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三次会议 / 媒体报道
发布日期:2015-01-29 11:07 来源: 本站原创

今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届时,全国各地将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对于不久前刚举行了首次国家公祭活动的南京而言,我们不应忘记,70多年前,南京保卫战将士们的英勇抗战,为这座悲情城市增添了英雄色彩。不过,如今走在南京街头,却很难找到足以体现这段历史的信息。为此,现代快报发起倡议,希望南京对更多的抗战遗迹予以保护,并可以用抗战将领的名字来命名一些道路,通过更多抗战元素的展现,来纪念那些为捍卫国家与和平而献身的英烈们。这一倡议,得到了省政协常委、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徐菊英和省政协委员孙达华的认同和积极支持,两位委员就此发起提案,并联合多名委员共同呼吁“让南京路名多点‘抗战’味”。 现代快报记者 项凤华 付瑞利 鹿伟 金凤

  昨天,由现代快报倡议,省政协常委徐菊英、省政协委员孙达华发起的“让南京的路名地名多一些抗战元素”的提案,已经获得多位政协委员的响应。

  对于南京的“抗战路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拨打快报热线96060参与,也可关注现代快报的微博、微信客户端,说出您的想法,让我们共同纪念那段抗战岁月。

  您有什么想法,欢迎参与进来

  现状

  南京4处抗战遗址入选国家首批名录

  具备抗战元素的路名几乎没有

  2014年9月,国家公布的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江苏共有7处场馆入选,其中南京有4处,分别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拉贝故居。

  但在这份名录背后,有一个需要重视的情况是,偌大的南京城内,仅有的4处场馆并不足以牢固抗战历史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早在去年9月,南京市民练红宁、欧阳兆堂等人就曾呼吁,作为曾经的民国首都,大街小巷镌刻了太多的抗战事迹,对这些遗迹予以充分保护并将其展示出来,就是唤醒国人爱国之心的最好素材。但由于历史原因,南京现在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路名。所以,他们建议,南京应设置一些有抗战色彩的路名、地名,以传承抗战文化。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这种呼声也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国内其他城市大多有“抗战路”。例如,北京有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武汉有郝梦龄路、陈怀民路等,天津有多伦道、台儿庄路、常德道、襄阳道等,西安、桂林等地也有抗战路……

  倡议一

  打造“抗战路名”

  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省社科院研究员孙宅巍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凸显抗战的情结和记忆,并将其显现在城市的路标上,对于继承光荣传统,确实是有现实意义的。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南京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联盟负责人钱肖松也都表示:“这是非常好的想法,今年提出来,显得更有意义。”为了纪念那些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烈士,或者与南京有关联的抗战英烈,可以用他们的名字为一些新建道路命名。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萧山令等8位将领、与南京颇有渊源的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被称为“南京女婿”的鲁苏皖边区游击第4纵队司令陈中柱等,名列其中。吴先斌认为,这些英烈的名字都可以被考虑用于新路名。

  2012年清明,现代快报曾发起抗日外交九烈士菊花台公祭活动。长眠在这里的杨光泩、朱少屏、莫介恩、姚竹修、萧东明、杨庆寿、卢秉枢、王恭玮、卓还来等9位任职东南亚的抗日外交官,为了国家名誉和民族气节,“举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吴先斌认为,他们的名字,也可以考虑用于道路命名。

  吴先斌还建议,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对民众提供了大量帮助,他们的名字也不应该被忘记。所以,他建议也可以用国际友人的名字命名新道路,比如拉贝路。

  以抗战将领名字为道路命名

  南京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胡卓然表示,1941年10月,新四军六合县独立团政治委员郑行郯率领部队,在盛家岗以北的龙王庙堵击敌人时,头部中弹牺牲,年仅39岁。抗战时期,江宁县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区,该县两任县长夏定才、强博先后牺牲。胡卓然建议,这些鲜为人知的事迹值得纪念,可以在这3位烈士抗击敌人的地方,用他们的名字命名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首个国家公祭日前夕,南京晓庄学院地方志志愿者团队的大学生,寻访南京的抗日烈士纪念地,并与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合作,制作出首张标准化南京抗日烈士纪念地电子地图。截至目前,志愿者们已经走访了43处烈士纪念地,其中38处已经登上电子地图。

