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卫明委员发言
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作为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文化遗产最丰富的省份,应充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涵,为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建设奠定基础。
一、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涵,不仅要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要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长江与运河是长三角地区一横一纵的两条最重要的水系骨架。大运河流经长三角70%以上的区域,尤其是其流经的长三角地区15座城市近百座古镇的经济总量占大运河沿线城市的70%,大运河也融汇了长三角吴越、淮扬、楚汉、皖江、淮河、徽州等地域文化,深刻影响着长三角地区的生活方式、文化特性。这些特征决定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密不可分。我们要将两者深度融合,尤其在规划制定、政策配套、项目建设等方面更要融合,特别是结合大运河连接着“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二、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涵,不仅要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也要提升防汛抗灾能力
大运河既是一条流动的历史文化长河,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同时它也是一条重要的洪涝调节河道,具有防洪、排涝等重要功能。这几年随着大运河沿线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田被占用和硬化,导致大运河周边地区蓄洪能力明显下降,再加上沿河地区圩区不断完善,一旦遇到雨量较大的降雨,大量的河水被排涝至大运河,导致大运河水位急剧上升,防汛形势非常严峻。为此我们在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同时,要根据变化了的水情和工程状况,结合大运河文化历史遗产保护,通过加固加高堤防等工程措施来加强防汛能力建设。
三、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涵,不仅要关注文化产业发展,也要提升环境整治水平
历史上,大运河因其航运优势,沿岸聚集了许多的企业和码头,也聚集了人口众多的城镇和农村,同时大运河沿线还有较多的农业种植和养殖面积。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污水三股浊水源源不断注入大运河,使这几年大运河的水质在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和人口的集中,大运河沿线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普遍。为此,我们在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环境整治先行,切实为文化带建设提供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好生态。一是要提升沿线企业、城镇、村庄和农业面源的控污截流水平,不断提升大运河水质;二是要加强对大运河沿线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和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搬迁关闭一些目前大量存在的造船厂和码头等;三是要进一步深化河长制改革,全面提升大运河长效管理水平。
四、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涵,不仅要关注文化旅游推动,也要推进人居质量改善
因为大运河带来的生产生活便利,历史上人们都沿着大运河居住,当前,随着大运河沿线企业和城镇的快速发展,这一地区居住的人口更是密集。如何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切实提升人居质量的改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应有之义。因此除了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事业发展外,还应更多地考虑当地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如通过加强沿大运河的传统村落的振兴,来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通过绿化景观和沿河健身步道的打造,为周围老百姓切实提供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通过加强大运河沿线普惠性文化设施建设,多开展与大运河文化有关的、接地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