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二届二次会议 / 联组会议
发布日期:2019-01-16 12:49 来源: 本站原创

  1月15日上午,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农工党组、九三学社组、科协组、农业农村组、特邀二组、特邀三组委员,围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费高云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省委主委周健民主持会议。

  唐红新、徐茂、朱伟、邹建文、董元华、张国利、赵涵、陈德荣、陈扬、徐春祥、戚寿余、王辉、孙书存、王媛、时勇、杨文喜、温冰、龚震等同志先后发言。 

  唐红新委员(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就全力攻坚,奋力推进美丽江苏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多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落实中央决策和要求,强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解决了突出环保问题,推动了高质量发展,社会各界有目共睹。但是,打赢这场攻坚战,仍然任重道远。前不久,媒体曝光了我们泰兴土地治理填塞废内塘过程中,深埋了大量危废,影响很大很坏。目前,所涉地块正采取措施修复。这充分说明,一方面,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环境问题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农业农村界的政协委员,我就农业农村如何全力攻坚,推动建设美丽江苏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是要坚决清前断后。就是要打压存量,不增量。农业农村环境问题欠账多,历史遗留问题多。这次中央电视台曝光的泰兴深埋危废的事件就属于这种状况,有些问题还未理清。对环境存量问题必须坚决解决。同时,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壮士断腕,防止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二、强化规划引领。就是从源头防控污染。要切实重视农业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规划、修订,并与这次“两区划定”规划相衔接。对治理农村湿臭河道,面源污染,防控新的环境问题产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综合施策。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二是推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行动。农业废弃物包括:秸秆、畜禽粪便、一些生活垃圾等,每年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禁烧禁抛禁排,但出路不畅,如果做好了综合利用的文章,情况就会改观,生产有机肥和饲料添加剂就是很好的路径。省农业厅正在大力推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行动,建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大对休耕农田的补偿力度。 

  徐茂委员(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就健全完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机制提出建议: 

  近年来,我省在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方面不断加快探索实践,在源头控制上,突出抓好产地环境和投入品控制两个关键环节。在末端治理上,实施补贴制度和综合治理措施,不断提升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的利用以及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水平。 

  但是,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一些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一些新举措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治理任务还很艰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不够成熟,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为此建议。 

  一、编制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规划。规划编制要与乡村建设规划、“两区划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等相衔接。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工作导向,运用系统思维,坚持优化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促进农业产业布局调整,该保护的就保护,该轮作的就轮作、该休耕的就休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在强调绿色发展过程中强化污染的治理,包括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及生活污染的统筹治理,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同时,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相关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和目标考核。 

  二、建立规范的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保护要素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支持经营主体应用智能化生态种养、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装备,发展多种形式的综合种养模式、循环农业模式,促进资源结合和效益提升,逐步建立资源保护、种养结合、用养循环、轮作休耕、生活污水处理与生活垃圾治理利用等绿色发展方式。 

  三、推进绿色生态农产品优质优价。积极运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有效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形成覆盖全省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追溯体系,提高消费者对优质生态农产品的认可度,让消费者了解绿色农产品价值,真正做到“优质优价”。使推进绿色发展符合农民的现实利益。 

  四、构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政策机制。加强对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研究,对成熟的绿色发展方式用制度规定下来,积极探索技术、货币与政策相结合的多种补贴方式,加大补贴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非绿色发展生产方式等行为制定严格的惩治措施,最终用法律形式成为构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保障。 

  朱伟委员(河海大学大禹学院院长)就水污染治理中的几个新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我省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投入巨大,史无前例。大量的截污工程上马,很多污染源得到治理、水环境质量总体向改善趋势发展。但在这样规模大、速度快、面积广的治理工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太湖水质出现反弹、黑臭河道治了又治、农业面源控制非常困难等等,水环境治理呈现一些新问题。 

