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三次会议 / 全会日报
发布日期:2015-01-30 00:21 来源: 本站原创

 

  

  1月29日上午,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农工、九三、科技、农业和农村、民族宗教组的委员,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副省长徐鸣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杨新力、周健民主持会议。

  陈建国、郑丽敏、沙敏、韩晓枫、陈建生、赵立平、严清华、王毅、张坚勇、董元华、程立力、邹建文、肖国民、杨志健、王庚、朱晓东等委员先后发言。

  

  陈建国委员(农工党常州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就加强太湖流域农村污水治理提出建议。

  随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污水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政府各部门和环保专家也在采取积极的对策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污水问题。近年来,我省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目前,我省太湖流域农村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缺乏刚性约束,污水处理工艺选择不规范,管理主体与权责不够清晰,监管标准体系缺乏,建设资金运行投入不足。

  完善我省太湖流域农村污水治理组织和保障机制的建议如下:

  一、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纳入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到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有较大提升。每年省政府与太湖流域各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中明确每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的比例,增强考核的刚性。

  二、部门协调合作。各部门间加强协调合作,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编制科学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规划,明确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费用来源及使用办法、设施运行主体及选择标准、设施运行监管方式与考核办法等。

  三、明确责任主体和建立考核机制。将县级政府作为农村污水治理的责任主体,省级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环境质量等制定各县级政府的农村污水治理目标,并采用计分方式进行量化考核。

  四、完善监管和标准制度体系。引导各地区按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污水治理模式,如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模式、就地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模式,或分散处理模式等,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污水管理制度体系,为农村污水治理的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

  五、完善经济政策和拓宽投资渠道。一是适当提高补贴比例。建议各地在治理太湖资金的使用中,适当向农村生活污水装置建设倾斜,提高农村生活污水装置建设的补贴标准;同时明确农村污水处理装置运行补贴标准。二是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根据省政府与太湖流域各市人民政府签订的治太目标责任书,各地要将每年新增财力的10%-20%用于太湖污水防治,建议在省治太资金补贴比例提高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资金再提高20%左右,进一步减轻镇、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建设的资金压力。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并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PPP模式采取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建设,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污水治理效率。

  

  郑丽敏委员(农工党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博导)就环境治理提出建议。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第二类是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第二类情况在我省尤为突出。针对环境治理问题,各级政府已经做了许多工作。我省政府也出台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并一直在推动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由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在此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及建议:

  一、环境治理的关键之一是从源头控制污染的排放。环境污染源包括很多方面: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矿山废水、废渣;机器噪音,电磁辐射,二氧化碳污染等。一直以来,政府对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及重点流域的水污染(如太湖)十分关注,而对其它污染源的监控投入相对较少。为此建议:由政府牵头,科学排查各种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切实掌握污染产生的原因和主要途径,从而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

  二、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从宏观方面综合提出改善环境的措施和办法,如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考核机制、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底线确定等。要真正落实政府提出的各项环保目标,并向两会报告。其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省的产业结构布局显示出很多不合理之处,亟待转型与结构调整。再次,管理制度的创新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并加大执法力度,避免因标准缺失或其它原因造成的“执法成本大、违法成本小、守法成本反而增加”的奇怪现象。

  三、加强环保科普和宣传工作。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我们每个公民努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现在民众对环保非常关心,但很多人缺乏环保方面的知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污染等三大类,人们很在意大气中的雾霾,却不知道雾霾是怎么形成的?人们关注到河流的污染,却不知道土壤的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影响更为深远。一提到环境问题,总以为是环保部门执行不力的结果,却不知道自己也需要承担一份责任。建议政府设立科普项目,通过各种形式(包括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加强宣传和科普传播,特别要重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高大众科学素养,切实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舆论监督能力。

  

  沙敏委员(南京三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就科学治霾提出建议。

  当前,国内各大研究机构已解析了雾霾成分的组成,但对雾霾形成的原因及与污染源排放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尚无深度的数据支撑,政府的治霾措施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构建高密度的空气污染源数据采集网点和开放式的大气污染数据共享平台,引导有能有志之士共同参与方为解决雾霾问题的根本之道。建议:

  一、政府立项,鼓励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雾霾研究和治理

  1、由省政府立项,组建发改委、环保厅、经信委、交通厅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小组,统筹协调并加大力度开放已有采集网络实时采集到的污染气体数据,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雾霾形成、数据分析、治霾措施的研究。

