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五次会议 / 全会日报
发布日期:2017-02-09 09:58 来源: 本站原创

     2月8日下午,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盟组、文艺组、新闻出版界、特邀三组的委员,围绕“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统战部部长王燕文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罗一民主持会议。

    刘仁前、陈韵强、龚振东、杨展里、刘灿铭、李亦文、吕玲、王译萱、孙璘、徐忆农等委员先后发言。  

    刘仁前委员(泰州市文联主席)就文艺手臂更多更好地向基层延伸提出建议:

    在去年召开的第十次全国文代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延伸工作手臂”的要求。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文艺界委员,我希望让文艺手臂更多更好地向基层延伸。为此提两点建议:

    一是正确处理和把握好“吸引外地名家”与“重视本土骨干”的关系。应该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现状有了很大改观。但,这并不排斥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迷信“名头大、气场大”的外来所谓“艺术大师”的现象,对于这样人,地方上往往舍得花人力物力财力,引进来参与到当地重大项目、重要工程之中,事实上,这当中不乏“挂羊头卖狗肉”的,到最后事与愿违,反而使得本土艺术骨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还有一种现象,本地的一些重要演出场所,政府支付可观资金让外来经营团队运营,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本土团队只能旁观,无法介入。

    二是着力构建“文艺惠民”的长效机制。“文化惠民”也好,“文艺惠民”也罢,自从这样的活动组织开展以来,有关领导部门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处理好“送”与“种”的关系问题,但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能很好解决,导致现在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多而乱,随机而不规范,从某种程度上讲,有点“好心”没有办成“好事”。由于缺乏计划性、针对性,每到年底前多头多路往下“送文化”、“送文艺”,让基层应接不暇,说得不客气一点,扰民伤财。为此,建设省委宣传部等领导部门牵头研究出台相关长效机制,让各种“惠民”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规范有序展开,切实把“好事”办好,不仅做到“惠民”有实效,而且有可持续的后发效应。

    陈韵强委员(扬州广电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就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要在促进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创意产品打开市场方面下工夫。江苏有许多好的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往往是“叫好”不 “卖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北京市连续四年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一方面通过在三个月内举办文化主题板块、展览展示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活动,为市民提供文化大餐;另一方面通过发放文化消费卡,以打折、积分累计奖励等方式引导广大市民进书店、进剧院、购买文创产品等,仅前三届累计消费人次达到1.1亿人次,消费金额高达266.2亿元,使得一批“叫好”的产品又“叫座”,也提高了文化产业增加值。江苏也需要举办类似这样有宽度和深度的活动。

    二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上下工夫。产业园区对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打造至关重要,如我们江苏的工业产值绝大部分是由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创造的。虽然江苏目前有了一批上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但远远不够。尤其是苏中苏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定位不清、有的承载能力差、有的名不副其实,仅仅圈了一块地或划了一个区域。这需要进一步规划和布局,需要引进类似迪斯尼这样的大项目或开发类似横店影视基地的项目,引进封闭性产业园,这也是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捷径。

    三是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方面下工夫。与相关产业融合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由之路。这几年,江苏出台了相关政策,设计强省的目标取得了一定成果,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也走在了前列。但是在文化与金融、科技、信息、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方面还不够。如与金融融合方面,需要打造文化投融资平台、文化项目孵化平台、文化企业信用评价平台、文化要素配置平台等;与科技融合方面,需要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与信息产业融合方面,要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互联网+与文化+的叠加效应。这也是培植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路径。

    四是在推进大型文化展示交易活动方面下工夫。江苏也有在南京、无锡等地举办的文博会,但是与北京、深圳和上海举办的文博会差距较大,没有真正成为全国有影响、有地位、有品牌的文化产品展示、交流和交易的大平台。

    五是在推进精品创作尤其是全国有影响的影视作品创作上下工夫。江苏出台了《优秀文艺作品刊播展演奖励暂行办法》,这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奖励力度也很大。今后还要加大对影视产业的规划和投资,大力扶持具有江苏特点、江苏风格、江苏气派的影视精品创作。

    龚振东委员(民盟江阴市委会主委,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强省之根提出建议:

    一是从娃娃抓。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正常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并针对不同学段安排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容与要求。教师要能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寓优秀文化传承于教学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传统优秀文化精华,又充满时代进取精神,要寓教于乐,确保入心入脑。