  一是污水收集管网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率。水污染治理最基础、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污水管网收集、污水厂处理,雨污分流。研究国际上城市河流的污染治理实例,东京的隅田川、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污水收集处理率和河流水质呈密切的关系,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的同时河流水质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在我国,往往污水收集处理率很高,但河流水质仍然很差,南京的秦淮河也具有这样的特点。问题在于我们的管网系统普遍存在质量问题,渗漏、淤堵、错接、漏接、雨水管中排入污水等等。污水厂收到的污水浓度很低,混入了较多的地下水和雨水,污水厂未能发挥设计的效能。而很多污水淤积、聚集在雨水管网之中,雨天排入河流造成雨天黑臭问题。最近南京各处都在进行雨污分流工程施工,根据我在现场看到的情况,管网接头破损、裂缝,施工粗放等问题比较普遍。污水管网是城市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如不能发挥预期的效果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希望相关部门加强检查、监管、评估,为城市建好健康的静脉血管。 

  二是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机制不健全。最近参与一个以农村、农业为主的流域治理方案的制定。这个流域的60-70%的污染负荷来自于农业面源。设计单位只考虑如何建设沟塘渠、前置库、湿地等系统对农业面源进行处理。而农业面源量大、面广、发生规律难以掌控,理论上不适合用处理系统来对应。国际上对农业面源的成功控制大多数是通过农业政策、种植模式调整、社区环保活动等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来实现的。我建议设计院在治理方案中多多考虑非工程措施的制定,但非工程措施无法计价,也难以根据工程造价来计算设计费,对设计院而言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同时,没有政府的参与、当地居民的参加和长期的宣传推广工作,非工程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难以保障。因此,建议在流域治理的设计、施工、运行机制中专门建立非工程措施的收费、实施机制,推进非工程措施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跨省污染问题需要协调解决。去年我参与了天目湖的水质保护工作。作为重要水源地,天目湖镇对于污染控制高度重视,沿湖山脊线以内的农田、茶园全部退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水产养殖污染的治理。但天目湖流域洙漕河上游进入安徽省界内,这一部分区域大量存在青虾养殖和矿山开采,造成洙漕河污染严重,成为天目湖水质保护的难点问题。希望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出面与安徽省跨省协,探讨合理机制,解决洙漕河上游污染问题。 

  邹建文委员(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就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控工作提出建议: 

  一是以土壤普查代替现在实施的土壤详查,真正摸清家底,扫除“盲点”。目前实施的土壤详查无论在采样点分布和调查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和人才密集优势,与全省各级环保、农业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多部门联动,加大土壤普查力度。 

  二是建立全省土壤污染源监管名录,明确和划定土壤污染源重点管控区,找准“痛点”。对土壤污染做到源头管控、精准治理,主要包括:工矿企业、农药和化工园区、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区、污水灌溉区、污泥农用区、规模化养殖区、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区、有毒有害物质生产贮存利用处置设施周边区、开发地块用途转变区等。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重点监管企业的土壤污染信息管理系统。 

  三是把农用耕地土壤污染防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优先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强化“重点”。我省是化工园区的聚集地,化工企业周边土壤中,存在着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叠加的环境风险。由于大气沉降、企业偷排、农民污水灌溉等因素,导致一些大中城市周边的耕地和蔬菜基地普遍存在土壤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含量超标问题,应作为土壤污染防控的重中之重加以解决。 

  四是严防新增污染耕地,避免“旧账未还又添新账”,杜绝“增点”。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对于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实行终身责任制,加大还旧账的力度。与此同时,要切实避免又添新账,目前须通过以风险管控为核心思想的防治策略,改变污染土壤的使用方式及预防新增污染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对于已经确定为污染的地块坚决禁止开发利用为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在全省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将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纳入新增耕地认定的指标体系,实行一票否决。 

  五是鼓励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探索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解决“难点”。由于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污染土壤修复工作起步较晚,所需资金大,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条,污染土壤治理所需资金短缺成为实际工作的瓶颈问题。建议参考美国的做法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对造成土壤污染的责任方进行终身追责,经费可以来源于土地出让收益、环境保护相关的税费及排污费,上述税收全部进入超级基金的托管基金,然后按每年的实际需要进行拨款。 

  六是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让污染主体无处藏身,公开“隐点”。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外,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及网络媒体对于污染地块的曝光、治理与修复进行社会性监督,对造成土壤污染、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对于污染地块未经治理与修复,或者未达标地块,任何单位或个人有权向主管部门举报,相关主管部门将不予批准相应建设项目。 

  董元华委员(中科院泰州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心主任)就构建我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切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建议: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高污染企业下乡、加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导致我省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发生变化,局部地区污染日益严重。近年来,为改善我省农村生态环境,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显著效果。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加快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已十分迫切。为此建议: 

