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一次会议 / 全会日报
发布日期:2013-01-23 20:50 来源: 本站原创

  1月23日上午,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经济界、农业和农村界、特邀二组的委员,围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题进行讨论。省政府副省长史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徐南平主持会议。

  顾永庚、蒋国雄、钟玉叶、阮宏华、程立力、沈伟林、汪利民、谢平、王亚军、严清华、郭金东、俞军、项雪龙等委员先后发言。

顾永庚委员(江苏金桥盐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建议沿海开发要科学配置和鼓励产业集群发展。

  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不仅仅是沿海地区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而且是全省的产业结果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同时对沿海开发的主体和省委、省政府增加了新的工作任务。从上海化工园区到苏州工业园区等形象展示,可以说我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要把沿海开发的产业集群摆到优先位置。这是因为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环保条件叠加形成最佳配置,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实行定向招商,选商和规范入园企业的运行体系。这是因为产业集群效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它把产业链和产品链维系在一起,真正形成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多方共享。

  可以说,江苏沿海开发的起步条件是较为优越的,初期开发时出现了产业分散、环境污染、各自为政的现象也是传统性惯性,相比之下,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怎样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怎样依法规划,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发展,怎样结合实际谋篇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金桥盐化集团地处连云港市84公里的海岸线上,原拥有50多万亩盐田,2006年4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由省属企业成建制地划转连云港市人民政府管理,近七年来,尽管退让盐田超过二分之一的面积,转岗职工超过3000多人,但是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了产业集群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以盐化工业为主导,建立了万亩盐化科技产业园,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的益海嘉里集团投资规划200亿元人民币发展循环经济,明年有望实现盐化产业销售收入过百亿。目前,青睐盐化产业的企业纷纷落户,未来数年可形成连云港市又一销售收入过千亿的盐化工产业集群。

  从考察到实践,从讨论到联组发言,我认为连云港发展盐化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期盼省级层面科学配置和鼓励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一要把沿海开发的产业集群布局尽快纳入省域经济和国家布局的控制之中,确保产业布局合理,循环经济匹配,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到位,环境保护合法,集群效益突出。

  二要把产业集群的园区建设列入政府考评范围,诸如,产业集群预审核(包括安评、环评),提高产业集群园区设置的门槛,规范公共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和硬件条件。

  三要制定产业转型升级的鼓励政策要向产业集群的园区倾斜。首先要鼓励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集群发展。优先提供政策扶持直供电政策、科技型企业政策、贴息贷款政策、政府一站式服务政策,公用设施建设政策等等,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蒋国雄委员(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建议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推动工业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当前,江苏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经达到美国上世纪50年代和韩国上世纪90年代水平,处于工业化的相应阶段,但产业结构偏低偏重,形态偏散,核心技术缺失导致价值链分工偏低,工业化层次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推动工业化向更高层次迈进,只有依靠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双轮驱动”。

  一、培育新兴产业关键是促转化

  目前,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是:水土不服,种子不发芽;资源配置不合理,长不大;无序发展,无序竞争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是要实现两次转化,即由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再由新产品转化为新产业。要成功实现这两次转化,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落实好两个规范。

  一是要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法人技术、资本和管理的有机结合治理规范。围绕这一规范的建立,科学家、投资家以及企业家都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科学家是新技术的创造者,科学家不等于企业家,掌握技术但并不了解企业,其主要职责应该是专注于技术的不断研发,支持持续发展。

  投资家是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推动者,其主要职责是对技术发展的潜力和市场应用的前景作出研判,并提供产业发展必备的资源。

  企业家是新产品转化为新产业的经营者,其主要职责是用市场化的思维和企业化的方式经营资本、技术和市场,使技术运用和资本的收益最大化。

  二是要落实遵循市场本质规律的企业化运作规范。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当着力创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生态环境,所谓生态环境,是指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个阶段:1、技术-产品,种子期,2、产品-市场,成长期,PE投资,3、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扩张期,产业资本。目前有各类投资和市场、科技张引、科技小贷、科技担保。信息流通和信息共享尤为关键。信息不流通造成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共享造成社会资源的重复浪费。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注重政策的研究,制定普遍适用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不当运动员、不当教练员,努力当好园丁。

  二、提升传统产业关键是技术的提升

  目前,我省传统产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主要依靠成本竞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没有自主品牌,更缺乏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能力;同时过度的外延发展导致资源消耗难以支撑,资源要素利用水平和产业集聚度需要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取有力举措促进技术的提升,并以此来带动传统产业的提升。