    二是重视家庭的直接作用。古往今来,“家训”是形成良好家风的精神食粮。诸葛亮《戒子训》、朱文公《家训》、曾文公《家训》等等无不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恰恰这方面是今天很欠缺的。现在有些家长亟待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应该在现代文明家庭建设上有新举措、新成效。

    三是发挥村(居)委的自治作用。村(居)委是法律规定的自治组织。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齐家的要求与如今的“村规民约”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我们有必要在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层面,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计划的实施,指导基层自治组织完善“村规民约”。

    四是大力宣扬正能量。媒体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办法多、影响大。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宣传好人好事、好家庭、好社区、好企业等,树典型,立榜样。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资源,建网络视频课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

    五是实现法治与德治的高度统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有教化的软约束,也需要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过去我们一直重视立法,但针对个人社会行为的立法相对不足。建议我省创新思维,建立一些能纠正公民道德失范的地方法律法规和规章,让全国的文明从江苏发起。

    杨展里委员(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市政协副主席)就加强苏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提出建议:

    苏中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没有很好的融入群众的现实生产、生活、消费、娱乐过程中去;二是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政府重视不够、引导制度不健全、传承人补贴薄弱、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三是缺乏传承、展示和研习场所;四是在产业化过程中,制作成本高、产业化效应慢、经济回报率低。为更好地凸显苏中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特色与优势,我建议:

    一是建设苏中非遗保护、传承的专门研究机构与队伍。建议由各市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非遗研究机构,整合各市零散的相关研究机构与人员,并引导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地方高校研究力量参与。

    二是实现苏中地区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充分挖掘苏中地区非遗的资源,可将其作为充实、转化苏中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力的源泉,使苏中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建议省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加强对非遗保护的支持力度。

    三是实施更加多样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苏中地区非遗的内涵与发展现状为基础,充分考量不同种类非遗内涵、价值及呈现形态的多元性,在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中,实施更加多样化的策略。对不可产业化,经济效益低但同样具有保护价值的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传承师培训上要因人而异。

    四是更加重视网络时代与全球化社会的机遇。更加注重通过网络进行展示、宣传、学习、借鉴。全球化社会则要求我们必须规范与强化苏中地区非遗的外宣翻译工作,在更大的市场上、艺术舞台上、文化展会上向全世界推广我们的非遗,吸引吸收更多的人才投入苏中地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去。

    刘灿铭委员(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就弘扬江苏文脉,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建议:

    近年来,江苏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构建文化强省工作中,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挖掘、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高度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探索新方法新路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议:

    在制度保障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结合江苏特色,尽快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实施细则。二是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彰显江苏文化魅力,提升公众认知度、美誉度。三是完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防止出现“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用”等问题。

    在实施路径方面,一是设立江苏传统文化研究会,设立政策扶持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二是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江苏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三是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品牌打造方面,一是打造江苏传统文化的地域品牌,彰显其广泛性。二是打造江苏传统文化的历史品牌,彰显其厚积性。三是打造江苏传统文化多元品牌,彰显其融汇性。

    李亦文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就重视设计创新的驱动力提出建议:

    李强书记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用创新开路,让发展动力一年更比一年强”,并提到了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我们认为,江苏要从“数量追赶期”步入“质量提升期”,关键在如何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就江苏而言,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备受重视,拥有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和成果,但缺乏“破茧成蝶”的终端产品影响力。我们十分赞同李强书记在报告中的观点,要把“创新之火”烧得更旺,关键在盘活用好厚实的创新“家底”。如何盘活,我们认为应重视设计创新的驱动力。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历程,设计是把“科技”和“文化”融大众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大凡处于世界经济前列的国家和民族,都毫无例外地拥有丰富灿烂的设计文化和领先于同时期的设计水平。如今,中国已把设计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许多省份和地区也开始积极响应,通过制定全面,长期的设计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来提高设计创新的能力,以设计创新驱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江苏虽然也开始对设计创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但总体上还比较形式化,主要还停留在设计创意的自娱自乐层面,与主流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特别是在盘活用好江苏厚实的科技创新“家底”方面没有作为。就政府的职能而言,我们认为,对设计创新的扶持不应该是简单的企业荣誉授予、资金扶持、设计创意选秀。而应该是对江苏企业从“制造型”向“创造型”的转换;应该是对科技成果产品化的转化;应该是对江苏传统文化造血功能的提升。

