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上午,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文艺、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界别的委员,围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洪慧民主持会议。
杨金荣、刘文平、朱里萍、程朝晖、陶泽如、刘锋、陈金屏、陈澄、汪忠泽、金太军、朱文、徐玉麟、徐秀芳等委员先后发言。
杨金荣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建议多语种向世界介绍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将江苏历史文化研究的高端成果推向国际。
2012年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年初,南京市领导在访问日本友好城市名古屋市时,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杀。年中,日本上演了购买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购岛闹剧,日本政坛急剧“右倾”。年末,江苏地区的学者第一次推出了大型原创型的学术著作《南京大屠杀全史》三册,近110万言,这是海内外学术界理性客观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标志性成果。南京地区张宪文教授等一批历史学家,十多年来访问英、美、法、德、意、俄、日等国家,深入各国档案馆、图书馆,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汉文及域外文字原始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撰写了《南京大屠杀全史》,对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性暴行、城市破坏及劫掠暴行,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厘清了南京沦陷时日军对国民政府首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控制的史实,展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和救援难民的人道主义善举,再现了中外媒体和国际社会对日军暴行的反应,披露了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揭示了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谬论。
这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的大惨剧。此前,江苏地区学术、档案、翻译、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历经十年,搜集、整理、翻译、出版了4000万字、72卷本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这是二战以来海内外关于南京大屠杀史料整理出版的重大工程,也是《南京大屠杀全史》能够全面、深入、客观全景式再现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坚实基础。
2012年底,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实施意见》。对繁荣发展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作为来自省政协社会科学界的委员,对省委省政府关于社科强省的部署决定感到欢欣鼓舞。
社科强省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产出一批能够走向国际、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南京大学将在近几年内,产生出一批拓荒型和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如由南京大学学者牵头的两岸四地60余人参与的《中华民国史专题研究》、《中国南海权益文献集成》、《江苏学派史》等,而由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协同努力、历经十数年研究代表江苏历史文化研究高水平的大型学术著作《南京大屠杀全史》,刚刚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像这样的精品学术著作,非常值得多语种翻译通过合作出版等方式,推向国际,以彰显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取得成绩,拓展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提升江苏文化强省的影响力。
众所周知,由于语言的障碍,世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知之甚少,而日本右翼学者配合日本右翼政治势力,出版了大量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日本侵华战争的出版物。江苏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地和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最主要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把江苏学者们十数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主要是介绍给英语世界和母语为日本语的读者。为此,建议江苏省外宣办把向外翻译介绍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作为“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的任务,此举不仅提升江苏学人在世界的学术话语权,而且彰显江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软实力。具体建议如下:
(1)经过两年的努力,依托江苏地区主要以原南京大学著名民国史研究专家张宪文教授领衔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团队,整合海内外专业人才和外语人才资源,先期用英语和日语翻译出版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最新成果。
(2)在省外宣办等部门的支持下,联系英美和日本的学术机构与出版合作单位,寻求学术与出版合作,把英译本和日译本推向世界;
(4)在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向世界展示江苏学者的国际一流研究成果,确立江苏学者在世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刘文平委员(群众杂志社总编辑)建议牢记主流传媒使命,努力壮大主流舆论。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进程中,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壮大主流舆论,对于统一人们的思想,鼓舞斗志,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尤其是现在,网络媒介发达,社会信息多元,加强主流舆论的建设尤为必要。这里就此话题谈一点认识和建议。
第一,壮大主流舆论,要加强主流舆论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传媒工作者自身要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被西方新闻价值观所左右,也不被一般的网络谣言和手机顺口溜信息所左右。在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很强的是非辨别能力,坚定正确的原则和立场。
