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二届三次会议 / 联组会议
发布日期:2020-01-17 10:15 来源: 本站原创

  1月16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无党派组、工青妇组、农业和农村组、医卫组、特邀三组委员和中共组、特邀二组部分委员,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副书记任振鹤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王荣平主持会议。

  曹丽虹、石平府、白元龙、唐红新、严华、石磊、马慧敏、范泽锋、颜忠林、易中懿、时勇、夏春胜、徐浩、张迅、祝保平、胡学同、董涛、赵俊等委员先后发言。 

  曹丽虹委员(镇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 

  2019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高位协调、统筹推进,有效保证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绩。建议: 

  一、继续加强乡村振兴省级统筹、专项考核力度。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推动《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真正落地,真正形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乡村产业招引力度。一是进一步明晰乡村产业的统计口径,由统计部门负责定期监测、及时通报。二是优化乡村产业招商奖励机制。将乡村产业招商引资纳入到乡村振兴考核之中,对引进乡村产业重大项目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加分;同时,参照制造业项目招引奖励机制,研究出台乡村产业招引奖励办法或意见,更好地调动基层积极性。 

  三、继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四、继续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采用“大专向+任务清单”“资金预拨+年底结算”“以奖代补”等方式,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更好地引导支持工商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同时,要把金融支持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积极扩大农业信贷担保规模,支持涉农企业直接融资,建立农业信贷担保基层服务网络,落实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办理抵押贷款业务。 

  五、继续加大乡村振兴保障力度。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予以保障。比如,针对乡村民宿、养老机构审批、备案瓶颈问题,建议依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规划和用地保障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制定细化措施,解决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土地、规划、不动产登记等手续办理问题。 

  石平府委员(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就加快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近几年来,江苏突出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抓得更多的是城市和乡村这“两头”,小城镇建设相对抓得不够,有可能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的短板和弱项。建议: 

  一、因镇施策,分类建设美丽宜居小城镇。省级层面编制《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指引》,并在全省选择部分不同类型小城镇作为建设试点。指导各地编制《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规划大纲》,在分析存在问题基础上,精准提炼城镇格局,形成街巷肌理保护和传统风貌塑造的规划策略和建设思路。 

  二、系统谋划,统筹建设美丽宜居小城镇。一是坚持功能为先。引导城市优质教育、医疗、商贸、养老服务资源向小城镇延伸,规划配建邻里中心,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的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镇区生活圈、30分钟镇域生活圈。二是坚持产业为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落后产能。加强低效利用空间整治,根据资源禀赋植入民宿、旅游、文创、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三是坚持特色为魂。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具有公共历史记忆的街巷、古遗址、传统建筑,打造一批历史街区、特色街区,传承文化基因。 

  三、共治善治,长效管理美丽宜居小城镇。一是健全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推行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道路修护、绿化养护、河道管护、公共设施维护等“五位一体”的综合管护模式,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智慧城管”向小城镇延伸覆盖。二是引进专业化社会服务协同治理。制订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的社规民约,推行“门前三清”责任制,鼓励建立民间“路(街)长制”“巷长制”。 

  四、加强保障,合力建设美丽宜居小城镇。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把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作为省委省政府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二是加大多元投入。设立省级引导资金,鼓励国有投资平台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运营。三是创新用地政策。积极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整理出的土地指标优先用于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省级安排专项用地指标,保障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四是加强技术支撑。建立技术帮扶机制,组织专家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下乡活动。 

  白元龙委员(民进南京市委副主委,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辉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就均衡养殖业政策扶持,推动我省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未来我省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需在规模结构、产品结构、空间结构方面进行重大变革。建议在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进程中,围绕涉及民生的“肉案子”“奶瓶子”“钱袋子”问题,积极改革创新。 

  一、调整养殖业产品结构,均衡政策扶持。参考生猪养殖指导意见,从养殖用地、养殖场改扩建、种质资源、防疫、疫病捕杀、农机购置、金融支持(贷款、担保、保险)、技术指导等方面,细化奶牛养殖扶持标准,让养殖企业、农户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鼓励养殖企业优选乳肉兼用牛种,提升养殖用地产出率,增加市场牛肉、鲜奶供应,对通过种养结合模式实现养殖场粪污生态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 