  一是要鼓励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前瞻性的成功对接。

  二是要嫁接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国外源技术的研究或收购“外智”,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有效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建立自己的团队,提升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

  三是要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源技术资源,形成与企业自身应用技术研究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是要鼓励企业技术改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现有资源的深度融合。要特别说一下,目前有条件的企业直接参与或收购欧美技术公司,设计公司、研发公司的窗口期,一方面可以直接参与原技术研究共享成果;另一方面消除国外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忧虑,因为中小企业是利益共同体,政府支持企业这一行为。

  三、政府要努力为提高工业化水平注入更大的创新动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创新动力不足。这固然有企业自身的内在原因,但政府应当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切实的措施,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大的创新动力。建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一是要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通过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构建,逐步集聚起一个具有高水准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家群体。二是要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激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去获取政府资源支持的动力。三是法规标准倒逼企业技术升级。根据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的要求适时出台强制性法律法规,倒逼企业淘汰落后技术和落后产能。

只有新技术才能带来新产业,只有应用技术才能提升传统产业,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只有遵循市场规律、规范企业运行,才能保护企业持续

 

钟玉叶委员(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就科学谋划求突破,创新转型促发展问题发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洋河股份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销售收入持续攀升,财税贡献不断提高。2012年1-3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139.97亿元,同比增长44.34%;2012年实现入库税收55.17亿元,约占宿迁市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一,同比增长24.73%。经过多年的建设,公司已经初步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酒类产业园,助力宿迁市成功获得中国白酒酒都称号;洋河股份成功入选全球上市公司500强,突破了江苏上市公司世界顶级企业零纪录;洋河品牌以320亿价值进入胡润品牌排行榜第十七名;公司产品梦之蓝、绵柔苏酒在国家评委年会上分别荣获“酒体设计奖”和“国家评委质量奖”两项大奖;公司先后获得中国白酒品牌价值第三名、中国酒类十大最具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小板上市公司价值前十强等殊荣,切实提升了苏酒整体品牌形象,为“振兴苏酒”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目前,白酒行业遭受舆论影响、食品安全考验和公务消费打压等三重巨浪的冲击,但公司仍以高质量发展领跑行业。2013年,企业发展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是从宏观形势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一系列政策,特别中央即将启动的城镇化建设等,会拉动宏观经济逐步走强,白酒产业发展存在重大机遇;二是从行业形势看,白酒行业面临的危机未了,并且可能在今年不断向终端传导,白酒行业发展从扩容式增长,全面走向挤压式竞争时代,白酒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2013年公司确定企业发展的主基调为“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在强基固本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在转型调整中实现前稳后快的增长,实现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2013年,洋河股份将科学谋划求突破,全面推动五大转型:

  一是推动营销转型,打造营销力。2013年,公司将继续贯彻落实“五化八新”战略,进一步凸显洋河、双沟两大品牌历史的厚重感,凸显宿迁这一宝贵的中国酒都特色产区,增强苏酒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在已经完成全国化营销网络布局的基础上,运用资本化手段,进一步深度推进全国化工程,运作新板块、打造新江苏,全力推动公司营销稳步转型。

  二是推动产品转型,打造产品力。品质是产品的生命,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2013年,公司将进一步夯实品牌基础,围绕重点课题,强力推进科研攻关,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在品质上实现新突破,打造新的品质竞争优势,继续保持公司的先发优势。

  三是推动管理转型,打造管理力。传统产业嫁接现代管理,一直是企业努力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公司跳出白酒行业,全面对标一流管理水准,先后引入了精益生产、长效管理、现代物流等一批先进管理模式,有效推动管理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3年,公司将坚持创新突破理念,强基固本,汇聚管理势能,全面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使公司的发展基础更牢,潜力更足。

  四是推动资本转型,打造资本力。随着白酒行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并购已经成为行业新的发展趋势。2013年,公司将在做强做大产品经营基础上,充分发挥集团强大的资本力量,走产业规模化、品类平台化、无关联盟化的“三化”之路,利用洋河股份行业领先的营销平台,不断运营新项目,开发新资源,打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五是推动文化转型,打造文化力。2012年,我们将结合“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和企业实际,把企业文化定位为以“创新创优创一流,争先领先再率先”、“领先领头领一行,报国报民报一方”为核心的“狮羊文化”。“狮·羊文化”融狮性羊本的竞争与奉献为一体,彰显出巨大的推动力,激励和指引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具有洋河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阮宏华委员(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性的意义。

  如何让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工作中得到贯彻和落到实处,而不仅是一个口号?我们的抓手在那里?我们应该做好那些制度安排?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紧迫性

  目前,我们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自然灾害频繁,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和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特别是我们的环境容量有限, 而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已经严重的威胁到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影响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每万美元的GDP所消耗的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是印度的2.5倍,能源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二是人均资源少,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保守估计,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的1/4,加拿大是我们200倍、俄罗斯是我们的250倍;三是生态系统脆弱,我们80%的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些生态系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应该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紧迫性,我们必须切实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刻不容缓!