第二,壮大主流舆论,就要紧密结合江苏的实际,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声音和宣传江苏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八项工程的落实,提升两个率先的内涵,弘扬“三创三新”江苏精神,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民生情怀通过新闻传播,有效地传达到广大百姓中去,促进江苏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第三,壮大主流舆论,要在建设现代传播体系中体现主流地位。切实掌握舆论的发言权、主导权,增强舆论的引导能力、媒体调控能力、综合媒体手段的传播能力。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构建了现代多元传播方式。尤其是微博的兴起,使大众传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这种情况下,我省的主流媒体要积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加强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纸质媒体和其他媒体的立体互动,善于用新兴媒体丰富主流舆论的表达,尤其要主动占领网上舆论的话语权。政府在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上,也要给主流媒体以必要的支持。
第四,壮大主流舆论,要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要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电视台、核心网站和党报集团骨干报纸的作用,政府要加强主流舆论阵地的投入保障机制的建设,并研究税收等相关政策的支持。在充分发挥党报和电视台作用的同时,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党刊的作用。
第五,壮大主流舆论,主流传媒要增强对社会舆论的研判能力和引领能力,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直面问题,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关注百姓的热点话题、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有交集的焦点问题,回应百姓的关切,关键的时刻,或者把握第一时间发声,或者把握高端发声,提升公信力、权威性。要当好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消解诱发矛盾的负面因素,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同时,集中民智,为改革发展建言献计。
第六,壮大主流舆论,就要加强传媒工作者的作风建设和文风建设,以改进作风带动改进文风。今年,省委宣传部推动全战线开展大调研活动,这是深化走转改的新举措。《群众》杂志社已经做了安排,每个处室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做好两篇重点调研课题。
文风是作风的体现,浮在上面文风自然改变不了。浮在上面,容易停留在会上、文件上和网上信息的摘抄上。而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深入实际的调研并与广大工农知识分子的接触,了解他们的真想法、真愿景、真困难,这就接上了地气,掌握了群众鲜活的语言,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怎样讲他们更愿意听,文章自然就有了针对性,语言就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改进文风,还要努力克服传媒工作者的思维惯性和表达惯性,要力求说的短一些,明白一些,鲜活一些,努力提高表达的效果,增强感染力、亲和力和可读性,从文件体、秘书体、程式化新闻体及八股文中解放出来。
第七,壮大主流舆论,要充分发挥评论和观点的作用。观点是一面旗帜,是传媒的灵魂,要用观点立报、立台、立网,编辑部要在吃透上情、把握下情的基础上,对党委政府重视,广大百姓关注,牵动改革发展全局的事项,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抑恶扬善,明辨是非,形成强势的主流价值舆论场。通过这些观点的发声,也努力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八,壮大主流舆论,也要关注舆论场上的“意见领袖”现象。网上微博的兴起,民间舆论场在社会舆论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这其中更有若干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力。要动态地掌握意见领袖,推出合适的意见领袖,建立必要的沟通和谈心机制,主动地向其提供政府工作的情况和信息,与其共同研讨社会热点问题,使意见领袖及时了解党的政策主张,了解政府改善和服务民生的实际作为,了解相关事情的真实状况,理解相关工作的实际困难,努力使这些意见领袖成为党和政府政策主张的引导者、解释者和宣传者。
朱里萍委员(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群工作部部长)就如何推动职工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职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工文化是工会组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职工队伍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70年、80年以后出生的人成为职工队伍的主体。与他们父辈相比,这些职工文化水平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追求体面劳动、人格尊严和生活品质。不再甘于工作仅是填饱肚子,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他们在打工挣钱的同时,也要寻求精神享受,心理预期普遍较高。因此,工会应当大力推动职工文化建设,依靠文化手段组织职工、凝聚职工、服务职工,以此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缓解职工压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目前,从基层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职工工作压力较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较为迫切,且日趋多元化。虽然劳动法规定的每天八小时、每周五天工作制,但不少企业采用综合工时制,常规性、阶段性加班加点普遍存在,职工工余时间较少,无暇享受娱乐生活,精神压力得不到充分释放舒缓。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职工群体选择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不尽相同。特别是青年职工、农民工群体以上网冲浪、手机作为主要的业余娱乐生活,年龄较大的职工以看电视、看报刊杂志为主。
2、新生代农民工渴求平等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但落差较大。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希望融入城市,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公共服务权等比他们父辈有着更强烈的愿望,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明确表达和积极争取。而现实中,他们大多生活工作在城市的角落和边缘,以及自身教育技能的制约,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他们心理耐受能力变差,也带给他们很多心理问题和困惑。
3、企业内部、产业集中区文化设施不足,不能满足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大部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没有职工活动阵地和设施,而职工离城市、乡镇中心较远,平时无法去社会上城市、社会、商业的文化设施活动。业余文化生活匮乏。