  不过,寻访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发现,不少墓地年久失修,乏人问津。南京晓庄学院数学精算专业大三女生朱洁文说,有一次,在寻访张耀华烈士墓地时,历经周折,并且当时墓地长时间无人问津,脏乱破败。”类似的经历,在寻访范仲儒、姚文龙等烈士的墓地时也时有发生。

  “如果能在烈士墓地周围竖立指示牌或者以烈士的名字命名附近的道路,不是能让更多人知道烈士的生平么?这对烈士是一种缅怀,也能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她说。

  纪念地附近的道路以烈士姓名命名

  南京地名专家薛光表示,目前南京暂没有能够体现抗战元素的路名。之前,曾有人建议命名一条“抗战路”。薛光说,考虑到道路的命名,应有其相应的人文地理实体,他认为,可将这一路名用在江东门纪念馆周边道路上。目前,纪念馆北侧的地块上,正在扩建以“胜利”为主题的“抗战胜利纪念馆”。他建议,两馆之间的茶亭东街,可更名为“抗战路”。

  昨天,南京市地名办有关人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附近,如果有新的路出来,地名部门将积极建议用体现抗战元素的地名。

  江东门纪念馆外的茶亭东街可更名为“抗战路”

  专家观点

  道路命名

  可以新城区道路为主

  “以抗日英烈的名字命名地名是很好的纪念方式,可以让子孙后代铭记这段历史。”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说,类似的常识,在国外并不鲜见。例如美国“9·11”事件中,有一位曾经出现在电视镜头中的救死扶伤的华人平民,但大楼倒塌后,他再也没有走出来,后来,纽约一条街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张生表示,抗日英烈和命名的道路要精挑细选,尽量不要选跟老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比较密切,已经耳熟能详的道路。“南京有很多在建的新城区,可以用抗日烈士的名字,来系统命名。”

  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抗日英烈的姓名命名道路,这是好事,能让人们更好地铭记历史。” 不过,选取什么地点命名,他与张生不谋而合,他认为,南京有些老道路非常有名,而且有历史文化意义,更换路名,可能有些不合时宜,不妨选择新建城区的道路命名。

  至于以哪些英烈的名字命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建议,可以请专家推荐南京籍的抗日将领,或者在南京牺牲的将士。

  命名要体现抗争元素

  也可以大屠杀幸存者命名

  南京沦陷后,不少市民在绝境中赤手空拳地与日军搏斗,直到本世纪初离世。有专家建议,在命名路名时,不妨考虑增加民众抗争的元素。

  “现在,南京城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元素比较多,例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碑。但抗日战争中有关抗争元素的纪念相对比较少,特别是抗战胜利的元素,例如南京的日军战俘集中营,日军投降地等。”张连红说,在战争中,只有抗争才有民族生存的可能,也是爱国精神的体现。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南京沦陷期间及抗战胜利后,一直与日军战争暴行进行不懈抗争,例如2004年逝世的李秀英老人。张连红建议,李秀英的名字就可以作为路名。

  倡议二

  为抗战英烈、国际友人

  设立纪念性设施

  在接受采访时,孙宅巍还表示,长时间以来,南京缺少一座具有标志性的纪念碑或者纪念塔,来纪念那些为守城作出贡献的广大官兵。为此,他建议,可以为牺牲的守城官兵群体,设立纪念碑。

  上周结束的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透露,目前南京名人雕塑工程已全面启动,届时将选出大约118位历史人物,按不同方式进行展示。具体包括哪些人?相关人士透露,最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开始,一直到南京的近现代社会,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批名人被筛选出来。至于是否包括抗战将领?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人物还在初选当中,尚未确定,对于将抗战将领纳入,他表示支持。

