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五次会议 / 全会日报
发布日期:2017-02-09 09:45 来源: 本站原创

    2月8日下午,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九三学社组、工青妇组、科协组、农业农村组的委员,围绕“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主题进行讨论。省政协副主席杨新力主持会议。

    王庚、董元华、羊向东、严清华、施卫东、江志红、朱文、邓东升、薛驰、丁仁杰、赵步洪、唐士凤等委员先后发言。

    王庚委员(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就倡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发展提出建议。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应该倡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发展,即每一个成员都要践行绿色发展,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做到身体力行,节能减排,推动发展低碳经济

    为此,建议:

    一、组织编写《全民践行绿色发展手册》。科技部曾编制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36项日常生活行为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这本小册子不但能继续用,还要进一步推广普及。我省可率先组织编写《全民践行绿色发展手册》,向全省宣传普及绿色发展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全省人民的践行绿色发展意识和能力,推动全民参与,提倡崇尚节约、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

    二、将践行绿色发展纳入全民科学素质体系。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3月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作出总体部署。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由于全民科学素质许多内容与全民践行绿色发展容易结合,建议将践行绿色发展纳入全民科学素质体系。

    三、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作各种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上大力宣传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践行绿色发展事例、示范、成功经验,包括日常生活工作中塑料袋利用、快递包装减少与环保、废电池、旧废手机电脑的回收处理、餐巾纸的手帕替代、无纸办公、物品的再利用等具体内容,推动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四、落实“河长制”推动水污染治理。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对责任河段水质、截污、景观、保洁等全权负责,并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和分段问责。

    五、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主要有填埋处理,焚烧处理,堆肥处理三种处理方法。目前我省各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遇到较大困难,建议参照浙江省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做法,分为“可腐烂的”厨余垃圾和“不可腐烂的”其它垃圾,做到简明易懂,同时在垃圾桶里的垃圾袋印制两个代码,一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二级代码表示户主代码。袋子有了 “身份证”,谁乱扔就可以查到。

    六、在中小学开设绿色生活、生态文明等相关课程、讲座,培育孩子自从小觉践行绿色发展的意识。

    绿色发展,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要“内化于心”,以科学的绿色发展理论为引领,不断增强全民的绿色发展意识,形成全社会的氛围和共识;要“外化于行”,培养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全民自觉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为全省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做出新贡献。

    董元华委员(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就践行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土壤健康保育提出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广大居民的生活需求已从“吃得饱”转为“吃得好”,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吃得健康”。但各种农产品营养品质的下降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而这与我们的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绝大部分人不知道我们日常消费的农产品其营养品质已大幅度下降,并日积月累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各种农产品的矿物质与植物化学物质等营养品质的下降,除品种因素外,主要与土壤中矿质元素下降和施肥不合理等土壤健康管理有关。1992年世界首脑峰会报告即指出,土壤矿质元素下降是全球性的土壤退化问题,100年来北美下降85%,南美和亚洲下降76%,非洲下降74%,欧洲下降72%,澳洲下降55%。因土壤矿质元素含量下降,加之施肥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中各种矿质和维生素等有益植物化学物质含量下降,同时,直接引起植物体健康程度下降(过量化肥导致的虚胖),对病虫害抵抗力下降,农药使用频次和量加大,农残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土壤健康问题是农产品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三聚氰胺问题的根源是土壤问题)。

    大量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带来部分地区土壤健康问题日益加重。主要表现有:一是土壤生产功能退化,陷入肥料越施越多的陷阱。二是土壤生物功能退化,导致植物处于亚健康状态,土传病害日益严重,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弱,作物发病率高,因而不得不加大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造成土壤污染和农产品污染进一步加剧。大量研究表明,在长期高强度化肥、农药投入下,土壤生物功能退化,成为“死”的土壤,其固有功能难以发挥,成为现代农业的瓶颈。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健康的管理是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的基础,也是发挥品种优良性能的基础。袁隆平已提出“良种良田良法”的理念,表明超级稻的生产实现除品种外,离不开配套的耕作方法与良好的土壤条件。在节约集约化生产模式下,既要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又要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并维持环境的友好,离不开健康的土壤作为前提。国际上一些著名科学家甚至认为,只有土壤健康,才能有人类的身体健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近年在全球倡导以“生态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呼吁针对土壤管理进行影响深远的变革,重点关注土壤健康的管理。其在57个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的试验表明,采用生态系统耕作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改善土壤健康,能使作物单产平均增加79%。土壤健康管理有可能是新一轮农业绿色革命的核心。

