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一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3-01-20 19:58 来源: 本站原创

张辰宇委员代表侨联界发言

(2013年1月21日上午)

   近年来,我省海归人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江苏已成为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是少数单位重引进、轻服务,重管理、轻鼓励,海归人才引进之后相关服务政策跟不上,部分单位还存在只求短期回报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二是海归人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我省扶持政策比较到位,但对大量非顶尖的优秀海归人才政策扶持不够;三是海归人才信息分散,其人员数量、工作状况、具体需求等没有权威统计,海归人才资源的评估、开发、利用工作效率不高;四是服务海归人才的相关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各方资源未能有效整合。这些问题影响了海外、海归人才顺利来苏发展,需要从政策、机制和环境等方面进一步给予科学统筹解决。

   为此,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服务海归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不仅引得进,还要留得住”的用人理念,加快海归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海归人才引进后的一系列服务保障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一、  完善相关服务政策  

   在认真落实我省现有海归人才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政策。一是完善创业政策。设立“海归人才创业启动资金”,促使“千人计划”、“双创计划”之外的广大海归人才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通过财政专项扶持、成立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举措,缓解海归人才创新创业融资难题;二是完善生活保障政策。建立配售、配租和补贴“三位一体”的海归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海归人才公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单位建设人才公寓,解决海归人才的住房困难。三是完善海归人才子女教育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国际语言学校,改善海归人才子女就学环境,最大限度解除海归人才的后顾之忧。四是完善典型宣传激励政策。设立海归人才科技成果奖励基金或创新成果奖励基金,表彰海归人才在我省提高自主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二、  加强服务网络和平台建设  

   建立和完善为海归人才服务的网络和平台,为海归人才工作提供便捷、有效服务。一是建立我省海归人才信息库。开展全省海归人才专项统计工作,全面、系统、真实地掌握海归人才基本情况和省内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发挥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留学人员各类学术团体、华侨华人社团、我省在海外设立的高层次人才联络处等平台的作用,及时了解、联系、推荐海归人才中我省急需的学科(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二是建立海归人才网上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海归人才在网上进行项目的申报、发布和合作,促进海归人才项目、政策、资金等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三是建立海归人才服务联盟。以各级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海归人才创业园、海归人才联谊会及其他相关群团组织、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华文媒体等为主体,建立“江苏省海归人才服务联盟”,架设海归人才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联系沟通的桥梁。四是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海归创业园、高校科技创业园等海归人才比较集中的园区,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为海归人才提供更具体、更有效的“专业化”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各种海归人才科技示范交流活动,帮助海归熟悉国情,加深对国内就业环境的了解,使其调整心态尽快就业。完善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和项目管理功能,促进海归企业健康发展。 

   三、  构建科学的服务运行机制  

   加强海归人才来苏服务市场运行机制建设。一是加强海归人才配置机制建设。规范留学人才人事代理办法,开展面向海归人才的专项中介服务,促进人才、项目和资金相结合,形成以市场配置为主体的海归人才配置机制。二是加强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建设。以海归人才回国服务联盟为依托,加强各地区各部门海归人才来苏服务机构的协调配合,建立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实现海归人才来苏服务体系的科学运作。三是加强服务部门协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海归人才服务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人社、科技、公安、工商、税务、侨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落实相关政策,为促进海归人才“产、学、研”相结合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发言人单位及主要职务:省侨联副主席,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导,长江学者

   界别:侨  联