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二次会议 / 工作回顾
发布日期:2013-12-31 09:08 来源: 本站原创

———政协委员建言文化强省建设

 

 阅读提示:

刘文平委员:壮大主流舆论

金太军委员:构建和谐文化

张梧华委员:推动文化“走出去”

孟力强委员:创新发展文化事业

徐忆农委员:整合岁时民俗文化

徐毅英委员:提高全民阅读水平

崔广怀委员:保护利用好革命遗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推进“两个率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文化建设,是政协职责所系、优势所在。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

坚持正确导向 营造良好风尚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信息多元,加强主流舆论的建设尤为必要。《群众》杂志社总编辑刘文平委员提出,要加强主流舆论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既不被西方新闻价值观所左右,也不被一般的网络谣言和手机顺口溜信息所左右。紧密结合江苏实际,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民生情怀通过新闻传播,有效地传达到广大百姓中去。在建设现代传播体系中体现主流地位,切实掌握舆论的发言权、主导权,增强舆论的引导能力、媒体调控能力、综合媒体手段的传播能力。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电视台、核心网站和党报集团骨干报纸的作用。加强传媒工作者的作风建设和文风建设,以改进作风带动改进文风。充分发挥评论和观点的作用,用观点立报、立台、立网,对党委政府重视、广大百姓关注、牵动改革发展全局的事项,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抑恶扬善、明辨是非,形成强势的主流价值舆论场。关注舆论场上的“意见领袖”现象,建立必要的沟通和谈心机制,努力使这些意见领袖成为党委政府政策主张的引导者、解释者和宣传者。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金太军委员认为,要构建适应21世纪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首先必须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着力用和谐的方式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同时还必须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基本规范抓起,从具体事情做起,通过不懈努力,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树立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营造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双轮驱动”

  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复兴,都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强盛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升。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是农作物,也不是工厂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亚太区执行副主席张梧华委员说,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文化产业出口部门、出口国家和出口产品都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对外文化贸易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亟待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制定和完善支持江苏文化“走出去”的金融、投资、管理、税收、人才政策,尽快出台一批与文化贸易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设立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的管理机构,负责建立对外文化贸易的统计指标和信息研究系统,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及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应用,尽快建设一支既了解对外文化工作规律、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对外文化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重视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提升,形成具备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渗透进世界大文化产业链之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发展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有效保障。学习借鉴国际国内文化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江苏文化事业可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主委、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孟力强委员建议,要力抓文化活动项目,在机制上,设立省市县一体联动的文化活动项目策划组织机构,进一步发掘江苏丰富优质的人文资源,将稀缺文化资源做强,逐步形成文化活动项目精品化、高端化、持续化和序列化的推出机制;在内容上,可分别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苏区域和谐发展”等方面,策划举办相关文化大事。强化文化公益性质,研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推荐系统,积极探索文化民生的有效经验模式,将演出展览、图书文献、文物非遗、群众文化、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出版等文化优质资源有机组合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视文化品牌建设,把高效先进的科技文化、独大特强的演艺文化、丰饶实惠的公益文化、特色鲜明的名城文化、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整合起来,形成品牌集群优势。完善文化政策措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

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整合岁时民俗文化,打造岁时文化旅游品牌,促进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不仅能使我国几千年文明所积淀的岁时民俗得以延续,同时也可实现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图书馆研究部(国学研究所)主任徐忆农委员呼吁,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区域岁时文化影响,通过调研与整理促进岁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通过宣传和申报“非遗”名录拯救濒危的岁时民俗。整合岁时文化资源,将相同节期的岁时民俗活动整合成统一的旅游品牌,精心组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合作开发传统节日假期旅游项目。

  江苏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人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大力提高全民阅读水平。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兼省版权局局长徐毅英委员强调,要提升江苏读书节的办节层次和水平,将江苏读书节上升到各级党委政府工作层面,以提高领导干部、青少年、职工、农民等群体的阅读水平为重点,由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整合宣传、机关工委、新闻出版、教育、群众团体、新闻媒体、财政等资源,实行省、市、县联动。切实加强图书馆(室、屋)、出版物发行网点和城乡阅报栏(屏)等阅读阵地建设。高度重视数字阅读的发展和引导,在坚持不懈扩大纸质图书阅读的同时,大力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加快数字阅读设备配备,加强数字出版监管。

  革命遗址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实物见证,不仅是重要的政治资源和党史资源,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就保护利用好革命遗址问题,省委党史办主任崔广怀委员建议,要尽快成立省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机构,对全省红色旅游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加紧完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政策法规,尽快制定《江苏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条例》,对革命遗址保护的地位作用、管理权属、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保障、保护标准、工作职责、奖惩措施,以及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项目的认证、审批等作出明确规定,将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科学化管理轨道。抓紧抢救濒临消失和损毁严重的革命遗址。整合各地红色资源,设计省级的红色旅游线路,重点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红色经典旅游品牌。◆(郑 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