  一、统筹城乡规划,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的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汇聚资金;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创新环境管理模式,实现城乡环境资源共享。 

  二、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业和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立法执法与监管力度;改革环境污染费、耕地资源使用费等地方性收费项目,建立地方政府改善农村环境的专项基金;征收资源开发类企业或污染企业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制订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严厉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招商项目。 

  三、实行绿色考核,建立农村环境监督监管机制。完善以绿色GDP为主的评价考核机制,明确将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纳入各级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根除“重经济轻环保”的传统思想,利用刚性的环保指标来控制当地官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完善政府监察、地方监管、部门负责的环境监管机制;强化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定期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予以公告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确定农村相关环保指标并予具体量化。 

  四、推广实用技术,推进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机制。鼓励和倡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环保科技的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的环保科技开发创新体系,提升环保产业的竞争力;将环保宣传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将普及环境科普知识与提高农民环境公德、环境思想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培养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素质的新型农民。 

  张国利委员(江苏金弘基控股集团董事长、江苏长江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董事长)就VOC臭氧治理需高效防控餐饮油烟污染提出建议: 

  近年来,臭氧已代替PM2.5成为大气首要污染物,臭氧污染形成机理较为复杂,其中VOC是重要前体物,把VOC排放总量降下来,成为大气治理的关键一环。而餐饮油烟是治理VOC的重点,因为油烟中所含的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的关键前体物,对环境质量、动植物生长以及人类健康都有影响。为高效防控餐饮油烟污染建议: 

  一、要加强规划引领。要加快完善城市餐饮服务业规划,在项目开工前,对餐饮业选址、布局、卫生许可、环境准入等各个环节做好谋划,杜绝后患。要加强对安置房小区营业用房的管理,辖区街道、社居委及物业公司要加强协调,采取预防措施,原则上禁止安置房小区楼下营业用房出租用于经营餐饮行业,以绝后患。对确需经营餐饮项目的,需征得居民同意,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 

  二、要加强部门协作。要形成“源头控制污染、事中联合执法、事后追踪监督”良好运作机制,各政府部门要对餐饮业无证营业、户外设摊、食品安全等问题定期检查。要对新建餐饮项目实行联合会商制度,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相关审批的联办和协作,由环保、城管、房管、建设等部门按无污染、不扰民、无安全隐患的选址原则,向工商、卫生部门提供发放餐饮项目证照的建议,建立餐饮管理联合会商工作长效机制。 

  三、要实施分类管理。对住宅小区附近的餐饮业,必须要求配置餐饮业专用烟道、污水排放设施,安装废气、噪声等污染防治设施。加强对已开办的餐饮业服务经营场所的执法检查,强化监管和巡查,对设施不到位、污染扰民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对逾期未整改到位的,按相关法规,立案处罚,同时严格控制现有的不规范餐饮项目的转让。要加强对无证无照、店外设摊和占道经营等餐饮项目的排查、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四、要鼓励社会监督。环保部门要逐步建立餐饮项目环保审批的公众参与机制,凡涉及环境敏感区域的餐饮项目审批,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对餐饮店、综合体美食街的宣传教育,各联席部门可以对餐饮行业实行信用评定,也可以和大众点评、美团网等机构合作,对没有环境投诉、食品安全投诉的餐饮店给予优先推荐,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法则调动起餐饮店守法经营、文明经营的主观积极性。管理部门可以推出餐饮行业的手机客户端,鼓励居民群众到客户端上对辖区餐饮店进行评价,相关信访和投诉也可以在客户端上进行滚动受理和答复,对投诉超过规定限量的餐饮店实行曝光,既对被投诉的店家实施舆论压力,也使投诉受理在阳光下操作。 

  赵涵委员(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就攻坚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提出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其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溯源、难以监管等原因,已成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瓶颈。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多样化,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农牧业生产结合不紧密,资源利用率低反成污染物;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性质复杂,产品多样化,政府扶持政策不配套。为此建议。 

  一、做好源头减量的文章,实施农田节水战略,大力推广农田节水和抗旱新技术新模式,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品种。一是推进商业化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有机肥资源化利用,特别是加大园艺作物有机肥替代力度,通过替代施肥减少化肥用量。二是在综合引导下,鼓励农户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培育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 

