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4-01-21 10:53 来源: 本站原创

民建江苏省委员会

 

    在华东沿海四省中,江苏沿海区域规模最小,沿海地区只有三个地级市,土地面积占四省沿海地区面积的15%,海岸线长度仅占四省总长度的6.7%。由于地理上的天然劣势,我省沿海发展战略实施至今,与华东其他省份相比,存在以下明显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弱。江苏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在华东四省沿海地区中最少,仅占四省沿海地区合计的10.3%。其中,第二产业占9.8%,第三产业占9.6%,都较低,只有第一产业占四省沿海地区合计的19.3%。中心城市实力不强,人均水平低、消费能力小、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带动能力不足,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带的“中部凹陷”。

  二是产业层次不高。华东四省沿海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7.1:55.4:37.5,江苏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比四省沿海地区平均高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2.3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比重偏低。

  三是港口作用不明显。我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仅占华东四省沿海地区的6.4%。连云港在港口物流上不仅难与宁波北仑港相比,甚至落后于后起之秀山东日照港。从长三角港口格局看,上海大小洋山港与浙江宁波北仑港,已经成为中国沿海最重要的港口,而我省虽然大力推动南通洋口港建设,但目前港口枢纽作用和对经济拉动作用仍不明显。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不足。我省沿海三市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沿海三市还没有形成统筹资源、差异定位、有序开发、协同发展的局面。并且对周边的淮安、宿迁等地发展的带动不足。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方面,淮安和宿迁两市的主要货运进出通道仍以苏南和上海为主。

为此建议,我省将现有沿海发展战略扩展提升为沿海发展“3+2”战略。即从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出发,在现有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沿海三市发展范围外,增加紧邻的淮安、宿迁两市,形成五个城市区域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扩大区域面积和经济总量,提升区域资源的综合效应,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具体如下:

  一、扩大江苏沿海发展战略的区域范围

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江苏沿海发展“3+2”新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将淮安、宿迁纳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战略范围,扩大我省沿海开发的政策辐射区域,实施沿海发展新模式。要以“大沿海”的视野和胸怀,打破传统的以“竞争”和“零合”为基础的区域竞争思想,建立以“共赢”和“协同”发展为核心的区域经营理念,走区域经济协调合作发展之路,做到既互补又错位,形成共同发展、互动并进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二、加快区域内交通对接和联通建设

铁路方面,重点推进连淮扬镇和徐宿淮盐高速铁路建设,实施新长铁路复线电气化扩能改造和大丰港经蚌埠直至西部地区的第二条陇海线铁路建设工程。航道方面,重点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早日建成直通航道并与通榆河良性互动,形成皖北地区乃至河南部分地区出海最便捷通道。港口方面,加强海港的疏港航道建设,重点在盐河和淮河入海航道上发展海港的喂给港。航空方面,进一步优化整合机场资源,加快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加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网。

  三、研究制定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

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协商解决跨市域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培育和完善开放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市场、企业三环联动。区域内各市共同为要素流通创造畅通的渠道,促进地区间人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互动;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建立长期的、专门的、时效性强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沿海发展新模式下区域经济的互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