     目前,土壤健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多数干群对土壤健康的保育意识薄弱。二是对土壤健康状况不甚明了。三是对土壤健康的基础性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不够。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土壤健康的科普力度,提高公众土壤健康意识。将土壤健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土壤健康重要性的科普宣传工作。

    二是设立土壤健康研究专项,加强土壤健康的研究。建议科技主管部门设立专项,针对我省土壤健康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土壤诊断指标与方法、土壤健康保育技术、土壤健康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加强与欧美等国土壤健康研究的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土壤健康研究最新成果,建立适合江苏省情的土壤健康保育技术体系,并着力培育土壤健康相关产业,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物理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在土壤健康保育方面的应用研究,如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新型功能肥料、土壤健康管理农业机械等。此外,在典型农业园区,建立土壤健康保育示范工程,开展土壤健康保育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三是启动土壤健康调查试点工作,摸清土壤健康家底。建议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力量,率先在全国开展土壤健康调查试点工作,土壤健康普查要与食物成分普查工作紧密结合。首先针对3000万亩规模化高效农业及近200万亩果园土壤开展土壤健康质量谱调查与评价。尤其要尽快开展近100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土壤健康的调查,摸清土壤健康家底,利于土壤健康管理的决策。调查工作启动前,应组织有关专家系统研究和建立土壤健康质量调查技术规范。

    羊向东委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室主任)就深化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提出建议。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目标。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多达95个(我省境内67个)。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不仅是国家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工程,也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对解决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十二五”以来,我省太湖流域各地和省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先后对流域内太湖、部分中小型城市湖泊和许多乡村河道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清淤和防洪除涝工程。入河入湖氮磷污染控制取得初步成效,水质明显改善,围网养殖面积大大缩小,一些河湖湿地景观明显改观,水源安全也得到基本保障。

    然而,太湖流域水生态治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对流域内河湖生态系统自然本底认知少,且对污染物种类、数量和分布不清。二是流域内水体仍存在潜在的生态灾害风险,一些湖泊藻类生物量长期居高不下,饮用水源地安全仍存在潜在威胁。三是流域内河湖水力流通性不畅,污染物仍主要滞留在湖泊水体和底泥中,内源污染风险无法缓解。四是流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大于环境容量。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仍是主要污染源,一些化工企业的污水偷排现象仍较严重。此外,流域尺度的水生态治理缺乏整体协调和综合规划。

    为此,建议:

    一、加大对流域河湖系统基础数据调查力度,摸清家底,为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创新,查明太湖流域生态本底状况和环境质量基准,为水生态修复的目标设定和修复效果评估服务,同时还可为食物网调控、水生植被修复等关键技术提供重要支撑。二是全面开展全流域水体各种内源污染负荷调查,包括氮磷营养物质、有害有毒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抗生素等,查明这些污染物质的分布现状,为研究生态修复的污染负荷阈值、制定流域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二、重视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和灾变机制的理论创新研究。太湖的历史告诉我们,太湖已经从原有的草型状态转变为以蓝藻为优势的藻型状态,每年的藻类爆发已经呈现常态化,说明已经发生了生态灾变,湖泊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极低。太湖治理的困难性也提醒我们,对流域内目前正处于退化阶段的大多数湖泊来说,更需要给予重视。亟待加强流域湖泊生态系统弹性理论研究,分析生态系统退化和弹性损失过程与原因、揭示系统灾变发生阈值和早期预警信号,更加科学地制定水生态修复和管理对策。

