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四次会议 / 全会日报
发布日期:2016-01-27 04:57 来源: 本站原创

    1月26日下午,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九三、科协、科技界的委员,围绕“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副省长徐鸣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罗一民主持会议。

    施卫东、董元华、邹毅实、祝荣华、江志红、周希辰、陈友春、蔡正银、曾燕伟、朱绍玮、陈林森、朱晓红等委员先后发言。

    施卫东委员(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会副主委,江苏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出建议。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保护科技创新成果、谋求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而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也日益显现。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我省于2008年就率先颁布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普遍存在制约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问题。

    因此,在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新常态下,我省各级政府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深刻认识保护知识产权的重大意义,从而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一、各级政府应将知识产权列入政府的统计指标,尤其是应将自主知识产权指标纳入经济、科技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并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而使其真正对地方经济、科技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作用。

    二、政府应制订合理的利益分配比例,并且及时充分兑现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政策,切实保障知识产权创造者创造性劳动的经济价值。

    三、从政府管理部门到企业都应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投入,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分析,使企业、科研单位全方位地掌握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并由此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策略。

    四、在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从我省省情和发展变化的需要出发,制定出有关实施细则和政策。尽快建立知识产权的预警和协调机制,为企业提供帮助、指导。

    五、充分发挥司法在保护知识产权中的主导作用,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知识产权司法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定向施策。

    六、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包括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设计者都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保护自己的权益。

    七、加强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运营,提高知识产权的运营效率。

    八、政府应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民间机构的作用,使其在政府和产业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董元华委员(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室研究员、泰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就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建议。

    目前,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已取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同,但我国科技投入大而分散,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的问题仍然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科研和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作为创新先进省份,建议江苏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一步探索试点,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为实现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1、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运行机制,破除科研立项和产出同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目前“自上而下”的项目立项及其管理运行模式,由科技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主导,企业参与较少,科研目标同实际需求相差较远。此种管理运行模式易产生“学霸”和科研利益共同体,催生腐败。建议应发挥企业的主体创新作用,借鉴以色列的科技立项方式,由企业或生产实践提出真实的技术需求。课题承担以企业为主,科研单位为辅,并逐步采用后补助的方式。课题评审和验收由第三方机构承担。

    2、进一步改革现行的科技人员绩效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效率,营造符合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体制。相比发达国家科研项目经费60-70%投在人员工资部分,我们的科研项目资金投入方向错位,不以科技人员工资为主,偏离“人力”这一创新主体。这一体制是造成目前科研浮夸、浮躁和科研腐败的主要根源,如为追求高绩效而催生科研项目专业户、为绩效而追求论文和专利数量而忽视质量、科研造假等,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建议逐渐摒弃绩效工资制,而采用定岗固定工资制,并采用严格的分类评价机制考评职级的升降,同时大幅度提高项目经费中对人员工资的支持比例,变“暗补”为“明补”,解脱科技人员的额外负担,促进科技人员静下心来开展科研工作,真正产出好的科研成果。

     3、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同企业家的协同创新创业,进一步探索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培育机制。绝大部分科技人员只擅长科研工作,不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资本运作,因此应鼓励科技人员同企业家联合创新创业。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中,应创造条件,鼓励科研-市场-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一项好的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一般需要4-6年时间,目前我们的企业往往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而风投资金往往也不愿投入支持。缺少成果产业化孵化的资本支持,这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建议借鉴以色列的做法,政府拿出引导资金,主要吸引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产业成果孵化基金,支持有前景的实验室成果的产业化孵化。孵化成功后即进行市场化转让,政府资金退出。如果孵化失败,则按风投失败中止。

    邹毅实委员( 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就科技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要用改革催生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解决“两张皮”、“碎片化”问题,要注重市场导向、问题导向,要补短板。

    一是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体制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走出产业低端化的“怪圈”。

    二是贯彻国务院《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借东风抓住机遇,抓紧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经验,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价制度,推动专利许可制度改革。

    三是完善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等科技产业综合体规划定位及配套服务功能,构建科技创效能评价体制,提高科技产业综合体的科技产出效能。

    四是积极探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的运作体制机制,学习台湾工研院做法,建立开放式基金,改进评价机制,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龙头,联合高校院所和各级地方政府,探索区域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五是对事关全省未来发展的项目,建议借鉴国家军工项目开发模式,做到目标明确、顶层设计、协调强力、不惜代价。

    祝荣华委员(九三学社苏州市委会副主委)就加强孵化器建设,助力创新创业提出建议。

    多年来,我省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孵化器数量、面积、在孵企业数等均位居全国前列。科技企业孵化器日益成为各地“筑巢引凤”和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但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瓶颈和问题,仍有待破解,如一些孵化器特色不明、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低效、配套服务跟不上、创业“门槛”较高导致孵化效果不佳等。