4、一些企业对职工文化建设仍然重视不够,职工文化活动的时间与生产任务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有的中小企业认为,企业生产还忙不过来,搞那些华而不实的文化活动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还要干扰正常的生产活动,得不偿失;非公企业、小企业缺乏集体活动。
据调查,虽然大多数企业工会主观上是愿意开展职工文化活动的,大多数职工也非常希望参与本企业的文化活动。但客观上,组织大规模的职工文化活动与企业的生产任务之间的矛盾相当大,职工文化活动的时间难以协调保证。在传统思维定势下,许多职工希望在上班时间组织职工文化活动,而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很难同意占用生产时间搞职工文化活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江苏总工会及时下发《工会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意见》全面部署推进职工文化建设,提出了“铸就一种精神、形成一套制度、搭建一个平台、建好一片阵地、培育一支队伍”的 “五个一”总要求,对各级工会推动职工文化建设在精神理念、制度设计、阵地设施、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框架性要求,我们也按照省总工会的要求。但是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工会一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党委的坚强领导,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各方共识,加强对职工文化的投入建设。目前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主要是集中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对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直接投入相对较少,而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或工会组织的投入,很难满足职工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如在职工集宿区建设集中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组织较大规模的职工文化活动等。
2、加强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和心理承受力。在企业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今天,职工文化活动仅停留在满足职工的文化娱乐是不够的,要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促进职工自我提升为目标谋划职工文化建设。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的精神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激发正能量;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开展群众性技术活动和职工素质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增强竞争力;围绕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开展各种民主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培训,真正使职工文化融合到企业生产、管理、生活的各个层面,切实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职工能够享受劳动的光荣感、成就感、幸福感,做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新时代知识性、创新型职工。
3、创新形式,满足不同职工的文化需求。要不断研究职工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可以通过引导和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形式也要有不断创新,运用网络、手机短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新形式增强职工文化的互动性、创意性,引导青年职工开展积极向上的拓展等活动,让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释放。
4、搭建平台,培养人才,引领职工文化发展提升。职工文化具有大众化、非专业性特点,通过一定的保障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为文化人才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不断发挥作用。一方面使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活动,一方面让职工文化队伍扎根在职工中,发挥他们文化活动的骨干作用,引领作用和凝聚作用,使其拥有最强的生命力。
程朝晖委员(南京朝晖美容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就努力践行企业诚信文化建设问题发言。
一、创新发展,诚信为本,努力践行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1、构筑企业诚信文化理念
“智,信,仁,严,勇”,五德皆备,方为将才。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个人形象塑造的方向,不断挑战和完善自我。而在“五德”之中,我尤其看重“诚信”。我和我的企业始终坚信:“今天的诚信是明天的市场、后天的利润”,并在员工上岗的第一天就告诉她们一个道理:“人无信不立,如果你失去金钱,没有什么;如果你失去朋友,你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诚信,你将一无所有”。同时,更是向广大消费者郑重承诺:服务不好不收费、技术马虎不收费、时间不足不收费、假冒伪劣产品不收费。
2、循环式、阶梯式培训教育,构筑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针对劳动服务密集型企业员工流动相对较大的特点,我们采用循环式、阶梯式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诚信文化素质。
3、校企结合联手培养高等级、专业化人才。
中国美容产业未来尚存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美容未来10年,将是高科技美容时期,发展的趋向必将是科学美容、科技美容、智能美容;这就决定了今后美容事业,应当走规模化、职业化、专业化和连锁化的发展道路。因此,校企结合联手培养高等级、专业化美容、保健、养生人才则是我们必然的选择。目前,我们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高等技术学院等进行了深度、有效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知度?融入度?忠诚度?以及由此引出,政府在政策上如何鼓励企业对技能教育前期投入和对后期劳动用工时限上的保障?通俗地说,你前面培养,她后面跑了,怎么办?你说:明天会更好,她要:今天就美好!短期趋利,非常明显;这方面,现行的《劳动法》只保护劳动者,而对企业却无任何保护,导致高端企业劳动用工培养成本太高,不利于优势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构建诚信社会。希望政府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给予企业一定时限的用工保障,利于更好的发展。
4、全方位、多层次构建企业诚信文化的组织保障