    三、构建畅通的流域水生态网络,恢复良性的河-湖-湿地水系格局。太湖流域原本就是河网交织的活水区域,河湖水量交换能力很强。建议以史为鉴,在太湖流域尺度上,通过河流疏导、生态清淤、水生和湿地植被恢复等工程并举,构建以湖泊、运河、骨干河流为主体的生态廊道,恢复河-湖-湿地水力连通格局,逐步打造太湖流域水系统保护体系。

    四、加强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一体化管理。太湖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与临近两省一市的协同合作,还涉及到多部门管理的协调性。需要中央和省政府协调流域相关省市,形成协同治理机制,加强科研成果到管理政策的及时有效转化,同时加强对太湖流域各地区治太工作督查力度,确保做到“铁腕治污”力度不放松,新项目准入门槛不降低,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更加严。此外,加强各部门对水生态管理的协调性,避免出现“九龙治水”,越治越乱的局面;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辖区范围内所有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

    严清华委员(金坛市朱林镇黄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金土地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就激活农村新动能,加快富民新成效提出建议。

    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快富民步伐,让百姓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现在农村有四好,“空气好、生态好、食材好、养生场所好”。农村是农民的家园,农业是农民的主业,农民是百姓最大的群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富民的难点在农民,现在农村有三大危机短板:一是人才的危机。人才是人气的核心,是发展的动能。农村的现状是三资外流,五人增多,即知识、资源、资本的外流,老人、小人、穷人、懒人、病人增多。农村青年读书不回乡,宁可啃老也不种田,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村缺人才并存。二是产业失调产品过剩的危机。现在的粮食库存多,生产多,进口多,粮价低,让农民在三叉路口彷徨迷路。三是农民的信任危机。一号文件政策好,到了基层难做到,办事关卡多,上有好政策,但落实心就凉。

    为此,建议有三盼:一盼政府定向免费委培农村适用人才,将青年学生,退伍军人等从事农业人员纳入社会就业范畴,给政策福利,给岗位补贴,给考核目标,给职称评定;二盼政府对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提供市场供需信息多指导,让政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农民勤劳的手同向发力,防止一哄而上,一边倒,农民出力不讨好;三盼好政策接地气,不打折扣鼓士气,富民增收有财气,美丽乡村显帅气!

    此外,建议:一是在行政村级设立环保协管员单位;二是防止化肥农药滥用,使化肥农药零增长。

    施卫东委员(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会主委、江苏大学副校长)就深入践行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提出建议。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央五中全会重点从这六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因此:

    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要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谱写好建设富饶绿色幸福家园的新篇章。

    尤其是环保部门要当好绿色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和先行者,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重点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

    (1)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从宏观布局上规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尤其应针对苏南地区开发强度过高,城市功能过于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问题,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效、高端发展,逐年减少建设用地。

    (2)着力建立地区间横向和上下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强化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

    (3)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全面实施节能行动计划,强化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调节和管控。

    (4)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以重点地区、重点城市为着力点,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重点控制化工、建材、电力、钢铁等高能耗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碳排放量;严格控制苏南地区碳排放峰值指标。

    (5)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生态环境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从领导抓起,从政府做起,倡导绿色生产生活,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勤俭节约、拒绝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6)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推进重点区域土壤分级分区管理,开展关停搬迁企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试点。

    (7)开展河湖水库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重点围绕大型水域,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对于江苏来讲,应绝对保证长江、太湖、淮河、大运河的生态治理与保护,加大对长江沿江污染、太湖流域污染的治理力度;全面推行由地方领导负责实施的“河长制”,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主城排水达标区建设和黑臭河道整治工作,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河道。

    (8)积极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保护、开发城市森林自然保护区和城市生态湿地保护区;积极推进城市绿地、城市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和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海洋、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严禁不符合主导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制定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硬性指标,形成城乡一体、有机联系的绿地生态系统。

