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四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6-01-25 17:31 来源: 本站原创

曹玉梅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发言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我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文城市、创新城市,提高城乡居民素质,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加强城乡文化传承保护的有效载体。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基本建成“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农家书屋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99%、99.88%。全省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十一五”期末的621平方米发展到1400平方米。二是财政投入逐步加大。2013年,我省文化(文物)财政拨款50.03亿元,居全国第二。三是示范区创建持续深化。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3个,入选示范项目6个,带动基层文化设施“固强补弱”。四是惠民效能明显提升。村村通、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逐步融合,“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深化发展。五是法治化进程日益加快。率先颁布实施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率先出台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性法规。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城市主城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覆盖面有待拓展,县级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通借通还尚在起步阶段,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待加快。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异明显,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尚显不足。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有待拓展。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有待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方式有待创新,文化非营利组织创造力和公信力有待提高。

  四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选人用人机制还不完善,培训上岗制度有待健全。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推动文化资金投入由“基础建设”向“购买服务”转变。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立服务、培训、奖励等面向基层的经费保障机制。要采取项目资助、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财政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的多元化。

  二是推动文化资源利用由“单向”向“多向”整合转变。以服务人口为依据,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进一步整合各部门面向基层实施的各项重大文化工程,打造集文化、教育、体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要灵活运用政策引导、财税杠杆、舆论导向等手段,挖掘和调配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推动文化产品生产供给由“我供你接”向“供需对接”转变。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服务机制,形成一套自下而上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搜集机制,解决好文化需求和文化服务不对称的问题。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推进“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充分调动基层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让人民群众直接投身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中。

  四是推动文化服务提供者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探索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路径,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的渠道和范围。积极开展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等特色文化活动。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参与机制,依托各级文化单位和设施,推动群众文化进剧场、入展厅、上媒体。鼓励和扶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等群众文化活动。

  五是推动基层文化人才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制定实施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长期规划,完善各类公共文化人才引进、培养、考评、分配、流动、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使各类文化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出成果”。加大本土文化人才挖掘和培养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专业齐全、特色明显、梯度合理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发言人单位及主要职务: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界别:无党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