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科研工作
黄煌委员(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
加强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科研工作,提高空气污染防治科学化水平,一要设立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科研课题。省有关部门与各高校、科研院所要紧密配合、相互支持,设立“空气与健康”课题。二要建立全省范围的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网络。制定全省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计划、监测规范,建立具有一定区域覆盖能力的全省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机制,形成动态数据库,为我省相关科研和决策工作提供支持。三要开展综合研究。加强与省内外科研力量合作,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多学科联合研究。以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数据为依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调整,加大对地方防治大气污染工作的实时监控和考核力度;以综合性研究成果为参照,建立完善我省空气污染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测预警模型;以关键污染物临界值为指标,推动我省修订《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加强海外引智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
高瑛委员(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
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一要对政府资助项目建立和完善引智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海归创业项目的特点,重点做好人才、项目引进的适时评估。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管理机制,并根据中、长期评估结果实行分类扶持。二要加强统筹协调,有效整合资源。研究建立海外人才创业创新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统筹机制,制定各类资源整合的政策依据和扶持办法,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优势,提供知识产权使用、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三要搭建海外人才合作交流平台。不仅仅依附创业园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更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以及专项资金支持等来保障。四要积极保护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合法权益。研究完善相关知识产权政策,形成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五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化人才居住发展环境。建立人才移民制度,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体系。建立海外人才创业导师库和优秀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案例库,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服务。
积极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陈建生委员(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实行“统收统支、省级直管”的标准化基金管理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现阶段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继续按时序进度做好统一全省缴费比例的工作;完善养老保险预算管理考核奖励制度,将养老保险工作纳入省对各地政府工作考核的范围;逐步提高省级调剂金比例,增强统筹共济功能,充分发挥省级统筹的作用;继续扩大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范围。在此基础上,从养老保险基金的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重新进行制度设计,制定能全面体现养老保险统筹效能的省级统筹方案。在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方面,可以集合统收统支和差额结算的优点,在基金收支管理形式上采取“统收统支”模式,在基金超支解决形式上采取“差额结算”模式。在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方面,应对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在投资选择上,采取多元组合的投资方式。在结余基金的管理方面,严格按照省级统筹的要求,执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政策。加快全省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进一步支持发展壮大民营文化产业
顾玉华委员(代表省工商联)
进一步推动我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一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改组,以多种形式兴办文化企业,并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鼓励文化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二要加强金融创新,破解民营文化产业投融资难题。加大在发展艺术品拍卖、艺术品信托等文化产业业态创新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基金,形成政府引导协调、企业投资运作、中介服务保障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环境和文化创业服务环境。三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建立政府文化投资项目库、文化投资项目目录,明确政府文化激励领域和政策举措以及政府公共文化采购范围,为文化企业的经营投资提供引导。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统计评估体系,定期公开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数据,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四要创新人才政策,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积极创新人才政策措施,为民营文化企业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创造条件。
创新社区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
王德忠委员(代表驻南通市省政协委员联系小组)
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建设和管理,一要变“增任务”为“减负担”,推进社区工作标准化。明确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社区村(居)委会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关系。优化社区权责体系。搞好社区队伍建设,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待遇。二要变“死台账”为“活档案”,推进社区服务全程化。全省统一建立基础信息系统,形成全域覆盖、兼容式、共享式的社区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优化传统服务模式,开拓网上服务。三要变“轻参与”为“重自治”,推进社区管理规范化。明晰社区组织关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社区共建事项。推行村(居)委会成员“公推直选”,采取社区社会事务听证会、社区对话等自治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意识。鼓励服务类、公益类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四要变“柔保障”为“刚增长”,推进社区建设制度化。将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内容。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或兴办社区公益事业。引导和规范驻区单位的服务设施向群众开放。
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建立消费主导发展模式
张颢瀚委员
拓展消费增长空间、完善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需要在城乡统筹、消费模式、产业结构、消费政策等方面进行创新。一要统筹城乡发展,拓展消费空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性障碍。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提高农民的消费意愿和积极性。二要创新消费模式,丰富消费形态。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鼓励按揭购房、分期付款购车、贷款装修等适度超前消费。倡导居民进行汽车、度假及高档消费品的租赁消费。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引导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三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流通。打造江苏消费品牌效应,促进消费品升级换代。鼓励相关产业发展及流通平台建设,对于新型流通业、销售业,放宽准入门槛。积极培育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多途径整合资源、低成本和跨区域扩张。扶持打造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运作规范的网络购物营销企业。四要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扩大消费的财政、货币和价格等方面的政策,通过让利与民、藏富于民,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
大力促进科技金融发展
潘镇委员
建立健全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一要均衡创业投资布局。推动创投产业南北合作。延伸风险投资链,重点关注种子期技术和起步阶段科技企业,提高社会资本分担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二要创新银行业科技金融服务。广泛推广科技支行业务,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风险容忍、业绩考核、贷款审批考核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三要完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着重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利用技术产权交易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非公开方式进行股权融资的模式和机制。整合省内外资源,对主营业务突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逐步形成我省后备上市企业梯度群,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四要规范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加快对技术转移机构、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等创新源头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吴铁委员
坚持不懈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我省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一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针对关键技术领域组建技术合作联盟,共同研究产业关键技术,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设立产学研对接交流平台,推动合作成果在省内企业间的转让,对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民营企业给予贴息和税收减免。二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综合应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绿色通道,帮助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三要设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推出多种交易形式,为知识产权在江苏落地注册提供系列优惠政策。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四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拥有广阔市场前景、高技术含量科研成果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才,引进具有海内外自主创业经验、能带技术、项目和资金在江苏创业的领导人才。五要完善土地配套等政策。
切实提升农民收入倍增动力
陈宋义委员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一要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镇村两级劳动就业保障机构建设。开展定向、订单式的素质技能培训。督促企业全面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重点培养原料本地为主、成员农民为主、销售境外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二要营造创业氛围,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强创业信息服务和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实现创业优惠政策有效衔接、同等享受。设立农民创业扶持资金,对农民创业者提供融资担保并给予税费减免政策。三要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和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让农民拥有土地股权,集体经济组织掌握土地经营权,土地租赁者享有土地使用权。四要加大帮扶力度,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逐步把低收入农户纳入医疗救助优惠政策享受范围,把低收入农户的子女纳入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
更大力度推进绿色制造发展
顾瑜芳委员
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一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严格的能评、环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能效水平。制定实施严于国家的单位能耗限额标准,进一步推进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实现系统节能。三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废旧汽车、家电等回收再利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推动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四要发展工业绿色设计。推广普及绿色设计理念,探索研究家电、汽车制造等行业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倒逼企业按照绿色设计理念开展工作。五要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六要攻克一批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