  三、扶持我省生鲜乳主要生产企业冷链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采用可循环回收使用的玻璃瓶替代塑料瓶及纸盒包装等城市垃圾,并给予专项支持。 

  四、加大对横跨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现代服务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服务“三农”,以产业带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增绿,推动我省农业现代化治理能力高质量走在全国最前列。 

  唐红新委员(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就新形势下的生猪稳产保供提出建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千方百计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但是面对国内生猪养殖业的现状,要想稳定生猪生产,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新形势下的生猪稳产保供虽然难,作为养殖企业,这是一份社会责任,必须迎难而上。为此建议: 

  一、国家出台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对于规模养殖场而言,限贷、断贷、抽贷是贷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支持。政府同时要增加贷款贴息额度,贴息利率按照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执行。 

  二、提高生猪政策性保险的赔偿额度,降低养殖风险,让养殖户无后顾之忧。 

  三、给予防疫补贴。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生物安全至关重要,而消毒工作又是防控的重中之重,人员、车辆、猪群、物料的消毒,导致防疫成本持续走高,建议政府给予出栏上市商品猪每头10-15元的补贴。 

  四、对于生猪养殖企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政府给予相应的土地政策倾斜。 

  五、加大科技支持。加快非瘟疫苗的研发,同时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防疫管理水平。 

  六、严格控制非法调运生猪、私屠滥宰、私售仔猪和违法销售生猪产品等行为,切断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净化市场秩序。 

  七、加大祖代猪场、原种猪场的保种力度,确保能够提供优质种猪,稳定后续生产。 

  严华委员(仪征市卫健委副主任,民革仪征市总支部主委)就突出产业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上采取靠实举措,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从全省面上来看,各地在产业规划、产业链构建、产业融合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短板。为此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积极引导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瞄准方向,分类推进。督查编制完善区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树立品牌强农。推进“一品一策”精准指导,立足实际,避免盲从。建立以标准化生产和农药使用清单为主的风险防控机制。鼓励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地方品种,擦亮区域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资金扶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切实发挥引导效应。 

  三、促进产业升级。一要注重特色,围绕产业链招商引商,积极开发农业产业功能。二要园区化,按照“一镇一园”打造农业示范园,提升农业生产集聚度。三要做好融合大文章。依托特色打造集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闭环,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农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等产业有效衔接。让农业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石磊委员(共青团南京市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就组织引导更多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青年人才不能缺位。如何组织引导更多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在专题调研中发现,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还不够强,渠道还不够广,支持青年在乡村干事创业的政策力度还不够大。为此建议: 

  一、加强思想引导和实践教育,培养青年的乡土情怀。校地积极合作,宣传“三农”发展成就和美好愿景,选树从事乡村振兴的青年典型,在大学生中树立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相关部门可以组织更多大学生到乡村从事科技下乡、护水护绿、关爱儿童、社会实践等工作,在亲密接触中热爱乡村,在劳动体验中唤醒青年责任。要将教育引导、思想引导、实践引导持之以恒抓下去。 

  二、多措并举,拓宽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大力鼓励农业企业多招大学生,相关部门应加大岗位补贴等政策力度、降低政策门槛。政府牵头建设大学生农业创业孵化平台,集合惠农政策和资源,帮助更多大学生将创业想法落地落实。在乡村治理上,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契机,加大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投入力度,让以青年为主体的各类社会组织在乡村充分发育。 

  三、优化政策,帮助青年人才在乡村事业有成。乡村要留人,始于感情,成于事业。如何在农村创造更有利于事业成功的政策土壤,我们在调研中收集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比如,不少青年创业者建议,农业部门和国土规划部门加强联动,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提前预留一些便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规划点。在金融支持上,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性贷款的额度,并根据现代农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来优化资金监管规则。在人才安居上,整合郊区人才公寓、村委会集体房屋等资源,开发免费或低价的共享青年宿舍,让来农村创业就业和志愿服务的青年有地方住。 

