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虹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发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大任务。去年,省无党派人士专题调研组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赴无锡、泰州、淮安等地实地考察。总体来看,我省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完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国省区第二位,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基本建立,特别是苏中、苏北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为全省整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省还存在农村人才紧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土地管理和利用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农村人才紧缺,是基层反映最多、最集中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明显缺乏”:一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明显缺乏。现在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还是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新农村期盼更多热爱农业、有农村情结的年轻一代加入;二是基层农业管理服务人员明显缺乏。基层农经、农技、农水人员来源渠道不畅,混岗现象较为常见,新农业需要更多接地气、讲地方话的本土农经管理和农技服务人员;三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村干部明显缺乏。部分农村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知识储备不足,新时代呼唤具备农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能力,善于社区治理、民主协商和化解矛盾的村干部。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是关键因素。必须大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通过人才要素的有效配置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为此建议:
一、鼓励人才留乡下乡
要打破人才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虹吸现象”,通过优化调整政策,鼓励引导各类人才留乡下乡,给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一方面,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破解乡村人才紧缺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特别是在统筹城乡教育、医疗、保障、就业、住房等方面要加强政策扶持,让农民可以就近享受与城市同样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各类要素向农村倾斜的制度体系。要优化财政支农方式,提升财政支农效益,集中谋划实施一批省级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要鼓励更多工商界人士走近乡村,引导更多工商资本投入乡村,加快农业保险和普惠金融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资金保障;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计划专项用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通过建立“防火墙”有效避免地方政府在土地指标分配中的功利性选择。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对新型职业农民,要坚持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齐头并进,通过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委培、进修等方式提升传统农民能力;通过完善政策,吸引农业企业家、科技专家、大学生等返乡创业,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江苏三农“科技十条”。对农业服务管理人员,建议进一步扩大“定制村官”试点范围,把“定制培养”对象扩大到乡镇农经、农技、农水干部,为农业农村培养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扎得下根的“三农”干部。对“两委会”带头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订单式培训,切实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本领。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农村微小权力运行,完善“不能腐”机制,营造“不想腐”环境,落实容错纠错机制,让敢担当、敢创新的村干部没顾虑、有舞台。要进一步改善提升村干部待遇保障水平,拓宽村干部晋升通道,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加强政策评估和落实
目前,省里围绕农村人才培养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政策实施效果还有待考量。建议省相关部门加强政策评估,让政策落实接地气、可操作,真正发挥应有效益。同时,近年部分市县在农村人才培养保障方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省里也可以进行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