  二、做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渠道与途径较多,可通过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培育循环利用模式,构建生物循环链,并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体化复合型产业链,构建产业循环链。形成跨企业、跨农户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联合体,构建经济循环链。并以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为创新动力,形成集成多产业、多功能于一体,多发展要素集聚、联动发展,多价值链条深度延伸与融合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循环农业科技创新,全方位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健全产学研推用技术支撑体系。创新应用秸秆还田机械与配套工艺技术、还田麦秸快腐及化感效应缓解技术和秸秆收集储运技术,实现秸秆全量资源 化利用。规模养殖场推广应用精确饲喂、环境智能调控、粪污处理机械应用等工艺技术,提升畜禽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循环化水平。研发推广农业废弃物的清洁收储、高效转化、产品提质、产业增效等新技术,加快新农业、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 

  四、构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市场。构建有机肥料和饲料产品标准体系,解决消费者对有机肥料、饲料产品性能不稳定的担忧,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工产品商业化,集成专业化投资建设管理模式,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商业模式化专业化。 

  陈德荣委员(无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避免“一刀切”和营造民企健康公正的法治环境提出建议: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是,环境治理带来的“阵痛”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当前企业普遍感到环保压力比较大。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整治污染企业“一刀切”,易出现“误杀”“错杀”。如某地污水处理厂被环保部门列入重点排污企业名录,载有污泥的船只一律不得进入长江,导致污泥大量滞留。再如“减化”工作,通过2年整治,无锡累计关停化工企业1400多家,能够实施依法关停的大都已关停,目前仍保留的850家化工企业相对规范,再实施关停的难度就非常大。 

  二是对各类企业实行“一刀切”关停,易引发社会矛盾。以铸造业为例,小型铸造企业容易产生废气、废渣、粉尘及高能耗,但铸造业又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产业,产业强市中必不可少。长三角地区是铸造产业集中地之一,苏南某镇一个镇就有近40家小型铸造企业。如果在一些小型铸造企业集中的地方,采取“一刀切”全部关停的做法,有可能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是对民生项目的限制和整治,易影响普通百姓生活。比如畜禽整治、退渔还湿时强行关闭各种养殖业,引发相关产业工人失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业人员收入减少,普通群众对相关整治措施产生质疑和不理解。 

  二、环保不能“一刀切”的原因 

  一是中小企业环保基础设施普遍比较差,升级改造需时间。中小企业在建设、使用之初就存先天不足,环保隐患较多。若按标准化要求改造,投入大、改造难,短时期难以达标,同时某些场地还存在租赁、小产权等复杂的情况。有些企业难以承受更换环保设备的费用,还有某些夕阳产业面临生产技术更新换代,但目前新技术不够成熟,“一刀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环保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一时半刻难以改善。如无锡市化工企业大多由乡镇企业转制发展而来,缺少高水平的环保专业工程师,环保设备运行维护保障水平相对不高。 

  三、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环保督查法律。在环保部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厘清责任边界,有效防止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推诿扯皮以及承诺不兑现等现象,营造企业健康公正法治环境。 

  二是加强政府指导和服务。主动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主动靠前,调动技术力量和各种资源,帮助企业渡过环保升级难关。 

  三是因地制宜制订环保要求,不搞“一刀切”,实现地方发展、生态保护和群众生活“三方共赢”。 

  四是适当调整考核体系,对生态保护作出牺牲的地区适当调整考核标准,缓解经济指标完成压力。通过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方式,加大对地方财政支持力度。  

  五是依法保护企业家的人身自由等合法权利,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依法慎用强制措施和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尽可能的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在处理民营企业家个人犯罪时,要避免随意牵连处置企业法人财产和家庭成员财产。 

  六是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加强破产审判工作,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发挥破产预防和救治功能,对于暂时经营困难但是适应市场需要尚有发展潜力和经营价值的企业,综合运用重整、和解等手段进行拯救,促使企业恢复信用和活力。 

  陈扬(扬州市政协主席)建议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推进: 