    江志红委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就我省大气环境污染新问题治理提出建议。

    随着江苏经济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大气环境问题与居民每日生活息息相关,群众切身感受度高,一直受到重点关注。“十二五”期间,我省大气细颗粒物PM2.5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诸如臭氧光化学烟雾污染等新问题开始日益凸显。

    我们在调研中注意到,近两年来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虽有所改善,但各项污染指标仍高于国家标准。就全省而言,江苏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仍偏重,PM2.5浓度仍大幅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与此同时,全省大气污染还面临一些新情况。随着颗粒物浓度的控制,臭氧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根据综合南京城区9个国控站点平均值,南京市“一小时最大臭氧”作为主要污染物出现的天数在2013年为2.2天, 2014年为33天,2015年为64天,2016年为80天,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呈明显增加态势。臭氧的年均浓度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夏季,臭氧已经成为首要污染物的“常客”。大气污染治理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提出持续推进全省空气质量改善的对策建议:

    (1)着力控制最主要的排放源

    一是最大限度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生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多地采用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生物质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电力部门中燃煤发电量比例,提高燃煤发电效率,增加能源效率较高的超临界、超超临界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所占比例;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经济性。

    二是最大限度实施和采用污染物控制技术。在电力方面,通过低排放改造,使得SO2、NOX和颗粒物达到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最先进的污染物减排技术;在工业方面,对于工业锅炉使用烟气脱硫、低氮燃烧、选择性催化还原、高效除尘等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最先进的污染物控制末端治理措施。对于产生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工业过程,全面采用VOCs末端治理措施和回收工艺;在交通排放控制方面,对机动车全面实施欧洲现有的最严格标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对民用商用部门,降低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锅炉,全面禁止生物质的开放燃烧。

    (2)推进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措施

    随着一系列防治措施的开展,江苏省PM2.5近年来下降明显,但臭氧污染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更加严重。因此,为了实现全省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在推动PM2.5达标的同时,需同时关注臭氧污染。“十三五”期间,我省相关部门可考虑将能够同时降低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措施作为重点进行推进。

    臭氧是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太阳光照下化学反应形成,控制臭氧需减排NOx还是VOCs决定于VOCs/NOx比值。南京乃至全省各主要地市要把自己的臭氧形成机制摸清楚,建议加强对本省臭氧在大气中形成机制的研究,建立准确的NOx和VOCs排放源清单,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加大对农业氨排放的管控

    目前科学研究已经表明,牲畜养殖、农业施肥等排放的氨气在PM2.5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江苏的氨气总排放量为全国第五, 对江苏农业部门采取减排措施使氨排放量降低能有效降低 PM2.5浓度,但是氨减排措施在实际执行和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挑战,建议省内农业部门可制定相关政策条例,对大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进行统一处理,有效降低氨的排放。

    (4)建立同周边省份的污染协同治理机制

    空气污染同时受到本地排放和区域输送的影响。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的报告指出,江苏省PM2.5浓度受本地排放的影响占到50%,受外省输送影响较大,安徽和山东是贡献最大的两个省份,分别占到19%和11%。因此,江苏省以外地区也需加大力度推进协同减排措施的落实。建议合作开展协同治理研究,明确相应的资金、技术等需求,尝试制定大区域联动减排政策。

    (5)更加重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联合环保、气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界大气环境领域力量,促进环境气象数据和技术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和资源,各方发挥自身优势、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对治理效果的持续跟踪评估, 分析减排及气象场变化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分别贡献;开展我省空气质量预报、评估、服务和治理工作,开展以城市为主体的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工作,以便在科学的达标规划基础上,制定系统的空气质量达标措施和管理机制。

    朱文委员(扬州市宝应县泰山殿管委会副主任兼美术馆馆长、文联副秘书长)就加大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管控提出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宝应个别地方仍采取手段偷偷排放污染物,“大烟囱”平时都在冒烟,上级有检查时就关停,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宝应的水资源污染也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往年的宝应大闸蟹在国内都是获得金奖的,而今年与日本的订单因水污染超标被迫取消,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都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建议加大对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的防控督查力度。