    1、着力推进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资源优势,构建开放的、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政府要注重扶持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二是要鼓励和发挥孵化器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规模优势,让有能力的创业企业也参与到创新创业服务中来,创业者之间共享经验、知识、思想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 “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等开放式创新创业服务生态链,提升孵化器的服务能力。三是要引导传统孵化器的转型。鼓励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孵化器。科技资金要注重鼓励孵化器关键要素的集聚,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能力。四是要坚持市场导向,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促进创新创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政府通过科学评估,进行择优支持。

    2、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民间风险资本投资的融合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二是要注重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健全相关扶持政策,运用基金参股、风险补贴、跟进投资等形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并与孵化器联动,为种子期、初创期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天使投资”,推动创业金融的发展。

    3、注重构筑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一是要梳理现行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吸纳国家向全国推广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促进其落地生效,注重降低创业成本。二是要健全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保障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创新创业增添有效动力。三是要重视“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构筑,这不仅仅是在宣传报道上要体现,而在具体工作中,更应秉承这一理念,即既要有认识、谅解的环境,也要有实实在在的支持措施和风险分担机制,以催生更多的创新型成功者。

    江志红委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博导,民盟校总支主委,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就提高大气污染治理决策的科学性提出建议。

    环境问题是江苏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大气污染治理是是江苏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科技创新驱动,才能切实提高大气污染治理决策的科学性。

    一、打破行业壁垒,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大数据共享平台,提高大气污染防治预警能力。首先是加大污染源的监测力度和密度,厘清污染源排放清单,综合考虑PM2.5、挥发性有机物、臭氧等多种污染物类型,获得本地化排放因子和源谱;其次是划分污染源敏感源区,考虑气象条件的影响,对各个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外来输送的潜在源区按典型时段进行划分,为精准化防控提供支撑;第三是打破行业壁垒,建立大气环境治理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行业数据的充分合理共享,建立预报预警会商机制。

    二、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具有“本土化”、“中国特色” 空气质量预报模型。首先是提升大气环境监测仪器自主研发能力,鼓励相关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对进口仪器的技术改进和国产化;其次是加强协同研究。建议政府主导、组建科学课、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研究,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气象监测数据、机动车量信息等数据的共享;第三是加快研发适应“本土化”需要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型, 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建立专家会商系统,提高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开展开展污染源的区域减排调控,以实现更经济可行的优化减排措施;第四是要利用供给侧改革战略机遇期,根据环境容量与污染敏感区分布,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  

    三、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全面评估大气污染治理绩效。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政府相关部门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构建基于卫星监测、在线监测、模型定量化研究和公众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系统,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信度;监测数据定期对社会公布,公开透明;对相关控制措施实施后产生的环境效益等进行评估分析,为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和空气质量预报的标准和准入机制,用市场倒逼机制来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功能的提升。当前公众获取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多为专业公司从政府数据发布平台截取后加工处理过的。鉴于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应该属于公益服务事业,政府应充分发挥大气环境监测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建议尽快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和空气质量预报的标准和准入机制,构建多元竞争的服务格局,促进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提高。

    周希辰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所长)就探索我省与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的协同性提出建议。

    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使“一中心、一基地”成为“经济强”的有力支撑和显著标志,这是立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未来江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于是,“开放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与地方政府一样正在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和自身的定位制定“十三五”科技发展战略,谋布局,抓开局。中央企业如何积极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央企业紧密结合国企改革,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采取创业孵化、创投基金、研发资源共享、技术服务支撑、职工创意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企业创新创造,带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新的发展序幕已经拉开。因此,我省要充分发挥科教人才、实体经济、对外开放等各种优势,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特别是主导创新的最佳环境和条件,这就是对接中央企业产业创新战略,找准定位,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为探索我省与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协同性,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抢抓央企深化改革的机遇,启动新一轮“对接央企”行动,构建与央企战略一致的产业规划目标。协调央企有关重大项目规划与建设,参与协调央企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和重组工作,促进重大项目落地等。

    二是发挥区域优势,构建与双方战略一致的产业集群。坚持开放合作,集群发展,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 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的驱动作用,把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和中央企业发展战略的项目列入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给予一定的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优先将这些项目推荐到省、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围绕优势产业链,吸引中央企业布局我省,带动本地企业发展,促进省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增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把握国家科技和产业战略布局,扩大需求,主动对接,研究设计我省与中央企业科技战略的交会节点,真正使我省与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形成积极地互动,使许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陈友春委员(南京北方信息控制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就企业发展唯有创新提出建议。