  近年来,扬州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扬州样板的重要内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南水北调国家工程,全力推进、持续深化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建设。一是高起点编制建设规划,二是高标准明确总体目标,三是高规格建立组织机制,四是高要求细化重点任务,五是高质量推动先导区先行先试。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和淮河入江的主要通道区域,扬州承担着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的神圣使命,我们有信心、决心担负好这一重大责任,建议省级层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一、加大政策支持。抓住江淮生态大走廊纳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规划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绿色发展等政策和改革政策试点,例如将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湖泊力争进入“国家良好湖泊建设试点工程”笼子等,得到国家层面的更多政策支持。 

  二、加大工作支持。建立由省发改委牵头,省相关部门和大走廊沿线相关市、县(区)政府共同参加的大走廊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抓紧编制江淮生态大走廊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保护和建设的目标任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推进;推进区域内河道交界断面水质达标,推进跨市县流域、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行区域水环境共保、共防、共治,实现区域生态建设一体化。 

  三、加大项目支持。在每年省级重大建设项目大盘子中,在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生态中心和公园体系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省里要有总体规划,不仅仅是要有发展的大思路,还要有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撑,省财政部门予以专项资金支持。 

  四、加大补偿支持。一方面,参照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地区(丹江口)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设立中央财政对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补偿资金;另一方面,在省内建立大走廊流域上下游“双向补偿”机制,制定覆盖江淮生态大走廊内主要河流的区域补偿制度,并研究对渔民上岸、养殖户清退、工业企业关停搬迁的补偿机制。 

  徐春祥委员(东南大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就抗生素对水资源的污染不容忽视提出建议: 

  近年来,地表水中含有抗生素及其对人体健康、植物生长、水体环境的危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知的抗生素污染有四大来源。一是医用抗生素污染。分为只能用于医疗机构的处方类药物和可由消费者自行购买的非处方类药物,前者普遍存在着“高污染、低治理”问题,而后者由于使用和处置不当也已成为抗生素污染的重点。二是饲用抗生素污染。超过50%的养殖户会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这几乎已成为一种默认的事实。三是农用抗生素污染。抗生素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过量使用、品种滥用不仅会在土壤及邻近水体中形成残留,且使耐药菌株大量产生。四是工业抗生素污染。由于处理技术的不健全,抗生素生产企业的生产废水、废渣即使经过处理也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一些不良企业对废弃物未加处理就进行违排、偷排,更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为此建议。 

  一、要重视抗生素使用科普。政府要大力宣传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普及抗生素的使用常识,积极倡导合理用药,管理部门要集中开展安全用药科普宣传活动。 

  二、要建立抗生素环评体系。一是对抗生素相关的各个行业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将快速检测与长期监测相结合,对污染机理、污染环节、污染程度、污染因素、污染范围等进行全面研究。二是建立抗生素产品环境影响大数据库,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三是建立信息公开官方平台。四是对抗生素生产企业出台专门的排放标准,从技术可行性方面控制其排水受纳水体局部抗生素浓度过高问题。 

  三、要加强抗生素污染防治研究。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和学者应当提高重视、加大支持和投入,加快抗生素防治研究从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尽快为抗生素防治提供科学指导和具体措施。 

  四、要加强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要努力开发更多更优的产品以替代抗生素的使用,同时要注意避免替代品自身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 

  戚寿余委员(淮安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就拿出打硬仗的决心,发扬钉钉子精神,坚决打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建议: 

  一、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这个工作导向。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形态变绿变新变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一是必须加快产业转型。要按照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方向,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要不折不扣落实资源消耗和环保排放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落后工艺,以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小的环境影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必须优化能源结构。要下大力气落实煤炭总量削减任务,认真执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着力削减非电行业用煤总量,减少直接燃烧、炼焦用煤及化工原料用煤,努力减少污染源。三是必须减少农业污染。要坚持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作为改善土壤环境的突破口,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同时,要紧密结合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二、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始终坚持重点重抓这个工作方法。要紧扣“三大保卫战”的重点环节,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蓝天保卫战。要聚焦燃煤、工业污染、机动车船、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深入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狠抓工业源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燃煤污染控制、扬尘污染管控和机动车船污染防治。碧水保卫战。要重点抓好断面达标、饮用水源地整治和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对断面水质未达到年度目标以及劣五类水,要实施强制性减排措施,断面上游企业污水一律限制排放直至停止排放。净土保卫战。要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切实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建立动态项目库并逐步扩大治理修复范围。 