    邓东升委员(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就科学有序推进沿海滩涂开发提出建议。

    我省人多地少,土地负载率、产出率较高,人均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需消耗约2.4万亩土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土地后备资源的缺乏及不可再生性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省沿海地区现有滩涂面积1143平方公里,约合171万亩,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倍受社会关注,既不能粗放开发影响生态环境,也不能把保护与开发对立起来。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论证,有序开发,把这些潜在的资源变成可供利用的土地,是破解要素制约、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滩涂资源既是我省宝贵的土地后备资源,又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李强书记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讲话指出“我省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生态环境欠账多、治理保护任务重,我们要补齐生态短板,让共同的家园一年更比一年美。”滩涂围垦开发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自觉遵守生态规划,强化红线意识,开发范围必须严格控制在沿海生态红线之外,不触及生态红线,特别是沿海重要湿地、鸟类栖息地,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中之重的位子,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利用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

    二是重视科学研究论证。我省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苏沪交界的长江口,长约954公里,粉砂淤泥质海岸长884公里,由于历史上黄河南下夺淮以及江苏沿海独特的动力地貌条件蕴育了大量的沿海滩涂,还保持长期淤涨,具有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是重要的发展区域,又是重要的保护区域。要把生态优先、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理念落到实处,政府和相关单位要重视科学研究和论证,可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科教资源,加大科技研究投入,强化技术支撑,加强海洋、环境基础性与综合性研究,开展海洋动力、地形地貌监测、生物生态调查,研究沿海滩涂淤涨规律,提出合理控制开发速度原则,优化开发方案,保持滩涂湿地保有量正增长,守住生态红线,实现科学保护、科学开发,有序利用。

    三是有序推进科学开发。根据我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至2020年滩涂围垦规划建设规模270万亩,目前仅实施了十分之一,虽然增加了农业、建设、生态用地,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是对我省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不够有力。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新形势下,滩涂围垦社会关注度高,国家用海审批将更加严格。为科学有序推进滩涂围垦开发,建议结合当前政策和新形势,主动积极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生态红线约束意识,出台“十三五”沿海滩涂围垦开发专项规划,划定可开发区、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优化调整围垦布局、开发时序和功能定位,科学设定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避免保护不到位,避免无序论证、开发与浪费,避免将保护与开发对立起来,同时建立工作协商机制,解决重点项目用海审批等难点问题,形成合力,科学有序推进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为我省转型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薛驰委员(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就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绿色生态发展提出建议。

    总体来讲,江苏省的环境污染问题不算特别严重,但也有几个突出的存在问题,如太湖流域污染问题,PM2.5浓度问题、土壤污染问题等等。省政府对环境问题极为重视,正如李强书记说的那样,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但政府不能将“做好”等同于“我在做”。因为,老百姓的需求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阶段,他们的认可需要通过环境整治的效果来验证,等不及慢慢来,等不得不见效的、不长期见效的行动。因而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依靠政府重视,提升监督力量等“软件力量”改革是不够的,还要在环境科技应用、新能源技术创新等“硬件力量”方面下功夫。

    为此,建议:

    一、加大环境应用方面的技术创新投入,提升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政府在环境问题的应对上,由于缺少权威的系统性的环境检测技术,往往导致处理延时,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和信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环保创新能力:一是加大环境科技应用方面的研发投入,对环境应用方面的创新项目予以倾斜扶持;鼓励高校、研发机构进行环境科学方面的研发创新。二是鼓励企业转型,开发适应环境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比如,像中天科技研发的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就是从军用观测系统演变而来,受到了国家海洋局、国家水利部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二、提升新能源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绿色生态发展,最根本的方法是让清洁能源、绿色能源替代现有的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虽然江苏新能源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沿海输电网络跟不上海上风电的发展要求。以如东海上风力发电为例,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已经在建,但电力输出线路却需要到2018年才能到位,完全跟不上风电发展的脚步。对此,建议:一是根据新能源发展的需求,在沿海重新规划电力线路,加大新能源电力对外输出。二是鼓励发展大型储能系统,减少弃风弃电,弥补输电网络滞后的短板。我省已经正在鼓励建设分布式储能示范项目,但示范项目还太少,还需进一步扩大鼓励扶持的力度。