    江苏经济到了关键性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时期,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必然需要创新设计的支持。设计创新是“创造型”经济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基础。通过设计创新,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得以采用,美观新颖、品质优良的,由高科技核心技术转化的新产品得以源源不断地开发生产出来,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消费需求,还可以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减少污染,使环境得以有效改善,促进江苏经济向高效、节约型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因此,江苏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重视设计创新的驱动力,要通过制定江苏总体设计战略和行之有效的具体规划,通过江苏特色的设计创新项目驱动来指导、支持、激励设计创新活动的开展,通过接地气的设计创新案例方式加强设计教育,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设计师,设计出适合江苏技术和江苏制造的作品,巩固和提升江苏的实体经济。

    吕玲委员(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副团长,国家一级编剧)就凝神聚气,努力为人民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提出建议:

    党中央自习主席文艺座谈会讲话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艺发展新举措,新规划,谋篇布局,环环相扣。而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一环,已被浓墨重彩写入了“十三五” 规划。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将成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身在其中,更感受到文艺家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如何不辜负这个时代,创作出更多更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回馈社会,回馈时代,回馈人民,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

    身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有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时代同频共振,勇于创新创造。去浮戒躁,潜心创作,“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神”。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志和境界,以崇敬之心投入创作。解决好说什么和怎么说是永远要面临的课题。每个作品都是新的,做好不易,有格更难。需要我们坚守艺术理想和独立品格,崇德尚艺,锤炼好技艺技能,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从中寻找根植于生命中的力量和创作灵感。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滋长的所有生命和梦想,去创作有灵魂、有情怀的作品,传递出作为人生存于天地间对生命的感悟,给人们以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品有灵魂才有生命力,才能使人们走出剧场还能回味,追忆。对此,深感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是一生要修的正果。

    江苏是我的故乡,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成长,汲取养分,也创作出不少与之相关的作品,这是我对这片土地的回馈。我对这片土地,深怀感恩之心,并祝愿她的明天更美好。为此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与开放一直伴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富有“日新其业”的精神,人才济济,底蕴深厚。希望能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舞台艺术作品的生产、推广、宣传,选材着重在传承和弘扬江苏地域文化方面着力。继承发展传统表现形式,寻找开拓新的表现形式。打造苏姓舞台艺术经典传世之作,讲好江苏故事,并能常演常新。增加现代化标准剧场数量,改造老旧剧场,以适应当今舞台艺术演出市场的需要。

    二是希望引入更多国内国际高水准的舞台艺术作品来江苏交流演出,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共享人类优秀精神文明成果。并能将高雅艺术普惠于民,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希望能在江苏看到更多有品质的好戏,另外在场次安排与出票方式上能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三是利用各种公共媒介载体和现代科技手段宣传江苏非遗文化项目和文化艺术作品,充分利用公共场所作为宣传窗口,营造更浓的文化氛围,增加交流渠道,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形态下,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让人们即得到美的熏陶又对传统文化有所认知。如地铁,公交,广告栏,互联网平台,甚至微信传播等。当然这也需要赋有创意并制作精良的动漫作品或其它表现样式,以形式美的方式走进大众的生活。同时也希望用此类方式普及观赏各类剧场艺术的礼仪知识。高的程度需要靠很多手段去培养的,体现对文艺和艺术家的尊重。

    王译萱委员(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就持续打造文化强企  加强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建议:

    江苏积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发展更加繁荣,加快推动文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些为出版类国有文化企业做强做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全民阅读氛围不够浓厚,与江苏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地位不匹配。江苏是全国首个为全民阅读立法的省份,但法律的落地、实践尚需时间。读书节等活动群众参与度不高,社会影响力有限。青少年被电子产品“围攻”,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二是出版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够高,江苏文化共享经济圈尚未形成。江苏文化底蕴丰厚,文化发展实力突出,但是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相对封闭,出版、影视、传媒、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等条线谋划的多,横向联合、综合利用的少,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群建设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是国有文化企业的独特性体现不够,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有力地指导了企业的改革创新,但对国有文化企业“两个效益”的统筹考虑有待进一步深入。为此我建议:

    一是加大力度倡导全民阅读,特别是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鼓励以家庭、学校、社区为单位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采取“走出来”“送进去”让公众多读书、爱读书。一方面,书店开展形式多样、定位精准的读书活动,以优秀作家作品吸引读者;另一方面,扶持开设社区书店、校园书店、专业书店等小微型书店,开设24小时书店,为读书提供便利。

