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新委员发言
近年来,我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向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传统产业比重偏大,新兴产业面临瓶颈。苏南地区增速放缓,正经历转型阵痛,苏中、苏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面临转型发展双重任务。
2015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期间,是江苏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常态化的重要时期。伴随生产结构、需求结构、动力结构的悄然变化,经济格局、产业格局、竞争格局也将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领域必须适应新常态,融入新格局,加快向中高端转型发展,为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一、宏观经济发展格局正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全球工业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迎来重大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对制造业的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影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成为未来全球工业发展新趋势。
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制造业发展步入中高速、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受要素条件变化、资源环境约束、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发展阶段转换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已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经济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演化进程中实现一系列趋势性变化。
三是长三角区域各地抢位发展,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提档升级成为城市之间竞争力比拼的关键。自国务院推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各地纷纷出台措施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如上海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浙江推进中高端制造业回归。当前,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促进实体经济提档升级,已成为城市发展动力转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二、突出“六化”引领,加快江苏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面对经济发展格局的新变化,应当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创新有效供给,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江苏制造升级版。着重应在“六个化”上强引领、快推进。
一是以高新化为引领,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传统产业高端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同步推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在重点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增强产业升级源动力。以载体打造提升和产业链培育完善为抓手,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以智能化为引领,提升制造业发展内涵。坚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战略重点,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方式,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三是以服务化为引领,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引导企业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鼓励制造企业发展远程运维、在线商店等新型服务业态。积极推广“制造+服务”、“线上+线下”、“融合+跨界”等发展新模式,延伸叠加产业价值链。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制造业转型发展。
四是以资本化为引领,增强转型升级动力。着力推进企业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证券化,加快构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分享资本红利,分散转型风险。鼓励本土企业采取股权转让、合资合作、重组上市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凤凰涅槃。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以及证券中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以国际化为引领,抢占市场竞争高点。着眼于全球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坚持“高水平请进来”和“有秩序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加快制造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步伐,培育形成一批本土跨国企业和全球行业隐形冠军。注重培育具有国际眼光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战略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资源整合、资本运营和市场拓展能力,提升制造业国际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
六是以低碳化为引领,拓展持续发展空间。强化底线思维和倒逼机制,着力构建资源投入、产品制造、末端治理全流程的低碳化生态系统,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坚持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实行节能负面清单管理,完善能源审计制度;加大节能技术改造与投入力度,努力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南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界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