作为组织保障,朝晖集团在工会、职代会后,又相继成立了党组织、团组织、妇联以及女子民兵连,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构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不断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诚信文化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培养和构筑诚信文化,应从“娃娃”抓起;以及如何培养一颗“感恩的心”?这些可能,不仅仅是靠一个企业、一个单位、而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应当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且,在这其中不能仅仅基本只实现一部分人的现代化。因此,在我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对基础教育中相对薄弱的幼儿教育。
二、担当责任,回报社会,扶贫济困
从1999年起,我们便开始资助贫困学生。2002年,向宿迁市工商联捐助100万元用于当地贫困家庭子女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2003年在东南大学建立朝晖奖学金;2004年与江苏电视台、扬子晚报社、江苏交通广播网联合开办“下岗待业人员免费美容培训班”;2006年向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捐助200万元用于全省残疾人及其子女的职业教育培训并包就业,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捐赠了11.7万元用于贫困青年的教育培训和就业;向南京市下岗和待业青年提供价值22万元的培训课程;为东南大学设立“朝晖奖学金”;向爱德基金会捐赠10万元衣物给汶川地震灾区……等等各项社会公益捐赠总计达500多万元人民币。
三、大力发展品牌战略,连锁遍及全国
“我的思维到哪里,我的事业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江苏省著名商标、南京市著名商标、南京市名牌产品的“朝晖”这一品牌已作为金字招牌出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繁华街道上,每天接待上万名顾客,无投诉现象,口碑越来越好,集团综合实力全国同行业排名前四强。努力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加盟商纷纷前往集团总部进行加盟考察、签约。
四、机遇与挑战——创民族精品,做世界一流”
“美容产业是时兴产业、向阳产业、安康产业”;“美容经济不只是一种人本经济,更是民本经济”;不仅契合国情经济的物质,更符合“民生经济”的新需求。中国美容未来10年,将是高科技美容时期,发展的趋向必将是科学美容、科技美容、智能美容。我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行业发展规划、诚信自律、技术规范、行业政策立法等方面,更大范围地培育美容化妆品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促进国际行业间的交流,提升行业位置,为消费者构建更好的美容、化妆品以及养生保健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陶泽如委员(省文联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就影视作品发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言。
听了杨金荣委员的发言,深有感触。很感谢你们在做这个事。这两年反映我们集体的伤痛与灾难题材的影视片多起来,如《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等。我建议对这类题材的影视片,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把关。
刘锋委员(译林出版社总编辑)就发展创意经济提出建议。
所谓的创意产业集团就是文化产业集团。一个经济体,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依赖文化。因为,文化向内可生成素养、价值观、精神联接的渴望,以及创造力等,向外可表征为凝聚力、软实力和影响力等。文化是牵引所有经济行为的导航仪,文化出问题,经济必然出问题。经济学家科尔曼在31年前的名著《国家的兴与衰》里有非常好的论述。〔肇始于2008年的这场全球经济危机,学界认为是布什政府在文化上出了问题;2009年2月1日《纽约时报》综合美国一流经济学家的观点,为奥巴马开出的是文化处方:不能依靠华尔街,不能依靠硅谷,不能依靠芝加哥,那些都可能带来新的泡沫;而是要通过教育、医保、科学和基础建设,来打下经济增长的新基础,以获得没有泡沫的、广泛分享的快速增长。〕近些年来,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一个文化强省,以广告、建筑、艺术与古玩市场、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视频及摄影、软件及电脑游戏、音乐及视觉与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广播等11个大门类构成的创意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是最直接的标志。江苏目前占比4.3%(我不知道是不是完全跟我讲的一样),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以及跟江苏经济自身发展的水平相比,有相当差距。
由此,省委省政府应当切实加强文化强省建设,要着眼于用文化来“强”省,将文化强省作为过程,而不是一个目标——若干年后文化上的强省。只有将文化强省作为一个动词短语,才有可能经过五至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以创意经济为经济支柱,公民素质高,对江苏文化具有高度认同、自觉、自信,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宜居的美好江苏。
用文化来强省,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基于创意产业和创意旅游的创意经济,尽早实现我省的产业转型。具体做法上,至少可以考虑:一是建立文化资源特别是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资源与创意产业的链接,编制《江苏省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引导;二是将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全省人才工程、引智创业工程等结合起来,培育新兴力量;三是建立高端研发机制,如开设“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 年度钟山国际论坛,吸收世界最新最前沿思考与理论成果(凤凰集团今年要成立凤凰数字出版研究院);四是创造条件,启动江苏联合国教科文创意城市(文学、电影、音乐、手工艺与民间艺术、设计、美食、媒体艺术七个类别,分别命名为“××之都”)申报(中国目前命名有三个。成都自成为中国美食之城后,吸引的中外游客有所增长);五是在创意旅游规划上,要突显江苏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更多的历史文化要素融入其中。比如,我们景区的步行道,就应该以文化名人、名著、历史事件等命名,像玄武湖环湖路,我们就可以叫“昭明太子步道”,药物园一带的叫“本草纲目步道”,等等。不能再用二桥、三桥、四桥……那样缺乏文化内涵的方式,去命名我们栖居环境里的道路、街道等等组成要素。这些我们天天触摸的日常生活场所,其命名应该是我们怀思历史、涵养文化的最方便的途径。(这个做得最好的是英国的爱丁堡)
同时,要扶持骨干创意产业集团做优做强,引导它们进入国际市场。当前,应利用经济危机时期运作成本相对较低的大好时机,鼓励扶持大型创意集团“走出去”。这首先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所有国际传媒集团,收入来源超过一大半来自其他国家;以我们出版行业为例,大型出版行业的盈利收入,大概是70%是从其他国家来的。二是扩大江苏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发展需要,整合江苏乃至中国文化资源,到其他国家以不同形态让人感知、体验,可望接受甚至喜爱,同时获得较好的长期经济效益。对有基础、有条件进军国际,并有望进入国际行业前列的大型集团,要有政策扶持,甚至资金的资助,例如适当地调整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结构,压缩对小规模、即时性项目的扶持,加大对“走出去”扶持力度,列出国际拓展专项。同时,要利用好江苏广泛的友省友城关系,为企业的国际拓展争取目的国或地区政策支持,提供专业指导等。比如凤凰集团,如果参与全球行业排名,当在10至15强之间(很有可能是第10名),如省委省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应该在国际上有更大作为。目前凤凰集团开设了凤凰集团伦敦公司,4月份成立,7月份数码印刷基地开业,在经营上已经持平,按陈海基董事长要求,今年初启动出版版块业务。我们发现,这个平台给凤凰带来了许多好的合作机会。