  三、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这个工作要求。要注重制度创新,加强政策集成,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系统治理水平。一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环境保护监管责任清单,推进“河长”“湖长”“断面长”三长合一,强化环保约谈、区域限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压实环保责任。二要加强环境经济政策供给。要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能源消耗有偿交易,完善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探索建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税收、绿色电力、绿色采购等激励性政策,有效激发各类主体治污减排的内在动力。三要创新环保监管执法模式。要发挥污染防治监督平台功能,从严执法、铁腕治污,实现全过程监督;要完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公益保护机制,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王辉委员(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通信系主任)就坚定污染防治信心,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提出建议: 

  在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年的主要工作之一。吴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会议,体现了省领导坚定不移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以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决心。 

  江苏是经济大省,化工行业是重要的贡献力量,应该看到,化学工业面临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亟待进一步转型升级,科技的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九三学社专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以九三学社南京工业大学委员会为例,化学、生物、材料、优势学科积极参与学校“服务江苏化工转型发展专项行动”,集成优势、整合资源,形成了化工转型升级“产品池”、“技术源”和“人才库”。 

  我们的专家服务行动小组入化工园区、进企业、做服务、促转型,帮助江苏化工企业、园区达到了优于地方标准的多个安全环保指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实现了“个十百千万亿”目标,即召开一场推进大会、走进十个化工园区、服务百家化工企业、输送千名化工人才、减少万吨级“三废”排放、取得亿元级经济效益,为江苏化工行业迈向中高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企业、园区和政府认可。《科技日报》、《中国化工报》和《江苏科技报》等多家媒体对专项行动予以充分关注与肯定。 

  我们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共抓大保护是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我们的重要机遇。我们“不搞大开发”,但是“要搞大项目”,即代之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主要是面向未来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大项目,这样才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保证经济增长,这是长江经济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项。我们九三专家愿意为此作出更大贡献! 

  孙书存委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主任)就关注低山丘陵生态保护,推进建设美丽新江苏提出建议: 

  江苏地貌的主体是平原和河湖湿地,但低山丘陵也占了江苏面积的14%! 江苏有宁镇山脉(包括南京的方山,老山,幕府山、紫金山和牛首山、镇江的宝华山、南山、三山,和茅山等)和宜溧山地(包括三山一水五分田到宜兴,和具有浮山、东庐山、回峰山、芳山、秋湖山等的溧水),当然还有连云港的云台山(江苏最高峰云台山玉女峰)。 

  低山丘陵具有重要的功能。一是低山丘陵增添了江苏的美。山有自然之美,有意趣情境;山有文化传承、能修身养性,低山丘陵增添了江苏人乐趣。二是低山丘陵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是江苏茶叶、板栗、核桃和竹笋的生产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基地(例如紫金山、灵山和牛首山)。三是更为重要的是,低山丘陵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首先,它保存了江苏生物多样性的主体,幸存的未开发的低山丘陵保存了宝华玉兰、银莲花、南京椴等国家保护植物或中国特有植物,保存了像虎凤蝶这样的珍稀昆虫,当然还有我所不熟悉的动物物种。其次,它具有水源涵养、改善小气候的功能。 

  江苏的丘陵山地生态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一是旅游业过度开发,将过多的森林植被转化为建设用地(例如牛首山和宝华山)降低了森林植被面积;旅游旺季生活垃圾扩散到森林内部(包括紫金山)。二是农业开发过度,森林植被被开垦种植茶叶、板栗和核桃(多处发生)带来的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和营养盐、农药和杀虫剂的面源污染。种植竹林、做竹海旅游(如南山竹海)还引起了物种多样性单一化。三是人为植物采集降低了当地特有的植物种群数量,甚至引起了局部的物种灭绝。例如采集杜鹃花科的羊踟蹰、毛茛科的银缕梅做盆景,采集并移栽粗榧、华东楠,都大大降低了自然种群数量。四是很多丘陵山地都分布有马尾松和杉木等人工林,纯林生物多样性极其单一,容易发生病虫害;其次人工林因为顶层捕食者丢失,野猪等食草动物危害情况在个别地方也比较严重。 

  当前亟需关注低山丘陵生态保护、推进建设美丽新江苏。一是积极宣传,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山,治水也要治山;对低山丘陵的生态功能要在老百姓中做好科普。二是各地对丘陵山地的利用开发要有生态红线,要有规划,不能无限扩大。三是在低山丘陵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降低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减少面源污染。四是低山丘陵的长期保护需要设立“山头头”。 