  2、联合小组与有志企业推动完善江苏省污染气体采集网络建设,构建具有示范性的城市雾霾数据采集、分析和综合治理平台,研究雾霾的形成、等级划分与污染气体排放数据值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为科学治霾提供决策依据。

  二、共同完善江苏大气污染源数据采集网建设,构建数据交互分析平台

  1、公共场所高密度布控颗粒物数据采集点。在居民社区、客运站点、风景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高密度地布设PM2.5、PM10实时监测设备,将采样数据实时传输至交互分析平台汇集处理。

  2、三大重点领域布设空气污染源信息采集点。完善基于车辆电子卡的汽车尾气排放采集系统建设。强力推进全省网格化扬尘采集与防治管理平台。完善工业生产及化工园区污染气体数据采集网建设。

  

  韩晓枫委员(农工党无锡市委副主委,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就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建议。

  一、尽快建立我省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借鉴国际和国内场地污染防治立法的实践经验,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开展地方法规、规章及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充实技术支撑体系和规范标准体系。同时根据修复土地的未来用途确定土地整治的目标,整合我省的优势科研和环保平台,按照从人体摄取污染物的途径与机理,污染物对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剂量,污染场地背景资料,毒性评估,以及健康风险评估,来建立适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与修复标准。

  二、突出重点,加强污染场地调查,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数据库。结合我省新一轮结构调整工作,率先开展对城市工业企业污染场地的系统调查、评估,掌握原厂址及其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建立“重金属污染场地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场地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和“污染场地数据库”等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准确并动态掌握我省污染场地的区域分布、时空分布、土壤类型、污染面积、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防治土壤污染与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数据。

  三、建立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的资金筹集和分担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结合现行的土地收储制度和权属转移环节,梳理污染场地的所有权归属关系,筹建以工业企业污染者和污染场地治理受益者为主,污染场地收储单位和财政适当补助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集和分担机制,可将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费用纳入开发成本,对积极承担治理修复费用的单位和开发商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探索建立“污染场地专项治理基金”,加快该项工作的推动力。

  四、建立污染场地相关监督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各项污染场地相关管理制度。借鉴北京等地的成功经验,组建污染场地与修复专项工作委员会,由环保部门会同国土部门牵头,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并将污染土地防治和修复工作作为绩效考核内容。逐步建立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制度、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与修复制度。

  五、建立本土化的土壤修复技术支撑体系。充分依托我省现有的土壤研究机构及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环科所以及相关大学的环境工程学院建立相关专项资金,加强我省专业技术人才的建设与培养,重点解决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关键技术,推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省污染场地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大国际合作,在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自主设备的研发,形成系列自主研发、产业推进、省市联动与资源共享的技术体系与平台。

  六、扶持污染场地修复与新兴环保产业发展。

  

  陈建生委员(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河海大学教授、博导)就重视饮用水安全,分级供水提出建议。

  长江既是饮用水源,又是排污通道,每年的排污量占到全国废污水总量的1/3,且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冬季枯水季节,随着上游水量的减少,水质更加恶化。饮水安全已成为各级政府无法回避的重大的社会问题。

  2005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的本意是要规范地下水的无序开采,不要将宝贵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防止地质灾害。但目前在执行过程中,这份通知被相关部门过度解读。最新研究表明,地下水存在深循环形式,深循环地下水的补给周期一般几十年,深层地下水最终向海沟排泄,而浅层地下水是来自于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

  江苏省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水质较好且具有稳定的补给,其中天然矿泉水超过上百口井。从江苏地质背景与水文地质条件来看,南京、仪征、盱眙、苏州、无锡、常州与徐淮平原均赋存有丰富的优质地下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但是,江苏的优质地下水资源并没有被合理地应用,大部分汇入到海洋,一部分被用于农业灌溉与工业生产,只有极少部分被用于生活用水。

  地下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发达国家50%以上的饮用水都采用地下水。优质深层地下水不但是一种安全的饮用水,而且有利于健康,可以大幅度减少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等。建议对水资源进行分级:(1)饮用;(2)生活;(3)工业;(4)农业灌溉。通过渠道改造等水利工程措施,将原来用于灌溉的地下水与地表水进行功能置换,限定优质的地下水只能作为饮用水源。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水管网改造;尚不具备条件的社区可集中供水。

  

