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政协2230多名委员中,有48人工作、生活在江苏。他们是各界别的代表人士、各自岗位上的领军人物,视野开阔,参政议政能力强,始终关心、支持江苏的发展,是省政协履行职能的一支重要力量。本届以来,省政协注重发挥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在助推江苏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组织他们围绕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研视察,并先后召开10次座谈会,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助推经济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全面准确地研判形势是科学制定规划的重要前提,也是政协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的重要着力点。
2010年8月25日,在镇江市规划展示馆,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边看边在本子上记下一组数据。在随后省政协围绕编制我省“十二五”规划这一主题举行的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上,他用这组数据引出了对科学规划的意见建议。与此同时,与会的27名驻苏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48条建议。他们认为,要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的同时,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推进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就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泰州、淮安、扬州召开三次座谈会,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及创新驱动战略等专题开展座谈。他们建议,要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这些意见建议,大多被吸纳到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之中。
促进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加快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于是,促进文化建设的议题在驻苏全国政协委员们的视野中逐渐清晰凸现出来。
春天的姑苏城,草绿莺飞、生机盎然;美丽的金鸡湖,春风微起、碧波荡漾。2008年4月,29名驻苏全国政协委员汇聚苏州中新工业园区,共商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之计。参加座谈会的委员中,既有来自高校的学者、教授,又有基层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和专业的文化建设参与者、实践者,也不乏其他行业的专家。他们围绕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目标,各抒己见,为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兼收并蓄,敢于创新;鼓励潜心打造有品位、有个性的文化精品,加强对中国文化作品的推介,使其走出国门,形成文化竞争的氛围;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上注意开发利用;加快完善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文化网络,构建覆盖全省、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座谈会上的一条条建议,反映了委员们重视文化建设的满腔情怀,展示了委员们关注文化建设的聪明才智。
力促社会和谐
驻苏全国政协委员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自觉把履行职能的实践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言出力。
2009年8月,20多名驻苏全国政协委员来到徐州市云龙区巡防大队,专门向有关人员了解巡防工作和治安情况。第二天,省政协在徐州召开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积极开展讨论交流。2012年8月,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又在常州进行调研座谈。会前,32名全国政协委员来到常州市安居工程项目———景秀世家小区。他们走进普通居民家中,观察住宅使用情况,了解安居工程进展。“您这个房子多少平方?”“每月租金多少?”“一年要交多少物业费?”委员们边问边记……
委员们建议,要着力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打造公平均衡教育平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切实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持续提升医药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保护蓝天碧水
生态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在率先发展中较早地遇到了环境约束的问题,建设生态省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江苏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江苏发展的可持续。2008年8月,省政协在南通举行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就“推进生态省建设”倾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委员们认为,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保护环境靠大家。委员们对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格外关注,建议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的最佳生态环境;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起抓,并实现“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以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快经济增长,以环境准入机制促进生产技术换代升级,以环境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一位委员谈到“构建环保优先的长效机制”时这么说。委员们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价格体系,实行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环境资源的限额分配、有偿转让机制;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化;完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监管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