  马慧敏委员(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院长)就深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促进苏北城乡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深化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意义重大。建议: 

  一、制定合理安置、补偿政策,提升农民集中居住意愿。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在集中居住所置换出来的土地价值上做文章,置换的费用适当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增加农民迁居补贴。另外,切实做好先建后拆。 

  二、提供就业服务,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并扶持农民进行自主创业,以便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吸纳集中居住后的农民实现就业;另一方面,政府和村委会应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加强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 

  三、保证资金来源,实现集中居住投入的可持续性。不断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土地流转利益共享等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定向投入以及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形成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保障集中居住投入的可持续性。 

  四、设计合理的房屋空间,符合农民生活、生产特征。在设计农村集中居住区住宅的时候,既要满足包括起居饮食在内的生活居住功能区,同时也要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便利。 

  五、保护村落历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在集中居住区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村落的历史文化传承,明确规划保护对象,将传统村落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乡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中,留住农村生活的“灵魂”,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范泽锋委员(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就文化繁荣助推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马庄村视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建议: 

  一、加大财政、土地、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安排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竞争立项等方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村集体领办或参股各类经济实体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征免征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物业出租的房产税、增值税以及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工程所征的有关地方税收,由财政部门实行先征后奖。同时,在土地政策方面,预留一定比例的土地,作为集体发展生产、创业创新、安置就业的村级集体发展预留用地,同时适当放宽乡村振兴考核优秀村农户建房面积的限制。 

  二、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后期管理维护。近些年,政府先后对农村完成了村道建设、雨污分流、垃圾处理、污水纳管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后续道路养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人员的费用加大了村级支出,建议对乡村振兴工作实施统一考核评比机制,以奖代补,对考核优秀的村集体,省、市、县三级财政予以奖补,用于基础设施的有效管护。 

  三、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培育新时代的新型农民,他们应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现代的民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建议在新时代农民培养上设立专门的资金、途径等政策倾斜。其次,要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农村干部轮岗培训、上岗培训,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第三,要充分发掘乡村人才尤其是农村经济能手、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出台相应的待遇政策、编制政策,“留得住”这些乡村振兴人才。 

  颜忠林委员(泰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就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 

  乡村振兴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我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针对这项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建议: 

  一、充分发挥规划的牵头引领作用。要在规划中凸显每个乡村的特色,展示历史、自然环境与生态本底,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目标,要以高质量的规划指导建设,并在建设中以目标为导向、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规划。 

  二、充分发挥人才的带头作用。一是选齐配强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挖掘、培养、挂钩、培训、换岗锻炼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基层治理能力。二是重点扶持一批涉农企业家,优化环境,降低创业创新的门槛,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方面的领航作用。三是发掘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推广专家,将他们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深度契合。四是鼓励本地能人返乡创业,培养新的乡贤,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五是培育本地的产业能人。 

  三、充分发挥产业的经济支撑作用。要加强对农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培育。利用自然禀赋和既有产业优势,明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统筹农业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村产业增值增效。要把握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从农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全面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一二三产有效融合,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相互配套的立体产业格局。 

  四、充分发挥资金的多元保障作用。目前乡村建设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为省、市财政资金和部分社会资本。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如可以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担保试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乡村的造血功能,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充分调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参与建设。再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以及长效管理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局面。 

  易中懿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就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农业农村人才,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和基层管理等各类别人才。但现行针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培训、继续教育等多是“自上而下”的项目式培养模式,碎片化、任务化、形式化,普遍存在培训内容和个人需求脱节、培训时间短且不合理、培训效果与成果落地转化结合不紧、培训方式重课堂轻实践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快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培养。面向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青年、农村实用人才、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经理人等不同群体开展培训。尤其重视龙头企业、规模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培养,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而且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加以保护,推动其长期深耕经营、发展壮大,通过代际传承,为“三农”产业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二是加快基层推广人才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很重要,要解决两个问题,即通过学历教育、进修培训,更新知识,增强适岗性,以及实行乡镇推广人员的垂直管理,确保其主要精力放在主业上。三是加快农村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专题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本领能力和乡村治理水平。同时,建议创设政策,如建立从乡镇青年管理干部中遴选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推荐学历教育等途径,增强吸引力。四是提升农业农村技术研发和服务类人才的浓度和厚度。通过内培外引以及相关政策举措,引导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优质人才“上山下乡”。 