  赵立平委员(无锡市人大副秘书长、市民族团结促进会会长)就研究制定生物柴油地方标准提出建议。

  一、我省生物柴油生产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企业基本没有利润。由于宣传不到位,社会上对生物柴油的接受度不高,认为其燃点和效值都不如石化柴油,不愿购买;目前,石化柴油价格7500元/吨左右,而生物柴油也卖到7500元/吨左右,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价格大体相当,买家自然购买石化柴油。因此,生物柴油即使生产出来,要么卖不出去,要么卖一吨亏一吨,基本没有利润。

  (二)没有相关直接的优惠政策。地沟油的处置不仅涉及环保工程、能源政策,更关系食品安全大计,能全面杜绝地沟油再回流至餐桌,但目前还没有相关支持政策。另据企业介绍,每销售一吨生物柴油调合燃料,需缴纳235元的消费税,企业只喊吃不消。

  (三)原料不足导致加工企业“吃不饱”。餐厨垃圾和地沟油资源量虽然巨大,但进入生物柴油领域的比例不高,企业“吃不饱”。原因是餐厨垃圾与地沟油的收集一般是与餐饮企业签订合同,协助运送,再卖给生产企业。问题是,餐饮企业要付钱才能处理掉厨余,积极性不高;而非正规的收运人员则很容易就能收到。

  二、建议

  (一)尽快研究设立江苏生物柴油的地方标准。由于在江苏省内还没有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的地方标准,导致产品不能正常销售,更进入不了燃油产品的主渠道及主市场,按国标柴油的检测标准,销售双方都将面临处罚的风险。建议主管部门能尽快研究出台江苏省的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的地方标准,让生物柴油调合燃料在生产方面获得支持,销售方面获得“准入证”。

  (二)出台相关政策。建议在江苏省范围内,出台指导意见,推进“收、运、处”一体化。适当补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物柴油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为有效解决市区空气质量问题,建议在公交车系统首先使用生物柴油,进而推广至环保作业车、土方车等;对末端生产处置企业按生产数量给予优惠政策或价格补贴,通过价格传导提高餐饮企业“交油”的积极性,实现良性循环。

  

  严清华委员(金坛市朱林镇黄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金土地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就整合资源,破解青年农民断层的危机提出建议。

  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肯定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十一连快”的形势下,提出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的工作举措。人的新农村和物的新农村,好比鸟的双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

  青年强,则社会强,青年是未来的希望。农业是农村发展的主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青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事业接班人。“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需要大批知识型、技能型、现代型的青年农民。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引导有文化的青年人当农民,列入社会就业目标。营造支持青年农民的舆论氛围,“三百六十行,种田是上行”,劳动最光荣,这是经久不衰的正能量口号。共青团、青联、工会、农业和宣传部门,应加大引领青年人当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导向。跟踪宣传青年农民的成长业绩和事业成就,吸引社会关注青年农民投身三农的眼球,鼓舞他们立志农业的恒心,扎根做农民的决心和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二是鼓励有文化的青年当农民,作为强农、惠农的发展策略。建立青年农民的利益补偿机制,鼓励青年人当农民,分享城乡统筹发展成果。人社部门发挥人力资源配置作用,将农民岗位列入社会就业创业岗位,给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岗位的青年农民,发放岗位津贴和医疗养老补助,让他们在投身服务三农中,切身利益得到保证,使他们在同代人面前感受到平等和体面。

  三是让有文化的青年当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栋梁。完善青年农民的培训内容和培养机制,让知识为三农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教育部门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部门,可多种形式免费培训青年农民,从初、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生,学制2-5年,用人单位与学校可双向选择定岗,将学生培养成会农村党建,村务管理,合作社财务,大田农艺,农业气象,农业值保,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检测,畜禽水产养殖,园林管理,农机操作,农机维修,市场营销的初、中、高级人才。让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年农民,在农村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中发挥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作用。再从中遴选治理乡村的能人,激发新农村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王毅委员(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兼徐州(铜山)华润电力党委书记、总经理)就积极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提出建议。

  作为一名长期在发电企业工作的人员,想就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如何在当前情况下,通过转变思维、创新思路、主动出击,不断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总装机容量328万千瓦,是目前全国特大型火力发电公司之一,可实现年发电量约200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约69亿元。公司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减排工作,追求环境与效益的共同发展。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开展综合改造,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3.7亿元对投产较早的30万机组进行了脱硝、除尘、脱硫设施的改造。改造后,机组烟气排放指标全部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公司将分三年总投入6亿元进行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使火电机组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标准。2013年,公司积极响应徐州市政府“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政策,主动配合开展市区热电整合,对现有机组进行供热改造,取代小锅炉、小热电向市区供热,机组发电煤耗降低达5g/KWh,年节约标煤8万吨,充分发挥了大机组高效、环保的优势,实现了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火电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所有人员主动思考、创新思路,通过技术创新、运行方式优化、设备更新等手段不断提升机组的运行经济性。