  然而,现实当中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那里?绿色GDP考核指标在那里?我们环境质量的新标准在那里?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那里?资源环境经济政策,资源环境法律法规等还不完善…等等。

  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当前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二、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综合性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工作。涉及的领域多,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几个方面融入在一起互为一体;涉及面广、它与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气象、环境、海事、交通等行业和部门密不可分;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它涉及山体、农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一个行业或一个部门很难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任。正因如此,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往往由于存在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等问题,目前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缺乏流域尺度、整体的规划和布局。

  建议充分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综合性,尽快成立“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局、综合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和相关行业,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开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

  三、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长期性

生态保护和恢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它不仅是当代人、也是后代人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要让每个人都知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

  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学是“生命的哲学”。我们知道用哲学武装我们的大脑,认识我们的世界,我们更应该让生态学深入心灵!我们要认识到生态学是“自然经济学”。生态的就是经济的、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等等要深入人心。

  然而,现实当中大部分人只知道生态学这个概念,不知道生态的真正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当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由于决策者和管理者缺乏对生态学的内涵的了解,很难做到自觉地保护生态,往往不惜牺牲环境和生态利益。要做到让管理者决策者以及广大群众真正懂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需要在我们的全民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中开展生态学的学习和教育。我们必须从长计议,从教育开始抓起。

  建议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尽快“在高校不同的专业普及学习生态学课程”,让学习政治、经济、钢铁、化工、纺织、管理……等等非生物学科类的专业的学生,学习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将来在实践工作中,自觉地做到保护生态。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紧迫的、综合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努力,需要从长计议, 百折不回、不断奋斗。

 

程立力委员(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建议优化养殖方式,保障食品安全。

  近期“速生鸡”事件持续发酵,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质疑。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几种原因:

  (一)养殖场(户、公司)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漠,标量不清,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年龄较大年均50岁,仅考虑眼前的利益,并不清楚地知道危害的严重性,甚至需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追求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虽然目前社会上倡导由吃饱到吃好的转变,但就全国的粮食和肉类(同样需要消耗粮食)已处于净进口状态,自给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食品的数量首先必须保证,技术的进步提高单产,加快了猪、禽、渔的生产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生长的加快往往伴随着抗病性能的下降,必须依靠药物才能保证其动物的生命安全,药物的过度使用必然会引起药物残留的问题。

  (三)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易引起动物生产环境生病而增加药物使用,污浊的空气,不净的水质,气候的巨变都易引起动物不适而发病。在无菌的实验室饲养的动物,不用任何药物也能生长,但一旦放到外界自然环境中很快就会死亡,这不是一个企业能办到的。

  (四)监督不力。分散的小农养殖方式,无序的流通环节,也使政府部门难以监管,个体小、数量多、监测内容多、监测手段弱,监测成本高,手段多,标准不一致,也使众多的养殖户心存侥幸心理,即使查处,损失也不大,无意改善。

  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食品安全引发公众及政府的高度关注,在情理之中。但此病非一日所生,也非一日能治,为此建议几点:

  (一)引导。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的中大型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日前媒体报道的是大型农牧企业的事件,但我始终认为大型农牧的质量总体优于分散的养殖户。只有中大型的养殖企业才有力量去投入研发,加强管理,最终改善食品质量,同时也便于政府的监督,从田头到餐桌看似很短,但由于生产者众多,产品种类也很多,销售网点更多,按现状是难以监管到位的,只有相对集中后才有可能真正保障食品的安全。

  (二)适度提高设施水平,逐步提高环保要求,加强对废弃物处理的研究。大的自然环境,一个企业也许无能为力,但可以适度提高畜禽舍的标准,装备先进的设施,改善小区内动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应激,降低传播,从而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同时亦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为性的因素。动物粪尿本是农作物的最佳肥料,但鉴于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行费用高,养殖业又是薄利行业,仅靠企业(养殖户)自觉行为难以全面推广应用,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病死畜禽按规定需作无害化处理,常规是焚烧或深埋,可当成批量发病时,对单个农户而言也非易事;同时它又是偶发性的,需政府及研究机构去研究个长效机制和设施来保障病死畜禽的有效处理方法。