  倡议三

  9月9日在南京举行

  受降日纪念活动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南京市两会上,来自民革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南京市中医院院办主任陈庆琳,提交的提案同样是跟抗战题材有关的。她建议,应该于9月9日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受降日纪念活动。

  昨天,陈庆琳对现代快报记者表示,对全世界、全中国来说,9月3日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已经是国家法定的胜利纪念日,但对中国、对南京来说,中国战区南京受降仪式同样意义重大,绝不可等闲视之。从湖南芷江洽降开始,日本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1945年9月9日9时许在南京向中方递交正式投降书,并签字画押,这个受降仪式象征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结束。

  长期以来,9月9日中国战区南京受降这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曾被冷落,甚至几近遗忘。在抗战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南京城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不仅应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得以体现,也应该在9月9日南京受降纪念日中加以体现。

  为此,陈庆琳专门就此递交提案,呼吁南京应该通过立法,在每年的9月9日举行中国战区受降日纪念活动。并建议在今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专门在9月9日举行中国战区受降日纪念活动,并邀请台湾及海外相关人士参加。同时,建立中国战区受降纪念碑,传诸后世,以昭久远。

  镇江一抗战纪念塔消失数十年

  热心老人联系快报呼吁重建

  前天,一名老人向现代快报反映,在镇江市区曾有一座“抗战纪念塔”,上面刻有百余名抗战阵亡将士的名字及其军校学籍,纪念塔历经沧桑后被毁。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呼吁,当地政府能够重建该塔。现代快报记者调查发现,在镇江市区,确实有过这样一座纪念塔,该塔几经变迁,在几十年前就已消失。现代快报记者 林清智

  建议

  被毁抗战纪念塔能否重建?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建议镇江市政府重建‘在苏抗战殉国军校同学纪念塔’以告慰民国军校烈士,激励后人。”1月27日上午,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向现代快报爆料称,“在苏抗战殉国军校同学纪念塔”石碑上,有百余烈士的名字。据《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殉难将士中有电雷学校等军校的英烈。

  现代快报记者电话联系这名网友得知,他叫周新民,出生于抗日战争胜利那年,今年70周岁。这两年,周新民致力于研究抗战历史和镇江文化。最近,他在研究民国海军的“黄埔军校”—— 电雷学校的历史。“所谓‘电雷’,指的是电信、鱼雷和水雷。”周新民研究发现,“电雷学校”师生在抗战中表现英勇,抗战初期,淞沪会战、江阴海空战、南京保卫战,都有他们的身影。他告诉记者,“在苏抗战殉国军校同学纪念塔”就是纪念包括“电雷学校”在内的为抗战牺牲的军校学生。

  根据《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他已整理出45名浙江籍军校同学英烈将士名录。谈到重建该塔的建议时,周新民在电话中激动了起来,他希望当地政府能够重视。

  寻访

  当年的纪念塔早已消失

  前天下午,在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镇江市档案局顾问马阿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镇江市双井路附近的河滨公园。马阿林说,纪念塔当年就是建在这里,但几十年前毁掉后已无处寻觅。马阿林在镇江市图书馆查到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16日的《苏报》,上面有这样一篇新闻《苏省抗战殉国军校同学纪念塔落成典礼》。

  那么这个塔是如何消失的?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周新民说,1950年,这座纪念塔被改建为“中苏友好纪念塔”,上世纪60年代中期拆除。但另一位研究者金存启告诉记者,他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曾看到过这个塔。

  回应

  相关部门对重建建议未置可否

  镇江市文广新局文物处负责人表示,他们没有关于这个塔的相关资料,且该塔不是现存文物,重建超出了他们的职能范围,该负责人留下了周新民的联系电话并表示,将把周新民提供的素材“作为历史资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