  王媛委员(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就加大沿江环境综合整治,打好长江保护攻坚战提出建议: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2014年“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三大发展战略,2016年习总书记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后,如何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沿长江各省市的关注热点和重点。江苏作为长江流经的重要省份,近年来一直把长江生态保护,放在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在沿江重点地区的产业布局调整、两岸的绿地湿地恢复、水环境的监控和管控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要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长江大保护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深挖。比如说沿江两岸存在的潜在崩岸灾害问题、过江通道和防洪工程的长期安全性问题、沿江的河、湖、海连通问题,两岸地下水的影响问题等等,都应在长江大保护中充分考虑。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各省退耕还林和还湖、水土保持的全面开展,沿江崩岸已明显减少。但是从卫星相片来看,长江河势依然不稳定,沿江崩岸灾害的监控与防治在长江大保护中仍然不可忽视。急需采用“综合治理”的思路,进行江苏沿江生态环境的建设。为此建议。 

  一、加强长江江苏沿江段河势稳定的综合治理。在全河段河势发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实施河势控制工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急需进行控制工程的河段主要有:下三山至浦口段;镇江段;扬中段;如皋至南通段等。在重点段控制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全河流港口、城市供排水与护岸工程综合治理。 

  二、加强太湖地区防洪抗灾工程的完善。太湖地区防洪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强。太湖地区防洪的突出问题是排涝,特别是城市排涝。由于太湖地区地面沉降,加剧了城市排涝的困难,急需综合治理。 

  三、加强长江与太湖水污染的综合治理。随着经济持续发展,长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任务突出。太湖地区水污染更是艰巨的任务。太湖地区水污染的治理需依托长江引水。因此该地区水污染的治理与长江综合治理紧密相关。 

  时勇委员(涟水县委副书记、县长 )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提出建议: 

  近年来,涟水县主动融入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为导向,以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数字平台,对污染源实行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有力有效推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与全省全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尽管当前涟水生态环境质量有了大幅提升,但对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尽管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但产业大都处于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低、占比小。二是污染治理压力较大。传统煤烟型污染与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新老环境问题并存,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给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带来较大挑战。三是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地区居住分散,管网覆盖难度大,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等设施不够健全。四是体制机制仍需完善。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机制不够到位,环保执法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环保网格化监管不够完备,特别是环保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较为突出。结合涟水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建议如下。 

  一是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是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定位强化生态空间保护,持续开展“263”专项行动,注重水、气、土共治,突出政府、企业、社会联动,更大力度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更大幅度改善环境质量。 

  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执法高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等制度,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资源环境审计等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内生动力。 

  杨文喜委员(高邮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 )就系统思维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建议: 

  一、紧盯“上头”,目标要求不放低,解决好真管、真问的问题。一是不应付。提高政治站位,从“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的高度,增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不打折。强化政治担当,牢固树立“100%落实才是落实”的理念。三是不讲条件。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兵马、粮草、武器、装备的投入和保障。 

  二、狠抓“重头”,污染治理不放松,解决好管啥、干啥的问题。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重点行业企业为管控对象,以PM2.5为主要控制因子,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度治理工业大气污染,严格执行煤炭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加快重点挥发性有机物行业治理,严控各类扬尘,加强重污染天气防范应对。二是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减排、扩容”两手发力,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和“断面长制”,持续推进黑臭水体内源治理,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科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按照“摸清底数、预防污染,严控风险、扩大修复”的总体思路,在调查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土壤污染管控。 

  三、严控“源头”,项目准入不放任,解决好管到位、管长久的问题。一是不越红线。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把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作为一条红线,严格管理,杜绝新上污染项目。二是严守底线。按照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基本要求,对不符合环境管理要求,整治无望的违法违规项目坚决予以淘汰关闭,不搞“一刀切”,但要一个标准“切一刀”。三是树立高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发展绿色新动能,以增加企业发展含绿量推动经济发展含金量。 

  四、管好“人头”,履职不力不放过,解决好谁管、管谁的问题。一要落实属地责任。进一步强化党政“一把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防治第一责任人的机制。二要落实部门责任。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原则,履行好各自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强化媒体舆论监督作用。三要落实企业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通过环保信任保护、环保政策扶持、专业技术指导等措施,推动企业落实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切实增强企业自觉守法意识和治污责任。 