    二是加大力度整合利用江苏文化资源,实现“出版+文化”目标。精品佳作的出版,首先源于优秀文化的沉淀。可由政府主导建立江苏文化资源库,内容多样,管理动态,为全省文化发展提供平台,出版企业则可从中甄选重点选题、重大主题进行合作,也可培植新的项目。

    三是加大力度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做大做强文化软实力发展载体。分类梳理国有文化企业,科学分析、充分论证,抓重点、找突破、抓特色、抓强项,更有针对性地出台配套政策。同时,引导、鼓励骨干企业做强做优,着力培育航母级文化企业,通过大型文化企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孙璘委员(无锡市国画院院长)就重视本土文艺人才,推进城市文艺发展提出建议:

    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发展,与该城市的人文历史密不可分,体现了城市文脉的延续,以及对地域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本土文艺人才的数量、艺术地位、社会影响力决定了城市的文化地位。建议:

    一是多做本土文艺人才的伯乐,多为本土文艺人才抬轿子。一方面,本土文化艺术需要与外来文化艺术进行交流才能更好的发展。尽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必须要请真和尚,念真经。高水平的展、演、学术探讨能有助于本土文化艺术的提升。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文艺品牌、关注本土文化艺术本身的发展,需要做好基础工作,为本土文艺人才在宽松的环境下成长构筑平台,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让他们在本土名能出得来,响得起来;同时,既能走得出去,也能安心留得下来。

    二是多为本土文艺人才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投入的连贯性。对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包括培训学习、采风交流、原创作品等)要舍得投入,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对取得成绩的人才要加大奖励力度,不仅要让本土文艺人才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还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这方面,社会各界更应不拘一格,吸纳优秀文艺人才,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于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文艺人才,在职称评定上应有政策倾斜;对自由职业的艺术家,在职称评定上应为他们创造条件。

    三是提升本土文艺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推人才,推作品。除了做好培训学习的组织工作,还要不断鼓励本土艺术人才静下心来,加强自我学习,注重和关注对地域传统文化和本土人文历史的研究;要鼓励他们肩负起责任和担当,关注社会,深人生活,扎根人民,在努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用优秀作品反映当代火热的生活,在文艺的春天里大展身手。

    徐忆农委员(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图书馆研究部主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就借鉴中华蒙学智慧,推进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建议: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等国民教育各领域。要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与此同时,还要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有关精神,真正办好我省的优质幼儿教育,我们可以借鉴中华蒙学智慧,同时充分发挥我省在现代幼教领域“领跑者”的优势,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方面着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省幼儿教育各个环节。

    一是教育目的。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直接目的,有所谓“学而优则仕”之说。千百年间,我国出现了许许多多通过科举考试,迈入政坛、文坛的社会精英,也有很多未参加或未通过科举考试的旷世奇才,所以说科举制度是益弊并存的。现代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做人,就是要做身心健康的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幼儿接受良好教育对其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做中国人,就是要让幼儿学讲本国母语,并逐步认识、书写本国文字,阅读中华蒙学读物,进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做世界人,就是要争眼看世界,不盲目排外,因而要让幼儿开始接触世界各国优秀儿童读物。

    二是教育内容, 2016年,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编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然而此书仅适宜成人阅读。建议我省组织专家学者,对传统蒙书进行节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另选择与幼儿认知能力相适宜的经典短篇诗文,参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体例,编辑出版《中华蒙学经典百篇》,其中可分为幼儿编与小学编,先试用,修订后成为通用儿童读物。

    三是教育方法,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和欧美的字母文字完全不同。汉字字数多,有的字笔画多,结构复杂,因而中国古人在给儿童编书与教学方面,都摸索出不少实用的方式方法。首先,古人识字依《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顺序,写的却是“上大人,丘乙己”。其次,古人在编写蒙书时,考虑到儿童认知能力较低,因而所编蒙书在语言形式上有共同特点,常用三或四言短句,又多有韵。第三,古人还利用《声律启蒙》等韵对蒙书,教儿童学对对子。中国古代在儿童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是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分开的训练方法。另外,中国是插图蒙书的诞生地,现藏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新编对相四言》为15或16世纪明代刻本,被学术界称为迄今存世最早的一部图文对应蒙学读本。与此同时,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都非常关心儿童的启蒙教育,如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等,他们的蒙学思想也值得今天研究、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