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二次会议 / 工作回顾
发布日期:2013-12-31 09:17 来源: 本站原创

———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委员建议综述

 

  五月金陵,绿草如茵。7日至8日,省政协在这里召开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围绕即将举行的省政协十一届二次常委会议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协商议题,听取委员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吕建、张凤阳、李玉峰、刘志彪、言恭达、王旭东、宋余庆、陈星莺、胡有清、胡刚、范小青、徐利明、徐安碧、李萍、高抒等委员做口头或书面发言。委员们一致认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委员们结合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融洽热烈。

加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最大的通信软件产业研发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现代通信软件产业基地……各类软件企业400家,软件人才9万人,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2012年产值达712亿元,2013年预计达1000亿元,建成全国首个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一连串令人鼓舞的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南京)软件谷的生机与活力。

  座谈会期间,委员们视察了华为南京软件研发基地,参观了软件谷展览馆。委员们感叹,正是有了这些知名的企业,才有江苏软件全国三强的地位;正是由于企业的创新与活力,才有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今天的成绩。如何推动更多的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更多的江苏创造,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企业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离不开企业效益的提高。核心在于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南京大学副校长吕建委员的发言引起了委员们的共鸣。

  委员们认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本途径是政府、高校与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的各司其职与良性互动。要强化政府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引导作用,主动为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可操作的指南,重点帮助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逐级达标.要强化高校与研究单位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结对帮扶等方式,在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培养、核心技术产品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与新模式。同时,建立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做好科技公共服务支撑,支持人才集聚。成立科技转化平台,采用市场机制支持科技公共服务。

扎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城乡互动、区域共同繁荣,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内容。座谈会上,新型城乡关系、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都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示范区,区内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率先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淮安市政协副主席李玉峰委员认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头羊,苏南示范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全国有示范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产业地位,积极参与或主持一些产品行业的规范,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力争在全国形成苏南制造的品牌效应。

  “应当鼓励苏北与苏南共建‘飞地经济’,由苏南负责管理,苏南获益递减,直至全部归苏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志彪委员提出,“两个率先”不仅是苏南的率先,也是苏中、苏北的率先。苏南“腾笼换鸟”,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苏北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刘志彪委员建议复制苏州新区模式和江宁模式,即工商业、居民生活、环境生态同步规划。先发展工业,再发展居住和生态,或者生产、生活、生态同步规划,一步到位。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建设方面,委员们提出,要着力缩小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城乡差距,更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安碧委员认为,城乡一体化不仅在于发展经济,更要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加强管理。在有条件的村建立综合服务中心,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于一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低成本的“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对象供养、社会救助等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切实缩小城乡差别。

着力构建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对此,委员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按照现在的科学水平,所有的牛肉、鸡蛋、羊肉都可以用化工的东西生产出来,而且看起来和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没有文化的、道德的和伦理学的考评,就有可能出现造祸于人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评价上,文化伦理的评价非常重要。”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委员开门见山针对部分企业和个人过分追求眼前经济效益的短视现象提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绝不能将眼光只聚焦到GDP的增长上,而应引入文化评估机制,充分考量其价值取向,考量其是否能够给人民群众造福,能否创造更优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凤阳委员从政治社会的角度,提出当前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民众的诉求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与落差,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主动抚平这一鸿沟。就政府来说,应尽快修正绩效考核机制与民众诉求的错位与落差,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慢慢变成硬的指标、硬的约束,而不仅仅把考核的重点放在GDP增长上。

  委员们指出,真正做到经济增长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必须有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通过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切实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根本要靠人才。委员们认为,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

  “现在政府支持企业最大的表现就是投入,在人才支撑方面采取的措施还不够多。”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星莺委员认为,“现在的科研人员都愿意留在高校,不愿意出来,企业接触不到核心技术。”针对这种情况,委员们认为,必须改革现有的科技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定期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选派高层次人才到政府、企业挂职,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支持高技术、高水平人才向企业集聚。通过市场配置科技人才,尤其是懂科技、懂市场经济、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范小青委员则认为,创新型人才,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有异于常人,而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往往体现在这里,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环境。要积极为创新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鼓励他们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对于创新研究的成果要予以重奖,形成创新风潮。

  各类人才,皆可为我用。在引进人才方面,委员们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台盟南京市委主委胡有清委员建议,利用我省台资高地的优势,把台湾的人才资源,纳入到我省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规划中加以考虑。加强平台建设,拓展合作领域,优化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台湾人才到我省工作。◆(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