    第二,加大技术投入,提升风机效率、风力发电效率,降低风力发电成本;发展海洋风电,资源十分宝贵,浅海区域开发完之后,往深海区域推进的话,势必引起成本的大幅度上涨,政府应根据风电技术的提升,及时重新规划海域,以达到高效、节约化应用海域的目的,提升风电输出占地比。

    第三,大力推动居民分布式光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输电成本低、选址灵活、资源丰富等优点,但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初期投入的经济效益较不明显,如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扶持,很难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目前我省对于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尚无明确的补贴政策。而临近的省、市已有相关的补贴策,比如上海,对居民分布式发电予以0.25元/度的补贴。建议我省也出台类似的补贴政策,鼓励分布式光伏走进千家万户。

    三、鼓励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权威调查报告显示,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了空气污染的“祸首”,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我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我省一直走在新能源动力领域的前列,但是因受“骗补”的影响,整个行业都收到了较大的打击。政府应做好产业整顿,帮助相关行业企业调整心态,将影响降低,重新轻装上阵。

    二是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革新很快,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省在这一领域的拳头产业、领军企业还很少,与日本、松下等谈不上比较,与国内先进企业也存在差距。建议我省对动力汽车、电池领域的企业加大扶持,鼓励他们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升级创新,在新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三是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新能源动力汽车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议政府做好关于充电桩的全面规划,在停车场、加油站等场所做好一张网式的公共充电桩布局,推广快充式充电桩的建设。

    丁仁杰委员(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省地震局局长、党组书记)就加强防灾减灾科技创新提出建议。

    近年来,全球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省的自然灾害也较为严重,如近期发生的阜宁强龙卷风也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临形势仍复杂多变,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就科技创新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比如:地震灾害短临预报技术进展缓慢,极端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偏低;防灾减灾科研投入较少;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难、稳不住的情况日趋突出,激励分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科技成果市场发育不够,一些成果难以转化,等等。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防灾减灾的科研投入力度。多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表明,预防比救助更人道、也更经济,灾前多一份投入,灾后就少损失很多。防灾减灾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给予财力和政策的支持。据了解,我省防灾减灾科研经费投入总量较小,占全省科研经费比例很低,与相近的山东、上海等经济实力相当、灾害程度相似的省份相比,防灾减灾的科研经费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也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建议省有关部门重视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支撑作用,加大科研投入,建立防灾减灾专项资金,支持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规律和致灾机理,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二、强化科研人才的激励措施。加强防灾减灾领域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在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奖项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措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以集中更多的精力搞研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让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深化防灾减灾领域的双边与多边国际合作,吸引国外专家与国内团队建立合作机制,开展防灾减灾关键领域的科技攻关。

    三、加大防灾减灾新技术成果转化力度。我省大中城市密集,人口和社会财富集中,重大基础设施管网密布,城市灾害风险急遽上升,所以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技术成果转化显得日益迫切。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政府在防灾减灾公共领域的购买服务力度,引导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发展。比如,目前地震系统研发的预警系统和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已较成熟,日本已经较广泛地进行了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我省应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在我省有关核设施、重要生命线工程开展地震预警系统建设;针对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设施,应逐步将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纳入其安全运行控制系统,提升应对破坏性地震的能力。隔震技术和抗震新材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已在国内外的一些重要建筑得到一定的应用,我省在这方面可加大应用力度。