陈金屏委员(南通文化馆副馆长)就如何做好非遗质文化遗产工作提出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延续和传承中华文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08项,省级369项,市级1424项,县市级277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项,位列全国第一。
近年来,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全面进展。已基本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保护体系;非遗保护载体建设领先全国,目前已建成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厅)和传习所(传承基地)513个;早在2006年,我省即制订并实施《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保护非遗;今年,《保护条例》(修订案)即将出台,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问题,我省将率先建立名录退出机制,以及取消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等新的规定。
当前,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起步阶段的基础性工作,转到深入进行科学保护的发展阶段,保护理念、举措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针对当前还不同程度存在的,如工作进展不平衡、机构和人员队伍不健全; 基层经费投入不足;“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理论研究仍显滞后等现象,提三点建议。
1、针对项目特点,细化保护举措。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种类多样。因此,根据项目属性与特点,分门别类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具有重要代表性和价值的濒危项目,要投入充足的资金进行标本式记录、保存工作,同时指导、帮助传承开展;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以及不具备生产性保护条件的非遗项目,要给予政策和经费上的倾斜,做好记录、建档工作,扶持传承人带徒传艺;对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中具有较好基础条件的项目,要搭建平台,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让这些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像南京的云锦、苏州的苏绣、南通的红木雕刻,扬州的玉雕等项目,要加以引导,提高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2、建设传承载体,鼓励民间办馆。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基本职能,因此,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承担记录、保存非遗的职能,二是可以承担收藏保护代表性作品、传承的器具等实物载体的职能;三是可以承担项目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保护传承理论研究的职能;四是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传播的职能(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2007年在南通视察南通环濠河文博馆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结束视察工作时,周和平部长指出,南通的博物馆办出了特色,如蓝印花布艺术馆、风筝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不仅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不仅非常值得称道,也值得全国借鉴。)。
目前,我省有500多所非遗展示馆、传习所,我省各市都建有非物质文化主题博物馆,但其中绝大部分还处于陈列展示、传承的初级阶段,也未能承担起收藏、研究职能。事实上,具有文物性质的代表作和相关器具亟待收藏、保护(缺少专业性的收藏、保护理念和措施,非遗文物在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严重),当代传承人的优秀代表作品也必须及时收藏、保护(虽然相对于古代文物来说,非遗当代代表性作品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事实上随着传承人年龄增长,优秀作品会越来越少),非遗保护工作还缺少强有力的专业理论支撑。因此,建议我省将非遗主题博物馆和具有博物馆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习所的建设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深入、科学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积极倡导和推行。同时,我省还要在政策上积极鼓励项目保护传承基地、传承人在条件允许下,开办民办性质的专题性非遗博物馆,承担起相应职能。
3、推进队伍建设,独立保护机构。文物收藏在我国有上千年历史,近现代文物保护、博物馆事业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1905年中国第一座公共南通博物馆创办为标志,)。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相近性质、同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我国起步时间不过十年左右。因此,更需要一支专职的专业队伍来推进保护工作。
当前我国相关的保护机构基本都是附设于其它机构,如非遗保护中心附设于各级文化馆(我省目前只有苏州非遗保护中心是单列的。)。各地市级及以下文化主管部门的非遗处均附设于社文处。工作人员一般由半路出家的专职人员、或其他专业的人员兼任,经费也包裹在群众文化的经费中,如此 ,势必削弱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地位,同时,在专业人才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与实际工作所需不相匹配,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建议我省率先在独立设置保护机构上探索新路,以扎实推进、开启非遗保护工作新境界。
陈澄委员(江苏省淮剧团演员)就地方戏保护问题提出建议。
我省作为戏剧大省,地方剧种多。淮剧作为我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目前正常运转的专业团体有12个,涉及面和普及面非常广泛。江苏省淮剧团作为淮剧界龙头剧团,有着60年的历史。虽然省淮剧团后迁出了南京,一直由盐城地方政府管辖。作为地方上的艺术名片,我们的院团一直人才辈出。就说近6年中,我团就有4部大戏,两台小戏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我个人也荣幸地获得“梅花奖”。最可喜的是获得精品的这些剧目,都能正常巡回演出并深受观众喜爱。4台大戏中已有多达十多段唱腔成为流传广泛的名段,深入人心。