  建议:加强环保引导,适当加大环保补贴力度,提升企业主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

  

  张坚勇委员(民革省委副主委,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就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出建议。

  一、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水平。立足缩小高产地区与低产地区、高产田块与低产田块等产量差距,促进平衡增产,以淮北地区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耕地产能。组织各地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整合,稳步推进旱改水工程,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稳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集成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肥田作物等为重点的生土熟化、地力培肥的综合配套技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二、加快培育新型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壮大充实职业农民队伍。重点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以农户为主体、适应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认真落实国家新出台的引导土地流转意见和规模经营配套设施用地等扶持政策,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加快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坚持规模适度为原则,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种植能手等主体集中。对广大的联产承包制农户主体,在大力开展“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联耕联种”、“代种代管”、“全程托管”、“农资直供”、“订单种植”等多种社会化服务模式,促进粮食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组织化程度。

  三、突出多措并举联动,发挥粮食生产生态功能。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要求,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开发攻关推广新的模式,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生态功能。加强强农惠农政策宣传落实,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水稻,发挥水稻田“生态湿地”作用。立足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围绕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大力推广缓释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发展精准农业。

  四、强化灾害预警预防,提升农业抗灾水平。制定细致完善的防灾减灾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时与气象、水利等部门沟通,并发布灾害预警。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生产技术专家,针对我省不同作物、不同灾害发生特点,从灾前预防、灾中抢救、灾后恢复等不同环节,完善灾害防御技术体系。在制定完备的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提高灾害救助资金安排的及时性、精准性、针对性,建立健全救灾化肥、种子等救灾储备制度,提高灾害救助效率和效果。

  五、加强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各级投入粮食生产机制。在中央出台的惠农政策、扶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建议省财政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市、县级人民政府积极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发展。建议对全省粮食生产主产区,建立科学合理、多层次扶持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推动全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董元华委员(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泰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就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土壤污染防治提出建议。

  2015年是联合国“国际土壤年”,其主题是“健康生活源于土壤健康”,旨在引起公众对土壤资源保护的关注。目前,土壤污染防治问题虽然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但仍存在公众参与度和信息公开度不够、土壤污染家底不十分清楚、盲目修复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学宣传,建立土壤污染信息共享机制和公开机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首先,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学宣传,正确解读有关土壤污染信息。其次,建立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土壤污染信息共享机制和防治协作机制。此外,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有关专业研究单位的作用,应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应用开放机制,有条件地向有关高校和研究单位开放土壤污染信息。再次,应确立土壤污染信息权威发布机构,像公布PM2.5等大气污染指标一样,定期向社会公布已确认的土壤污染信息,包括已修复的污染土壤点信息。同时,建立污染土壤公告制度,在重点污染点树立公告牌,公布土壤污染的范围和面积、污染类型与程度、危害以及治理规划、修复进程与效果等信息,对农产品超标的点,应树立全部禁耕或部分农作物禁种的公告牌,从源头控制污染农产品进入消费环节。

  二、进一步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建立污染土壤档案,科学推进土壤修复工作

  首先,围绕已有的污染超标点,加密采样调查,进一步明确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包括面积、深度、地下水与农产品受影响情况等。其次,筛查区域内是否有遗漏的潜在重点污染源,逐步开展探查与详查,尤其要关注污染企业搬迁场地。同时,要建立污染土壤档案,科学分析其污染原因,如目前仍有污染源存在,则要着力加强污染源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切实消除污染源。此外,土壤污染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其调查的代价相当昂贵。因此,土壤污染详查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财力、物力、人力等实际情况,逐步推进,调查一个点就充分搞清楚一个点。可结合重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每年确立优先调查的点。

  此外,土壤污染防治需要进一步强化科学性。首先,在详查的基础上,对污染点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污染治理的优先性排序。其次,在生态风险评价和排序的基础上,结合资金与技术可行性,科学制定修复规划,逐步启动修复项目。修复规划编制及修复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再次,应引进第三方监督机制,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案制定、修复过程监理、修复效果评估等方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第三方机构规范操作的监管。

  

  程立力委员(常州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建议。

  一、“三农”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尊重,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二、农业大有可为,希望政府能提供公平、透明、简单、稳定的政策,倾听“三农”的实际需求和心声。

