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宁委员代表省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发言
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体育工作。2010年省政府出台体育产业实施意见,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体制机制,引导各类资本发展体育产业。2013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为640.2亿元,占GDP比重达1.09%;近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吸纳从业人员45.59万人,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逐步提高。
尽管我省体育产业成绩显著,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国内先进省市及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体育产业总量偏小。虽然我省体育产业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绝对值偏小、占比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仅占一成多。而美国2012年体育产业总值4350亿美元,占GDP比重达3%,是汽车产业的2倍、影视产业的7倍;英、德、日、韩等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总值占GDP比重均在2-3%之间,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占比60-80%左右。二是知名产品和赛事较少。我省体育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如泰山、英派斯、红双喜等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也缺少如李宁、安踏、特步、匹克、361°等国内名牌。我省举办全国以上赛事数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但既没有F1、四大网球公开赛、环法自行车赛等顶级国际赛事,也缺乏像环青海湖自行车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北京马拉松赛等知名赛事。职业体育俱乐部成绩不佳、步履维艰。三是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体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可供选择的体育消费项目不多,难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大众体育健身消费意识不强,具有体育消费愿望和能力的人口比例不高,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低于北京、广东、上海等省市,与欧美发达国家人均年体育消费300-500美元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四是扶持政策落地较难。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家和省文化扶持政策均将体育排除在外。体育产业虽被列入旅游、健康、养老、服务业等政策文件,也遇到执行难问题。比如,体育服务企业水电气价格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就很不理想。
近年来,中央对体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体育健身列为六大消费增长点之一。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这些都为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体育产业作为健康、绿色、朝阳产业,是保障民生和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之一,增长空间巨大。据预测,到2025年我省体育产业总规模有望达到7000-8000亿元。建议我省尽快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办法,把体育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以重点培育和引导扶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完善财税、投融资、土地、价格等政策,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扩大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规模,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拓宽体育企业投融资渠道,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苏南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省级特色体育产业基地、集聚区、功能区、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更好发挥其产业集聚、创新孵化等功能,推动体育产业集约发展。
二、以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抓手,更大力度促进体育消费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预防上投入1元钱,治疗费可节省8.5元,节约抢救费100元。通过健身可以实现健康关口前移,既节省医药费用,又提高生活品质。建议抓紧研究制定鼓励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的优惠政策措施,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推动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奖励、运营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惠民开放,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在全省推广苏州、南通等地医保健身一卡通的做法,鼓励市民将一定数额的医保结余资金用于健身消费。借鉴教育券发放、家电下乡、文化类场馆免费开放等做法,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财政补助、社会赞助、企业优惠、个人配套等措施,面向大众或特定群体发放体育消费券、项目体验券、体育培训券、装备优惠券、赛事门票等,提高群众体育消费积极性。
三、全面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提供更多体育服务供给
坚持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不断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降低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准入门槛,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优化场馆等资源配置,将体育企业纳入服务业、科技、中小企业专项支持范围,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体育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顶级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大力培育具有江苏特色和较强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鼓励发展职业体育联盟,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实现竞技成绩、明星打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推广大型体育场馆委托经营、连锁经营、集团化运营等管理模式,打造体育场馆综合体,增强大型体育场馆的复合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