2012年底,盐城市正式组建了演艺集团,省淮剧团、市歌舞团及文化艺术中心进行整合,设立了各自独立核算、独立运营的机制。改制模式有很多,无论是保留体制、或转企、或组建集团、或成立有限公司,出发点都是很好的,是想促使团体更好地发展,做大做强。但改革有时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应因地而异。2012年前,在我市领导的关心下,我们为淮剧团努力争取到了一些政策,如所有人员体制不变、档案工资依然参照事业单位调动,退休老艺人全部剥离进入社保(事业待遇)。另外还争取到了24个全额编制用于后备人才储备等。(我们剧团有24个学员即将毕业,这24个编制,可以用于他们的择优录取或者人才引进。)这些是我们团的优势所在。原来我团经费底子差,后经过我们的持续努力,逐渐解决了部分困难,特别是近两年来,省淮剧团在年轻一代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景象,演出场次增多,演员收入提高,职工干劲十足。在这期间,经过我6个月的努力,以个人人民来信的方式,去市政府多次反映情况,淮剧团得到了一些省市领导和盐城市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解决了困扰淮剧团十多年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有必要强调一下戏剧院团的特殊性。戏剧团体专业性很强,是有别于歌舞或其它一些艺术门类的,需要独立的运营空间。如果它的机制运营得好,就不要轻易去触动。应充分考虑到戏剧的特殊性,尽量找到有利于戏剧院团发展的合理机制,从而更大程度地保护和传承。整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合并,改制并不等于兼并,它是一种整合资源。各个地区、各个不同剧种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需要区别对待,现在的改革模式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值得商榷。希望能够给予地方戏更多的关怀,它的价值绝对是艺术属性大于产业属性。希望今后江苏省淮剧团能够在盐城市得到更大保留和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畅通发展渠道,得到一些实质性的保护政策倾斜,多出精品力作,出更多优秀人才,从而推动、保护戏剧人的积极性,做出自己的特色。
在打造文化强省、戏剧强省。除了拥有众多地方剧种、众多戏曲名家之外,能不能打造出专家赏识、观众喜爱并广泛流传的优秀戏曲作品是关键。目前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推介。我省众多电视频道中,目前还没有一个专属的戏剧频道(类似于“央视11频道”、“上海七彩戏剧频道”等)。如果我省要能有这样一个提供众多地方戏曲艺术作品交流的平台,将能够有效扩大江苏地方戏剧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这个范围,比院团的巡回演出要大得多。电视的广泛宣传和实地演出相结合,更能推动地方戏剧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带动更多的观众群体、吸引他们走进剧场。戏曲频道开通也许是贴钱的项目,也许不如一些快餐文化娱乐类的节目收视率高,但意义是非凡的。节目来源可以是各剧种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或者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剧目展现,也可以设立类似“名段赏析”、“跟我学”等版块,更可以挖掘老一辈戏曲表演艺术家的精华作品,如上海戏剧台的“光影留声”栏目等。总之,需要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广泛关注。戏剧人、电视传媒人应齐心协力,共同携手在各级领导关怀和扶持下,使我省的地方戏剧传统优势发挥到极致,为戏剧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汪忠泽委员(常州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台长)建议创新资源整合,壮大广电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广播影视业作为核心组成,理应充分发挥媒体传播、原创能力、数字技术、资本吸附等一系列优势,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在城市发展转型中争当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为此,需抓住结合、整合、融合三个方面。
结合宣传主业。广播影视的主业实际是履行喉舌职能、引导主流舆论、服务社会学发展。主业强才能产业兴。因为传媒卖的产品不仅是内容,还有是受众。正如《纽约时报》读者多是华府高官、商界财阀、哈佛教授,所以商家才愿意每年投入数亿计美元的广告。因此壮大广电产业,首要结合好内容生产与舆论把握。
常州广播电视台始终坚持本土战略、坚持内容为王。目前4个电视频道,日播自办节目7个小时;4个中波调频,日播广播节目152个小时。全台先后3次摘得中国新闻奖、4次摘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所以在常州这个500万人口(包括外来人口)的城市,有100多万户家庭收看本台电视节目,有90万辆车主成为广播的忠实听众。在落地近200个电视频道中,本台收视收听率始终保持领先。2012年广播广告达到1.16亿元,成为全国4个广播广告超亿元的城市台之一。
整合城市资源。按照“围绕主业、相关多元”的产业发展思路,作为区域主流媒体,要整合好包括城市历史文化等各类资源。常州台在演艺、动漫、影视等产业上一直积极探索。
如今常州演艺市场,常州广电独领风骚,每年举行多场大型演艺活动。依据这个城市的传统资源,电台首创“常州戏曲艺术节”,从端阳到重阳, 20多场演出场场爆满。下属卡龙动画公司,是国家首批重点动漫企业,至今已生产5部250集动画片,《云彩面包》等海外播映权已成功销到日韩等国。下属江苏亚细亚影视制作公司,10年来也是立足本土,生产《盛宣怀》、《华罗庚》、《秋之白华》等20部近300集的影视剧(片)。其中13部在央视和卫视播出,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等22个全国奖项。纪录片《史良》、连续剧《青果巷》又将完成。结合常州的城市和名人资源进行拍摄。此外大力推进移动电视、图书出版、音像制品、影视城等等文化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媒体产业。
融合新型业态。三网融合日益迫近,融媒体建设与产业链延伸成为传媒业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数字网络产业,促进广电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台网之间、台台之间合纵连横,给产业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与可能。
我台“无限常州”正全新上线,城市社区公益信息发布平台将加快推进,布局常州广电的立体传播网络。这项工程正与省网公司洽谈合作,借船出海,共迎风浪,共闯市场。发起成立江苏沿江城市十八大赴京联合报道组,资源共享、协作双赢,并谋求城市台之间的新闻业务与文化产业的合作。正在建设的现代传媒中心,投资28亿、面积30万平米,主楼高度333米,为江苏第二。作为传媒发展的新基地、文化产业的新形象,今年竣工投用后,一个以广电为主体,集聚网络、动漫、影视、出版等多种文化创意的产业形态将全新运行,推动常州广电从广告经营到全面产业发展的跨越。
常州广播电视台可作为城市台发展的样本。前不久省广电局提出要大力发展城市广电。然而,新兴媒体强势冲击,卫视省台刚性延伸,城市广电台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建议:
1、给予政策支持。昨天大会工商联在全体委员的大会发言中呼吁,取消或调低对广告业按营业额3%征收的文化事业费。现在营改征后,广电的税赋更有所增加,在此再呼吁请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2、加强精品扶持。戏曲艺术节并不赚钱,但培育市场、打造品牌,城市赚了。《秋之白华》获奖但效益不够好,不易平衡。拍摄常州名人系列,内容主旋律,财务压力重。希望更多支持。