    在总结江苏“十二五”取得的优异成果时,罗书记提到,全省上下知难而进、锐意创新是江苏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广为人知的共识。因此,作为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想在企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发展更快,唯有创新、创新、再创新。

    一、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这几年参与科技组苏南、苏北的多次专题调研中看到了不少地区和企业在创新驱动助推下的跨跃式发展,尤其是在苏北地区的沛县、新沂等地,众多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成功案例,让自己感受颇深。另一方面,我自己所在企业用十年多时间所走过的快速发展历程,走的就是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之路,使得一个原本濒临破产的老企业焕发生机,转变成为贡献突出的明星企业。切身体会到了“创新驱动发展”深厚内涵及其意义深远。

    二、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从现代意义上讲,企业的经营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是企业智力资源向核心竞争力转化的过程。面对当前国内外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不少企业在市场上迷失方向、失去了动力,有的则丧失了延续生存的能力。但我们也发现不少像“兴澄特钢”等类似的企业在同样恶劣的竞争环境下异军突起,独树一帜。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核心技术的缺乏或空心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致命伤,因为我们今天所依重的渠道资源和以往的经验并不足以让我们飞得很高、走得太远。所以说“创新驱动”才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三、新起点上再创新,政府引导、支持不虚缺。一些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策略时还存在一些偏颇与不足,比如,有的特别企业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有的企业重视技术创新,轻视了管理与经营理念的创新。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我们的这种特定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尤其是国有体制通行的特殊的任期考核、激励机制条件下,眼前的利益远高于未来的目标;不少企业在注重科技产品创新的同时,忽视了对工艺技术、质量控制的创新,使得国内制造业“技不如人”的负面形象内外窘迫。要很好地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一方面政府的引导、帮助和扶持作用切切不可虚席以待,甚至是缺位、越位。建议政府部门在“创新驱动”的引导上少一些口号标语式的宣传,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典型案例的剖解,引导企业全方位“创新驱动”推发展,不为今天牺牲明天;政府要在政策上、资金投入上帮助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上给予扶持。

    蔡正银委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导)就推动我省黄金水道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给长江流域的生态尤其是长江自身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据统计,我国长江沿岸集聚着大量化工企业,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石油化工基地。“化工围江”已成不争事实,长江水质污染的风险逐年增加。据省水利厅水质监测,长江江苏段水质已降到三类,如果长江这盆清水再保不住,我们将面临守着长江无水喝的窘境。因此,深刻认识以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大保护战略是推动长江带发展的“最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为抓住国家战略机遇,进一步推动我省黄金水道健康发展,建议:

    1、加强沿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错位竞争、优势互补、融合互动、集约集聚原则,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服务业高端化、农业高效化,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产业集群、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物联网和云计算服务产业集群等。

    2、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黄金水道。改造在已有的开发中出现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防止对防洪、水源地保护、水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一些明显淤积不适宜建港的岸段建设了港区码头,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码头的排污口严重威胁城镇水源地和河道水生态环境。局部岸段存在侵蚀崩塌现象,给防洪、供水、航道、港口等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也给河道治理带来许多困难,这些亟需研究协调各工程间的相互影响,合理安排实施时序。

    3、加强长江江苏段的综合治理的研究。综合考虑长江中下游河道(航道)治理、洲滩和岸线的开发利用涉及沿江两岸防洪、航运、供水、跨河桥梁管线等涉水重大工程的相互影响,分析各工程之间的协调性,合理安排时序及时机,重点研究新水沙条件下长江江苏段河床演变规律以及河势变化的新趋势,为合理科学利用长江、开发长江提供支撑。

    4、划定生态红线,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绝不允许越雷池一步,要全面实施长江生态大保护,保障长江经济带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在全流域划定生态红线,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资源环境保障。借助黄金水道的开通,划定沿江发展功能区,制定全流域分区、分类、分级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策略。

    曾燕伟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所长、博导,致公党校支部主委)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出建议。

    罗书记讲话与省长政府工作报告概括了“十二五”期间江苏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同时为江苏的“十三五”发展描绘了蓝图。过去我们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经济,今后更需加强“创新驱动”理念。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科技创新是创新的重要方法,第一生产力。江苏经济GDP,在“十二五”期间平均上升9.6%,2015年为8.5%。其中高新技术产值比重为40%,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

    经济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力,个人认为技术创新尤其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企业生产产品,产品至市场交易,最终实现价值创造。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没有高技术含量附加值的产品就难以做到市场占有,难以实现财富创造。举例意大利SACMI,公司三分之一员工从事研发,对比国内其在深度与广度超过高等院校。企业研发投入希望切实能由2.5%增长至2.8%。