  温冰委员(武警江苏总队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就军队要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新江苏中有所作为提出建议: 

  习主席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显著成效,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最新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军队决不能当旁观者,在建设美丽新江苏的征程中,全体驻苏部队都要担起责任,走到台前,向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样,以实际行动落实新要求,强化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一、持续加强宣传教育。要组织官兵广泛深入学习习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把习主席关于污染防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拉入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官兵理论学习和部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各级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真强参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落实责任要到位。要把参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党委工程、主官工程,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坚持大事大抓,搞好军地协作,在深入学习领会有关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方针计划,至上而下制定责任清单,细化职责分工,压实责任链条,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三、务实举措要到位。实践中,军队要着力抓好七项具体工作:一是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外出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励官兵家庭购买新能源或者小排量的私家车。二是倡导勤俭节约,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米,每一张纸抓起,杜绝资源浪费;三是倡导环境绿化,每年组织官兵参与驻地植树造林活动,重视刚好营区环境绿化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军营”“绿色军营”;四是倡导垃圾分类,筹措专项资金,为每个基层单位配各分类的垃圾箱,教育官兵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五是倡导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 培养官兵良好的卫生习惯, 最大限度降低和避免军事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六是随行任务时,保护环境避免军事任务时对环境造成破坏;七是倡导噪音管,早晚军号“响”而不“噪”,军车出行无急任务不挂警灯、不响警铃, 避免扰民。 

  四是监督检查要到位。成立专门的监察小组,建立过硬的检察队伍,结合下部队考察帮建和经常性工作检查,对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动态评估。对工作积极主动、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消极怠工,碌碌无为的单位和个人实施问责。 

  龚震委员(苏州海关驻邮局办事处主任科员)就软污染防治提出建议: 

  软污染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一、思想观念带来污染 

  面对自身环境压力,一些地方首先想到的不是谁污染谁防治,而是悄悄地把“垃圾送往他人家,休管他人伤不伤”。这里面又包含两种典型情况:一是以邻为壑。大城市垃圾产量惊人,而且处理成本高昂,偷运到外地非法倾倒就成为一桩利益可观的地下生意,而这种“快捷”的处理方式,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也是显而易见。二是公地悲剧。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垃圾随意丢弃,二次污染严重,造成无河不污,无沟不臭。 

  现在很多地方倡导垃圾分类,一些居民也自觉实行垃圾分类了,但在清运、处理环节,居民分好类的垃圾又被混合在一起了。对垃圾分类先行一步的居民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因此,只有什么时候国内居民的垃圾分类都做好了,环卫部门对分好类的垃圾都分类处理了,中国污染防治的拐点才会到来。 

  二、治理模式衍生污染 

  一些地方为了给经济发展“造地”,采用耕地占补平衡的方法,用有毒垃圾在荒坡沟坎填造耕地。生产出来的也是有毒农产品。 

  为了追求粮食的自给自足,我们靠化肥、农药的高投入来获得粮食的高产出,但是地力伤害极其严重,这样的增产也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此,委员本人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催生了国家“十三五”规划出台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目前,国内政府部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显著提升,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显得迟缓。这与我们的考核机制有关。当每一个部门都追求本部门绩效考核的最优时,因为部门间利益存在排斥与互耗,“1+1<2”,整体绩效一定不是最大化。因此,要做到统筹协调,真正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同步现代化。 

  三、贸易往来输入污染 

  过去我们用8亿件衬衫出口换一架飞机进口,其实是在收割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及输入污染。现在我们的发展阶段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但一些地方发展惯性还停留在那个阶段。 

  国内资源性产品出口仍然存在这种情况。比如,我国曾经拥有全球71%的稀土资源量,控制了全球93%的稀土出口量,但中国稀土产业链严重过剩,稀有资源卖的是土的价格,稀土企业的利润一般在1%至5%之间。通过长时期的烂挖贱卖,目前国内稀土资源量在全球的占比在23%以下。 

  此外,屡禁不绝的“洋垃圾”进口,进口的目的或幌子都是以资源利用的名义,但一分利用,九分污染输入,利益属于谁,污染留给谁?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