  三、农业企业成长周期长,风险大,尤其是政策风险。例如在禽流感期间采取的一些措施,虽然控制了一定的风险,但严重抑制了消费,希望今后在令行禁止后能多考虑一些后续措施,做好善后和保障民生的工作。

  

  邹建文委员(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导)就以安全环保理念引领我省化工园区整治和转型工作提出建议

  一、化工园区的整治和转型工作要以“安全和环保”为前提。要按照“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要求,突出本质安全、形成生态环保倒逼机制,推动我省化工园区发展转型升级。增长方式以由投资驱动为主向投资、创新驱动并重转变;产业结构由以高排放、高消耗的传统基础化工为主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绿色化工与新兴产业为主转变;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由环境污染控制向生态环保倒逼转型提升转变。

  二、加强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化工园区在合理选址、安全总量控制、产业链设计、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共享、土地集约和生态环境友好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提高化工园区的建设标准及企业的准入门槛。

  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有力保障我省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工作。按照“分级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协调主体”和“执法主体”,协同推进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工作。

  四、加大力度建设一批转型升级示范园区。通过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布局,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现代物流等产业,全力打造生态环保型示范园区。实现化工园区的错位发展,建设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及现代服务业配套的绿色化工高端产业园区;以大学科技园、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端项目中试基地为载体,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业创新园区;建设一批生态建设与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五、实施最严格环境保护监管。坚持“铁腕治污”,健全环保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环保执法监管体系,切实加大对不法企业污染物偷排的惩治力度;狠抓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全面推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对逾期未完成治理目标或治理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企业或生产项目,坚决依法关闭。

  六、建立安全监管平台,构建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和完善集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控、重点生产区域图像监控于一体的园区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制定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形成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从省级层面也要加大对园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建立专业队伍数据库,并确保能在全省响应和调动。

  七、建立园区安全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提高全社会对化工园区安全和环保的防范意识。

  

  肖国民委员(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博导)就加强土壤和湿地湖泊修复提出建议。

  近年来,北欧等一些国家已成功将竹柳树种应用于城市废水、垃圾场地污水处理上。通过栽种竹柳吸收、减少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和过多养分,促进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竹柳在我国西北部分城市数百亩盐碱地上已经试种成功,山西太原引进紫峰农业竹柳也在煤矿废弃口上种植成功。因此,相信竹柳在太湖湿地也能生长良好,并能成为处理蓝藻的好帮手。

  目前在太湖引进栽种的速生树种竹柳,通过在全国8个区域1-4级试验成功,其抗寒、抗旱、抗淹等各方面性能远远超过国内其他速生树种。该树种是由美国寒竹、朝鲜柳、筐柳、瑞士柳和中国竹组合杂交选育的优良杂交品系。经东南大学在山东、安徽、江苏宜兴等省市试验地块试验证明,竹柳喜肥喜湿,生长速度极快,根系极其发达,可以消除土壤中大部分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可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成分,是简便易行的解决太湖蓝藻污染、生物防污的好方法。

  当前,太湖等地水体普遍存在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通过种植竹柳,利用生长快根系发达的优势,有效吸收富营养化水体和蓝藻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并通过高速蒸腾速率和根系耐水淹特性,通过反复灌溉经竹柳吸收、排出土壤有害物质,并通过频繁采伐来清除土壤有害重金属。如果通过引进种植后,在太湖堤岸外侧100米范围内开发种植竹柳,直接灌溉太湖蓝藻水体,既可以处理太湖蓝藻,又可以有效利用营养成分。同时实验证明,竹柳材质白净,生长速度快,可以成为木塑产品主要原料。可以预料,竹柳近几年将逐渐成为国内开发的主流速生木材。

  利用太湖边废弃的空地种植竹柳,根据竹柳耐盐碱、速生等特性,定期灌溉太湖富营养化的蓝藻水,竹柳生长的同时,吸收水体中大量的氮磷及有机营养物质,一方面,蓝藻得到了有效的生态处置,另一方面,富营养化水体通过竹柳植物根际系统和土地处理系统得到净化,可以再利用。速生成材的竹柳可以生产板材及木塑产品,形成循环经济。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1)水体中氮、磷、有机物、重金属的吸收、利用与去除;(2)蓝藻的生态处置与安全评估;(3)竹柳吸收氮、磷及重金属的过程机制;(4)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再生利用;(5)竹柳的栽种、加工利用及经济效益;(6)建立生态治污和修复的补偿机制。