3、优化媒体生态。越是基层,监管越难。现在各个区县又开始办报,虽然一直在规范,但机关的内刊,品种越来越多、印制越来越精、消耗越来越大、受众越来越少。县区广电缺少监管,时有违规,希望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4、建设传媒集团。省总台与南京台的模式值得借鉴,战略合作,做大做强。江苏要建文化强省,需要多一些百亿级的传播集团。目前,不仅有强大的省级卫视, 还要有强大的城市传播媒体,也需要一定中型的传播媒体。一个城市也望将来可以成立一个综合性的传媒集团。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在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满足需求、注重创意中求突破,希望各级支持、帮助,促进广电转型升级。
金太军委员(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提出文化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
我国35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创造了世界奇迹,但社会矛盾冲突也日益凸显。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不仅与整个社会所崇尚的价值体系有关,更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文化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
首先,传统就是文化的一种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中不断创造的结果。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芳香。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他文化的开放性上,主张每一个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创新的精神。变革并不是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结果。可以说,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正因如此,才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
其次,包容是文化繁荣的最可贵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的思想上。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理解是: 天地最大,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并从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厚德载物”的做人道理。儒学作为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方面对整个民族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儒家主张: 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不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只要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建设,都要毫不犹豫地借鉴吸收,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出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包容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文化的包容精神在南京这个虎踞龙盘的大故都中得到了弘扬,全国很少有城市能够与南京媲美,今天中国的城市中,南京是最具包容性的。我们有必要去挖掘、总结、发扬南京文化的包容性特质。
再者,构建适应 21 世纪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
当今时代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空前剧烈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危机,即文化观念的偏差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失调造成的危机。进入21 世纪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家园的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使用,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 21 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三大战略构想,是中国文化适应 21 世纪先进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要构建适应 21 世纪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就必须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着力于用和谐的方式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总体思路和哲学思考。
建设和谐文化,还必须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基本规范抓起,从具体事情做起。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这是和谐文化的具体操作和实践落实。
第四,倡导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
信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差异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思想追求千差万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思想是非常可怕的。所谓主流思想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时代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政治的、社会的信仰和价值取向。主流思想会自觉不自觉地牵动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协调有序发展。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比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应当大力倡导人们精神家园的呵护,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大多数人的灵魂找到归宿,使人们在法律之外有所畏惧,多一点善心,少一点恶念,社会矛盾与冲突就会消弭于无形之中。
此外,还要倡导现代人“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成败、对错等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细枝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也就难有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人际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成为永远和谐之事。
这里,我顺便说一句,文化少一点铜臭,少一点功利,文化不宜过于产业化,之前教育产业化的危害已经显露出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不可取。
朱文委员(宝应县乱针绣行业协会副会长兼艺术总监)就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建议。