  (三)提高农业保险面,合理制定费率及赔付标准。现在的养殖户大都有一定规模,养鸡户1—2万只/批,养猪户200-500头/批,普遍投入需几十万元,正常情况下一年也就挣5-10万,如果一批猪(鸡)全部伤亡,不仅不能致富,而且又回到赤贫的行列,如果没有保险或补偿机制,能指望他们按规定处理病死畜禽吗?由于养殖业本身利润较低,费率过高,农民难以接受。由于市场价格变化较大,赔付标准过高也易引起而病而获利过低则赔付不足。所以需尽快制订合理的有效的差异化的农业保险。一方面降低农民损失,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病死畜禽流向餐桌的可能性,保障食品的安全。

  (四)加强对养殖业投入品的监督检查,特别是添加剂、药品类,从源头上严禁违禁品进入养殖环节,保障食品的安全。

  最后,希望政府及媒体能全面、公正地认识或报道养殖业的现状和取得的进步,免得引起公众的恐慌情绪,又对创业打击太大。从事养殖业的不仅承受价格的剧烈波动,自然灾害的影响,食品安全又像是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一直担心有一天会掉下来,而有一些问题又非一家企业就能完全办到,希望多一份的理解。

 

沈伟林委员(苏州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就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发言。

  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过去的2012年,对于广大民营企业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苏州市的广大民营企业家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民营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到2012年末,全市私营企业23万户,个体工商户41.6万户,私营个体注册资本总额突破8700亿元,均居全省首位。有24家企业入围全国500强。与此同时,苏州民营经济在发展品质、创新能力、社会贡献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民营经济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民营企业经营日益艰难,它是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看,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一些主要困难:

  一是放宽投资领域,打破“玻璃门”。

  近年来,国家虽然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和文件,如36条和新36条等,但相关实施细则不细,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挥咱。如在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甚至出现“明宽暗管”的现象。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自一开始,就受到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夹击,大多数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涉足较少的领域发展,并且未能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致的待遇。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民营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涉及行业单一,产品单一的特点。相关数据显示,在国有企业准入的80多个领域中,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有60多个,而民营企业则只有40个。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业、教育与医疗业等社会服务业以及国有产权交易的领域,呈现出严重的投资结构不均衡。而在相对开放的领域,民营企业仍旧受到种种政策歧视,行政性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投资政策方面,审批环节繁多且条件苛刻。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相比,民营寂静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面临更多手续杂、关卡多。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

  融资难的问题是困扰中小民营企业的核心问题。据全国工商联统计,90%的规模以下小企业无法从银行取得任何借款,95%的微小企业未从银行得到任何贷款。进款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要求,如2011年6月7日发布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民营企业融资还不及全社会的10%,银行对非公企业的拒贷率超过56%,贷款利息通过小额贷款成本比银行高很多倍。

  三是企业用地困难,发展空间受限。

  政府的土地储备量不足与企业迅速增长而导致的用地需求这一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政府对企业用地的满足,职能通过征地的形式来解决。而土地征用大多牵涉到农民利益,进而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征地过程“时间场,成本高,步骤多,难度大”,大大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与企业的生产产生较大的摩擦。取得土地使用证所需的时间较长,也给企业取得建筑施工许可证带来相应的麻烦,进而影响到企业担保融资的而进度。企业无法抵押贷款,也难以享受到国家的有关扶持政策,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民营企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了颗定心丸。例如,十八大报告明确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国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并再次强调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预见,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我们民营企业要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国际环境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要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为再创江苏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新辉煌做贡献。

  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在竞争能力上有更大提升。我们广大民营企业要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创新驱动,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加快推动民营企业由一般制造向创新制造转变。

  二是要坚持转型发展主线,努力在发展层次上有更大提高。我们苏州在乃至是江苏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还在传统产业,当无职业是要加快指数改造、提升技术含量。我认为,要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针对烟叶链延伸、技术装备升级、公益之里那个提升、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规模效益等重要环节实施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科技研发、现代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规模和产业层次。

  三是要坚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在服务社会上有更大提升。近几年,随着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在慈善事业、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做了许多事情,苏州慈善捐赠的数额在全国地级市中是最多的。民营经济是真正的百姓经济,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我们民营企业家要正确处理好公司关系、义利关系,以感恩之心,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汇报社会,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大力弘扬光彩精神,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馈人民,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和肯定。

