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二次会议 / 工作回顾
发布日期:2013-12-30 17:27 来源: 本站原创

 

———政协委员热议科技创新

 

    阅读提示:

    杨占勇: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程朝晖: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梁 洁:构建苏南现代产业体系

    吴晓蓓:加快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

    施振旦: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隋旺华:推进协同创新

 

  创新是科学发展之魂、经济增长之源、企业生存之本。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惟有不断创新,才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惟有不懈创新,才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科技创新”成为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

不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联系市场,最能发现与把握技术创新方向,在自主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江苏集群信息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占勇委员建议,出台鼓励政策,如企业研发经费的税前加计扣除、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参与企业自主创新。努力营造鼓励人才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通过人才集聚来构筑自主创新高地,推进企业加快发展。扶持企业建设“两站三中心”,引导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走进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转化科研成果。进一步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专题专利数据库,为企业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提供便利,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向、规避侵权风险。

  南京朝晖美容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朝晖委员呼吁,加大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依靠创新驱动,由科技创新延伸到机制创新,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不断增强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集聚,推动民营企业由传统的组装加工向以研发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体系升级。鼓励省内高校院所与民营企业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奖励科技成果转化,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打破人才和技术制约创造有利条件。

切实加快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苏南五市组成的经济板块,在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市场体制、城市功能、科教资源以及联动发展上,具备较好的“实验条件”。加快建设以五城市为统筹的苏南创新示范区,突破了过去依靠开发区模式创造局部优势推动产业创新的常规做法,率先实施依靠长三角城市群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功能建设的实践。

  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吴晓蓓委员认为,苏南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助于加快培育苏南创新发展的新优势,有利于促进苏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她认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紧紧依托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高新区、常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五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集约化发展,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优先激励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技术创新主体和知识创新主体,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向示范区集聚。抓好高科技团队组建工程、“联盟网络”的创建工程和龙头创新企业优选工程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苏南集聚。完善区域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苏南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搭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平台,支持跨地区开展创业风险投资活动。强化监控、降低风险,建立科技金融服务风险防控机制,尝试建立覆盖苏南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监管网络,建立信息互通的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创新载体的建设,重点打造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创业人才的市场化基地。

  针对苏南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内部构成情况,南京市档案局局长梁洁委员建议,构建起创新经济下苏南的现代产业体系———“IAGC”产业组合体系,即信息产业和智能产业、先进制造业、绿色产业和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创意产业。增强产业链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产业体系,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内新技术的产生。提升产业体系的外向度,建立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使苏南经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高端层次,成为苏南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强人才开发的产业导向,根据产业布局,优化人才资源的空间结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开发体系,吸引高端人才落户苏南。加快建立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率先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产业链,让苏南成为全国科技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科技型企业创业的乐土。

在推进协同创新中抢占高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

  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企业、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从美国硅谷的“联合创新网络”、日韩的“技术研究组合”到芬兰等国的“系统创新网络联盟”,再到我国“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都一再证明了协同创新在重大科技成果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必经路径和重要手段。

  围绕推进协同创新,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院长隋旺华委员认为,运用协同创新模式能够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使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氛围,健全协同创新决策和专家咨询机制,制定协同创新推进计划,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及管理模式,把资源开放共享纳入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团队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绩效考核评估范围。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强化协同创新智力支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整合各类人才计划和资金,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企业成为选才、引才、用才的主体。按照“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产业目标、技术壁垒分析、凝练研发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路径,编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路线图,提高协同创新效率。

  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我省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也成为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动物品种改良和繁育实验室主任施振旦委员认为,应强化全省总体规划,优化整体布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优化平台体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和方法推动国家平台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重大科学仪器、重大科技成果等基础科技资源方面向全国开放,促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可广泛利用、可互操作和可持续发展。调整和优化资金投入策略,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实施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设与运行相结合、立项与监督相结合的资金投入策略,确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资金投入产生更好的效果。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平台建设单位与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网络化共享平台,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合作与交流。◆(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