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棣委员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发言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感人至深,广为流传。因为,乡愁让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回忆,是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乡愁是承诺,是不忘来路、永记初心的情怀。乡愁是渴望,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乡愁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乡愁文化是区域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乡愁渴望,促进了情感消费升级,涵盖建筑、制造、餐饮、旅游等多个行业的乡愁经济应运而生。乡愁,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失的经济资源。
可是,遍地开花的乡愁经济还是不尽人意,在城镇化、村镇化后,一些“洗脚出田、脱鞋上楼”的农民也有了“找不到家”的焦虑。我们在苏中苏北的部分村镇调研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乡村建设,原本河网密布、田野肥沃、人丁兴旺的“梦里水乡”,已出现一个个大同小异、难寻乡愁的“空寂镇”。究其原因:一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近几年的乡村产业普遍不景气、企业减员严重,而交通便捷更是加大了青壮劳力流失,村镇空心化加剧。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较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薄弱,村级财政吃紧,一些乡村公共设施建成后运行费用短缺无法使用。三是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反复,环境美化打了折扣。如化肥、农药过量投入,垃圾粪便、秸秆处置不当等,都是反复治理的老问题。四是区域规划与协调效果欠佳,扎堆搞建设,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五是乡愁经济模仿多、创意少,有的全盘复古,致使审美疲劳,资源浪费;有的强行嫁接,水土不服、难成正果,到最终没有“拿手菜”,难留“过路客”。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乡村建设必须服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此战略的实施,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可让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会最大程度地满足当前城乡居民对美好环境的渴望。
为此,建议在江苏尽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强乡愁经济,找回乡愁、留住乡愁。
乡愁经济内涵宽广,具有很好的拓展性和融合性,将各自为政的多种行业聚集在乡愁经济大旗下,有利于资源要素的整合,有利于区域发展的统筹规划,有利于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农村。
二、以“留住乡愁”为乡村建设的起点,把“看得见山水,听得到乡音,留得住乡愁”作为乡村建设的具体目标
以“一村一景”来完成乡村差异化布局,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可通过绘制江苏乡村发展特色地图,综合分析全省的特色分布,指导乡村特色小镇建设,避免同质化。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移风易俗,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群众活动,共建文明淳朴积极向上的乡村新风尚。
坚持循环共生、绿色发展为导向,发展种养结合、农牧配套的生态农业,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转变成产业机遇,见缝插针地寻找经济点,添补村民的“钱袋子”,美化村民的“家门口”,让村民尝到环境治理的甜头,形成经济创收和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实现有效治理。
五、以“梦想乡愁”作为农民致富的动力
用“一村一色”来稳定村民的特色主业,保证基本生活,使村民可以安居乐业。以灵活机动、纵横交错的乡村产业体系来增加农村就业,靠更加完备的乡村公共服务吸引农民回乡创业守业。积极推动跨区域知名地理标识品牌的联合打造,促进“名村共振”,做强一村,带动一方,最大程度地实现乡村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