  截至去年7月,国家有关部委42项民间投资实施细则已全部出齐。广东省不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的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并且连续两批退出面向民间投资招标的重大建设项目,总额达5038亿元,涉及多个垄断领域。

  建议我省参考广东的做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力度推进我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一是尽快制定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拓宽我省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保证不同所有制企业均可享受公平的市场准入和各种优惠政策;二是每年向社会集中推出一批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建设运营的项目,让民间资本与国资和外资享有同等的竞标权力。三是进一步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规定,尽量简化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健全民间投资主体沟通联系渠道和信息发布机制,充分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汪利明委员(苏州市洞庭山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董事长)就如何实施品牌强省提出建议。

  目前江苏是个经济大省。但本土自主优秀品牌不够多,政府要重视培育更多的、本土优秀品牌,增强江苏品牌未来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一方面,要培育一部分本土自主优秀品牌走出来去,成为中国500强、世界500强;另一方面要培育更多能与世界500强、在某个行业、某个地区、有较强的竞争力的本土自主优秀品牌。众所周知,做一个优秀品牌需要很长时间,也需要市场的不断检验和认可,除了企业自身做大量工作以外、除了企业自身要做大量工作以外,政府要有战略规划,出台可持续的、鼓励支持培育本土自主优秀品牌的政策和长效机制,为江苏经济增长和效益增加营造更好的环境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谢平委员(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党委书记)从银行视角对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从银行视角看,江苏是一片沃土,主要表现在:第一,江苏区域经济发达。过去五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快速增长,2012年GDP和财政收入等分别达到5.4万亿元和5861亿元,在全国均排名第二,用占全国约1%的土地、不到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GDP和超过14%的财政收入。第二,江苏企业所有制结构较好。全省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约各占1/3,结构优于广东、浙江等经济大省,经济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第三,江苏地理优势明显。全省地域分布七分平原、二分水、一分山,平原面积和水域面积占比都是全国最大的省份,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发达。第四,江苏人才优势突出。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好,对高端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此社会经济环境下,各家银行都将江苏作为重点发展地区,在人员、机构网点以及其他各项资源的投入上都给予重点倾斜,国内各大银行的江苏分行在系统内基本上都能够位列前三。2012,江苏的银行业,主要业务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贷款总量达到5.77万亿元,超过浙江位列全国第二位。

  当前,江苏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银行视角看,围绕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有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统筹和推动。目前,我省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从江苏的具体情况看,一方面,我省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新兴产业重复定位明显,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2012年为43.8%)不够;另一方面,我省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能源消耗远大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剧,为此,建议政府加强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统筹和规划,在全省的产业布局和政策上更加直接和刚性。加快经济考核指标转变,制定相应扶持政策逐步推动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主体移出江苏,促进研发、品牌、设计、人才等“软产业”和“软实力”留在江苏。

  第二,充分发挥银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在重视发挥银行资金提供者作用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更重视发挥银行利用其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能力,充当风险识别者的职能,通过基于市场和风险判断、有选择的资金支持,独立地依据专业判断和市场规则投放信贷资源,在实现自身商业化利益的同时,以市场方式发挥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作用,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加快推进我省社会融资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欧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占有绝对比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超过5:1,而我国的融资结构则相反,银行贷款目前仍然是国内最主要的融资渠道。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显著加快,“十二五”期间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将是一个重要趋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将越来越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江苏情况看,2012年末全省直接融资规模累计为6610亿元,只占到间接融资的1/9,比例相对还比较低。建议江苏采取更加深入有效的措施,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的比例。同时,倒逼银行加快经营模式转型,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商”转变,由单纯倚重批发业务向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转变,促进我省金融业整体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王亚军委员(南京鼎燃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建议在均衡协调中推进江苏经济结构升级。

  2012年,江苏经济总量达到5.4万亿元,成为全国唯一两个经济总量过5万亿的大省。但是,我省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其中,制造业占比过大,且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制造业比重偏大而服务业比重偏低;面向出口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加工贸易比重过大,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利润空间狭小,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生产,本土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不够突出;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偏少。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环境要素稀缺,整体上尚未形成低能、低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

  十八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现在的资源能源及生态环境难以支撑旧的发展模式,此外,投资拉动的增长面临着劳动力“刘易斯拐点”的考验。这也是江苏经济实现质量增长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具体表现为区域非均衡、城乡非均衡、产业非均衡,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经济产量不协调,城市、乡镇经济贡献不协调,城镇化对土地的粗放性依赖仍然严重,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的经济占比依然很高,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尚需大力培育。

