加相关活动。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宣传报道,反映社情,引导民意,让群众真正感到人民政协为人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三是高效率打响“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品牌。通过有效衔接、相互赋能、凝聚共识、化解矛盾,把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传递到基层群众,把基层协商中的共性问题反映给党委政府。

 

担起时代新使命  干出委员新样子

王维婷

  心系国事、情牵民生,当好人民政协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通过多次参与基层协商议事,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政协离群众越来越近了。按照基层协商议事的制度设计,各级委员下沉到乡镇(街道)、村(社区),拓展了政协工作的空间,使政协委员直接面向群众,进行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沟通。二是当委员越来越能找到“感觉”了。通过参与基层协商议事,经常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联系群众,直接参与解决村庄搬迁、生活垃圾处理、物业纠纷等党政关心、群众关注、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了。通过搭建议事平台,把协商送到了群众“家门口”,群众出门就能协商,充分表达意愿和诉求。有的协商议事活动虽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群众在参与协商的过程中,交换了意见、化解了分歧、增进了共识。四是协商民主的道路越走越宽了。我在基层治理一线工作中,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个人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更加坚定了我持续参与基层协商议事的信心和决心。当前,省市县正在大力推进“智慧政协”建设,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以后我们又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线上协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