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二届一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8-01-27 11:54 来源: 本站原创

   

  

   

  陈萍委员发言

   

   生态环境是当前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生态优先是加快江苏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合理构建江苏生态安全格局,将从基础层面放大生态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江苏生态安全格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业面源污染致使土壤和水体污染治理的难度加大,农田系统生态功能有待提升。山林系统整体生态质量不高,全省森林资源绝大部分为人工林,缺乏原生林资源,仅盐城一地有部分次生林,且当前林木覆盖率的提升难度很大。水系统生态环境承载力低,人均水资源量较少,一类和二类水体匮乏。各类绿色空间的均衡性和整体性不够,绿色廊道和绿色网络的整体性较弱。

  合理构建江苏生态安全格局,要积极贯彻全省“1+3”功能区战略,全面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为此,建议:

   一、保护“三个空间”,着力拓展生态板块

  (一)保护农田空间。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借助江苏丰富的农业资源构建“城———田———村”协调互补的城乡空间。建立完善的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系统,提高农田排灌的生态效应。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高标准建成绿色防控示范区。 

  

  (二)保护山林空间。积极构筑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和保护清风廊道。建立以丘陵地区公益林和平原地区用材林为主体,以农田林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为脉络,以各类绿色片区为嵌点的森林生态系统。

  (三)保护城区绿地空间。优化绿地服务功能,提高生态效益及开放空间品质。城市规划建设大区域连续、完整、可达的绿地网络。将城市外部的山体、河湖资源引入建成区内部,在重要节点处设计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均衡绿地布局。

   二、优化“三个资源”,着力改善生态系统功能

  (一)优化水资源。充分利用江苏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化水资源整体配置。提高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加强中水处理及雨水收集净化的政策保障。

  (二)优化湿地资源。全面修复受损自然湿地,组织湿地地理和地质环境、湿地生态过程、湿地价值和功能,以及合理利用模式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恢复湿地的自然原貌和生态价值。在农村地区广泛建立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就地处理生活及生产污水。

  (三)优化生物资源。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严格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和减少人为活动的缓冲区,维系生物栖息环境。联结城市各类生态绿地斑块,构建生态网络系统。

   三、保障“三个安全”,着力提升生态容量

  (一)保障水生态安全。加快消除劣V类水,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健全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改善河湖水生态质量。对河湖水体进行分级保护,营造生态背景及滨水景观。

  (二)保障雨洪安全。基于城市规划区地形数据进行径流模拟分析,识别潜在径流廊道。构建生态防洪体系,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三)保障矿山地质安全。力推矿区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转生态弱点为发展亮点。积极借鉴徐州东珠山宕口、潘安湖等塌陷区的成功治理经验,合理规划营造水体及景观,实现矿区生态体系的恢复重建。

   四、落实“三个机制”,形成生态建设合力

  (一)落实生态建设保障机制。明确生态系统修复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目标及任务,加大对生态修复及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和技术力量扶持,加快生态补偿方面的改革步伐。

  (二)落实生态控制红线保护机制。坚持生态规划引领,统筹规划生态安全体系。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生态功能保障和自然资源利用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落实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明确考核的指标和办法。

  (三)落实区域合作治理机制。建立完善并全面落实跨界沟通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引领区域环境治理工作的协同开展,打造区域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