  可以说,未来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区域、城乡、产业三大元素里进行均衡性协调,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自由贸易等方面下功夫。

  一、突破区域壁垒,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上我省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各区域又按照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要求打破这种区域限制,特别是随着公共交通、信息传输的渠道发展,区域壁垒正在打破。因此,需要统筹考虑新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分割的发展格局向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转变,通过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有步骤地将农村人口吸纳到小城镇安居乐业。

  推行产业兼并重组。在这个全省一盘棋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梳理、规划和调整。比如,对汽车制造、钢铁等重点行业进行区域重组。目前,我省的汽车、钢铁等重要行业最大的问题仍然是集中度过低,重复建设比较突出,低端产能过剩,利润下滑。应该推动钢铁、汽车、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实行跨区域兼并重组。对于光伏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一些新兴业态,则更应该考虑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整体部署,有必要的话推动大规模的重组。对传统制造业、新型产业的重组和调整非常重要,能否实行转型和实现升级,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决定着我省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升级转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当前,“刘易斯拐点”对江苏的农业发展形成了影响。大量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原始农作手段开始面临人手短缺的境地。应该着力完善城镇体系,根据区位、资源和产业,将所有乡镇进行分类,并选择若干个重点镇优先发展。在产业规划中需要突出“特色”,着力避免各镇间的同质竞争,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让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与民生息息相关,也是吸纳就业人口的阵地。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本身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更大;其次,高学历毕业生对就业专业匹配度的要求更高。据统计,2012年江苏共吸纳毕业生35.79万人,占就业人数的75.75%,但是,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的增幅明显放缓。江苏省科研院所数量规模居于全国前列,要充分吸收人才,有序投放到中小企业中去。

  二、发展自由贸易,建设现代服务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希望产品贸易实现相对自由化,减少不必要的关税,促进资本金、货物的有效流通。

  发展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在今后需要倾注大量精力的领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的重要战略步骤。我国正在争取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更多的自由贸易区,浙江舟山正在申请筹建自由贸易区,希望依托港口优势带动杭甬等地区的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我省来说,要想在区域方面进行突破,对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乃至中小企业进行结构升级,同样需要大力拓展自由贸易业务。

  类型企业的兼并重组,新兴产业的规划布局,发展现代农业,都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广泛、更自由的市场要素,在生产环节、传输环节到贸易环节拓展构建和掌控全产业链的能力,不能局限在全省范围、全国范围,还需要尽可能与国际市场实现相对自由的市场要素流通。可以考虑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对苏州、无锡、南京、连云港、盐城等大中型城市谋划发展自由贸易。这种贸易应该与升级后产业体系结构相匹配,或者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同时,需要考虑和谋划自由贸易区域的结构性目标(哪怕短期内不易实现),加快贸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把服务贸易作为下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

  自由贸易要求提升生产、货物存储运输、投资、金融、技术、劳动力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服务质量。比如,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苏南的太仓、苏北的大丰港口建立自由贸易区。苏州、无锡、南京是制造业、信息电子产业、光伏产业以及物联网等重点产业和服务业的重要聚集区域,开发园区资源比较多,但这些开发区尚未与自由贸易区实现有效的功能叠加和优势再造。如果在这个区域依托上海的地缘优势、苏州的港口优势、无锡的物联网优势发展自由贸易区,将极大提升这个区域产业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在苏北地区,同样可以根据结构调整后的产业体系建立相应的自由贸易区,提升现代农业、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空间。这样的自由贸易区还可以辐射到安徽、山东、河南、江西部分省份。

 

严清华委员(金坛市朱林镇黄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就农村人才匮乏问题发言。

  目前农村各行各业都严重匮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表现在:

  1、村级缺少自治服务人才。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金坛市157个行政村的村支书、村主任共161人。其中,年龄50岁以上的高达90人;55岁以上的56人;60岁以上的15人。60岁以上年龄的村干部,多不及初中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不高。

  2、农业合作社缺少经营管理人才。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40家,合作社理事长绝大多数年龄在55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45%,难以胜任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3、缺少村级医疗卫生人才。仍以上世纪60、70年代的赤脚医生为主体,年龄大、学习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差。茅山老区村级卫生室医生50岁以上的占50%以上。

  4、缺少传统手艺人。农村木匠、瓦匠也都在50岁以上,传统手艺即将失传。现在就连农村房屋维修、砌灶台、打家具这样的技术活,都很难找到传统手艺人了。

  5、特别严重的是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目前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没有50岁以下的农民。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当务之急。