  二、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精准培训模式。按照“需求分析—定制课程—专业授课—效果评估—跟踪服务”的思路,构建新的培训范式。制定培训标准,探索技术成果转化与人才培训相结合机制,建立“一主多元、多方办学”的模式。搭建网上培训平台,利用好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导向,探索课时制、学分制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多途径提高人才素质。 

  三、搭建全省农业农村人才管理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培训需求库,将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等涉农业态人员的从业状况、培训愿望等登记入库,提升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二是建立培训师资库,将全省农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等信息入库,根据培训主题优选师资。三是结合国家、省高技术园区,科研院所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等,有计划地认定建设一批人才实训基地,提升培训实效。此外,建议省层面尽快出台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工作意见,同时推动出台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法规。 

  时勇委员(淮安市涟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就牵住产业兴旺“牛鼻子”,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提出建议。 

  近年来,涟水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放在优先位置,聚焦“一路一廊”特色产业带打造,坚持“培育”和“培优”并重,重点抓好精准脱贫攻坚、镇村建设集聚提升、农民持续增收等“十大工程”,不断拉长拓展延伸“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休闲农业”五条产业链条,有力有效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振兴。如果缺乏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将成为空中楼阁。结合涟水乡村振兴工作实践,就加快产业培育、夯实产业支撑,建议: 

  一、聚焦产业发展,做好“特”字文章。鼓励、支持和引导各地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培植特色种养、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破区域区划限制,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带动项目,推动创成一批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突出区域特色,重抓商标品牌培育,打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 

  二、聚焦产业提升,做好“强”字文章。突出农业龙头企业核心地位和辐射引领作用,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及资源特点,纵向补充式招引和培育产业项目,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推动产业信息化建设,加强研发、金融、物流等产业综合配套服务,推动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聚焦产业引领,做好“新”字文章。建立和完善产业规划,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培强”和“培优”并重,积极发展“农业+互联网”“农业+健康”“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让农业产业有看头、有赚头。 

  夏春胜委员(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党组书记)围绕以城乡融合促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我省在“三农”工作有序推进、富民增收“33条”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建议: 

  一、推动城乡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应以城乡产业深度融合为导向,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城、镇、乡村三者分工明确、互相依存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创新推进“标准田”“标准地”等模式,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种植高效作物,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苏”字号公用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延伸农村产业链条,充分挖掘农村在土地、文化、乡情、历史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与城市产业互补发展,把农业种养、加工与休闲观光、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二、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提高城乡经济融合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发展大田托管、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资源和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在保障粮食生产主业基础上,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逐步建立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城乡经济融合度。 

  三、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增添城乡融合发展新活力。发展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带动城乡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互通互融,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应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乡村创客等城乡融合发展新主体,带动城市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城市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与农村闲置、低效利用资源的有效对接,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徐浩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党委书记)就用好政策性金融杠杆,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言。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一头连着党政,一头面向城乡,是贯彻政府支农意志的重要金融工具。做“服务乡村振兴的银行”是农发行的品牌定位。近年来,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强供给、添动能、惠民生、补短板,高质量发挥战略支撑作用。一是坚持为江苏乡村振兴提供数额大、成本低、期限长的信贷资金。近几年我们每年向“三农”领域投放的信贷资金都达近千亿元。二是坚持发挥在“三农”重点领域的金融主导作用。我行一直是全省粮食储备、收购资金供应的主导银行,近年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支持方面不断加力,每年投放贷款近400亿元。三是坚持打造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农”部署的“快速反应部队”。我行在金融系统首家推出针对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的专项产品——农发行富民安居贷,率先投放苏北农房贷款,目前累计授信近200亿元,支持项目52个,服务范围覆盖苏北五市,市场份额位居金融同业首位。四是坚持提供系统集成式的专业金融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注重分层对接政府意图,统筹辖内系统资源,集中响应党政关切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需求,并提供从项目筛选到融资方案安排、现金流设计、风控措施优化等一揽子服务。 