    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要有其核心技术专利,并不断更新,目前企业自身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够,难以胜任创新主体地位。高校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是本份。高校应回归到知识创新,减少参与企业应用研究。应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创新主体。建议:

    1、结合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优化的减税措施引导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国企上级部门将企业创新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促进企业研发能力建设。

    2、省级财力增加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投资强度,结合江苏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高附加值的国际专利及高新产业。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锦上添花之举。

    朱绍玮委员(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就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提出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我省基本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治本攻坚阶段。

    近年来,我省重特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责任事故,其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础薄弱,应急处置实战能力不强,应急救援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对于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落实,安全监督,安全监管,新的“安全生产法”都有明确的要求,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2016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领导相继对安全生产提出明确要求,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

    可以说对安全生产而言,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都有非常明确的具体要求,为什么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还时有发生? 从近年的调查研究来看,除了人为因素以外,一些企业对于影响安全生产的风险识别技术、预警技术、防控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建议:

    1、政府应加大引导和科技创新投入,各行业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安全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安全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同时,加大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2、加大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3、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提升一线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从提高全民素质出发,应在小学、中学、大学开设相关安全行为的课程教育。

    陈林森委员(苏州大学高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就落实重大产品的首购首用政策,推进我省智能终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创新需求双向入手,不仅可引导重大技术产业化和重大产品的市场应用。通过“智能公共交互终端网络的建设”,形成智能服务平台,带动智能终端、旅游文化消费软件和互动娱乐产业的发展,以智能服务提升我省“旅游+”融合发展,提升科技产业、文化产品和智能旅游消费的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
    1、需求侧状况:面向旅游和文化的巨大消费市场,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是必然要求。传统旅游和文化载体仅提供“看”、“交互”的内容很少。智能服务和智慧旅游应成为我省发展“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融合智能终端、信息网络、文化产品和娱乐消费的商业环境建设。因此,建议建立省域级别的、具有“公共智能终端” 的网络信息平台,推动“智能旅游线上线下+娱乐+文化信息消费”,形成省域“旅游+”网络化大格局,以满足新一代旅游者的智能文化消费需求。

    2、供给侧状况: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我省“十三五”提升智能服务能力的重要领域,“智能终端铺设、应用软件开发和网络设施建设”,需要具有重大产业技术的产业化,提供国际先进水准、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产品。从而,“旅游+”必然会提升智能交互显示终端、智能关键部件、应用软件和文化产品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层次和水平。

    3、对“公共交互智能终端”,可率先实行“首购、首用”政策。具体措施:以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和信息产业升级的要求为基础,根据我省重大技术产业化状况,对填补行业空白、符合国家产业重大发展方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智能终端产品,编入优先“首购、首用”的政府采购目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优先采购,给予首购首用单位或者个人消费者以补助。

    4、面向“旅游+”智能终端网络,可用市场化方式,筹集社会资源,政府出台鼓励首购首用的补贴政策,以社会资本和政府采购相结合的模式,建设集成化的“旅游+文化+科技产业”公共智能终端信息网络,减少重复投资,提高平台成效。

    5、社会经济效益:我省的旅游点、文化场所和休闲场所数以万计,如铺设10万个公共智能终端,不仅可形成100亿元产值的相关产业,增加至少500亿元的文化产品、旅游和信息消费的机会,同时还将增加1万工作机会,通过不断的智能服务的升级,这种绿色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朱晓红委员(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就加大力度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提出建议。

    实施创新驱动是国家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当前由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由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改革的交汇点上,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创新发展起步较早的地区,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在全国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创新驱动的能级和水平。这符合江苏发展实际,符合中央要求,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建议:

    一是要充分发挥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在推动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作用。江苏在推动创新型经济建设、完善城市环境、打造产业生态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科技综合实力和支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但在有效激发产业、社会、企业家和市场机制的创新活力,强化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风险投资、新兴产业并购、产权交易、人才建设等方面,与北京中关村、深圳、浙江等先进地区尚有差距。必须尽快补齐短板,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

    二是要加快推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关政策落地。江苏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形成了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包括科技、人才、金融等。在新的形势下,应当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政策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要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落地,避免错过政策红利最佳“窗口期”。要进一步优化“双软”政策,适应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要进一步完善“双创”政策体系,适应新形势下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人才引育、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活动等内容,把工作中心向产业发展转移,加大对创新创业企业家、管理人才的扶持。在坚决果断执行国家创新驱动政策的同时,要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实际,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工作流程,形成更加灵活精准、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洼地”。

    三是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不仅包括社会舆论环境,也包括制度、政策等综合环境;不仅包括各类市场主体,也包括地方政府、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文化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