  农村各类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一是村级的教育机构裁撤。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从小便到城镇学习,完全脱离了农村的生产文化、生活环境,缺乏农村生活感情,造成农村青年,对农业既没有感情,也不愿意从事农业事业,纷纷离土离乡。二是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劳动既苦又累,农业报酬不高且不稳定,均与青年人的期望值相差太大,从而使农村青年逐步形成轻视农业、离农弃农的思想。

  为此建议:

  1、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建议通过拓宽选人视野、创新选人机制,打破镇村区域界限,实行公开招聘的方法来解决。县乡组织人事部门要解放思想,增加安排后备干部的职数,落实后备干部基本生活待遇。

  2、加强合作社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对那些相对规模较大、有品牌、带动能力较强的示范型合作社,建议借鉴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模式,吸引有理想、有文化、立志于农业事业发展的大学生,充实到合作社管理队伍;也可以通过农业职业院校定向委培的方式,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队伍素质;还可以由有关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快速提高管理者的适用技能。

  3、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目前问题的关键是青年医务人员或医学院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建议:一是采用上世纪赤脚医生的培养模式,由农村选派年青人到医学院定向培养,社来社去,持证上岗;二是加大对村医务室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村医务室规范化建设和乡村医务人员一体化管理进程,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重病不出市”。

  4、建议宣传教育部门加强对农村青年学生世界观、择业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一种社会美德的社会氛围。

 

郭金东委员(江苏金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提出以碧水蓝天为目标,加快生态文明大省建设。

  李省长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江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我认为非常好,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注重顶层设计,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李省长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发展目标宏伟,发展速度令人振奋。如果将指标分解到每一个市,各市必然会提出更高目标。这种对GDP数据增长的要求必然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的推进速度产生影响。2012年各省GDP排名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省份、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回落,且回落幅度高于其他省份,结构调整的推进速度也明显快于其他省份,且投资领域主要体现为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提升方面。江苏的经济发展应当从保证就业、保证人民收入、保证企业效益的提高方面着手,与能源、资源、环境相匹配。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质量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建议政府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江苏经济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要生态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的考核并重,用生态观的倒逼机制,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在加快苏中和苏北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规避发生“太湖蓝藻”这样的重大环境污染,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就环境成本来说,今天防治和治理某些形式的环境污染可能比未来更节省费用。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处理和安全存放危险废物,较之现在不处理而以后在需要时再投入治理,费用会更低。在经济发展阶段放任某些环境恶化,甚至可能出现环境上的不可逆。政府应严格按照环保要求,突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效益、高附加值项目的引进和发展。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通过“苏南先行、苏中跟进、苏北后发”的战略发展思路,推动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发挥江苏特色,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全国有东西差距,江苏有南北问题。江苏作为长三角区域中的一个大省,沿长江轴线已经发展成熟,苏南经济富可敌国,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线城市;沿海轴线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条轴线的发展必将激活江苏的全盘经济,至“十二五”结束将初具规模。建议政府利用区域特色,明确各区域发展思路,苏南利用紧邻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区位,接受国际市场的辐射,在产业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方面寻求突破;苏中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程度,优先发展沿江产业带;苏北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江苏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的转变。加速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

  三、改革体制机制,科学布局城市规划。规划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政府要加强城市规划工作,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议省政府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借鉴东京、巴黎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经验,提高统筹规划能力,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道路工程、绿道网、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燃气管道等综合设施规划,从长远角度科学制定城市规划,避免出现一条路全年无休,“扒路军”工作不止的现象,减少由于不断施工给城市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规划工作,编制并实施中长期规划,建立覆盖能源、环境、土地、水资源等各领域的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奋斗目标和任务分解体系,以科学的规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健全评价考核、责任追究等机制,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使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得到不折不扣落实。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重新定位城市功能,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出发,建设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绿色都市等。

  四、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针对江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危机,政府要拿出对策,在经济社会政策制定、各类规划编制特别是项目工作中,始终遵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立法、规划、环评、投入、考核等方面切实做到环保优先。要改善环境状况,重点应放在执法层面,建议将地方政府纳入《环境保护法》规制对象,还要设立公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如果地方政府严格执法将实际排污量降到总量控制指标之下,多出来的指标可以用来上马新建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地方政府严格执法的积极性。政府应充分利用公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诉求,通过市场机制尤其是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更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激励措施,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同时,辅之以严格环境标准和执法要求,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相关政策上,政府应设立环境标准和约束指标,通过能源价格改革来反映环境和资源成本,从而促使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实施可持续发展以及得当的环境政策,环境污染程度可以降低,甚至污染拐点可以提前到来。