  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历史交汇之年的关键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对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至关重大。江苏乡村振兴目标明、思路清、措施实,同时也有需要关注的问题。比如:农村优质实体企业还不多,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增加乡村投入的配套政策还需要细化;凝聚各层级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活力,还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农发行是中央金融企业在江苏的执行机构,落实国家战略是我们的使命,服务地方经济是我们的本职,我们将把推动中央的好政策、好资源在江苏落地、更大力度服务江苏“三农”作为履职的重中之重,持续提升农发行战略响应快速、执行政策坚决、资金保障充足、系统管理高效、金融服务普惠等“五大优势”,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做出新贡献。 

  张迅委员(泰州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就探索具有泰州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提出建议。 

  近年来,泰州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建议: 

  一、只有产业强,城乡融合之基才能夯得实。产业强,强就要强在新型经营体系构建上,强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上。农产品市场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市场,只有具备强势品牌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引导村级组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地制宜找准路子,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帮助村级组织突破各类要素制约,在发展经济、振兴产业中有所作为?这是城乡融合过程中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二、只有要素活,城乡融合之路才能走得畅。从基层情况看,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带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进入。另一方面,必须改变乡村被动地接受工业与城市反哺扶持的现状,真正让广大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三、只有服务优,城乡融合之效才能抓得实。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四梁八柱”已经搭建,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针对泰州实际,我们初步考虑,将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考虑镇村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因素,推动镇村布局优化组合,也希望省级层面能够加强指导。 

  四、只有治理稳,城乡融合之本才能筑得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落到实处,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必须在完善机制方面下更大功夫,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党建+”手段。去年,泰州实施“党建+扶贫”书记项目,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我们打算实施“党建+治理”书记项目,每个乡镇党委书记选择一个乡村治理突出问题,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只有压实乡镇党委书记主体责任,才能调动更多资源和力量破解治理难题。 

  祝保平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就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2019年,我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三农”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粮食总产量达741亿斤,高标准农田建设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在乡村产业振兴上取得蓬勃发展,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在江苏召开,胡春华副总理在大会上对江苏工作给予肯定。 

  推进2020年我省乡村振兴,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各项目标任务举措关键是抓好落实,根本在于县乡村三级书记。一方面,要引导县乡村三级书记把乡村振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另一方面,三级书记要高度重视,摆在突出位置,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落实乡村振兴的五句话总要求。建议:一是加强对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对新任书记进行适合的培训。二是及时总结推广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活力在基层,创新在基层,需要发现总结,表彰先进。三是科学合理考核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情况,把责任落到实处。四是进一步加强村支部队伍建设。用好一个人,可以搞好一个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关键是增强支部书记岗位的吸引力,建议选择优秀的村支部书记去上大学,同时开展针对优秀村支书的公务员单独招考。 

  胡学同委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就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建议。 

  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我省制造业集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2018年以来,我省统筹推进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规模效益不断提升、集群影响力显著增强、集群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编制“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规划。在规划中进一步优化集群的区域布局,明确各集群在“十四五”的培育目标、发展路径、工作举措等。 

  二、精准施策打造卓越产业链。通过开展“卓越产业链竞赛”等形式,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细分产业链。 

  三、提升集群的综合影响力。积极推进集群标准化体系建设,在集群建立健全省级标准技术委员会,鼓励企业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提高标准话语权。支持开展集群区域品牌宣传活动,提升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健全集群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打造一批专业服务水平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 

  四、完善龙头骨干企业、领军人才的梯度培育体系。组织实施“百企引航”计划,支持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围绕成长性中小企业培育,组织实施“千企升级”计划,重点扶持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定特殊政策,引培并举,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国际领军人才队伍。 