    赵步洪委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水稻研究室副主任)就加强我省育种工作提出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大约四分之三的主导品种、二分之一以上的主推技术均来自于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基层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种质资源和经验丰富育种人力,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育种体系,为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江苏地区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作物育种工作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1)育种工作面临阶段性危机。随着新种子法的颁布和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农作物育种项目重点支持企业。我省2014年出台意见,强调企业商业化育种的主导地位,要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2017年前退出商业化育种。而目前现有的种子企业大都不具备很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又缺乏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机制,短期内难以推出重大成果,威胁粮食安全。

    (2)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现有的与商业化育种相关的项目都转向企业,对科研单位尤其是基层科研单位缺乏相关支持,严重制约了育种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衔接。国家科技工作的重心上移到基础研究、高科技发展等上游领域,国家和省级院所得到财政专项的稳定支持,基层院所成为弱势群体,一直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

    (3)成果报奖体系不尽合理。过去评审应用成果,主要看推广应用效益。当前更加注重理论创新、高影响因子论文以及完成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弱化了对实际生产的促进作用。在奖项申报中,鼓励高层单位牵头、多单位“打包”申报。在这种评奖体系下,基层科研单位获得大奖十分困难。

    (4)成果转化面临困境。国家政策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推广品种,品种审定也全面开放,今后科研院所育种成果的转化将面临困境。因为企业优先考虑推广自主培育的品种以迅速占领市场,即使品种性状不如科研单位育成的同类品种,也会选择区域推广。同时,科研单位即使育出优良品种,企业也会压价转让,科研单位得不到应有回报。

    (5)对育种人才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几乎所有的荣誉和人才项目均建立在科技成果奖励的基础上,而基层科研院所报奖渠道少、获奖难,获得荣誉或人才项目资助显得更加困难。

    为此,对加强我省育种工作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江苏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作物育种需要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但在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上与经济大省不相匹配、投入比例不高。可以参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稻麦等主要农作物育种纳入体系,一些育种项目应向基层科研院所倾斜,提高育种的针对性。

    二、拓宽项目申报渠道。原有针对基层科研单位的项目申报渠道正在逐渐关闭,造成“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窘境。建议启动“江苏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对农作物育种提供稳定持续的财力支持,同时,针对国家、省、市三级科教单位的分工,应用性研究项目应该向基层倾斜,继续发挥基层单位在育种领域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事企有效合作机制。通过树立企业育种主体地位,做大做强种业企业,彻底解决育、繁、推脱节问题是科学的种业发展途径。应通过项目资金、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科企合作,共同培育新品种,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共同推动成果转化,实现互通共赢,推动种业健康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成果评价体系。应用性科技成果评奖要回归本真,强化对成果水平、增产增收效果以及推广应用价值等评价。鼓励对成果作出实质性贡献的基层单位申报奖项,不再鼓励奖项的“打包”申报方式。提高奖项业内公认度,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判。

    五、建立省级层面的成果转化平台。目前仅有由农业部2014年主办的“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但由于品种交易产生的费用较高,利用率较低,很多单位还是通过自建网站发布信息进行公开招标,信息覆盖面较窄。建议建立我省种业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保障产权交易规范透明、公正高效,真正发挥市场配置种业科技公共成果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六、加大对种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国家鼓励种业科研人员到种子企业兼职从事科研育种工作,科技成果转化法也对分配成果转化效益设定了高标准,激发了种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建议加大对人才在科技创新环节中的支持力度,促进成果的快速产出。

    唐士凤委员(江苏中诚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紫源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就减煤限(重)油、推广天然气利用提出建议。

    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煤炭、化工和车辆排放三大因素中,尤以煤炭燃烧造成的污染为首,因为燃烧煤炭能同时造成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在目前的科技水平和能源结构的框架下,天然气被全世界公认为是绿色环保的能源,是替代煤炭的最佳选择。研究数据和实际比较表明,燃烧产生同样的热量,燃烧天然气与燃烧煤炭的排放物相比,二氧化碳排放减少60%;氮氧化物排放减少80%;颗粒物排放减少95%;二氧化硫与固体废渣排放减少近100%。因此,要实现江苏省“强、富、美、高”,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煤改气推广天然气利用刻不容缓。为此,分析建议如下:

    一、动真务实碰硬,推进新政落实

    随着2016年国家出台一系列环保新政,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减六治三提升”(简称“263”)行动,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也对这些新政的落实充满期待和信心。但真正把新政落实到位,还需解决以下问题。

    1、执行难:基于环境治理的成本,很多地方满足于以文件传达文件,以文件解读文件,文件一阵风,雨过地皮湿,也就万事大吉,对于政策的执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缺乏一盘棋意识,缺乏多部门联合执法的经验和标准,最终只能造成文件照传达,政策不落地的现象。

    2、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不少地方缺乏大局意识长远意识,仅仅是站在自己的小天地思考问题,不能认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保住GDP,不惜对上隐瞒,对下欺瞒,搞双重标准,对上承诺整改,实质我行我素。这也是环境法规无法真正有效落实的主要症结。

    3、以罚代管:有些地方政府和环境执法部门明知企业不达标排放,就是不按照环保法规下发限期整改或停产整改法律文书,而是罚款了之。

    二、倡导清洁能源,确保执行到位

    江苏省是商用天然气资源比较充足的省份,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冀宁联络线,川气东送,如东LNG等为江苏提供了丰富的商用天然气资源。全省13个市全部实现天然气管道化、54个县(市)中有45个县(市)通上管道天然气,未通上管道天然气的县也均通过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供应使用上了天然气,即天然气已经普及到县,这为减煤限(重)油,推广天然气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建议:

    1、逐步淘汰煤锅炉、水煤气发生炉等污染环境的用煤设备。各市、县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煤锅炉和水煤气发生炉全部淘汰,严禁新建任何燃煤设备,用天然气作为煤炭的替代能源;

    2、改造小型燃煤热电联产项目。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燃煤热电联产天然气化;

    3、不批复新增燃煤发电项目,凡是企业自用燃煤发电设备应逐步改造为天然气发电;

    4、改造重油锅炉和燃烧重油设备。重油中的有害物质不亚于煤炭,硫等有害物质含量比煤炭还高,因此,限期把燃烧重油的设备改造为燃烧天然气设备亦是当务之急。

    5、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能实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证供能安全。江苏应该学习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出台鼓励建设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建设。

    6、加快LNG加气站的建设。LNG加气站主要用于载重货车、长途大巴和水运轮船,这些交通工具主要使用柴油,众所周知,柴油发动机及易不完全燃烧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加至柴油本身杂质含量远高于汽油,因此,加快LNG加气站建设,推广车、船用LNG,减少车、船排放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实施科学监管,推进环境友好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加大对基层政府减煤限(重)油,推广天然气利用的考核,具体考核可分为:

    1、燃煤、燃(重)油设备改造的考核,凡是未达到改造目标的,基层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承担执行环保政策不力的责任。

    2、禁止新上燃煤燃(重)油项目的考核,一旦发现有新上燃煤燃(重)油项目,对基层政府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部门进行追责。

    3、煤炭使用量逐年下降的考核,以2015年煤炭使用总量为基数,按照每年使用煤炭绝对数比上年下降5%左右的目标进行考核。

    4、柴油使用量逐年下降的考核。

    四、政策建议

    为了调动“污染源”企业的减排积极性,省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煤改气配套基金,如可以参照北京、广东等省市政策,按照每改造1吨煤蒸汽锅炉,补贴3至5万元。如果省财务确实有困难,建议先将煤改气改造列入《“十三五”期间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计划》的补助清单,并且可有政府将减排下来的指标以市场价格收储再转售给需要指标的企业。

    我们坚信,只要建立明确的减排目标,进行严格的目标考核,把环保目标成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真正做到李强书记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讲话中提出的“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全省上下都要从思想深处真正警醒,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全省的环保形势就一定能够实现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