  建议:进一步核算竹柳对蓝藻的处理能力,分析竹柳的经济价值,论述竹柳处理蓝藻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为竹柳治理蓝藻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在江苏省内针对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引种竹柳进行生态修复,同时也提高绿化面积,改善环境。

  

  杨志健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博导)就环境污染与心血管疾病防治提出建议。

  在世界范围内,冠心病为死因的第一大因素,每年有700万人口死于冠心病,约占全部死因的11.2%。近十年来,与美国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同,在中国,心血管疾病已经跃升为致死与致残的首要因素。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亿,即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其中高血压2.66亿,卒中至少700万,心肌梗死250万,心力衰竭450万,肺心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近期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气候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气候及环境因素急剧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彰显。2012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全球疾病负担评估2010》(GBD)报告,该报告将中国环境空气中粒径≤2.5μm的颗粒物(PM2.5)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该报告认为,在中国,大气PM2.5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位居不良饮食习惯、高血压与吸烟之后,名列第4;2010年PM2.5污染导致中国逾120万人过早死亡和逾2500万健康生命年损失。在这120万归因死亡中,其中脑血管疾病死亡有60.5万,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有28.3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有19.6万,呼吸系统癌症死亡有13.9万,下呼吸道感染死亡有1.05万。综上,我国有高达约40%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约20%的肺癌死亡可归因于PM2.5污染。由此可见,气象与环境因素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问题。因此,积极控制环境污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很大的害处,目前已成为全球的重大议题。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认为,空气污染造成2010年5280万全因死亡和所有年龄死亡中的310万例。此外,大气污染在可变疾病危险因素中位列第九,已经排在其他常见危险因素(如体育活动少、高钠饮食、高胆固醇以及药物使用)之上。最终,空气污染占全球伤残调整生命年(测量健康下降情况下度过生命的指标)的3.1%。

  尽管众所周知空气污染是发生并加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癌)的重要刺激因素,但人们普遍缺乏其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大影响的认识。

  在中国,近几年持续存在的雾霾天气不仅造成了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而且对今后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可能会带来挑战。在此,我们呼吁全社会应对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发病机制以及关系进行探索,并且强调并提高公众对空气污染重要性以及其对心血管疾病具有广泛影响的认识。

  

  王庚委员(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就我省常态化长效化防治大气污染提出建议。

  大气污染防治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但我省面临的大气环境状况依然十分严峻。

  青奥会期间为保障空气质量,建立了空气质量目标责任制、应急响应机制、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青奥会后又出台改善空气质量的“新九条”和强化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刚八条”,青奥会和国家公祭日期间南京市空气质量全部达标,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明显。

  建议我省进一步创新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吸取青奥会和国家公祭日大气环境管理经验,推进大气污染防控常态化、长效化,切实改善空气质量。

  建立省际区域联防联控、综合治理的机制。

  大气污染具有分布广、影响大、成分复杂的特点,改善空气质量已不是一市一地的事情。建议与周边省份、地区加强沟通、协调,在包括大气污染防治的环境保护方面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综合治理的机制。

  二、加快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法制体系。

  梳理完善大气环境管理的法律规范,加快颁布《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配套出台力促企业减排和保障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管理规定。明确大气污染防治中各方职责,确保监管主体——政府、责任主体——企业、参与主体——公众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大气治理。

  三、加强监管机构能力建设。

  目前,省级层面建立了专门的大气污染防治监管部门,而市、县(区)均挂靠污控部门,大气污染防控责任难以落实。建议参照我省辐射管理模式,研究在省环保厅内设立空气质量管理局,统筹大气污染防控的规划、预警、监测、科研、执法和评估考核等工作;加强市、县(区)机构的条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推进建立一支专业化大气环境管理队伍。

  四、探索建立市场机制防治大气污染。

  突出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出台我省环境空气质量补偿办法。探索将我省太湖、通榆河水环境区域补偿经验应用于空气环境质量改善中,建立省级考核奖惩和大气环境补偿资金,解决污染物在市际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形成大气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

  五、强化公众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引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协助对环保违法行为的监督,实施有奖举报制度,提高执法效率。从交通、住宅、办公以及社会活动的每个环节减少排放,践行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朱晓东委员(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博导)就我省环境美建设提出建议。

  对环境美的理解分为五个层次:环境干净、环境达标、环境景观美、环境生态美、环境文明美。

  江苏在环境美建设方面的现状是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是苏南、苏北、苏中之间存在差异。

  如何在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更上新台阶?我省2013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生态市、县、乡镇创建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建议全省上下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落实这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