一、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应时之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新时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怎样使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是摆在各级主政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2、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是延续华夏文明的迫切需要。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文化光彩夺目,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精髓。只有通过大力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历史生命,才能更好地为实现江苏梦产生正能量。
3、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是促进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历史文化资源除了人们已经认知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外,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还可以体现出实体价值、市场价值、衍生价值等。比如通过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产业,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等等,从而多方位为拉动城乡产业经济的发展增添生机和活力。
4、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是培养青少年热爱家乡的重要途径。地方传统历史文化是优秀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是一个巨大而又深邃的宝藏。加强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热爱江苏、热爱家乡的情感,是一种身心健康的教育培养。
二、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传承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有效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地方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据调查在全市各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对所在家乡、地区的历史不够了解的现象。因此,建议在各地中小学中推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各地组织编写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历史文化教材,以作为全省各大中小学的选修、课外课程。各地可利用电视台和电台、报纸、网站等开辟特定栏目,举办系列讲座等节目,营造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的浓烈氛围。
2、加强研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更是一件长期的大事。要重视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发掘、抢救、整理,可组织编印全省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以县或地级市为单位,明确统一要求,组织编印全省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使各地的历史文化既独具特色,又连成一体。还可以组织研讨和交流活动,推动研究的效果。
3、加强政策扶持,大力培育历史文化品牌。一方面,加强各地对历史文化品牌的申报和评定。如大运河申遗,文化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定。另一方面,着力发掘和培育江苏及各地特色文化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征集意见,分课题组织专家进行归纳提炼,如大运河文化、汉文化、吴文化、盐商文化等,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响江苏的历史文化特色品牌。
4、、加强产业嫁接,不断提升历史文化价值。从各地的历史渊源和产业实际出发,通过提炼历史文化内核,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分析历史文化元素,使之与其他产业嫁接、融合,可以有效提升这些产业的文化含金量。在生态旅游中嫁接历史文化,如宝应的水晶工艺、乱针绣等文化产业,可以为生态景点注入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生命活力,更好的展示生态自然的无穷魅力。同样,在城市建设中多吸纳地方历史文化的语言,就可以使今天的建筑物,成为明天的文物,成为传世的艺术品。
徐玉麟委员(星工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就发展文化产业问题发言。
我是来自文艺界的一名民营企业家。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壮大文化产业的细则,其中促进文化和金融深度融合,我深有感触。
一是文化企业融资难。目前我有个盛世宝玉公司,这个企业的融资非常难。江苏对文化企业的评估、担保、融资没有相关规定。这一点新疆做得非常好。在新疆玉器市场中,有上千家卖玉器的,很多企业需要购买原料,手上都没有现金,玉器市场和银行联合成立评估委员会,私营业主需要融资时,将存货拿去评估,以3—4折的价格进行融资。如果钱拿不出来,就把存货转给担保委员会,向银行偿还贷款。在新疆这样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玉器市场融资都做得这么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文化企业营改征,非常不适合文化企业。营改征后,我们的税收增加11%。例如玉器企业,都是从工作室或者小店拿,他们不提供增殖税发票。我们做的东西比较高端,更多的增殖是在艺术大师那里。期待省里能够出台相关政策,文化企业达到一定标准时,通过认真核定中,用特殊的政策给予弥补,比如可以先征后退。
三是呼吁能够尽快制订细则,倡导大型文化企业成立非营利性的文化基金会。台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只要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在税前成立非营利性的基金会。江苏大企业非常多,文化积淀也很深,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热爱文化。如果能够在税前列支,会有很多人愿意做这件事情。梁部长说现在正在做文化担保公司,很有意义。大部分文化企业相对较小,亟需这方面的政策。一个演出公司,真正厉害的是他的团队,举办一个演出,投资非常大,项目得到评估后,经营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期需要支付50%—100%的演出资金,非常需要短期融资。今后如果有文化担保公司的话,会更加繁荣这个市场。
四是地方政府应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建设地标性的文化建筑,类似大型的剧院。是不是有必要每个地区都要建立这样大型的剧场?能不能够建立小型的,适合老百姓需要的剧场?现在大剧院都按照西方高雅艺术的标准来建,平时有没有高的利用率?
徐秀芳委员(省演艺集团艺术指导)就扬剧团队伍建设问题提出建议。
扬剧团目前演员只有20人左右,按照现行的退休年龄,不到5—10年,剧团的人员都要退休。但是剧团目前招生困难,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我曾向相关部门呼吁,希望能加快支持招生计划,但是,一旦涉及资金问题,则得不到落实。在此,再一次呼吁,为扬剧呼吁,请求各方给予江苏省扬剧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