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四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6-01-25 17:28 来源: 本站原创

孟铁林委员发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安国之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省的就业面临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完善政策,强化引导,持续发力、精准发力,确保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各项工作创造江苏特色,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就业局势基本稳定。主要体现为:一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十二五”时期以来,全省预计五年城镇新增就业680万人,约占全国的1/10;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3%以内的较低水平。二是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拓展了就业空间。2014年我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193∶43∶377,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自2006年首次下降到30%之内,历经8年下降到了20%以内。三是新增就业岗位更加多元,包容性增强。近年来的新增就业岗位主要有四个来源:现代产业体系由原来的以工业为主导加速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促生了大量服务业岗位;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城镇就业岗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黄金期”的来临,政府不断简政放权,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的就业岗位。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面临着不同以往的新挑战。第一,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变数较多,稳定就业面临的压力较大。当前,劳动力资源开始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增长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增长动力变化、劳动力供需变化、就业结构变化、流动就业变化,等等,短期内很难一下子找到平衡点。第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当前的就业矛盾,已经从总量为主向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转变,由于产业需求变化与劳动力供给变化不同步、不协调,结构性矛盾正逐步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第三,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凸显。青年就业中,低附加值岗位比重偏高,高端人才低层次配置问题突出,青年技工、青年技师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需要。第四,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乡就业创业政策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三、几点建议

  第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新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社保等各项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服务业、电子商务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打造积极就业政策的“江苏升级版”,加快城乡统筹就业的步伐,将适用于城镇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全面覆盖农村劳动者。同时,狠抓落实,精耕细作,确保政策落地。再完善的政策,不能落实到受益的企业和劳动者身上,仍然是纸上谈兵。

  第二,以创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极,打造“创业江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大潮流中,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实施商事制度等改革,降低创业门槛;强化对创业实体的扶持,扩大融资和财税支持。在省级层面上,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创业救助机制或创业保险体系,降低创业者因创业失败而破产、致贫的创业风险,减轻其后顾之忧。

  第三,分类施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一是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加强实名调查服务,落实和完善各项补贴政策。二是在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基础上,尽快出台我省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办法;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适时出台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

  第四,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化解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措施,并形成和发挥人才红利,为“中国制造2025”积蓄力量。建议我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大幅提高高端、急需岗位工种技能培训的补贴额度。

  第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劳动者享受均等就业服务。着力加强就业的信息化建设,建议先行实现全省人力资源市场的联网,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岗位供求信息“一点登录、全省查询”,实现信息共享。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组书记

界别: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