 

俞军委员(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建议更加注重信息化,引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企业的升级与创新。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赖于一大批具有全球化的战略眼光,有志于振兴民族经济的企业家,离不开信息化的引领。

  自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我们对3700多家和6600多家我省涉及26个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在内的调查表明: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约了江苏企业的创新能力,阻碍了自主常新的进程,影响了“创新驱动”的战略成效,也让出了50%的市场。我省抽样企业中也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存在这失信行为。

  今天的创新要更多依赖于企业的创新,而创新不止是依靠个人的灵感,更依赖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集成,超算能力的构建,对知识、技术、经验、人文、客户需求等进行整理、整合、再造。谷歌总裁艾瑞克.施密特于2010年说过,“从人类文明诞生至2003年全人类共创造了5EB的信息,而如今我们每天就产生了等量的信息”。今天谷歌在0.1秒中可从20PB的信息量中搜出匹配的信息,相当于20个法国图书馆的总信息量。

  为此建议:

  一、围绕培育更多的迁移企业,建议实施高端企业经营者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对话交流和多种有效形式的培训,包括在硅谷等境外的培训,加大对企业家知识更新,人文关怀的力度,培养更多的“具有全球化战略眼光,有志于真执行民族经济”的企业家。

  二、建议在去年新增的教育附加中拿出一定比例,如10%用于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素质提升和信息化投入的奖励。

  三、鼓励和推动更多的有志企业设立首席信息官、CIO。

  四、更加注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突出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的信用管理,培育更多的自主创新、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示范企业。

 

项雪龙委员(中共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建议重视中小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

  转变升级,创新发展,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引导经济工作的鲜明导向和省委、省政府核心发展站略,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江苏的创新能力名列前茅。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在吸纳就业、富裕百姓、增强活力,、拉动内需、改善环境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是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事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败大局。

  应当看到,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形势整体上还很严峻,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较弱。民营企业基本上是以单个企业模仿和消化成熟技术、生产定型和常规产品为主,多数企业仍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方面寻找价值有限的竞争优势,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科技研发力量薄弱,并且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二是政府部门对中小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国有企业、民营大企业倾斜,对中小民营企业虽然采取了差别利率、两免三减或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本应享受的优惠政策往往无法兑现。三是银行贷款和直接融资不足。现行金融体系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活动控制过于严格,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和实际融资成本较高。再加上近几年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率下降,用于创新的科研费用捉襟见肘。技术创新所需后续资金没有保障,前期的大量投入打了水漂,甚至出现“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两难。

  民营企业要顺利转型升级发展,不仅企业需要通过自身充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顺应宏观、完善管理、勇于创新、强身健体,而且还需要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主导作用,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再分配,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我省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达省份,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切实增强意识、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推动广大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为此建议:

  一、提升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政府职能部门要树立培育市场主体的基本理念,以“抓大带小”代替“抓大放小”,把主要服务对象从面向国企、大型民企集团,向主要培育扶持初创型、成长型的中小微民营企业转变,兼顾改造传统型中小微民营企业转变,坚持把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培育、扶持和改造作为政府服务的平台之一,推动各种财税扶持政策真正惠及中小微企业。

  二、创新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在省级权限下,探索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集合发债,引导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创业板。建立省民营企业应急互助基金,扶持资质好的民营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和再担保。建立小微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微民营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小微民营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逐步扩大省级财政预算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降低准入门槛。

  三、培育中小民营企业创智能力

  积极应对产业需求,紧扣人才培养、培训、招聘、引进、就业、流动的各个环节,平等地给予中小民营企业财税、信贷、准入政策倾斜。大力发展与我省相关产业链配套的职业技术教育,支持龙头企业创办企业大学。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搭建信息和合作平台,引导政企学研金介开展深度结合,加快推动我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对于尚无商业模式经验的新兴产业,由政府牵头,建立产业化协调机制。

  四、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品牌建设

  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申请商标注册,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帮助民营企业合法使用知识产权。

  五、扶持民营企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

  扶持民营企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增加技改投入。通过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和招标等方式,把财政资金投入到优势项目,带动民营企业自身技改投资,增强财政资金放大倍数。引导银行和民间资金,支持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六、引导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两个”健康发展

  引导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对民营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失业保险补贴。民营企业与职工就工资、工时、劳动定额进行协商,符合条件的,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