  五、完善集群培育的部门协作机制。建议省有关部门围绕集群培育的需求,聚焦资源、加强合作、主动作为,努力找到部门现有工作与集群培育工作的契合点。 

  董涛委员(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就为乡村振兴战略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提出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来,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但现实中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5G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高地。作为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和“十三五”规划的重大专项,通过5G助力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建议: 

  一、打造5G+智慧乡村应用标杆。强化应用创新, 深度调研乡村信息化需求,综合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究开发适应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应用。如通过VR远程教学实现5G+教育,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通过远程诊断实现5G+医疗,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AR、高清视频实现5G+娱乐,丰富农村文化服务体系;通过视频监控、移动执法实现5G治理,升级乡村治理机制;通过智慧农场、直播销售实现5G农业,提高生产销售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二、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鼓励运营商完善4G+5G协同的网络覆盖,支持运营商在乡村重点区域实现5G覆盖。设立专项资金,结合重点场景和模式,梳理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行业应用,对创新力强、示范性强的标杆给予补贴扶持。 

  三、充分发挥5G产业联盟作用,打造产业生态。鼓励省内智能农业、云支撑企业积极探索5G场景下的农业行业应用,帮助他们做好能力孵化。为支撑企业服务“三农”提供便利、排除障碍、营造环境。 

  四、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百花齐放。强化科技武装头脑,鼓励各地相互借鉴、复制推广,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作好服务商培育,建立健全基于信息化应用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赵俊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就以健康科普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建设,出台《“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制定《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我们建议要加强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顶层设计,搭平台建机制,营造氛围、强化激励,以健康科普助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和水平。 

  一、围绕“健康中国”“健康江苏”战略,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紧紧依靠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引导树立“大卫生、大健康”,拿出更多精力,转变服务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科普等工作。将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配备健康教育管理专职人员,统筹配套专项资金,明确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加强体系建设,与医学高校等开展合作,培养优秀专业的科普人才,为健康知识普及提供支撑。 

  二、搭建传播平台,营造“全员科普”氛围。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结合,网站、微信、微博、演播室、抖音平台等优势互补,电视台、广播、报纸等社会媒体与医疗机构有效衔接,培育健康科普品牌节目,形成强大的健康科普融媒体矩阵。将健康科普融入医务人员日常工作,让健康科普成为自觉、自愿的服务行为,鼓励医务人员通过演唱会、话剧、歌曲、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科普“唱给你听”“演给你看”,让健康知识听得懂、记得住。开展“精准健康科普”,对急诊、门诊、住院患者,开展急难危重症、常见病多发病、特色病种等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和教育;推动专家走进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围绕群体关心的急、慢性疾病,职业病以及急救、自救技能,提供全方位、全覆盖、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普及。 

  三、动员多方力量,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卫生健康部门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省、市及医院各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健康科普资源库,打造权威、专业、高效的专业科普队伍;财政部门应加大资金保障和财政补助;宣传及广电部门要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加强指导和监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大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健康促进与教育必备知识和技能;体育部门应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开展健康运动指导;行业学会、协会应组织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活动和面向机构的培训工作。 

  四、加强区域联动,推进健康科普广覆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健康科普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依托医联体建设,瞄准基层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医院专家走进基层,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专家下基层坐诊、开展惠民义诊和健康讲座等,推动健康教育资源有效下沉。推动健康促进区(县)建设,举办爱国卫生宣传周、爱国卫生月、健康促进月等活动和卫生日宣传活动等,针对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普及健康知识。 

  五、打造“三个一”工程,促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落地见效。做好“一件实事”,持续、系统地开展大规模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面向全省常住人口家庭,免费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健康工具包,让健康科普真正进家入户。编制“一张地图”,编制“健康江苏全景电子地图”,系统整合健康服务领域健康惠民信息,建成跨领域、一站式的智能健康搜索平台,为群众及时方便地获取健康资源。建设“一批地标”,在江苏各大地标建筑、商业中心户外大屏、地铁和公交网络移动电视等平台播放精彩纷呈的健康主题宣教节目,营造崇尚健康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